文|本刊記者 金依莎
60年前,護送國寶的人們茫然踏上海峽對岸的土地。如今,兩岸國寶隔海對望,而身居異鄉(xiāng)的守護者們卻帶著濃郁的鄉(xiāng)愁漸行漸遠
喜歡書畫文物的人,大多知道北京故宮有個“三希堂”,它曾是乾隆皇帝的書房。能詩詞、擅書法的乾隆素來喜歡在全國各地尋覓歷代書法大家的名帖,在乾隆十一年他找到了讓他嘆為觀止的三樣寶貝——晉朝書法家王羲之的《快雪時晴帖》、王羲之第七子王獻之的《中秋帖》、王羲之侄子王珣的《伯遠帖》。這三件墨寶,被乾隆皇帝珍藏于“三希堂”內(nèi),閑時便拿來把玩。
然而,乾隆皇帝不會想到,他珍愛的三件寶貝會在日后的百年命運多舛,如今更是天各一方——王獻之的《中秋貼》、王珣的《伯遠帖》幾經(jīng)輾轉(zhuǎn)回到北京故宮博物院,而王羲之的《快雪時晴帖》現(xiàn)收藏于臺灣臺北故宮?!叭>凼住?,成了文人墨客們多年來不能圓的一個夢。
而今,時光流轉(zhuǎn)至2010年,“三希聚首”的夢想似乎有了實現(xiàn)的可能。最近,北京故宮及臺北故宮共同選取了7幅國寶級書畫珍藏,將其以高科技手段進行復制,并將它們在上海世博會期間一起展出,展覽的主題為“同根的文明兩岸故宮藏珍合璧”。而挑選出的7幅書畫中就包括歷經(jīng)磨難、分存兩岸的“三希帖”。
除“三?!蓖?,這次“合璧”亮相的還有:現(xiàn)藏故宮博物院的北宋“張擇端本《清明上河圖》”和現(xiàn)藏臺北的“清院本《清明上河圖》”,二者復制品將以“雙清匯流”為主題同期推出。
除“三希聚首”、“雙清匯流”外,“珠櫝合璧”也是此次“合璧”展覽的一個主題。“珠櫝合璧”意指《懷素自敘帖》的前世今生:當年因日軍侵略,北平故宮文物管理人員恐藏品《懷素自敘帖》遭到破壞,因而將帖冊轉(zhuǎn)移,但珍稀木材制作的櫝匣卻被留下。孰料“珠櫝”一分竟至六十載,《懷素自敘帖》現(xiàn)藏臺北,櫝匣藏于北京故宮。此次亮相世博的展品,是將依原版制作的帖冊置于依原樣制作的櫝匣中。
2010年1月21日,三主題下的“合璧”展覽在北京舉行了首發(fā)儀式。會上,有位老人目泛淚光,他就是前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莊嚴之子,來自臺灣的莊靈先生。作為幾十年前“故宮國寶南遷”的親歷者,如今看到“三希聚首”、“雙清合流”、“珠櫝合璧”,莊靈心底所珍藏的,追隨南遷文物一起播遷長大輾轉(zhuǎn)飄零的記憶,也隨之被開啟。
莊靈與國寶的緣分緣于他的父親莊嚴。1924年,從北大哲學系畢業(yè)的莊嚴,進入剛成立的“清室善后委員會” 參與清點清宮文物。
1925年,“國立北平故宮博物院”成立,莊嚴從此進入故宮博物院工作。
1931年,“九·一八”爆發(fā),戰(zhàn)火離文化中心北平只有200多公里,當時的國民黨政府提出要搶運國寶,但卻引起各方爭議。國民黨元老張繼主張遷往西安,故宮博物院院長易培基主張轉(zhuǎn)至上海,而北平百姓則公開表示將武力阻止文物南遷。
1933年,日軍進入山海關,局勢日益險惡,當年擔任代理行政院長的宋子文當即指示文物暫遷上海租界,并作出“北平安靜,原物仍運還”的承諾。于是,故宮工作人員開始挑選文物,裝箱放置,而莊嚴在當時即參加了各種不同文物的裝箱工作。
在北平市長周大文的協(xié)助下,第一批故宮裝箱文物于1933年2月5日連夜運出午門裝上火車。2月6日清晨,兩列火車從北平西站出發(fā),開往浦口。18節(jié)車廂上裝著長三尺,寬、高各一尺半,貼滿封條的2000余口木箱。木箱里除故宮的珍貴文獻、書畫、檔案珍本外,還包括全套文淵閣《四庫全書》。列車開啟,沿途有各地方軍隊保護,車頂四周架機關槍,車廂內(nèi)遍布持槍憲警。此外還有張學良的馬隊隨車護衛(wèi)。
此后,遷出文物在上海保存4年,其間曾挑選80箱精華前往英國舉辦“倫敦中國藝術國際展覽會”,轟動一時。而莊嚴正是護送這80箱文物前往倫敦的工作人員之一。
當年,剛剛從倫敦載譽歸來的國寶,一到上海,就面臨著再次流離的局面,鐵箱還沒撤去,戰(zhàn)火已燒至上海,于是,這80箱文物再次踏上遷徙之路,從此后輾轉(zhuǎn)至漢口、湖南、貴州、四川,最后到達重慶。
而除那80箱外的其他遷出國寶,則分中路與北路進行轉(zhuǎn)移。中路運寶隊伍從南京轉(zhuǎn)至漢口、宜昌、重慶、宜賓,最終到達樂山;北路則取道中原,歷經(jīng)徐州、鄭州、西安、寶雞、漢中、峨眉到達重慶。
“我們一家保護的正是那80箱文物?!鼻f靈說,“當時每到一地都可謂千難萬險。我還記得在去四川的路上,走川黔公路過烏江橋時,下面是湍急的河流,中間是竹子與木板釘起來的橋,過橋時所有的人都要下車,讓車慢慢開過去,我們跟在后面,小心翼翼地走過去。”
除了路上的顛簸,戰(zhàn)火也緊緊追趕著護寶人。在湖南時,護運人員本想將這一批國寶暫時存放在岳麓山湖南大學圖書館,但之后覺得戰(zhàn)局不妙,于是馬上遷走。僅過半個月,日軍轟炸湖南,圖書館夷為平地?!笆潞蟠蠹叶颊f,國寶有靈?!鼻f靈感嘆。
分隔兩岸的故宮文物
《快雪時晴帖》王羲之
三希帖
《富春山居圖》
浙江省博物館的鎮(zhèn)館之寶元代黃公望的《富春山居圖》,在它一分為二了以后,《富春山居圖》中的一半留在大陸,有一半到了臺北故宮。整幅作品描繪的是中國南部富春江沿岸的風光。連綿起伏的丘壑峰巒,叢林村舍、漁舟小橋,云山煙樹,極好地傳達出作者淡泊悠遠的心境。這幅6米多的長卷,被后世稱為中國山水畫長卷“第一神品”。
《清明上河圖》
真跡在北京故宮,清院本在臺北故宮,明代仇英所繪的《仇本清明上河圖》在遼寧省博物館。
《滿文大藏經(jīng)》
共印十二部,至今雖僅有一部復現(xiàn)于世,不過其梨木經(jīng)版與108函印本俱全,其中32函存臺北故宮,經(jīng)板與76函藏于北京故宮。
《四庫全書》
文淵閣本在臺北故宮,文津閣本在國家圖書館,文溯閣本在甘肅省圖書館,文瀾閣本今藏浙江圖書館。
1938年,為避開湘西土匪,護運80箱文物的隊伍繞道廣西,來到貴州貴陽,后又在安順縣城南門外的崇山峻嶺中找到一個溶洞——華嚴洞,成立故宮博物院駐安順辦事處。
安順生活的6年,讓莊靈印象深刻。“那時的日子可以說是吃不飽、穿不好。條件雖然艱苦,但我的童年并不灰色。我還記得當時有一連的軍隊保衛(wèi)這些國寶,一大早軍隊就會出操,唱《大刀進行曲》。天氣好的時候,爸爸他們會把國寶的箱子打開,晾曬古畫、書法作品,我們幾個孩子就蹲在旁邊看?!?/p>
離開貴州后,莊靈和父輩們一行到了四川巴縣,在那里生活一樣艱苦,“那時我每天都要和哥哥們一起出去挖竹筍,自己養(yǎng)雞種菜,吃的是一種被我們戲稱為‘八寶飯’的米飯,就是糙米里摻有石子、谷殼、蟲子等很多雜物。穿的也一樣,我們身上的衣服都是補丁,破破爛爛。最為困難的是那里沒有學校,爸爸媽媽只好在家里教我們四兄弟學習?!痹趯W習的過程中,莊靈記得父親會帶他們做一些游戲,例如“名畫接龍”——莊家兄弟們一個人說年代,一個人說作者,一個人接畫名,一個個接下去,接不下去就算輸。就這樣,中國傳統(tǒng)文化潛移默化間滲入他們的生命。
1945年8月,日本接受同盟國《波茨坦宣言》,宣布無條件投降。當年秋天,故宮博物院重慶總辦事處表示,所有疏散后方之文物,將遷回南京。1947年,莊靈一家以及其他護寶同仁,連同遷出文物輾轉(zhuǎn)回到南京。
但那些遷出的國寶并未結(jié)束顛沛流離的命運。1948年9月,遼沈戰(zhàn)役爆發(fā),南京動蕩不安。11月故宮常務理事集議,決定選擇文物精品遷運臺灣。1948年12月22日,國民黨海軍登陸艦“中鼎號”裝載著712箱精心挑選的文物起航駛向臺灣。莊靈記得,他和哥哥們隨同雙親及另外三位故宮同仁,都以押運員的名義登上船。經(jīng)過多天的海上顛簸,“中鼎號”終于到達了基隆港。
莊靈一家押運到臺的文物,只是遷臺國寶的第一批。從1948年12月22日“中鼎號”的起航算起,到1949年12月9日新津機場國民黨最后一班飛機起飛之時為止,運到臺灣的國寶共有5560箱,這還不包括張大千62幅敦煌臨摹壁畫和16幅私藏古畫。此外,抗戰(zhàn)勝利后,日本歸還的珍貴文物109箱也運到了臺灣。
故宮文物到臺后,先暫放在楊梅火車站旁的倉庫,接著又遷運至臺中糖廠倉庫寄存,后來長置在霧峰北溝的專用庫房,一直到1965年臺北外雙溪故宮新館落成,遷臺國寶才有了安穩(wěn)之所。
在遷往臺北故宮新館前,運臺文物曾在1961年遠赴大洋彼岸的美國進行巡回展覽。大概是看到一直守護的中華瑰寶終有綻放異彩的機會,莊靈記得文物赴美展出那年,父親的心情似乎特別好,春天來臨的時候,他甚至模仿王羲之蘭亭雅集的典故,在北溝的一條小溪旁,舉行了一次曲水流觴的聚會。朋友們應邀而來,在草地上席地而坐,盛著紹興黃酒的酒杯沿著溪水流過客人們的身旁,飄到誰的身邊誰就喝酒吟詩。
在莊靈心中,父親莊嚴不僅是位考古學家,更是秉承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代表人物,“他最欣賞故宮所藏宋代大畫家董源繪聲繪色的巨幅立軸‘洞天山堂圖’,于是,便把居所命名為‘洞天山堂’,從霧峰時代一直沿用到臺北外雙溪。他身上的那種文化味道,我們都沒有了。”
莊靈至今仍記得,長大后有次聽大哥說,國寶去臺灣前,當時的北平故宮博物院院長、也是莊嚴的恩師考古學家馬衡曾寫信勸莊嚴留在大陸,“但爸爸左思右想,還是決定護送寶物。從此,師生音訊不通,再也沒有聯(lián)系過?!?/p>
圖說1 抵制遷臺者 自1934年起任北平故宮博物院院長的馬衡,堅決抵制文物運往臺灣,他自己也留在了大陸。圖為馬衡當年陪蔣介石觀展。
圖說2 整理晾曬 國寶遷臺后曾暫放在霧峰北溝庫房,圖中的大木箱為一路輾轉(zhuǎn)所使用的原箱,正挪動大木箱的是故宮的老技工。
圖說3 定期檢視 1956年,莊嚴在北溝庫房檢視遷往臺灣的瓷器、玉器,一名外國記者拍下此歷史鏡頭。鏡鏡
或許,像莊嚴這樣和古物一起太久的人,是沒有多少私念的,想的只是將它們保存下去,傳之后代。當年押寶到臺的那些專家,最大的心愿是將這些古物重新放回北平故宮,只是國寶沒有回到故里,他們亦如此。臺北故宮第一任院長蔣復驄為自己寫下的人生結(jié)語,或可代表所有遷臺國寶守護者的心境:“碌碌無能,一生只做一樁事,嘗盡酸甜苦辣;勞勞不惜,終歲難偷半日閑,渾忘喜怒哀樂?!?/p>
曾有人問莊靈,一生護寶的父親生前可有后悔?!昂蠡??沒有吧,我沒聽他說過。只是在李登輝、陳水扁去‘中國化’時,我聽有故宮老同仁說:早知如此,我們當初何必那么辛苦把國寶運來?但當時,父親已經(jīng)過世?!?980年,莊嚴因腸癌在臺北逝世,彌留之際,他最后說的兩個字是:北平。
回顧父親與故宮文物關系緊密的一生,莊靈覺得父親最為遺憾的,便是有生之年未能看到“三希帖”聚首。因為,莊嚴與“三希帖”似乎有種前定的緣分。
1924年11月5日,馮玉祥的軍隊兵臨紫禁城,紫禁城陷入了一片慌亂,為了填補財政上的窟窿,敬懿老太妃偷偷把《中秋帖》和《伯遠帖》帶出皇宮,賣給了一家小古玩店,然后,這兩帖被大收藏家郭葆昌購得并珍藏。
1935年冬天,郭葆昌邀請莊嚴等文物專家到北京秦老胡同中的府邸一敘。席間,郭葆昌讓自己的兒子郭昭俊拿出寶物,一亮,在場的幾位都吃了一驚,《中秋帖》與《伯遠帖》真跡!郭葆昌看出在場人的興奮,當場宣布,將在去世之后將二帖無償獻給故宮博物院。
1950年,莊嚴已身在臺灣。此時,郭昭俊帶著“二?!眮淼脚_灣希望能完成父親的遺愿,以“半賣半送”的方式捐獻,無奈當時的臺灣當局無款可撥,失望的他只好去了香港,由于生活窘迫,郭昭俊將“二?!钡盅航o了英國匯豐銀行。后來,鄭振鐸了解到這個消息,周恩來親自作了回購的批示,11月,王冶秋、馬衡、徐鴻寶三位專家親赴香港鑒定真?zhèn)魏?,?8萬港幣將這兩帖國寶購回。
而另一幅《快雪時晴帖》又是怎樣漂落到臺灣的呢?也是在馮玉祥的軍隊兵臨紫禁城的時候,溥儀暗中派人把《快雪時晴帖》裝入行囊,將要出宮時,被守城衛(wèi)士搜出,守城衛(wèi)士將此帖送交給當時莊嚴任職的“清室善后委員會”?!扒迨疑坪笪瘑T會”把它當作頭號寶貝嚴密保護,此后便隨國寶南遷的隊伍,去往臺灣。
“1950年,我父親并不知道‘兩?!鸦氐酱箨?,是后來從一個朋友那里得知的,父親很感慨,寫文章說:不知道‘三?!裁磿r候才可以重新聚首?!倍瘢叭!睆椭破返闹鼐?,或許是對莊嚴這樣一生護寶的人的某種告慰。而分隔兩岸的國寶終以這樣一種獨特的方式“團圓”,帶給人們的除了興奮與感動外,還有對未來的想象與期盼。歷史在流轉(zhuǎn)中難免會造成缺憾。而時光荏苒中,這一切或可得到修補與復原。
責編 羅嶼 LuoYu778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