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曙光 王 芳
記者是時代的觀察者,學會發(fā)現(xiàn)“美好新聞”要練就一雙發(fā)現(xiàn)“美”的眼睛,在觀察與比較中,留心那些動人的、感人的故事,發(fā)現(xiàn)蘊含其中的美好情感、美好精神。
今年5月,楚天交通廣播為高考學子舉行的“愛心送考”活動迎來了一張 “熟悉的面孔”——連續(xù)四屆參加“愛心送考”的武漢私企老板燕詩鑫。因為患上腦部腫瘤,他近半年都在北京治療,但仍一直惦記著送考的事,所以病情剛一穩(wěn)定就由北京飛抵武漢,要求報名參加送考。48歲的燕詩鑫還一再要求:“一定要把最遠的、最困難的學子交給我來送”。
從報名點接到這個線索后,我們一開始只是決定把他當成一個 “身患絕癥不忘愛心送考”的愛心人物進行報道。在采訪的第一天,記者反映了一個重要情況:1983年8月12日,燕詩鑫因搶劫罪被判刑12年,其間又因在獄中打架斗毆被加刑五年。出獄后開了一個大排檔,憑著做生意攢下的錢,開了一家汽車租賃公司,安排了69名刑滿釋放人員就業(yè)。記者有些把握不準了,這樣一個特殊人物適合不適合宣傳?經(jīng)過討論,編輯部決定把燕詩鑫作為重要典型進行宣傳。一個刑滿釋放人員幫助其他的刑釋人員,身患癌癥不忘獻出愛心。有過改之,善莫大焉,這不就是“浪子回頭金不換”嗎?這不正是一個失足者的自我救贖嗎?在社會轉(zhuǎn)型期,這樣的人物宣傳體現(xiàn)了媒體建立崇善的道德生態(tài)和向上的價值導向。節(jié)目播出后,不少聽眾來電稱贊這個報道讓人悟出了不少做人的道理,這個典型可親、可信、可敬。
堅持正面宣傳為主,需要生動活潑的形式。我們身邊有許多可歌可泣的動人事跡,關(guān)鍵是我們怎么去發(fā)現(xiàn)、去挖掘、去表現(xiàn)。“美好新聞”既要以理服人,又要以情動人。
細節(jié)是“美好新聞”的血肉。有了鮮活的事實,有了生動的細節(jié),“美好新聞”自會形象豐滿,立體感人。新聞不是無情物,新聞記者更應該是有情人。感染別人,必須自己先入“情”,情到深處,細節(jié)自會呈現(xiàn)。
新華社女記者郭梅尼先后采寫了張海迪、曹雁等人物通訊,文章的細節(jié)之所以那么感人、那么動情,最根本的就是她靠自己的心去叩動另一顆心,傾聽另一顆心。她在一篇題為《在人生的跑道上》的文章中寫道:“采訪是記者和采訪對象之間思想的交流,感情的交流……一個好記者,就是要盡快地推倒記者與采訪對象之間的那堵墻,使自己的心和采訪對象貼近,掌握打開人物心靈寶庫的金鑰匙。”
湖北“暴走媽媽”陳玉蓉為割肝救子,半年來日行十公里減肥。在進行這一報道時,為了仔細體會“暴走”的感受,記者陪著陳玉蓉“暴走”,陳玉蓉在前面走,記者在后面跟,不和她說一句話,不問一個問題,走完五公里,記者腳上起了三個泡。在這一過程中,記者挖掘出了一些細節(jié):“陳玉蓉走破了四雙鞋,腳上的老繭長了又剪,剪了又長。”手術(shù)前晚,記者寫完稿子趕至醫(yī)院時已是凌晨一點半。陳玉蓉硬是把記者拽上了床,記者的腳冰涼,陳玉蓉幫記者捂腳,記者不說話,她也不說話,都沒有睡著。采寫“暴走媽媽”的記者感嘆:“其實,那段日子,我一直很緊張,仿佛演員入戲太深,就像自己成了陳玉蓉,幾個夜晚,我在流淚想著她。我知道,那個時候,她一定也在不眠。”
采訪者與被采訪者都能 “情到深處”的話,報道自然既有新聞語言的感染力,也有新聞主題的沖擊力。
提高發(fā)現(xiàn)“美好新聞”的覺悟和能力,是記者必須注重培養(yǎng)的一項基本功。在培養(yǎng)記者發(fā)現(xiàn)“美好新聞”能力時,必須要有職業(yè)的機制保障,發(fā)揮機制特有的引導、激發(fā)和約束功能。
“美好新聞”被冷落,媒體的責任首當其沖。媒體與記者要始終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第一位,自覺抵制那種置社會利益于不顧、嘩眾取寵、迎合低俗的報道歪風。在荷蘭,每年的11月6日是“美好新聞日”,在這一天,所有媒體都向公眾播出美好的新聞,所有不美好的新聞都排除在外。
塑造記者的真善美品性,機制必不可少。我們要努力營造有利于弘揚記者“向真、揚善、崇美”的環(huán)境和氛圍,使其不能、不敢、不愿“向假、媚俗、為惡”,保持奮發(fā)向上的精神風貌。楚天交通廣播大型新聞板塊節(jié)目 《事事關(guān)心》建立了理性化的激勵機制與創(chuàng)優(yōu)化的評價體系,有意識地向“美好新聞”傾斜。節(jié)目中專門開設真情故事欄目,鼓勵記者發(fā)現(xiàn)、傳播身邊的好人好事、典型事跡。在考核制度中,對于產(chǎn)生社會影響的“美好新聞”給予打分傾斜,而對于嘩眾取寵的選題一律打回。
一名好的記者,應以手中的筆,謳歌美好,曝光丑惡;以心中的責任,揭露腐敗,維護正義,“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推動社會文明的進步和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