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和中共江蘇省委黨校聯(lián)合舉辦的“執(zhí)政黨與宗教:伊斯蘭教與和諧社會”學術研討會,于2010年6月9日至n日在“六朝古都”南京舉行。
來自中央統(tǒng)戰(zhàn)部、國家宗教局、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中國伊斯蘭教協(xié)會、中國伊斯蘭教經學院、北京伊斯蘭教經學院、上海市民族宗教委員會、上海市社會科學院、江蘇省委黨校、江蘇省委統(tǒng)戰(zhàn)部、江蘇省宗教局、江蘇省伊斯蘭教協(xié)會、甘肅省民族研究所、甘肅省社會科學院、寧夏社會科學院、青海省民族事務委員會、青海省社會科學院、北京大學、中央民族大學、對外經濟貿易大學、上海外國語大學、南京大學、南京理工大學、南京師范大學、中山大學、西北大學、陜西師范大學、蘭州大學、西北民族大學、寧夏大學、北方民族大學、云南大學、云南民族大學、新疆石河子大學、云南納家營伊斯蘭文化學院和南京工業(yè)職業(yè)技術學院等涉及北京、上海、江蘇、廣東、浙江、陜西、青海、甘肅、寧夏、新疆、云南等11個省(市、自治區(qū))的科研機構、高等院校和部分省府相關部門的90多位專家學者和行政領導參加了這次研討會。本次研討會共有60多位學者提交了參會論文,50多位學者作了小組發(fā)言。
會議開幕式由江蘇省委黨校副校長王慶五主持,江蘇省政協(xié)主席張連珍、江蘇省宗教局副局長沈成、江蘇省委黨校常務副校長黃文虎分別致辭并就政黨與宗教關系、黨的宗教政策、宗教與當代中國社會以及江蘇省宗教情況和黨校及其他部門對宗教研究的狀況作了介紹。出席開幕式的還有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黨委書記曹中建和所長卓新平研究員。
開幕式結束后,由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黨委書記曹中建主持,四位學者作了主題發(fā)言。卓新平研究員以“當代中國宗教之思考”為題,從(1)對中國宗教現(xiàn)狀的分析,(2)對中國共產黨與宗教關系的分析,(3)對當今中國宗教管理的分析和思考三個方面作了富有創(chuàng)見性的、前沿性的深刻而精彩的演講,受到與會專家學者的高度評價。北京大學宗教文化學院院長、哲學系張志剛教授在題為“執(zhí)政黨與宗教:中國政教關系問題的一個基本角度”中,對冷戰(zhàn)結束后,特別是20世紀90年代美國學者亨廷頓提出的“文明沖突”以來的宗教問題對國際局勢的影響和宗教對話中的排他論、兼并論、多元論、兼容論和實踐論等諸多問題作了梳理和精辟分析,并對這些問題作了比較性的方法論反思。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前所長、我國伊斯蘭教研究著名專家吳云貴研究員從伊斯蘭教與現(xiàn)代民族國家、伊斯蘭教國家的政教關系、伊斯蘭教與國際熱點問題、伊斯蘭教法政治工具化、伊斯蘭教解釋主體的多元化、伊斯蘭教與西方和怎樣理解名符其實的伊斯蘭教國家等七個方面對當今世界的伊斯蘭教問題作了高屋建瓴、深入細致的分析和評價。中國伊斯蘭教經學院副院長高占福研究員在題為“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伊斯蘭教問題的認識和思考”中,從辱教事件、教派門宦之爭引發(fā)的群體性事件和西北穆斯林東漸過程中出現(xiàn)的棘手問題等三方面作了歷史和現(xiàn)實評析。
開幕式和主題演講后,各位學者圍繞七個議題分別作了小組發(fā)言,并安排學者作了專門點評。
(一)關于執(zhí)政黨與宗教。執(zhí)政黨與宗教是本次研討會的核心議題,對此有6位學者作了發(fā)言。米壽江教授從國際性、長期性、群眾性、民族性和依法管理宗教事務等五個方面,為執(zhí)政黨正確處理宗教問題建言獻策。馮今源研究員通過對伊斯蘭教初期穆罕默德創(chuàng)建的麥地那社團的歷史回顧,說明麥地那社團對和諧社會建設的啟示意義。喇秉德和馬文慧的“執(zhí)政黨、宗教與和諧社會的構建”,通過對馬克思主義宗教觀、中國共產黨的宗教理念及基本理論的回顧,認為宗教問題是一個關系黨的執(zhí)政前途和命運的問題,發(fā)揮宗教的積極作用,處理好宗教問題、民族問題是執(zhí)政黨構建和諧社會的一個重要方面,是執(zhí)政黨保障國家長治久安的全局性和戰(zhàn)略性問題。馬進虎博士的“執(zhí)政黨與伊斯蘭教的關系”,通過歷史的考察和梳理,認為政教關系雖有間接的、迂回的和個人的性質,但其直接的、群眾的、民族的性質更為重要。只要執(zhí)政黨始終如一地堅持公民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連續(xù)性,信教群眾就一定能更好地服從黨的領導,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做出巨大貢獻。馬亞萍研究員的“黨的‘多元信仰和諧文化在中國宗教領域之實踐”一文,分析了在中國語境下,黨的“多元信仰和諧文化”政教理論及其政教和諧關系的實踐。認為“政教分離”管理模式和“多元信仰和諧文化”理論共同構成了中國特色的“政教和諧關系”的理性實踐范式,它為世界提供了政教關系和諧的成功經驗,為促進世界和平具有特殊的積極意義。
(二)關于伊斯蘭教與和諧社會。這一議題也是本次研討會的主題,共有u位學者作了發(fā)言。馬平研究員在題為“關于宗教工作的終極目標與近期視角——以伊斯蘭教管理工作的現(xiàn)實為例”中,為現(xiàn)階段伊斯蘭教管理和研究提出了頗有見地的建議。馬明良教授的“伊斯蘭文化的和諧理念及其現(xiàn)代價值”,通過對伊斯蘭教人與造物主、人與人和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理念的挖掘和梳理,認為伊斯蘭文化的和諧理念內涵豐富、底蘊深厚,只要進行深度挖掘,并賦予時代特征,必然會產生積極的社會影響。葛壯研究員的“伊斯蘭教與和諧社會的若干思考”,針對伊斯蘭教和擁有當今世界人口五分之一的穆斯林存在的一個基本事實,就當前伊斯蘭教的艱難處境,有些西方媒體對之妖魔化的錯誤觀點,提醒我們在討論伊斯蘭教對和諧社會理論的構想與實踐時,客觀公正,實事求是,防止類似西方先入為主的“文化翳障”,準確認識、探究并汲取其有益因素。敏賢良的“伊斯蘭教與社會和諧的歷史考察”一文,認為伊斯蘭教的和諧理念對構建和諧社會有現(xiàn)實意義。韓中義研究員的“新視野下的伊斯蘭教價值觀與構建和諧社會的思考”,截取伊斯蘭教價值觀這個橫面,作了觀點性的闡述,并考察了伊斯蘭教價值觀影響和諧社會的主要因素。江蘇省伊斯蘭教協(xié)會副秘書長薛龍和阿訇的“弘揚伊斯蘭教普慈特慈的理念服務構建和諧社會”一文,通過對伊斯蘭教經訓中的“普慈特慈”理念的內涵挖掘和其外在表現(xiàn)形式討論,認為伊斯蘭教的“普慈特慈”概念體現(xiàn)了大同社會的理念,完全能夠對構建和諧社會起到有效的積極作用。張世海研究員和王建民所長談了“學習溫家寶總理在開羅阿盟總部所作演講的體會與感想”,認為溫家寶總理的演講體現(xiàn)了新時期我國對世界文明多樣性的尊重,高度評價和總結了中阿兩大文明源遠流長的友好關系及對世界文明所做的重要貢獻,揭示了文明間對話交流的規(guī)律和真諦,對世界和平、和諧和我國構建和諧社會,以及對國內穆斯林聚居地區(qū)的和諧發(fā)展具有重大的歷史意義和現(xiàn)實意義。作者還對文明多樣性與共同性、尊重文明多樣性與宗教和諧、文明多樣性與國家統(tǒng)一、文明多樣性與民族團結和文明多樣性與經濟社會發(fā)展等論題的關系作了較為深入的思考和透徹的分析。并提出了在當前形勢下處理伊斯蘭教問題的合理的有益的建議。馬世英的“文明多樣性視域下和諧社會建設和伊斯蘭文明關系研究:以‘尊重文明的多樣性、促進和諧社會建設研討會為例”一文也討論了文明多樣性視域下和諧社會建設和伊斯蘭文明關系。張世海研究員的“外和內諧踐行理想——論西北地區(qū)伊斯蘭教與構建和諧社會”,從西北地區(qū)伊斯蘭教現(xiàn)狀、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基礎、面臨
的困難和問題以及踐行和諧的途徑和措施作了充分的探討。王伏平副研究員的“伊斯蘭教與寧夏和諧社會的構建”和劉偉“新時期寧夏伊斯蘭教與社會相適應的實踐”兩文,論述了伊斯蘭教在構建寧夏和諧社會中的貢獻、存在的問題以及對策和建議。馬玉秀的“概說伊斯蘭經濟思想研究——兼論伊斯蘭教研究在中國”和馬燕的“伊斯蘭教福利場域與穆斯林構建和諧社會”兩文,探討了伊斯蘭經濟淵源、流變和它在不同境域中表現(xiàn)出的特殊性以及穆斯林在構建和諧社會的利益分配等。
(三)關于伊斯蘭教的思想歷程。在這一議題的討論中,10位專家學者探討的問題涉及《古蘭經》注、教義學、教法學和蘇菲主義,以及近現(xiàn)代和當代國內外伊斯蘭教出現(xiàn)的新思想和興起的新思潮等。沙宗平博士的“王靜齋、馬堅《古蘭經》譯本中烏瑪含義初步比較”,對我國已故學者王靜齋阿訇和馬堅教授所譯《古蘭經》中的“烏瑪”進行了初步比較,認為兩位學者的翻譯通俗易懂、典雅暢達、內涵深刻,各有千秋,各具特色。賈建平博士的“伊斯蘭教義學的早期發(fā)展”對早期伊斯蘭教教義學作了較為詳細的梳理和探討。周燮藩研究員的“蘇菲主義的起源”、吳冰冰博士的“蘇菲主義的社會化”和哈寶玉博士的“經學傳統(tǒng)與蘇菲思想——以《經學系傳譜》為視點”等,對蘇菲主義的淵源、流變和社會影響及對中國伊斯蘭教經學思想的影響作了較為深入的探討和分析。馬景博士的“成達師范學校教育思想的歷史變遷”,對民國時期中國穆斯林新式教育的搖籃成達師范學校的教育思想作了記述。王鐵錚教授的“當代伊斯蘭‘中間主義”、丁俊教授的“當代伊斯蘭中間思潮與中國伊斯蘭教的和諧發(fā)展”和張維真院長的“當代伊斯蘭思想家優(yōu)素?!じ駹栠_威及其‘中正思想”等,對20世紀80年代末以來,中東地區(qū)和阿拉伯伊斯蘭世界出現(xiàn)的伊斯蘭“中間主義”思潮來龍去脈、對伊斯蘭世界以及中國穆斯林的影響作了充分的論述,并認為這種“中庸”思想對中國伊斯蘭教的和諧發(fā)展有積極地借鑒意義。董蘿貝的“伊斯蘭法在帝國晚期的重新解釋:中國伊斯蘭圣訓概念初探”,探討了,清末經訓的中國化問題。
(四)關于社會轉型與伊斯蘭教。社會轉型過程中的伊斯蘭教,是一個非?,F(xiàn)實的問題,這些年來得到了一些從事社會學研究的學者的關注。這一論題有9位學者作了發(fā)言。季芳桐教授的“義烏穆斯林宗教信仰現(xiàn)狀研究”和白莉教授的“清真寺在構建和諧宗教中的功能——基于對江蘇省部分清真寺的調查研究”等,對近年來伊斯蘭教在江南地區(qū)的發(fā)展和清真寺所起的社會作用,作了較為詳細的調查研究。認為清真寺的功能已不再是傳統(tǒng)意義上的講經論道的場所,而是一種對穆斯林醫(yī)療衛(wèi)生、文化教育、扶貧救弱、捐資助學、調解糾紛等諸多領域都有影響的社會有機組織。因此,充分發(fā)揮清真寺的社會功能,不僅可以豐富穆斯林的精神生活,卑可以化解信教群眾對社會不公現(xiàn)象的不滿情緒,有利于和諧社會的發(fā)展。尤佳教授的“適應與轉型的努力——關于社會轉型與p國伊斯蘭教的思考”和馬強博士的“都市穆斯林宗教問題田野調查研究”的論文,在田野調查的基礎上,就中國伊斯蘭教特別是城市穆斯林在社會轉型期的處境和面臨的挑戰(zhàn)以及自身的定位和發(fā)揮的作用作了較為詳細的探討。丁明俊教授的“寧夏伊斯蘭教蘇菲門宦大型‘爾麥里活動調研報告”、海正忠研究員的“柯莊村的清真寺——寧夏偏遠農村伊斯蘭教發(fā)展調查”、龍群教授的“和諧社會視域下伊斯蘭教對新疆回族的影響”、王超博士的“論宗教在社會經濟發(fā)展中發(fā)揮積極作用的途徑選擇——以西安市為例”和李立峰的“科學執(zhí)政與宗教和宗教問題”等,對西北部分省市的伊斯蘭教現(xiàn)狀作了較為詳細的調查,認為置身社會現(xiàn)實中的宗教,其發(fā)展變化對社會和諧、民族團結和經濟發(fā)展等都有較大的影響。
(五)關于伊斯蘭教與宗教對話。過去被忽視的“教際”間對話,近年來無論政府部門,還是學術界都把這一問題提到了議事日程。為此,有6為學者作了發(fā)言。魏良弢教授的“以史為鑒——阿拔斯王朝的燦爛文化及其對中亞的影響”,認為一種文化,一種宗教,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只有積極吸取世界先進文化成果,順應潮流,與時俱進,才會繁榮昌盛,創(chuàng)造輝煌。反之亦然。何其敏教授的“‘對話的張力解讀”,認為面對當今中國宗教多元并存的基本事實,“對話”不應再局限于“教際”之間和宗教組織內部,還應該在非宗教信仰群體與宗教信仰群體之間展開,繼而展延于宗教與教外的對話、宗教與民族的對話、宗教與社會各界和社會不同方面的對話等等。形成與社會變化相適應的對話機制和解決方法,成為推動我們邁向新生活的動力。丁隆博士的“宗教對話理論觀照下的伊斯蘭教——基督教對話”,認為作為世界性的兩大宗教,伊斯蘭教與基督教之間的對話,不僅影響它們自身的發(fā)展,而且也給世界和平和國際安全帶來深遠影響。因此,對話雙方應重視從各自的價值體系和精神資源中尋找契合點,擱置分歧,以雙方共同倫理為起點開展對話,便可能取得實質性成果。呂耀軍博士的“伊斯蘭人權與基督神學”,以伊斯蘭人權與基督神學的互動關系,分析了國際人權標準的普遍性與伊斯蘭人權基于宗教傳統(tǒng)之間的爭論,以及伊斯蘭文化與基督文化在人權方面的對話與碰撞。王希博士以“艾什阿里派教義中的原子論和自然因果否定論”為題,從艾什阿里派原子論和自然因果否定論的宗教背景、原子論世界觀、自然因果否定論三方面作了較為詳細而深入的探討。敏俊卿博士的“尊重與互惠:道德共同體的建構——伊斯蘭教西道堂處理群體關系的實踐與啟示”,借用道德共同體的概念,透察歷史上“西道堂”處理群體關系的實踐經驗,為審視當代邊疆地區(qū)日益復雜的群體關系提供了新的視角。
(六)關于伊斯蘭教與政治思想。這一論題一直為學術界所關注,國內研究中東問題的學者尤為重視,是一個歷久不衰的話題,也是一個較前沿的話題。圍繞這一議題,有5位學者作了發(fā)言。丁士仁博士的“伊斯蘭民族關系芻議”一文,對伊斯蘭教倡導的民族關系,作了較為詳細的梳理和分析,認為伊斯蘭民族關系雖有其特殊性,但不能忽視基于這一特殊思想所蘊涵的普遍意義。敏敬博士的“論伊斯蘭教與國家”一文,在論述伊斯蘭國家觀念和歷史實踐的基礎上,認為伊斯蘭教的國家觀念既是世界文化的寶貴財富,也是穆斯林維護國家統(tǒng)一,反對民族分裂的理論依據。馬占明博士“試論伊斯蘭教‘以和為貴的政治思想及其當代意義”,認為伊斯蘭政治思想中所包含的‘維護正義、‘民主協(xié)商、‘寬容友好以及‘以和為貴等思想對構建和諧中國、和諧世界都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另外,鐵國璽的“伊斯蘭反恐與國家安全”和王鳳博士的“伊瑪目隱遁及其后果”就相關問題作了一定的探討。
(七)關于伊斯蘭教與國際政治。伊斯蘭教對國際政治的影響,大量見諸于新聞媒體,也是引起學術界關注的一個熱點問題。對此,有5為學者就伊朗核問題、巴以問題、塔利班問題等作了精辟分析。馬麗蓉教授的“清真寺與霍梅尼革命及其影響——伊朗核問題新解”,從霍梅尼對清真寺的基本認知、堅守、支持和利用等_解讀了伊朗伊斯蘭革命的成因及發(fā)展,強調了清真寺與伊朗內政外交的關聯(lián)性。進而凸現(xiàn)精神領袖在解決伊朗核問題中的深遠影響,國際社會應與伊朗展開對話、溝通,逐步解決伊朗問題特別是核問題。王鎖勞教授的“巴以沖突背后的宗教因素”,認為猶太教和伊斯蘭教的宗教信仰、宗教信徒、宗教田產和宗教圣址等對巴以沖突起到關鍵性的影響。李維建博士的“‘黑人伊斯蘭教——殖民時期法國伊斯蘭教研究”作了梳理和探討。錢雪梅博士的“巴基斯坦塔利班運動解析”一文,對巴基斯坦塔利班運動的由來、興起原因及其對巴基斯坦和地區(qū)局勢的影響作了深入細致地探討。范若蘭教授的“政黨伊斯蘭化與馬來西亞種族關系試析”,認為影響馬米西亞種族關系的關鍵因素是馬來民族主義和伊斯蘭政治化。
為期兩天的小組討論會結束后,由江蘇省行政學院常務副院長米壽江教授主持,寧夏社會科學院回族伊斯蘭教研究所所長馬平研究員和世界宗教研究所李林博士作了小組總結。認為各位學者的發(fā)言緊扣主題,觀點鮮明,建言獻策,點評得當。就政黨與宗教關系,認為在新形勢下執(zhí)政黨應該保持宗教政策的長期性和連續(xù)性,注意宗教的群眾性,重視宗教的國際性,及時依法正確處理宗教突發(fā)事件,加強對宗教上層人士的培訓,積極倡導“教際”間、宗教內部l的對話和交流。積極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另外,呼吁加強對伊斯蘭教歷史和現(xiàn)實問題的研究,合理安排伊斯蘭教研究成果的出版發(fā)行。
之后,中國伊斯蘭教協(xié)會副會長、江蘇省伊斯蘭教協(xié)會會長伍貽業(yè)教授介紹了江蘇伊斯蘭教的基本情況。
最后,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伊斯蘭教研究室前主任、伊斯蘭教研究專家周燮藩研究員作了大會總結。認為這次會議是繼上世紀80年代召開的5次西北五省(區(qū))伊斯蘭教學術會議后規(guī)模較大、承前啟后、繼往開來的一次全國性學術會議,其特點主要體現(xiàn)在:一是研究領域廣泛。前瞻性研究突出,多學科、跨學科研究較多,多地區(qū)、多層次研究較為深入;二是學術梯隊壯大。少壯聯(lián)席,群賢畢至,人才濟濟。三是學術水平較高。并希望全國性的伊斯蘭教學術研討會保持連續(xù)性,堅持開下去,為構建和諧社會建言獻策、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