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曉珍
10多年來,在我國的電視熒屏上,出現(xiàn)了一批較有影響的文化類專題欄目。像中央臺四套的《走遍中國》,浙江臺的《江南》,重慶臺的《人文天下》,北京臺的《紀錄》,甘肅臺的《絲綢之路》、《美麗甘肅》,陜西臺的《影像》等,而中央臺10套節(jié)目的開播,則標志著文化類節(jié)目的制作和播出已走向一個高峰,并有了主流的陣地,產生了一批有代表性的欄目(《探索·發(fā)現(xiàn)》、《影響志》、《見證》)和一大批精品文化類專題節(jié)目。
但同時也出現(xiàn)了一些問題,特別是一些省市縣的自辦文化類專題欄目,這些問題更加突出,具體表現(xiàn)為紀實化、文學化、社會化三個方面的缺失。現(xiàn)簡單分析如下:
紀實化是文化類專題片的現(xiàn)實主義精神的體現(xiàn),是專題片貼近動態(tài)現(xiàn)實的一種方式和手段,是歷史與現(xiàn)實結合的必然。文化類專題片紀實化的幾個主要表現(xiàn)特征為:(1)從正在進行的一件文化事件入手,切入歷史的表述。文化的歷史與現(xiàn)在交錯進行;或完整記錄一個鮮明的文化活動:婚喪嫁娶、社火、祈雨、祭祀、大法會等。(2)充分運用自然的現(xiàn)場聲音,現(xiàn)場聲音成為表達的主體。(3)合理運用音樂,以少為好。音樂有獨立的空間,和解說交替進行,而不是相互打架、覆蓋。如法國紀錄片《遷徙的鳥》中的音樂元素為鳥飛行時翅膀拍打的聲音。音樂必須有出處、有含義,否則寧可不用。(4)各種聲音交錯進行,擴展聲音時空。比如表現(xiàn)崆峒山、武夷山、少林寺,聲音除解說、音樂之外,還有鐘、鳥、風、游人、做佛事所發(fā)出的聲音。而這些聲音是節(jié)目內容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紀實化不可或缺的元素。
紀實化的文化類專題片以《望長城》為代表,《望長城》就是憑借徹底的紀實而橫空出世,成為中國文化類專題片走向成熟的標志。
在甘肅電視臺5年前創(chuàng)辦的日播文化類欄目《美麗甘肅》中我們看到:天水臺反映民俗的《年初一》就是因紀實而取勝,它充分反映了民俗中原生態(tài)的搖曳多姿。但這樣的作品比例偏少,也因此影響了這個品牌欄目的現(xiàn)實主義精神?,F(xiàn)在甘肅衛(wèi)視播出的《中國西北角》欄目,已經意識到了這個問題,紀實化的元素大大增加。
文學化是文化類專題片成熟的標志。文化類專題片不是新聞專題,恰到好處的文學化是此類專題片的必要因素。從《話說長江》、《話說運河》、《西藏的誘惑》到《望長城》,再到近幾年出現(xiàn)的大型文化系列片《江南》、《蘇園六記》、《中國博物館》、《考古中國》以及中央臺10套節(jié)目的開播,我們可以看到:電視一直與各種文學思潮(文學復興、哲理小說、尋根文學、紀實文學、文化散文)相伴相生,文學化已成為中國文化類專題片的整體趨向和成熟的標志。同時,一批知名作家作為策劃和撰稿進入文化類專題片的創(chuàng)作,更能說明這一點。
文學化是編導對采訪對象的發(fā)現(xiàn)、創(chuàng)造與想象,是對過往歷史的復讀、復活;文學化不是漂亮詞語的堆砌、不是對畫面淺表化的描述,而是編導對畫面背后所蘊涵的文化信息含量的解讀、提煉與升華;文學化是編導個人情感的投入,畫面因情感而復活生動,節(jié)目因情感被長久記憶。而電視文學化的一種主要手段是“陌生化”。陌生化是一個戲劇理論的概念,通俗來講是將熟悉的事物陌生化,將陌生的事物變?yōu)槭煜さ?將近變遠,將遠變近……
文學化的幾個主要表現(xiàn)特征為:敘述基調統(tǒng)一,呈現(xiàn)個人風格;具備文學語感,富有詩意;編導的情感投入與文字控制;文化的發(fā)現(xiàn)。
在筆者創(chuàng)作的紀錄片《東方的微笑》里,重點表達的是麥積山石窟的風雨千年,我們發(fā)現(xiàn)這座原本自然的山已經變成了文化之山,成為絲綢之路佛教石窟的又一高度;同時,和塑像一樣,麥積山也完成了自己的千年禪修:原本遠離人間,最后又回到人間煙火,與不斷進行的現(xiàn)實遙相呼應又合二為一。在這里,文學化最后催生了麥積山在今天的現(xiàn)實意義。
文化類專題片的社會化是節(jié)目的深度表現(xiàn),是對文化的深層次挖掘與思索。社會化的過程是編導將紛繁的采訪素材進行系統(tǒng)化的過程。它要求我們不要單一地去看待一個問題,而是將采訪素材納入廣闊的社會學空間,來判斷取舍,并闡釋文化的含義。說到底,文化類專題片最后的落腳點必須是對文化的、社會的、歷史的、現(xiàn)實的透視、提煉、表述與發(fā)現(xiàn)。比如甘肅慶陽的窯洞,蘭州的中山橋、羊皮筏子、牧民的帳篷,它們的變化是社會進步的體現(xiàn),也是文化變遷的有力載體。所以,興隆山、麥積山、崆峒山這些甘肅名山,它們之所以風格各異,是因為它們的文化背景獨具風采,而不僅僅是因為搖曳多姿的風光。山因為文化而存在,而被人閱讀;閱讀的人多了,山也就成為一代名山。
我們可以說美麗風光是招牌、是索引,那么索引的背后是什么?在法國紀錄片《遷徙的鳥》中,導演雅克貝漢向我們昭示的是:鳥無言無辯,卻堅持飛翔,生命不止。而在眾多的游記中,賞三峽、登黃山、臨赤壁、悟敦煌、游故宮……除了傳遞水墨畫般的自然意境之外,更多的是對遺址的憑吊、歷史的感悟、人生的喟嘆、文化的闡釋、時代精神的挖掘等。
在范仲淹的《岳陽樓記》里,陽光明媚與風雨搖曳的交錯中,是這樣的慨嘆: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在余秋雨的文化散文里,我們又經常在文化古跡中,看到一個個王朝的背景,一個個曾經風華的書生命運與時代大潮的穿行與錯失……
總之,文化類專題片不要因為風光美麗而躲避動態(tài)的生活所蘊涵的文化;不要因為文化而忽略深度;不要因為非線編輯等技術忘掉節(jié)目的樸素和節(jié)奏;不要因為不合適的音樂而破壞了解說的空間,破壞了生活的原生態(tài),損耗了節(jié)目素材豐富的內容含量;文化就在我們的生活里,在我們的社會里,在一點一滴的細節(jié)里;文化就在我們敏感的心靈和豁達的胸懷里。我們文學地、紀實地、社會地去表達美麗甘肅、美麗中國、美麗世界,因為,人類詩意地、艱難地、頑強地棲居在大地上。
(作者單位:甘肅廣播電影電視總臺)
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