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編輯部整理
功效 清熱化濕,殺菌解毒。
藥物組成 甘草4兩,黃芩3兩,人參3兩,干姜3兩,黃連1兩,大棗12枚,半夏0.5 L。
服法與禁忌 上7味,水1斗,煮取6 L,去滓再煎,溫服1 L,日3服。
經(jīng)方方論
甘草瀉心湯出自《傷寒論》。
甘草瀉心湯屬于苦寒與辛燥相合的代表方劑。
方中黃芩、黃連清熱燥濕,殺菌解毒;干姜、半夏溫化濕邪以除濕毒,二組藥相合,除濕熱蘊毒;人參甘草大棗益氣扶正,和胃安中,共奏清利濕熱,扶正解毒之效。
經(jīng)方新用
●甘草瀉心湯配蚤休9g,虎杖20g,土茯苓30g,治療白塞氏病。
●甘草瀉心湯治寒熱中阻嘔逆下利,證屬濕熱蘊毒,配吳茱萸8g,生姜20g,厚樸15g。
●甘草瀉心湯加白頭翁30g,青木香15g,海螵蛸20g,五倍子9g,治療濕熱蘊毒,腸道潰瘍,下利膿血,肛門灼熱。
醫(yī)案舉例
患者,女,38歲。于1992年患一種疑難病,口腔、下陰潰瘍,關節(jié)痛,發(fā)熱目赤,下肢有出血點,注射針眼起膿皰。經(jīng)化驗檢查診斷為白塞氏病。
治療至1995年病情得不到控制,繼發(fā)消化道潰瘍突出,時常胃痛,腹瀉連綿,日行4~5次。形瘦乏力,氣短心慌,日常家務都難以維持,眼結膜出血較重。經(jīng)眼科檢查:玻璃體混濁,前房積膿,視力僅0.2。
于1996年北京協(xié)和醫(yī)院、同仁醫(yī)院、北醫(yī)大、廣安門中醫(yī)研究院反復檢查,均診斷為白塞氏病(重度),當時注射激素,口服秋水仙堿,也服過多劑中藥(方藥不詳),病情依然日益加重。至此,病人產(chǎn)生了絕望情緒。
經(jīng)人介紹,河北醫(yī)大滄州分校中醫(yī)馬斌副主任醫(yī)師能治此病,馬主任診斷其符合濕熱蘊毒之胃腸型白塞氏病,面黃少澤,氣短乏力,自汗心悸,周身酸痛,下肢關節(jié)痛,有散在出血點,更為突出的是食欲不振,惡聞食臭,食后胃痛,腹瀉較明顯,大便4~5次/日,質(zhì)稀有沫無血,腹脹腸鳴,黏膜潰瘍。
治則:殺菌解毒,愈潰生肌。
處方:甘草瀉心湯加白頭翁30g,生地榆20g,銀花30g,蚤休8g,當歸15g,白芍15g。1劑/日,水煎分早晚2次溫服。
復診:服藥2周,癥狀明顯減輕,胃痛止,腹瀉緩,口腔潰瘍減輕,下肢出血點減少,繼服原方加漢三七6g(沖),五倍子9g,生地18g,丹皮15g,服15劑,玻璃體混濁有好轉,前房積膿減少,目赤充血減輕,月經(jīng)期下肢出血點少見,后依此方治療月余,諸癥緩解,隨訪至今,勞動生活一切正常,視力恢復到0.6。每日服1粒秋水仙堿維持,康復無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