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曉倩
網絡文化對青少年道德認知發(fā)展的負面影響及其對策*
● 劉曉倩
隨著網絡信息技術的迅猛發(fā)展,網絡文化作為一股影響青少年道德品質的重要力量對學校德育工作帶來了新的挑戰(zhàn)。本文基于道德認知緯度,深入分析網絡文化對青少年道德發(fā)展的影響,從而立足于網絡時代背景,為學校改革、完善現有的德育教學模式,指導青少年形成正確的道德認知并達到高層次的道德水平提供建議。
網絡文化;道德認知發(fā)展;道德發(fā)展
道德發(fā)展 (moral development)是指個體辨別正誤,形成倫理價值體系,學會實際道德行為能力的成長。[1]道德認知發(fā)展,則強調個體道德認知結構通過不斷同化吸收和調節(jié)平衡達到進一步完善,并以相應的認知階段為依據衡量個體的道德發(fā)展水平。道德認知的三個方面——道德概念的掌握、道德判斷能力的發(fā)展、道德信念的形成——在發(fā)展速度和傾向上直接或間接的受它們所存在的社會和文化的影響。近年來,在網絡信息技術的影響下,網絡文化以開放性、虛擬性、平等性、自主性等新特征出現,潛移默化地影響著3.16億網民,尤其是網民的主力軍——青少年。網絡文化一方面給青少年提供了展示自我、張揚個性的舞臺,另一方面由于青少年身心發(fā)展的不穩(wěn)定性和不成熟性,對青少年的道德認知發(fā)展具有強大的影響力、滲透力和沖擊力,給學校德育工作帶來了新的挑戰(zhàn)。
網絡文化作為新技術的產物,在繼承傳統(tǒng)文化精華的同時突破了傳統(tǒng)文化的保守性,以民主、開放的新形式對歷來僅能被動接受傳統(tǒng)文化熏陶的人們具有很大的吸引力。正如彼得杜拉克在《新現實》一書中所說的:“信息現在是跨國流動的,象金錢一樣,它沒有祖國。”人們開始不斷共享跨國流動的網絡信息,并積極構建國際性的、全民互動參與性的文化。這對具有強烈好奇心、旺盛求知欲的青少年來說,無疑是開拓眼界、解放思想、放飛自我的新天地。學生通過積極參與網絡文化的構建,形成了自身獨特的問題意識、價值取向和道德信念。本文將針對青少年身心發(fā)展的特點,著重研究網絡文化對青少年道德認知發(fā)展的不良影響,具體分析如下:
(一)道德概念理解混亂,弱化了對道德知識的把握。網絡文化深化了價值觀的相對與多元,盡管寬松的網絡環(huán)境強化了青少年的主體地位,但卻削弱了其對問題的理性思考。大量的非主流思想、功利主義觀念影響著青少年的感性認識,使其對道德概念的理解膚淺、混亂,無視道德知識的學習,并漸行漸遠。下面一組調查數據(見表一)充分體現了青少年在道德知識理解上的膚淺與偏差。
表一 青少年道德知識理解能力的調查
(二)抗誘惑力差,弱化了道德鑒別能力。信息技術的飛速發(fā)展為人們的生活、工作、學習提供了很大的方便。然而網絡中形形色色的休閑文化、服務文化、熱門網站等混雜在一起充滿了新奇與刺激、挑戰(zhàn)與虛幻,對于尚未成熟的青少年來說確是一個不小的誘惑。近年來青少年沉迷于網絡無法自拔,為了上網不惜傷害他人性命的案例時常發(fā)生。例如,19歲少年王金為了索要上網費用,用鐵錘砸死把他一手撫養(yǎng)成人的奶奶,并在奶奶沒有了呼吸之后若無其事拿著錢去上網。青少年馳騁于虛擬的網絡空間,在對道德概念的把握尚未認同內化時,極易受其中包含的價值觀和情感態(tài)度的沖擊,在面對繁蕪復雜的道德問題時來不及進行理性的判斷和選擇便被網絡中的異化觀念所同化,進而把握不住主流的道德方向而偏離現實,形成一種模糊不定的道德認知。在一組調查數據(見表二)中可以清晰的了解到青少年在面對網絡誘惑時所表現出的道德判斷傾向。盡管大部分的青少年還保持著善惡分明的辨別能力,但在教育上我們依然不能小視相當比例的青少年所存在的問題。
表二 青少年道德鑒別能力的調查
(三)道德情境的判斷傾向于世俗化。青少年對真實道德情境的分析與判斷,是在形成某一新的道德信念之前,受自身先前的道德經驗或者榜樣示范的影響而進行的一種心理活動。對于不斷成長學習的青少年來說影響其情景判斷的重要因素就是榜樣性示范。無論是現實生活中父母老師、朋友伙伴的觀點態(tài)度還是網絡信息中形形色色的價值傾向都會對青少年的道德情境判斷產生很大的影響。尤其是當青少年面對世俗化、功利性的網絡信息時,受利己思想的影響更容易改變立場,而偏向世俗化。在一組調查數據中(見表三),不難發(fā)現青少年道德情境判斷的世俗化傾向。
表三 青少年對道德情境的判斷
(四)主體意識不斷增強的背景下,個人主義悄然而至。根據涂爾干的觀點,在道德價值觀內化的過程中“自主性”或自我決策是必不可少的基本成分。然而極端的自主行為會弱化甚至阻礙價值內化過程。開放、自主、平等的網絡環(huán)境為青少年營造了自我決策意識的氛圍,并鼓勵青少年在面對各種對話時公開表明自己的觀點、態(tài)度、立場。然而由于近年來新生子女數量的逐漸減少,家庭的寵愛以及寬松的網絡及教育環(huán)境,養(yǎng)成了他們任性、自私、以自我為中心的不良品行,缺乏公共意識和社會責任感,凡事以個人利益為出發(fā)點,從自身角度思考看待問題。在調查青少年“個人利益是唯一的現實利益”時,竟有高達63.4%的同學非常贊同或者贊同??梢娗嗌倌甏嬖趥€人主義傾向的現象已不容小覷,而這種一切以個人感覺作為評價標準的個人主義所可能導致的不是價值的顛倒,就是共享的社會秩序的瓦解。[2]
(五)網絡道德觀薄弱,淡化了現實中的道德觀念。盡管人們將網絡和現實劃分成了兩個不同的世界——虛擬世界和現實世界,然而這并不表示兩個世界沒有交集。網絡道德觀念的錯位會或多或少的移植到現實生活中,沖擊現實生活的道德觀念,甚至導致犯罪行為。根據調查,在對“與傳統(tǒng)道德規(guī)范和法律相比,網絡是?”的問題中,有77%的青少年認為是“自由的,完全可以不負責任”或“虛擬的,不必太認真”;關于轉發(fā)垃圾郵件的態(tài)度也有13.6%的青少年認為要嘗試做做;29.3%的青少年表示進登入色情網站瀏覽過圖片或信息;36%的青少年表示在網上發(fā)布過欺騙性信息。[3]更有甚者,四川省什坊市中學生唐亮因在網絡游戲中被另外一位玩家殺死23次以后,為了報復對方,竟制造了一起悲慘的網絡血案。由此可見青少年網絡道德觀念的薄弱必定會影響到現實中對待問題的態(tài)度或行為取向。
青少年如何看待網絡的倫理環(huán)境和道德問題,這主要受青少年道德思維能力和方式的影響。[4]反過來,青少年的認知傾向和認知思維能力又極易受到網絡文化的影響。作為青少年教育的主陣地——學校,承載著更多的責任,本文基于學校教育的角度,試圖為學校開展德育工作,提高青少年道德認知能力提供一些建議和意見,具體如下:
(一)立足德育目標,革新德育內容,引導青少年準確把握道德概念。德育目標和德育內容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兩者是德育指導思想的核心。[5]德育目標的變革決定著德育內容的改變,然而目前的現狀是青少年德育目標是合理的,德育內容卻遠滯后于德育目標,無論是內容的選擇、編排和呈現方式等都不能很好的引導青少年加強對道德概念的把握。根據《中國未成年人數據手冊》調查顯示,青少年對操作性和探索性較強的內容更感興趣,那么德育課程的內容選擇就應取代過去說教式的、遠離學生生活的“大道理”式的內容,而從現實的德育事例出發(fā),提取那些圍繞日常生活的、可探討的、可操作的例子進行指導教育,在指導的過程中,通過接觸感性材料,讓學生自主的總結歸納道德概念,并將概念的理解貫穿到實際案例中,通過替代強化或者自我強化,深化自身對道德知識的認知并形成相應的道德經驗;基于“少年兒童最喜歡故事類讀物,動漫類圖書最受少年兒童青睞”[6],德育課程的編排就應當將瑣碎、分散的德育內容貫穿于一個個的故事情節(jié)中,嘗試取代文字式表述而以漫畫的形式呈現,為避免內容的枯燥乏味,概念本身不需直接體現在圖文資料中,但其涵義卻滲透其中,著重引導學生通過對圖文資料的把握真正理解抽象概念的涵義。此外,課外讀物的內容要蘊含相當的道德知識,讓學生通過接觸大量的感性材料,擴充認知結構中起固著作用的知識基礎的范圍,從而為青少年形成自身良好的道德認知提供依據。
(二)設置問題情境,引導學生正確思考,在解決兩難問題中提高青少年的抗誘惑能力和道德鑒別能力。贊可夫曾說過“教會學生思考,這對學生來說是一生中最有價值的本錢?!敝挥性跍蚀_思考問題的前提下才可能形成正確的認知并作出合理的行為選擇。因此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要注重提高學生思考問題的能力,圍繞道德情境設置問題,問題的設置要遵循青少年的認知發(fā)展規(guī)律,采取由淺到深的原則,教師將其思考問題的思路以外化的形式展現出來,讓學生逐步了解并認同其思維方法。然后教師逐步減少指導,引導學生慢慢的獨立思考問題直至形成自己成熟穩(wěn)定的思考方式。此時教師就可以設置一些真實的道德兩難問題,引導學生在思考分析問題的過程中,摒棄各種誘惑,作出合乎道德的選擇。同時教師要對學生進行適當的問題鑒別能力的訓練,根據不同維度的貼近生活的兩難問題,引導學生在面對形形色色的思想觀念、價值取向時,能夠明確事理、愛憎分明,逐步提高自身的道德判斷、道德推理能力,從而形成和改善自身的道德認知,堅定自己的道德信念。
(三)關注認知過程,引導青少年認清世俗化、非世俗化的道德傾向,并駁斥世俗化傾向。青少年的道德認知過程是經過一系列心理活動而形成的。各階段之間相互聯系、相互銜接,后一階段總是基于前一階段而形成。針對青少年情景判斷的世俗化,借鑒心理學家艾利斯的理性情緒輔導方法,將其ABC理論和ABCDE理論創(chuàng)造性的運用到課堂教學中,其基本方法是(見圖一):教師在課堂上首先要提供A階段的案例,明確學生根據對案例的認識而產生的B階段的世俗化態(tài)度,接下來教師的任務就是在D階段通過運用有效的德育方法,對學生進行合理的說理與疏導,使學生認識到自己先前產生的態(tài)度和觀念的錯誤性,進而在駁斥 B階段的世俗化態(tài)度時產生一種正確的道德傾向或態(tài)度,從而形成正確的道德認知。整個過程中最為關鍵的是教師要營造一種自由寬松的互動氛圍,讓學生真實的呈現出自己對某一事件的態(tài)度,并準確澄清態(tài)度的性質,進而針對出現的世俗化態(tài)度進行適當的引導,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道德認知。
圖一 青少年認知過程
模式一:
A:他人救人只求回報的事件
B:產生肯定的態(tài)度→ → → → → → →
C:形成自己關于救人只求回報的信念
模式二:
A:他人救人只求回報的事件
B:產生肯定的態(tài)度
C:形成自己關于救人只求回報的信念
D:駁斥產生的肯定態(tài)度,了解自己先前的錯誤觀念
E:形成關于救人的正確信念
(四)利用同伴權威力量設計合作學習,引導青少年形成正確的自我決策意識。社會關系的民主化加之青少年階段自我意識的覺醒,使他們開始與教師對自己感興趣的問題展開對話,開始自覺主動地去學習探討新領域。然而由于青少年自身發(fā)展的不成熟性使他們自我決策意識增強的同時容易走向個人主義的極端。科爾伯格主張,從一個認知水平向另一認知水平的轉變,可能得到認知刺激的支持幫助,這種認知刺激有助于在兒童已經掌握的和尚待掌握的東西之間形成最大的差異。[7]根據布朗費恩訥的調查,青少年之間的交往傾向于依賴同伴贊許,那么這種認知刺激更適用于同伴權威而非成人權威。因此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要突出學生群體中的榜樣作用,設計合理的合作學習過程。這種合作學習既不是將學生隨機劃分成小組進行小組學習也不是引導全班學生進行大范圍的討論學習,而是將班內學生按認知水平的不同劃分成同質小組,每個小組中都有幾個在學生群體中較有威望的學生。教師給予一個令學生感興趣的道德情景或兩難問題,引導學生分別進行組內討論、組間交流、集體評價,充分利用群體約定的力量和同伴權威的力量糾正個人主義,使學生在明確個人立場的同時形成準確的主體意識,明確個人與集體、個人與社會的關系,形成對自我的準確定位,把握正確的決策方向,從而為青少年正確對待問題提供一個良好的出發(fā)點,促進道德價值觀的順利內化。
(五)突出主流道德觀念,使學生的網絡道德觀與現實道德觀協(xié)調一致。盡管網絡時代推崇多元的思想文化、價值傾向,強調構建一種相對的、多元的道德價值體系。雖然教育不能剝奪學生接觸這類道德價值體系的權利,但卻有責任引導學生走向中華文明幾千年來積淀下來的主流價值觀念。對于德育目標中明確提出的基本道德品質的養(yǎng)成一定要避免非主流價值傾向的干擾。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教師除了傳授文化知識外還要有意識的突出主流的道德觀,圍繞知識設計問題情境,引導學生學習知識的過程中認識并接受主流價值觀念,同時在日常生活中,教師要以自身為榜樣或將精選出的有代表性的真實案例滲透到學生的生活中,讓學生在體現主流價值體系的氛圍下成長,從而使學生在未受到異化思想的影響前產生對主流道德觀念的認同并身體力行。另外。學校應開設適量的網絡知識課程,在課堂上教師要注意引導學生對普遍存在的網絡行為進行評析,針對錯誤的網絡行為和網絡觀點進行指正,并在評價與指正的過程中讓學生自定行為標準,引導學生認識到此標準的重要性,從而調動學生按標準行動的積極性,促進其形成正確的網絡認知,完成主流道德觀念背景下網絡道德觀與現實道德觀的協(xié)調一致。
(六)加強綜合實踐活動,提升青少年的道德認知能力。涂爾干曾說過“社會生活消失,道德生活將隨之一同消失,因為它將不再有任何目標”。根據柯爾伯格的道德認知發(fā)展理論,青少年現有的認知經驗來源于社會活動和交往、來源于實踐,那么要糾正青少年錯誤的道德認知或形成其新的道德認知還要回歸到實踐活動中去。學校教學中要充分利用綜合實踐活動,引導學生在對社會熱點、難點及弱勢群體進行關注的前提下,不斷創(chuàng)造機會讓青少年真實的接觸實際,切實以主人公的身份面對問題,完成心靈的交流與感觸,從而使學生產生強烈的意見分歧或認知失衡,促進其正確認知的形成。同時教師要引導學生學會如何有效利用網絡,從網絡中提取可借鑒、可操作的道德知識,并引導學生將學到的知識充分利用到現實生活中,通過對現實全方位、多視角的分析,在實踐活動中逐步提升自身的認識能力,從而為有效完成下一階段的道德認知提供條件。
總之,在信息技術飛速發(fā)展的今天,網絡已經成為人們不可缺少的共享資源的工具。它所承載著的新型文化正不斷沖擊著傳統(tǒng)的意識形態(tài)、民族文化和社會道德,在開闊了青少年眼界的同時也造成了道德認知的錯位。因此,學校德育必須強化對青少年道德認知發(fā)展的教育,強調對青少年道德判斷、道德推理和道德選擇等方面的訓練,使學生在接受訓練的同時形成自身合乎社會道德規(guī)范和道德取向的認知,在學生具有正確道德認知的前提下,促進個體道德發(fā)展,保證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協(xié)調一致,并進一步指導青少年在生活、學習中良好的道德行為。
[1]約翰·馬丁·里奇,約瑟拂·L·戴維提斯著.姜飛月譯.道德發(fā)展的理論[M].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2:6.
[2]易曉明.接受理論在德育實踐中的應用[J].思想理論教育,1997(1).
[3]劉潔.初中網絡道德現狀及教育對策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06:8-12.
[4]檀傳寶.網絡環(huán)境與青少年德育[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42.
[5]班華.現代德育論[M].安徽人民出版社,2001:132-136.
[6]孫紅艷編.中國未成年人數據手冊[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8:191-192.
[7]彼得斯著.鄔冬星譯.道德發(fā)展與道德教育[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0:94.
劉曉倩/山東師范大學教育學院
*本文系張茂聰教授主持的教育部重點課題 “網絡文化境遇下我國中小學校道德教育的變革研究”的階段性研究成果之一,項目編號:DEA080175。
(責任編輯:何 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