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晨紅,顧紅,莫延利,林曉穎
(哈爾濱學院,黑龍江 哈爾濱 150086)
基于新課程下的教師職業(yè)技能培訓
孫晨紅,顧紅,莫延利,林曉穎
(哈爾濱學院,黑龍江 哈爾濱 150086)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帶來教育觀、教學觀的轉變,相應的實踐層面上的教師職業(yè)技能也必然發(fā)生相應的改變。教師教育要應對新課程改革,依據(jù)當前新課程改革的需要,應加強適應新課程改革需要的教師職業(yè)技能培訓。
新課程;教師職業(yè)技能;培訓對策
教師職業(yè)技能是教師必備的專業(yè)素質之一,具備一定水平的教師職業(yè)技能是順利開展教育教學活動的基本條件。我國自2001年正式啟動第八次“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以來,在全國范圍內逐步推廣的以《基礎教育改革綱要(試行)》為改革總綱、以“調整和改革基礎教育的課程體系、結構、內容,構建符合素質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礎教育課程體系”為根本任務的課程改革運動。此次課程改革,帶來教育觀、教學觀的根本轉變,相應的實踐層面上的教師職業(yè)技能也必然發(fā)生相應的改變。目前在實踐中越來越顯示出教師職業(yè)技能理論研究嚴重不足,探討與課程改革理念相吻合的職業(yè)技能,既是教師教育發(fā)展的需要,也是一線教師順利開展教學活動面臨的實際問題。
從歷史發(fā)展來看,對教師職業(yè)技能進行專門的培養(yǎng)和訓練始于17世紀的師范教育機構,世界最早的法國、德國的短期師資培訓機構的教學法的訓練,其目的是滿足普及義務教育和班級授課制的需要,使教師掌握能勝任教學活動的一定的技能,可見,教師教育發(fā)展的歷史起點是從對教師職業(yè)技能的訓練開始的。
18世紀下葉,教學開始作為一門專業(yè)從其他行業(yè)中分化出來,把對教師進行一定的教育訓練,作為合格教師質量規(guī)格之一,把對教師職業(yè)技能訓練看成是提高教育質量的重要手段。[1]一些國家,在制定教師規(guī)程上,重視教師職業(yè)技能的訓練。
對教師職業(yè)技能的研究,盛行于美國上個世紀60~70年代“能力本位”主導教師教育的時期,所謂“能力本位”即強調的是教師職業(yè)技能對于提高教學工作的有效性。例如美國斯坦福大學教育學院以此創(chuàng)立的“微型教學”為各國所借鑒。盡管其單純的技術的訓練模式而使教師逐漸失去了批判地分析、反思教學背景的愿望和能力,但畢竟突出了教師的教學技能作為教師職業(yè)最為基礎的方面而逐漸被人們所認同。[2]
20世紀中期以來,隨著日漸升溫的教師專業(yè)化研究與實踐,教師職業(yè)技能被置于一個更為廣闊的視野中進行研究。[3]從教師職業(yè)技能的演變發(fā)展來看教師職業(yè)技能具有時代性,教師職業(yè)技能必然隨著社會發(fā)展及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化而不斷更新和發(fā)展。
教師對課程改革的成敗起著重要的作用。新課程改革的實施成功與否取決于教師是否具有先進的教學理念,其職業(yè)技能是否可以與新課程改革的要求相適應。新課程改革要求改變以傳授知識為目的的單一的教學方式,倡導教師指導下的學生自主、探究、合作的學習方式以及教學載體的更新,都對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下構建的教師職業(yè)技能結構提出了嚴峻的挑戰(zhàn)。
新課程改革對教師教學方式的要求主要表現(xiàn)在強調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合作者,教師教學以學生的學習為目的,努力實現(xiàn)學生素質的全面提高和個性的充分發(fā)展;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互動的過程。因此,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教師教學行為應該是教師幫助學生制定適當?shù)膶W習目標,并確認和協(xié)調達到目標的最佳途徑;設置一定的問題情景,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教師作為學生學習的參與者,與學生分享自己的感情和想法等。因此,教師教學行為的轉變對教師職業(yè)技能發(fā)展提出的挑戰(zhàn)。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指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與學生積極互動、共同發(fā)展,要處理好傳授知識與培養(yǎng)能力的關系,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引導學生質疑、調查、探究,在實踐中學習,促進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教師應尊重學生的人格,關注個體差異,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要,創(chuàng)設能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教育環(huán)境,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yǎng)學生掌握和運用知識的態(tài)度與能力,使每個學生都能得到充分的發(fā)展?!毙抡n程改革倡導學生自主、探究、合作的學習方式,且學生新的學習方式的形成轉變受教師教學方式的影響,是和教師的積極引導與幫助分不開的。它要求教師在教學要形成旨在培養(yǎng)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學習方式及其對應的教學方式;教師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批判意識和懷疑精神,鼓勵學生對書本的質疑和對教師的超越,贊賞學生獨特性和有個性化的理解和表達;要引導學生從事實驗活動和實踐活動,培養(yǎng)學生樂于動手、勤于實踐的意識和習慣,切實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實踐能力。如果教師不具有這種教學技能,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也只能成為一句空話。因此,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更新必然對教師職業(yè)技能提出新的挑戰(zhàn)。
教學載體的更新主要表現(xiàn)在教學內容和教學手段兩方面。
1.課程內容的綜合性和彈性加大給教師留有很大的空間,尤其是校本課程開發(fā)給教師更大的選擇權和更多的自由支配的余地。在選擇教材和使用的教材與以往相比,具有更大的靈活性。這就意味著課程的內容和意義在本質上并不是對所有人都相同的,在特定的教育情境中,每一位教師對給定的內容都有其自身的理解,對給定內容的意義都有自身的解讀,從而對給定的內容不斷進行變革與創(chuàng)新。教師不僅是課程的實施者而且還是課程的開發(fā)者;教師不僅要具有課程開發(fā)的意識,更主要的還要具有課程開發(fā)的能力。因此,教師要形成強烈的課程意識和參與意識,教師要鍛煉并逐漸形成課程開發(fā)的技能。
2.教學手段現(xiàn)代化對教師教學技能提出更高的要求?!毒V要》十一條明確提出“大力推進信息技術在教學過程中的普遍應用”?,F(xiàn)代教育技術的發(fā)展,為教學改革提供了新的發(fā)展前景,它要求教師在教學中學會如何應用這種先進的教學手段,如何把這種先進的教學手段與教學內容整合起來。隨著課程改革的深入,現(xiàn)代教學技術對于教學過程的滲透以及教學活動對于現(xiàn)代教學技術的需求會更加強烈。因此,教師掌握現(xiàn)代化教學手段應用于教學的技能是現(xiàn)代化課堂教學的必然要求。
1.在原有課程的基礎上進行一定的課程調整與完善。第一,充分利用學院的教學資源,豐富通識課程門類。在設置學科課程基礎上設置和基礎教育相對應的綜合課程。為教師擁有廣博而深厚的知識打下基礎。第二,在教育理論基礎課程,加強教育類選修課程。具體做法是:在學生掌握基本理論的基礎上,結合當前教育改革的發(fā)展需要,設置教育類選修課程。例如 《中小學各學科課程標準及教材研究》、《中小學課程改革理論研究》、《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研究》、《綜合實踐活動研究》、《校本課程研究》等。第三,強化技能訓練類課程。例如,《中小學基本教學技能訓練》、《課堂教學模擬訓練》等。
2.加強教育見習、實習。教育見習分層遞進。一年級安排一周的見習,目的是加強高師學生對目前中小學的全面了解,豐富學生對中小學的感性認識。二至三年級,教育見習的時間增加為每學期兩周。并提高教育見習的要求,增加教育見習的研習內容,即教育見習與課堂教學內容整合。學生見習之前,要求在科任教師的指導下,明確研習題目及研究方法,學生帶著課題研習,通過研習,指導學生學會思考,得出結論。通過研習,既活躍了課堂教學,又增強了教育見習的目的性,培養(yǎng)了學生的研究能力,有效地克服了理論與實踐脫節(jié),教育見習“走馬觀花”的現(xiàn)象。為解決教育實習時間短、實習效果差的問題,實習時間由四周增加到八周,并加強教育實習的指導和質量監(jiān)控,充分發(fā)揮教育實踐對學生教學技能形成的實際作用。
依據(jù)中小學教師職業(yè)技能發(fā)展要求及中小學教師培養(yǎng)目標的要求,實施長遠目標與具體目標協(xié)調統(tǒng)一。長遠目標更應當是綜合的和全面的。即培養(yǎng)具有扎實寬廣的專業(yè)知識與技能和良好的綜合素質的中小學教師。具體目標分三個層次:首先,培養(yǎng)學生具備作為現(xiàn)代人必備的一般技能;其次,培養(yǎng)具有基本的職業(yè)技能的中小學教師;再次,培養(yǎng)具有綜合能力的中小學教師。目標的定位充分體現(xiàn)層次性和選擇性,具體明確、操作性強,便于有效的貫徹實施。
1.實施專業(yè)教師新課程的專項培訓,及時更新教師的知識結構。同時,通過多種方式開展有關基礎教育的研究、交流活動,使教師能夠及時了解當前基礎教育改革新動向,把握基礎教育發(fā)展走向,提高課堂教學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2.實施新入職的教師在試用期期間帶著課題,深入中小學,參與中小學的教學及教育研究活動。既為其提高自身教學、教研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礎,也為教師教育發(fā)展帶來新的生機。
3.鼓勵教師開展課堂教學改革研討,加大課堂改革力度。開展質疑、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學習,注重培養(yǎng)學生思維能力、研究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和實踐能力,逐步形成教師教育特有的教學文化。
[1]教育部師范司.教師專業(yè)化理論與實踐[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M.D.Gall,The Developmentd and Current Status Of the Microteaching in Teacher Educathon.
[3]荀淵.教學技能研究[J].上海教育研究,2004(8).
The Training of Teachers’Professional Skills under the Circumstance of the New Curriculum
SUN Chen-hong,GU Hong,MO Yan-li,LIN Xiao-ying
(Harbin University,Harbin 150086 China)
Based on the basic changes to the views on education,teaching and students which was brought by the new curriculum,the teachers’professional skills on the practicing level will definitely make corresponding change.So the education should be suit with the challenge of new curriculum,meeting with the needs of the transformation at present,improving the ability of the teachers’training skills,which adapt to the demand of the reform of the new curriculum.
the new curriculum;teachers’professional skill;the training countermeasure
G451.2
B
本文系黑龍江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11534073)、黑龍江教育科學規(guī)劃課題(XGGH07025)〕
2010-04-06
孫晨紅(1962-),女,黑龍江哈爾濱人,副教授,研究方向為教師教育、課程與教學論;顧紅(1961-),女,黑龍江哈爾濱人,副教授,主要從事教育理論研究;莫延利(1970-),男,黑龍江哈爾濱人,講師,研究方向為生物教學;林曉穎(1976-),女,黑龍江哈爾濱人,副教授,研究方向為數(shù)學教學。
1001-8794(2010)11-003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