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西方藝術不同,中國特有的文化土壤孕育了中國古代藝術的特色。中國古代藝術重視情感的感悟,其本體在于藝術家內心情感的表達,而非其它外物。《樂記》是我國最早(公元前5-4世紀)和最系統(tǒng)的藝術美學專著之一,它探討了樂之本質,提出“凡音之起,由人心生”的樂之本體論。需要說明的是,這里的樂不是專指的音樂藝術,而是泛指的當時的一切娛樂活動?!啊稑酚洝返摹畼贰謶x作lè,而不應讀yuè。譯為英文當是‘recreation’而不是‘music’”。[1]從這個意義上看,《樂記》中提到樂之本體在人心的論斷可以代表中國古代藝術之本體也是在人心。下面分別以中國古代的繪畫、書法和音樂藝術為例來看中國古代藝術之本體。
中國古代繪畫“形神關系”的發(fā)展可以用一個公式來簡單的概括一下,即是由“神似形不似”到“形神兼?zhèn)洹痹俚健爸厣褫p形”。在漢代以前,受材料和工具的限制加之繪畫藝術尚處于起源探索階段,這時期的繪畫作品如巖畫、漢畫等均顯得稚拙,但不失其神韻;“形神兼?zhèn)洹睍r期應以晉唐為代表,這時期的畫家顧愷之、吳道子等均追求形似與神似的統(tǒng)一,這時期的作品達到了古典美的高峰;而“重神輕形”則始于北宋文人畫派,進而一直延續(xù)至元明清乃至今日。文人畫追求簡約、意趣、追求詩書畫印的融會貫通,這就導致了對形似的忽略甚至是批判。如徐渭的作品、八大作品等都體現(xiàn)著這一點。從而形成了中國繪畫“重神輕形”的繪畫理論。在這種理論的指導下,繪畫不是機械的模仿,也不是一種“再現(xiàn)”,而是藝術家的一種內心情感流露。我們有足夠的理由相信中國古代的繪畫之本發(fā)于藝術家的內心,試看古代畫論中的論述:
六朝?王微:“本乎形著,融靈而變動者,心也?!?/p>
唐?張璪:“外師造化,中得心源?!?/p>
宋?韓拙:“夫畫者,筆也,斯用心運也?!?/p>
明?王履:“吾師心,心師目,目師華山?!?/p>
清?石濤:“夫一畫,含萬物于中,畫受墨,墨受筆,筆受腕,腕受心。如天之造生,地之造成,此其所以受也”。[2]
宗白華在《論中西畫法的淵源與基礎》一文中說,“成為中國山水花鳥畫的基本境界的老莊思想及禪宗思想也不外乎靜觀寂照中,求返于自己深心的心靈節(jié)奏,以體會宇宙內部的生命節(jié)奏”。[3]從以上材料可以看出,古今的繪畫藝術理論家們都地認為中國畫本于藝術家的內心感悟。從中國畫的創(chuàng)作這個角度上來說,中國畫是用心來創(chuàng)作的。物有感于心而動情,情動而外顯于物。關于心、物之關系,張璪說的很清楚,“師造化”是外,“得心源”是內,而其本在“中”,“中”即是人心。石濤也認為繪畫的創(chuàng)作歸于心運,“畫受墨,墨受筆,筆受腕,腕受心”,最終是受心的支配。中國古代繪畫強調內心情感的表達,是一種“表現(xiàn)型”的藝術,“表現(xiàn)”即表現(xiàn)藝術家的內心世界。
中國文字的特殊形態(tài)造就了中國的書法藝術,它是以中國文字為基礎的。自從產生漢字之始便有了書法藝術,直至今日它以其魅力仍舊為很多人所鐘愛。那么它何以產生如此之魅力呢?答案是中國的書法藝術也是一種“表現(xiàn)型”的藝術樣式,也注重情感的表現(xiàn)。醉時可以書,病時可以書,高興時可以書,憂郁時也可以書。書法藝術之本在于藝術家的內心,而僅僅追求字之美觀,字之外表,則始終只能是寫字,而非書法。漢楊雄說:“故言,心聲也;書,心畫也”。劉熙載在《藝概?書概》中也提到:“書也者,心學也;寫字也,寫志也”。這里牽扯到了書法與寫字之間的區(qū)別,認為書法是一種心學,抒發(fā)情感,寫字則是抒發(fā)的志向。清代的周星蓮說的更為明白:“后人不曰畫字,而曰寫字。寫有二義,《說文》‘寫,置物也’,《韻書》‘寫,輸也’。置物者置物之形,書者輸我之心,兩義并不相悖,所以寫為心畫。若能置物之形,而不能輸我之心,則畫字、寫字之義兩失矣”。[4]由是言之,所謂“寫字”是“置物之形”,所謂“書法”是不僅要“置物之形”,而且更重要的是“輸我之心”。
書法藝術的創(chuàng)作也是要用心來指導的。蔡邕在《筆論》中說,“書者,散也。欲書先散懷抱,任情姿性,然后書之。若迫于事,雖中山兔毫,不能佳也。夫書,先默坐靜思,隨意所適,言不出口,氣不盈息,沉密神采,如對至尊,則無不善矣”。[5]蔡邕說的是書法創(chuàng)作前的心態(tài)問題。他認為作書前的心態(tài)應該是自由的,即是“散”的,而不應受任何瑣事所迫,任自己的思想徜徉于腦海。那么怎么才能做到如此的平靜呢?那就是要“默坐靜思,言不出口,氣不盈息,沉密神采,如對至尊”。所有這些只是為了一個目的,即達到一種完美的書法創(chuàng)作心態(tài)—精、氣、神的有機統(tǒng)一。只有這樣,創(chuàng)作出來的作品才能體現(xiàn)出書者之情。這正是“書者,心學也”。
在中國古代所有的藝術門類中,音樂可算是最能體現(xiàn)“本于心”了。因為音樂形象是看不見摸不著的,是抽象的。要體會這個形象,則要通過想象力去思考領悟。音樂產生的歷史比較久遠,可以追溯至原始社會。在黃帝的神話中就有“伶?zhèn)惵狓P凰之鳴,以別十二律”的音樂緣起之說。《樂記》開篇《樂本》篇就講到了音樂的本體問題,“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人心之動,物使之然也”、“樂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凡音者生人心者也。人心之動,物使之然也”。[6]以上是《樂記》關于音樂之本體的論述,樂是由人的內心發(fā)出來的。人心有感于外物而生情,情作用于音便形成了樂。
對于音樂的欣賞更需要用心體會。不同地域的人們有不同的風俗,也就有不同的內心世界,于是就會產生不同的樂曲。之所以不同,根源在于他們不同的心世界的。阮籍《樂論》“楚越之風好勇,故其俗輕死;鄭衛(wèi)之風好淫,故其俗輕蕩。輕死,故有火焰赴水之歌;輕蕩,故有桑間濮上之曲。各歌其所好,各詠其所為。歌之者流涕,聞之者嘆息”。[7]因此,聽“火焰赴水”之歌時,我們便會感到楚越人好勇的風俗,聽到他們內心的感情激蕩;聽“桑間濮上”之曲時,我們便會感到鄭衛(wèi)之風的輕蕩,聽到他們內心的陰柔纏綿??傊魳分驹谟谒囆g家內心對于外物的感悟,而欣賞音樂藝術便是體會藝術家的內心世界。
由于篇幅的限制,加之我們也沒有必要把所有的中國古代藝術門類都拿來論述一番,來證明中國古代藝術之本在于藝術家的內心。就繪畫、書法和音樂三門典型的藝術門類而言,“心”在中國古代藝術中具有重要的作用。重視“心”的本體就是對主體的充分肯定,不像古希臘的藝術摹仿之說強調藝術是對現(xiàn)實世界的模仿,而忽視了主體內心的能動作用。在表達“情”這一點上,中國古代的藝術更勝一籌。因此,中國古代藝術強調個人精神的主體性,人格的自由性,是藝術家內心感悟的外在表現(xiàn)形式。
[1]趙憲章、朱存明:美術考古與藝術美學【M】,上海大學出版社,2008年,第200頁。
[2]俞建華:中國古代畫論類編,人民美術出版社,2007年版。
[3]宗白華:美學散步【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4]黃簡:歷代書法論文選,安徽教育出版社,2009年,第717-718頁。
[5]黃簡:歷代書法論文選,安徽教育出版社,2009年,第5頁。
[6]阮元:十三經注疏,中華書局影印本,1980年版。
[7]文化部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中國古代樂論選集【M】,人民音樂出版社,198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