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zhí)抑?/p>
發(fā)生在20世紀90年代末的“盤峰論爭”迄今已經(jīng)整整十年,這令人不由得想到:時間意義的“90年代詩歌”已經(jīng)逝去十年,而新世紀詩歌也已展開了十年。
然而,在這十年里,一方面,“盤峰論爭”所涉及的一些并不新鮮的議題(從其嚴肅的詩學層面)——中國詩歌的資源是西方還是本土、詩歌寫作處理的是知識還是現(xiàn)實、富有活力的詩歌語言是書面語還是口語,等——尚未得到有效的清理和解釋。另一方面,雖然“90年代詩歌”已經(jīng)成為歷史,但它并非靜態(tài)的、能夠完全蓋棺定論的歷史。因為,“現(xiàn)代性”背景下流經(jīng)“90年代”的歷史仍在持續(xù),90年代及更早在新詩發(fā)展過程中生發(fā)出來的一些現(xiàn)象、問題仍然在當前詩歌寫作中延續(xù)。
進入新世紀以來,新詩格局又發(fā)生了比較大的變化,曾經(jīng)宣布多種法則“失效”的“90年代”自身的許多法則,在新的境遇下也“失效”了。相較于90年代及更早時期相對明晰的詩歌路徑和線索,新世紀以后詩歌的面目開始變得曖昧、模糊不清,各種詩學觀念、立場的界線趨于含混、隱蔽,各種詩歌欲念、訴求和聲音相互滲透、難分彼此,令人看不清問題的焦點、支點和前景。對于新詩而言,這是不是新一輪的結構性變遷?
在如此情境中,重新審理“90年代詩歌”的成就與不足,既是一種必需,又顯得頗為微妙。當然,反顧“90年代詩歌”,并非為了獲取某些簡單的對于歷史的結論式印象或評價,毋寧說意在探討:這十年的詩歌為新世紀詩歌帶來了什么?或者,留下了什么樣的“遺產(chǎn)”?倘若僅從歷史評價來說,我愿意毫無保留地肯定90年代詩歌的成就及其對諸多詩學議題的推進。不過,以發(fā)展的眼光即從90年代詩歌和新世紀詩歌的關系來看,90年代詩歌的不足亦難以掩蔽。特別是,當人們以一種樂觀的語氣總結新世紀詩歌的成績之際,90年代詩歌所遺留的某些消極方面卻未曾被察覺。因此,我提到90年代詩歌“遺產(chǎn)”時,并不全然是從正面的角度去予以認定的。
這里首先要反思“盤峰論爭”的局限。從整個當代特別是1980年代中后期以來的詩歌歷程來看,這場論爭有著無法避免的必然性——它其實是十多年來當代詩學觀念分歧的一次集中爆發(fā)或彰顯。這場論爭之于新世紀詩歌的消極意義正彌漫于各種詩歌活動和當前的詩歌生態(tài)中。在此,對由這場論爭所凸顯的“知識分子寫作”和“民間寫作”這兩個基礎性概念稍加辨析,不難發(fā)現(xiàn)當代詩學對話中命名的含混與理論的錯位。
就“知識分子寫作”這一概念而言,那些非難其為“西方化”、“技術主義至上”的詩人其實并未領悟到這一概念提出背后的困境意識,而這一概念的提出者與詮釋者卻也似乎未能悟察概念本身的悖論色彩和尷尬命運:一方面,“知識分子寫作”作為一種理論和實踐方案,確實顯示了“知識分子”所應具有的獨立精神、批判立場、介入向度和擔當意識;另一方面,90年代詩人身份的急遽“跌落”(依照這一名目下一些詩人的自我陳述,即陷入某種自愿或被迫的“邊緣性”),使得“知識分子寫作”本該獲得的“知識分子”實質(zhì)被抽空了,其退回到詞語內(nèi)部的“毫不妥協(xié)”、“堅持”的姿態(tài)也失去了合法性的依據(jù)。
“民間寫作”同樣如此。顯然,它所包含的“民間”概念遠非倡導者所期待的一勞永逸的價值尺度。有必要指出,90年代“民間”話語的浮現(xiàn)有著精英文化失落、通俗文化興起的背景,富有意味的是,在“去政治意識形態(tài)”高漲和廟堂文化的權威喪失之后,民間成了知識分子的價值依托和理想所在①。在這樣的情形下,提出“民間寫作”的詩人沒有認識到“民間”本身的蕪雜:“中國的民間文化像一鍋大雜燴,其中煮著全部自發(fā)的生機和幾千年積淀的陳腐。在這里,生機是微弱的,腐朽卻因為長期發(fā)酵而氣味特別濃烈。而且,只要我們對其認真考察,就會發(fā)現(xiàn),它是權威意識形態(tài)天然的承載者和自覺守衛(wèi)者。如果我們要尋找過去時態(tài)的權威意識形態(tài),民間是最好的保存場所”②;也沒有意識到他們在以“民間寫作”反“知識分子寫作”過程中所體現(xiàn)出的體制性:“民間本是由個人構成,但它一旦構成,卻又異化為一種排斥個人的力量……它在本質(zhì)上就是非詩的”③。實際上,“民間寫作”被其倡導者作了抽象化的、懸置了歷史語境的理解。
值得留意的是,這場論爭的雙方都試圖把各自的概念(“知識分子寫作”、“民間寫作”),與“邊緣”、“獨立”、“批判”等聯(lián)系起來——雙方都認同自己的“邊緣”地位,都強調(diào)自己寫作的“獨立”性,都注重寫作的“批判”色彩(“知識分子寫作”“批判”的是在其倡導者看來日益頹敗、板結的社會文化,“民間寫作”則“批判”一切被其倡導者看作“龐然大物”的體制,包括“知識分子寫作”在內(nèi))……這樣,論爭雙方在觀念、思維方式上的趨同性及由此導致的某些論斷的無效,很大程度上被忽視了,從而來不及對詩藝的難度、詩學困境作更深入的省思。比如,被論爭雙方視為“法寶”的“敘事”、“口語”,二者詩藝理路的趨近(與駁雜的世俗現(xiàn)實的關聯(lián)、對日常性的看重)要大于它們之間的分歧(技術、風格方面),而這種趨近所共有的缺陷(語言的封閉性、缺乏對現(xiàn)實生活的超越性),遏制了90年代詩歌對更高的“歷史想象力”④的鑄造。
與“知識分子寫作”、“民間寫作”密切相關的“敘事”和“口語”,正是90年代詩歌中兩個被本質(zhì)化了的核心范疇。透過這兩個范疇,兩種詩學觀念在當代詩歌譜系建構過程中的分野清晰可辨:一種借助于“敘事”(及相關的“及物”、“反諷”等)對詩歌與歷史、現(xiàn)實關系的“修復”與重新確立,厘定了一條“告別”80年代“青春期”(“純詩”、“不及物”)寫作(即與之“斷裂”)的 90 年代詩歌生成路徑;一種將“口語”的功用、潛能推崇到極致,描繪了一幅當代詩歌就是“口語寫作”從80年代到90年代持續(xù)、縱深發(fā)展的圖景。這兩個范疇被強調(diào)過甚,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詩歌視域的拓展。
其實,對于在詩歌中較多運用“敘事”的詩人而言,與其說“敘事”是一種技巧或手段,不如說它是“一種新的詩歌的審美經(jīng)驗,一種從詩歌的內(nèi)部去重新整合詩人對現(xiàn)實的觀察的方法”⑤;他們更愿意“將‘敘事’看作是過程,是對一種方法,以及詩人綜合能力的強調(diào)”⑥。在詩歌實踐中對“敘事”的誤讀帶來了雙重后果:輕佻的蔑視和無節(jié)制的濫用,所導致的浮泛化、鄙俗化傾向勢必引起警惕。當“敘事”被推舉為統(tǒng)攝一切的詩藝時,對其有效性和限度的反思是必要的:“敘事性……與其說它是一種手法,對寫作前景的一種預設,毋寧說是一次對困境的發(fā)現(xiàn)”,“敘事的魅力恰恰在于對敘事的潛在反動,在于從生活事件中提取的質(zhì)問生活的洞察力”⑦。將“敘事”與“困境”、“洞察力”聯(lián)系起來,也許能夠更深入地探掘“敘事”之于詩歌寫作的可能效力。
在新世紀詩歌中,“敘事”似乎成了遙遠的記憶。而“口語”的負面效應正經(jīng)由網(wǎng)絡等媒介不斷擴散,“口語”的泛濫、無限“擴張”和不當運用所帶來的惡果有目共睹,在一些為口語而口語的作品里,“口語寫作”成了一種即時的、與個人內(nèi)心觸動和時代焦慮完全無關的文字積木。于是,一種無深度的寫作轉向了無難度的寫作。
90年代以降,詩歌的境遇發(fā)生了劇烈的變化:隨著那些眩人眼目的“先鋒”或“另類”寫作不再被視為異端,轉而成為某種時尚;對種種花樣翻新的寫作“試驗”的責難,也不再構成“偏見”的一部分和詩學“對抗”的理由,詩歌曾有過的對于社會、文化的影響力悄然喪失了。詩歌不再被矚目,同時也無力參與到社會、文化的構建中。這種情形在新世紀詩歌中不僅沒得到任何改觀,反而愈演愈烈,某種巨大失落感帶來的焦慮由此滋生。
大概受這種焦慮的驅(qū)迫,進入新世紀之后,一些詩人開始尋求詩歌重返社會、文化中心的可能路徑,從而引發(fā)了一輪新的充滿“偏見”的“對抗”運動。這種新的“對抗”主要體現(xiàn)為一種驀然高漲的抵制技術主義、關注當下現(xiàn)實的呼聲⑧,和一種“為詩辯護”、維護詩歌“特殊性”及獨立性的表述的沖突。這顯然并非新鮮的沖突,正通過觀念的重置,將原有的意識形態(tài)“對抗”轉換為“政治正確”與“詩歌正確”的對立。
在一篇綜論性的長文中,林賢治將90年代詩歌判定為“喧鬧而空寂”的“一座空山”,他以一種嚴厲的語氣評述道:“從整體上說,九十年代的詩歌是‘流行詩歌’,媚俗詩歌,‘酷’的詩歌。這樣的詩歌不問而知是缺乏深度的,或者可以認為,詩人從根本上便躲避甚至詛咒深度……它們沒有意義,有的只是含義。這些詩歌由于媚俗的需要而與獨創(chuàng)性的美學相對立,表現(xiàn)為一種模擬美學,文化適應美學;不但缺乏思想,也缺乏激情和想象力”⑨。最終,他認可的是新世紀以后引起廣泛關注的包括“打工詩歌”在內(nèi)的“底層寫作”潮流,并以具體的例證,指出今后新詩的出路和希望在于“底層寫作”。林賢治的這番言論把那種直面現(xiàn)實的寫作吁求推向了極致。林賢治的文章發(fā)表和在網(wǎng)絡上傳播后,引起了極大的反響與爭議,其中反應最為激烈的當屬詩人臧棣。臧棣在反駁林賢治論斷“偏頗”的同時,著力為“詩歌的技藝問題”進行了辯護:“詩歌寫作是一門手藝……對一個現(xiàn)代詩人的心智來說,對一個現(xiàn)代詩人對人類處境的復雜意識而言,錘煉技藝是我們作為一個詩人的基本工作。沒有技藝,就意味著我們說出的話可能被謊言神不知鬼不覺地操控。錘煉技藝,也是我們作為詩人在自己的詩歌生涯里終身要做的事情”⑩。臧棣的辯護承接著他一貫的“為詩一辯”的姿態(tài),這與他提出的“詩歌就是不祛魅”、“詩歌的特性也是由在使用語言的過程中所觸及到的某種特殊的行為來完成的”、“詩歌在本質(zhì)上總想著要重新發(fā)明語言”?等觀點一道,以鮮明的詩歌“本體論”取向,樹立了一個執(zhí)著于詩歌“特殊性”的形象。
應該說,詩歌中“底層寫作”的提出有其特定的來由。這種新的迫切的寫實呼聲的出現(xiàn),一方面與當前詩歌所處的錯雜語境——中國社會文化的急劇變遷——有關,另一方面保留著傳統(tǒng)寫實主義觀念與先鋒文學對壘的遺痕。及至近年來各種“底層”文學的大面積興起,上述呼聲更沾染了越來越強烈的道德歸罪意緒。小說領域自90年代初涌現(xiàn)的“新寫實”浪潮即是上述呼聲的一種突出體現(xiàn),在詩歌領域則直接促成了“草根性”、“打工詩歌”、“新鄉(xiāng)土”等命題從倡議到實踐的浮現(xiàn)。這種峻急的寫實呼聲,也影響了關于90年代詩歌的基本線索、總體成就及未來發(fā)展的評判。
詩歌與現(xiàn)實的關系問題,是新詩史上持續(xù)困擾詩人寫作的關鍵議題之一,曾得到反復的不同層面的討論。在90年代詩學情境中,人們一度試圖對這一關系重新作出詮釋:“先鋒詩一直在‘疏離’那種既在、了然、自明的‘現(xiàn)實’,這不是什么秘密;某種程度上尚屬秘密的是它所‘追尋’的現(xiàn)實。進入90年代以來,先鋒詩在這方面最重要的動向,就是致力強化文本現(xiàn)實與文本外或‘泛文本’意義上的現(xiàn)實的相互指涉性”?;“文本意義上的現(xiàn)實,也就是說,不是事態(tài)的自然進程,而是寫作者所理解的現(xiàn)實,包含了知識、激情、經(jīng)驗、觀察和想象”?,被認為是詩歌處理這一問題最理想的狀態(tài)。在評價新世紀詩歌中的“底層寫作”時,與上述詮釋相似的看法是:“作為詩歌,面向底層的寫作不應只是一種生存的吁求,它首先還應該是詩。也就是說,它應遵循詩的美學原則,用詩的方式去把握世界、去言說世界。我們在肯定詩人的良知回歸的同時,更要警惕‘題材決定論’的回潮。偉大的詩歌植根于博大的愛和強烈的同情心,但同情的淚水不等于詩。詩人要將這種對底層的深切關懷,在心中潛沉、發(fā)酵,通過煉意、取象、結構、完形等一系列環(huán)節(jié),調(diào)動一切藝術手段,用美的規(guī)律去造型,達到美與善的高度協(xié)調(diào)與統(tǒng)一。也許這才是面向底層的詩人所面臨的遠為艱巨得多的任務”?。
不過,進入新世紀以來,中國詩歌所置身的社會現(xiàn)實顯然更為復雜。在這樣的“現(xiàn)實”處境中,強調(diào)詩歌的“特殊性”、追求“文本意義上的現(xiàn)實”,則令人不免擔心:詩歌所建立的“與周遭一切的反思性關聯(lián)”,會“因日久年深而逐漸失去了彈性”;詩人也會“靠了慣性在語言的可能性中滑翔,無意間錯過了對世界做出真正嚴肅的判斷和解釋”?。由此看來,如何有效地開掘詩歌與時代語境的多層次的聯(lián)系,仍然是當前詩歌的當務之急。
在90年代末期,一個不容避視的詩歌現(xiàn)象——網(wǎng)絡詩歌——悄然泛起。華裔美籍學者杜國清曾預言:“二十一世紀的漢詩,將在國際網(wǎng)路上演出人間的千姿萬態(tài),以其不斷變幻的圖像,向世間蕓蕓眾生昭示:詩存在于種種華麗莊嚴的形象中,而諸行無常,一切存在都像電腦網(wǎng)絡上的影像,莫不瞬間隨即幻滅”?。新世紀之后,盡管這位學者預言的詩歌的“千姿萬態(tài)”并未真正出現(xiàn),同時對網(wǎng)絡詩歌景觀的性質(zhì)評定和前途預測仍在進行中,但無可否認的是,網(wǎng)絡上各類詩歌活動的迅猛發(fā)展,已經(jīng)改變了詩歌存在的方式或生態(tài),昭示了詩歌寫作的新的格局和困境。隨著網(wǎng)絡的飛速擴展,詩歌借助于這一新型工具,以驚人的速度衍生、鋪展和消亡。
新世紀以來,網(wǎng)絡詩歌創(chuàng)作日趨活躍,各種人為的詩歌網(wǎng)絡事件頻仍,引起了越來越多的討論,其波及面之廣,讓人恍惚以為詩歌重新回到了“輝煌”時代(雖然事實證明這不過是某種一廂情愿的幻覺)。誠然,網(wǎng)絡為詩歌交流帶來了相當?shù)谋憬葜?,但它對詩歌造成的傷害則需要檢討。在網(wǎng)絡的推動下,中國詩歌的“斷裂”、“各自為政”等特征愈發(fā)明顯,而充斥于詩界的種種喧囂(嘲弄、謾罵、“惡搞”、自我炒作等等)更加深了詩歌觀念的分野和其在整個社會文化中的“邊緣性”。
是否真的存在一種不同于以往詩歌的網(wǎng)絡詩歌?這其實是應當辨析的。詩歌的網(wǎng)絡時代是一個“祛魅”的時代,迅捷、效仿、復制、無難度是其主要特征。平庸氣息充滿這個時代:社會氛圍的曖昧、文化創(chuàng)造力的匱乏、利益機制的短視……在這樣的時代,里爾克經(jīng)過十年忍耐完成曠世杰作《杜伊諾哀歌》和《致奧爾弗斯的十四行》、瓦雷里停滯多年后重拾詩筆而達到一個全新的高度等現(xiàn)代主義寫作“朝向經(jīng)典”的神話,已經(jīng)無可挽回地破碎了。沒有挽歌,聽不到來自心靈深處的細微吹息,創(chuàng)作者和閱讀者的耐心(對詩歌的專注和精細經(jīng)營)前所未有地喪失了。
在這個時代,一種強有力的詩歌——它抓住了這個時代的某些“噬心”(陳超語)主題,以一種鮮活的語言、充滿張力的形式寫出了彌漫于時代的迷惘與憧憬——是否仍然值得期待呢?
注 釋
①陳思和的觀點,見王曉明主持:《民間文化知識分子文學史》,《上海文學》1994年第9期。
②李新宇:《泥沼面前的誤導》,《文藝爭鳴》1999年第3期。
③邵建:《你到底要求詩干什么——“詩外人”說》,楊克主編:《1998中國新詩年鑒》,花城出版社1999年版,第408頁。
④陳超:《重鑄詩歌的“歷史想象力”》,《文藝研究》2006年第3期。
⑤臧棣:《記憶的詩歌敘事學》,《詩探索》2002年第1-2輯。
⑥孫文波:《我理解的90年代:個人寫作、敘事及其他》,《詩探索》1999年第2輯。
⑦姜濤:《敘述中的當代詩歌》,《詩探索》1998年第1輯。
⑧較典型的說法是:“一個很長的時間里,我們的詩人深陷‘怎么寫比寫什么重要’的誤區(qū),過分地強調(diào)了詩歌的技術性的重要,而忽略了詩歌作為一種文學形式的社會責任和社會擔當”。見梁平:《詩歌:重新找回對社會責任的擔當》,《星星詩刊》2006年第1期。
⑨林賢治:《新詩:喧鬧而空寂的九十年代》,《西湖》2006年第5期。
⑩《臧棣訪談》,《星星詩刊·下半月刊理論版》2007年第1期。
?臧棣、木朵:《詩歌就是不祛魅——臧棣訪談》,見“詩生活”網(wǎng)站之“木朵作坊”。
?唐曉渡:《90年代先鋒詩的幾個問題》,《山花》1998年第8期。
?歐陽江河:《’89后國內(nèi)詩歌寫作:本土氣質(zhì)、中年特征與知識分子身份》,《誰去誰留》,湖南文藝出版社1997年版,第247頁。
?吳思敬:《面向底層:世紀初詩歌的一種走向》,《南方文壇》2006年第5期。
?姜濤:《“巴枯寧的手”》,《新詩評論》2010 年第 1輯。
?杜國清:《網(wǎng)路詩學:二十一世紀漢詩展望》,《現(xiàn)代漢詩:反思與求索》,作家出版社1998年版,第34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