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慶海
萬慶海 天津市匯文中學
當學生們駕著生命的航船向自己的夢想行進時,更需要經驗豐富、善于疏導、處變不驚的領航員幫他們驅散迷霧,頂住風浪,繞過暗礁,一往無前。其實,一名優(yōu)秀的班主任就是一位領航員。我愿做這樣的一個人,用一點一滴的行動去引領學生尋夢的航程。
——題記
2009年11月,我有幸參加了全國一線教育家·班主任論壇。兩天的時間聆聽7場講座,如:吳甡校長的“新時期班主任工作教育價值觀思考與實踐”、甄珍老師的“做現代班主任從班級文化建設開始”、劉銀花教授的“和諧教育——教師職業(yè)幸福的生成”等,感觸頗多,受益匪淺。下面就我在論壇中聽到的、學到的、領悟到的一些教育理念,結合我這三年來帶班的感受一并與大家分享,不足之處,請批評指正。
吳甡校長在講座之初提出這樣兩個問題:“什么是教育?時代呼喚怎樣的班主任?”對于這兩個問題,他并沒有給出答案?;蛟S答案并不唯一,由于時代不同,受教育的對象不同,從而教育者的角色也不同。是啊,什么是教育呢?單純的“傳道、授業(yè)、解惑”嗎?或許在韓愈的那個年代是,但在新課程改革的今天,對于教育的三點定位,顯得有些蒼白,它過于注重單向的知識傳授了。受教育的對象,是一個個靈動的生命,教育的過程也應該是心靈的接觸、生命之間的對話。在新課程改革的大背景下,時代呼喚專業(yè)化的班主任,為此我們需要實現三個轉變。
人們常說:觀念是行為的先導。教育觀念是無形的,看不見,摸不著,但卻是客觀存在的。它無時無刻不在支配著班主任的育人行為,影響著班主任的思維方式和工作方式,支配著班主任的教育方向,關系著班主任的育人成果,改變著教育的面貌。
2007年我第一次帶班,接班初期,我盡量擺出嚴肅的面孔,用高聲呵斥來展現我作為教師的威嚴,這雖然掩飾了一個年輕教師羞怯的內心,甚至在向學生發(fā)號施令時也體會到一絲得意,但是學生私下里卻送給我一個綽號——“冷血班主任”。漸漸地,我發(fā)現學生們只是表面很怕我,遠遠看見我就繞道躲開,但是根本無視由我制定的“班規(guī)”。他們的“害怕”實質是一種無言的反抗,學習沒有動力,班內沒有活力,整個班猶如一盤散沙。我迷惘了,陷入了困惑。我一遍又一遍地回想著開學初期學生的表現,反復思考自己所做的一切,換位思考后我問自己,如果我是學生,這樣的班主任我能接受嗎?猛然間我頓悟了:是我自己造成了與學生的對立,我把自己放在了中心的位置上,忽視了學生在教育過程中的主體地位。教育的對象是一個個鮮活的個體,一個個有思想感情的人,他們需要的不是被告知應該怎么做,而是主動地去發(fā)現應該如何做才好。我們應該少一些包辦,多一些學生自主;少一些批評,多一些贊揚;少一些強制,多一些對學生的引領。于是,我改變了原來“難看”的面孔,露出了笑臉,開始了新的實踐。
我不再那樣“主宰”全班了,而是充分調動每個學生的積極性,班集體中形成了自我教育和民主管理的氛圍。制定班集體文明公約,讓學生討論:你認為班集體中存在哪些不文明現象,該如何處理;你認為同學的哪些表現可以獎勵,怎樣獎勵等。最終形成的班集體文明公約不但不會與學校的制度相違背,反而會比學校的更為嚴格。文明公約的制定,同時也是學生自我教育的過程。班集體的事讓他們做主,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能動性、創(chuàng)造性,讓學生成為教育的主人、班集體的主人、學習的主人、生活的主人,成為有社會責任感的人。
教育觀念的更新,不是簡單的、機械的照本宣科,而是新觀念進入大腦后,結合自身過去的經驗,經過思維活動,再到教育實踐中去運用,去體驗,去感悟。班主任新觀念的形成,離不開新觀念指導下的實踐。正如胡錦濤總書記強調的,我們應該靜下心來教書、潛下心來育人。那么,如何潛下心來育人呢,這正是轉變的第二點——教育角色的轉變。
中國管理科學研究院基礎教育研究所所長劉正榮談到如何定位班主任的教育角色時,說了這樣一段話:“在應試教育的背景下,品德教育被視為教學的附屬品,而班主任也成了維持秩序、保證教學的角色,是封閉管理、控制學生的權威。如今,班主任的角色定位應變封閉為開放,變控制為發(fā)展,變主宰為對話,變經驗為創(chuàng)新,成為內涵豐富的多元角色?!?/p>
而我,在班集體管理中給自己定位的角色就是:變偏愛型班主任為博愛型班主任。班干部的角色并不總是面向優(yōu)等生;設計主題班會時,我會征集班里全體學生的意見,而不是聽取班干部的“一面之詞”;提問題時,班里的每一個學生都有展現自我的機會。這樣一來,那些學業(yè)暫時落后的、不是班干部的、內向的學生就會有“閃光”的機會。
我班有個女生,從開學一直到期中考試,不是上課不專心,就是忘帶教科書,下課后的行為更是離譜,跟男同學打逗,抄作業(yè)。經過多方了解,我得知她小學的時候練過武術,并且現在偶爾還和曾經的師兄弟在一起切磋技藝,而且最關鍵的一點是她很孝敬母親。我把握住了這個教育的契機,和她交談時總是圍繞著武術的精神和母親的夢想展開。期中考試后她有了明顯的改變,變得愛學習了,也愛在同學面前展現自己了。在期中考試后的一天,我給她發(fā)了一條短信:“我發(fā)現你的作業(yè)寫得認真了,上課表現也變好了,其他老師都告訴我你進步了,我真替你高興,相信你的堅持和努力會換來母親的微笑和你自己的成功?!睆拇?,她把“堅持+努力=成功”作為了自己的座右銘。
事實上,教師不僅要向學生傳授知識,更要教會學生如何做人,要用一顆仁愛的心、一顆寬容的心感染每一個學生。
班主任是班集體的一員,即輔導員,身在其中,導在其外。我們的觀念要轉變,因為教育對象不同了;角色要轉變,這是為了每一個學生的發(fā)展;最終還要實現教育行為的轉變,而行為的轉變反過來還會促進觀念與角色的轉變。
學生是成長的主體,他們將遵循成長的規(guī)律不斷地自主發(fā)展,而班主任的育人之路就是在學生躊躇不前時、畏懼退縮時、站在“三岔口”不知走哪條路時,幫一把、扶一把、推一把,鼓鼓勁兒,給點指導,讓學生繼續(xù)前進。班主任的幫助能喚醒學生心靈深處對成功的渴望,激發(fā)他們內在的精神動力,加速他們成長的腳步。
當然,班主任的幫助和指導,要因人而異,不能千篇一律。我在教育實踐中就采取了一種“后臺操作”的指導方式——短信交流。接班后的第一次班會,我讓學生留下他們的聯系方式,我也把手機號公布在黑板上,鼓勵他們可以隨時與我交流。在隨后的日子里,我經常收到學生的短信,有的是探討或咨詢生活上、人際交往上的問題,有的是學習上遇到困惑了,不知該如何調整。對此我一一做了耐心的指導,收到了很好的效果。當我發(fā)現他們身上存在的不足時,也會主動以短信方式和他們進行溝通,讓他們及時調整自己的心態(tài)和行為。一次考試后,我給每個學生發(fā)了短信,鼓勵他們繼續(xù)努力,戒驕戒躁,保持良好的心態(tài),爭取更大的進步。學生在第一時間回復了我的短信,他們說保證不會讓我失望。這樣,良好的學習氛圍就建立起來了。
我們是學生人生的引路人,或許不經意的幾個動作、經常掛在嘴邊的幾句話,便能影響學生的一生。在今年的感恩節(jié),我收到這樣一條短信:“老師,我今年上大學了,在學校負責學生會的工作。每當受到學院領導的表揚時,我就想起您經常叮囑我的話:成績已是昨天而不是明天。于是,便有了新的力量。在我的求學路上能遇到您真好?!?/p>
我們的工作是為了每一個學生全面健康的發(fā)展,學生成長有太多不同的情況,需要班主任去研究、了解和適應。班主任要鎮(zhèn)定自若,審時度勢,根據不同的學生、不同的變化,采取各種絕招妙方,對學生施加影響,幫助學生規(guī)劃人生目標,成為他們人生的領航員?,F在,如果有人問我教育是什么,我會告訴他:“教育是生命影響生命、點化和潤澤生命的事業(y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