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美劇在中國隱秘流行這一奇觀的現狀,首先舉幾組數字:
1、現在,一集當季美劇剛在大洋彼岸播完,國內的字幕制作小組就會迅速投入義務翻譯工作,只需不到12個小時,配有中文字幕的美劇就可以下載到國內美劇迷的電腦上。12個小時,如今的美劇離中國美劇迷們只是地理意義上的時差罷了。
2、著名的《急診室的故事》(《ER》)每集的制作投入高達1300萬美元,超過了很多電影的預算;一般劇集的制作成本通常也在每集200萬到400萬美元左右,情景喜劇的成本約100萬美元每集。而以韓劇來說,每集一般的成本要120萬人民幣左右,好點的如《大長今》200萬左右。國內一集制作經費只有四五十萬,是韓劇的四分之一,是美劇的四十分之一。在2009年6月11號上海舉行的白玉蘭論壇《中美影視創(chuàng)意論壇》上,中國知名導演兼制作人鄭曉龍、張國立在與美劇《豪斯醫(yī)生》、《迷失》、《犯罪現場調查》的編導戴倫?薩芬,《絕望主婦》導演大衛(wèi)?瓦倫等交流時慨嘆:“人家500萬美元一集的成本還喊窮,我們國產劇最多50萬元人民幣就搞定一集了,簡直就不是在一個世界的人啊!”
3、就網絡上美劇論壇的注冊人數而言,截止2010年2月23日,國內四大美劇論壇的數據分別為:人人影視美劇論壇的注冊會員數達到672569人,在線會員數最多的時候為2009年1月12日,有4661同時在線,當時是冬季檔美劇回歸的時候;另一個美劇論壇謦靈風軟的注冊會員數已達到328484人,最多時有6306人同時在線,發(fā)生在2008年1月17日,也是當年冬季檔美劇回歸的時候。而一個新興的尤以英劇為主打特色的歐美劇論壇——破爛熊樂園,作為一個后起之秀也已有98489的會員數,最多時竟有 18764 人同時在線,發(fā)生在 2009年7月11日的凌晨01:10,正值去年暑期檔美劇回歸的時候。
通過這些數字可以看出,近兩年來,美劇大有代替日韓劇港臺劇,成為白領、大學生、留學生、年輕中產等群體新寵的趨勢。美劇在中國年輕網民和看碟族中迅速走紅的不爭事實,引起了國內外媒體的關注。2006年以來美國報刊相繼報道了中國的美劇群體,《紐約時報》曾在2006年8月9日專門報道了美劇在中國受歡迎的態(tài)勢以及在每部翻譯劇集背后無償服務著的字美劇幕組的概況“Chinese Tech Buffs Slake Thirst for U.S.TV Shows”,而8月8日的《國際先驅論壇報》(《International Herald Tribune》)上“Love of U.S. TV spurs Chinese thefts” 一文也報道了這一現象。國內主流媒體也開始越來越多地關注觀看美劇的網民群體,各大報紙如《南都周刊》《新民晚報》《上海一周》等均有報道。這一切都意味著,隨著中國本土美劇觀眾數量的不斷增加,中國美劇迷已經成為了一股不可忽視的力量。他們對于美劇的追捧成為超越美國本土之外一道炫目的流行文化景觀。
不可否認,由于技術、受教育程度、上網便利條件、時間等原因的限制,理論上這個共享跟中國廣大媒體受眾比起來只能算是部分網民的共享。美國大眾的娛樂在網絡的文化旅行和移民中,就這樣出其不意而又情理之中地成為了中國小眾的文化消費愿望的實現。當然小眾有作為小眾的驕傲。某種程度上,小眾意味著有品位,意味著高檔次。尤其是在這批受眾人群都是強勢人群的情況下——他們是受過高等教育、英語較為嫻熟的學生、有錢有閑的小資。這些年來白領階層及白領文化已逐漸地被大眾媒體塑造為代表了一種高質量、高品位的生活方式,由此受到他們所青睞的美劇也就成為社會大眾欣賞的對象,不少人紛紛模仿,也促成了這股時髦風尚的形成。看美劇就這樣成為了一種流行。近期內,不僅僅是熱播的美劇,就連看美劇這一現象本身也成為了討論的熱門。
美劇在非主流媒體上的大熱和美劇現象在主流媒體上所引起的討論很容易讓人聯想到十來年前瘋狂來襲的“韓流”,在國內電視劇市場仍然不太景氣的情況下,韓劇熱已悄然轉向了美劇熱。造成這一現象的背后原因是什么?相比之韓劇,美劇這一看起來離我們很遙遠的異域大眾文化又是通過什么途徑,如何能夠吸引到大批的中國美劇迷們日日夜夜地守候在電腦旁,一邊開著BT或是迅雷或是EMULE,瘋狂下載待看的美劇,一邊忙不迭地消化掉已經下載完成的劇集?愈來愈熱的美劇與曾經、正在也許將來都受到中國觀眾喜愛的韓劇相比,又有著什么樣異同點,才能夠都如此受到國內受眾的追捧的呢?
下面就以曾經同樣很受歡迎的韓劇作為比較,分析美劇在中國的“隱秘流行”背后的根本原因。兩者之間既有個性也有共性,比如不同程度上的制作精良考究,邊拍邊播的制播方式等,這些制勝的相似點應該可以為我國的電視劇界所借鑒。
韓劇在中國的流行有著十多年的歷史了,從1998年中央2臺播出的《愛情是什么》到今天,韓劇一直受到相當一部分中國觀眾的喜愛。這是源于兩國相近的文化認同感。文化同源性使韓劇中體現的審美標準與中國廣大觀眾心中潛在的審美標準相吻合,這成為中國觀眾較易接受韓劇的文化心理基礎。亞洲文化圈國家對儒家文化的認同是共同的。韓劇里所體現出來的儒家學說思想理念也是中國主流文化的根基,是人們精神生活、情感世界的某種標準。韓劇里所表現出的種種——脈脈溫情、善良、節(jié)儉、誠實、謙恭也正契合了中國觀眾的審美理想。同為亞洲國家,韓國民眾的飲食起居、家庭生活方式、鄰里親朋相處模式也都是中國觀眾熟悉的,接受起來自然容易。
如果說韓劇在中國的大熱是歸功于兩國文化上的同源性,那么美劇與之比起來,則截然相反,對于中國本土的觀眾來說,美劇的題材大都遠離中國觀眾的現實生活。除了人性中共通的情感以外,美劇中從外到內——從建筑風格、穿衣打扮到辦事方式、處世標準,都是截然不同的風貌。正是這樣的異域性使得年輕的觀眾群對于其中所展現的一切產生了好奇心。好奇心帶來的距離美驅使他們會不自覺地為了追求新奇和來自外邦文化的刺激,通過非主流的方式收看美劇。這份陌生感和求知欲成為孜孜不倦下載、購碟的主要驅動力。盡管沒有共同的文化基礎,但這樣的文化距離感恰恰引發(fā)了中國受眾對于美國大眾文化鏡像的遙望和向往。對于美劇迷中的一部分留學生來說,這甚至是更快更方便了解歐美文化的一個重要渠道,這樣的潛移默化,使得留學生們接受他們待人接物的方式,盡快融入他們的社會。
無論是韓劇還是美劇,給受眾帶來強烈的視覺和聽覺刺激都是吸引我國觀眾觀看欣賞的一塊重要法寶。韓劇的制作者一向把對“形式美”的追求做到極致,無論是細枝末節(jié)還是房屋別墅,都美得面面俱到,精致細膩。這些干凈,斯文的劇集總是帶給人美的享受。每部的韓劇的OST也都是制作團隊精心打造的,既吻合片中的故事情節(jié)又能讓觀眾在聽歌時也能不斷回味著故事情節(jié)。
而美劇給觀眾帶來的視覺上的沖擊則是可以與好萊塢大片相媲美的,甚至更甚一籌。比如開播以來就在年輕女性中掀起巨大反響的《Gossip Girls》以及早幾年的已完結的劇集《Sex and the City》,劇中主角們的華衣美服,普通中產很少出入的高檔次消費場所,綿綿不絕的派對……這些“養(yǎng)眼”的元素,這樣奢華的物質生活,對于觀眾來說,就算現實中沒有,“看看也是好的”。幾乎所有的美劇都有對女性身體奇觀的展示,可以說劇集中的人們在消費著物質與性,而觀眾在用眼睛“窺視”與“消費”著劇中人物的身體。的確,俊男靚女,燈紅酒綠,香車美人,都是些稍縱即逝,過眼云煙的東西,可他們擺在一起就是這么好看。這樣的視覺盛宴讓人拒絕都難。而另一些給受眾帶來巨大視覺沖擊力的場景“奇觀化”的呈現,常常令人咋舌。比如剛一開播就掀起巨大反響的科幻類懸疑劇集《迷離檔案》(《Fringe》又名《危機邊緣》)更是讓這樣的視覺沖擊達到了頂峰,每集中總會有古怪離奇的死亡方法以及大力突破觀眾想象局限的各種匪夷所思的場景。一婦女從受孕到產下嬰兒,前后不過一小時。這個孩子在隨后四個小時里迅速衰老、死亡。他的面容從嬌嫩新生到滿臉褶子的速度快得令人窒息,在最后追捕一幕中,他一邊逃跑一邊老去,從年輕人的飛奔到老年人的踉蹌,最后倒地衰老而亡;又一集中,被一恐怖分子在公交車上釋放致命氣體致死的乘客們集體成了“冰凍人”——他們被一層琥珀狀的巨大膠狀物質迅速包裹起來,死狀之慘烈令人心悸;另一集中,銀行劫匪利用一種特殊裝置破壞墻的分子結構,離解并重組了其原子結構。當墻“變軟”之后,他們穿越墻體進入銀行的保險庫。不幸的是,其中一人未能及時抽身,半個身子嵌在墻體中,被如期迅速恢復硬度的墻體一分為二,成了一朵真正的“人體壁花”。至于人體自燃,人變獸之類的場景在這部劇中就只是小兒科了。這種種景象給予觀眾的視覺震撼相當強大,讓觀眾一次又一次地突破自己想象力的壁壘。
美劇中的音樂也是必不可少的吸引粉絲的重要元素,在CW臺的兩檔青春偶像劇《The O. C.》和《One Tree Hill》中,制作團隊每集都精心挑選了流行歌曲應時應景地為故事情節(jié)做鋪墊,配合人物心理活動、推動劇情發(fā)展。這些歌曲在每一季的結束,會由制作方制成音樂大碟再次出售,網上也有很多分享這些音樂的帖子。更有很多中國的美劇迷靠看片時聽到的一兩句歌詞在網上瘋狂搜索原曲,或是發(fā)帖詢問“某集某場景某人物在做某事是的配樂是哪首歌”。
韓劇自始至終是以情動人,主人公們細膩豐富的情感很容易地讓受眾感同身受,把自己當作是劇中人物,隨著情節(jié)的慢慢推進,揣測著劇中人的心理活動。無論是喜是悲,韓劇總給人一種含著眼淚微笑的奇妙而溫馨的感覺。這樣的情感訴求往往使一部電視劇既有喜劇式的幽默,又有悲劇式的凝重。韓劇大都致力于表現平凡的日常生活,把生活的酸甜苦辣和人物的悲喜交加進行淋漓盡致地表現,在平實細密的故事敘述中滲透出濃厚的人情味和生活況味。情節(jié)傾向于小說化、散文化,而非特別戲劇化,矛盾沖突多但并不太激烈,懸念有卻并也不強烈,總體上是一個平實溫馨的氛圍。韓劇注重在觸手可及的家庭生活中挖掘瑣碎小事的表現能力,展現小人物和小事件,很多甚至是婆婆媽媽,家長里短,并在微妙細致的人物關系中再現和營造濃郁的民族文化氛圍,努力倡導真、善、美。
相比之下,美劇則是以情節(jié)的緊湊見長。無論是家庭劇還是職業(yè)劇還是情節(jié)劇,節(jié)奏都較韓劇要快,從不拖泥帶水,每集每季都有各種力量把主人公生活中的那時那地暫時的平衡打破,每個場景中幾乎都會設置一個阻礙進展順利的鴻溝,用層出不窮的懸念推進劇情的發(fā)展,抓住觀眾的注意力。有網友稱他看《24小時》時幾乎緊張得“透不過氣來,連口水都不敢咽”。更有網友在《24小時》當季播出的那24個星期并非一周一次地下載該劇集并立即收看,同時拒絕接受關于它當季的任何信息,而是一定要等到該季24集全部播出后才敢下載,花上一兩天的時間不食不休地一次性看完,因為他受不了那些緊張兮兮的懸念設置,像塊石頭堵在胸口,“與其一直被吊著胃口,還不如從一開始就不要知道”。而一些系列劇,如講述關于聯邦證人隱姓埋名重新生活的劇集《In Plain Sight》就是每集講述一個聯邦證人的故事,在單集里就把懸念解決掉,但同時用主人公——女法警Mary的私人生活作為串接全劇的重要線索,她與總給她惹出事端的媽媽和妹妹的矛盾,她與男友Ralph模棱兩可的關系,她與拍檔Marshall非同一般的戰(zhàn)友情誼,圍繞著這些設置的懸念帶著觀眾走入下個星期的下一集?!禖riminal Minds》、《Law & Order》等系列劇也都是這樣的套路,每集都是在處理危機中塑造主要人物形象。由于有了單集的圓滿敘事,雖有長期的懸念設置也不惹人反感。每集解決一個小沖突,一步步解開全劇的大矛盾,步步推進,既吊人胃口,又讓觀眾得到適當的滿足,這樣微妙的把握,是美劇編劇才能得到最大程度發(fā)揮的地方,是他們的精明之處。所謂“編劇為王”。
正是由于這種種原因,美劇迷以年輕的高學歷人群為主體,他們大都是在校大學生和公司白領。與傳統(tǒng)電視觀眾相比,他們擁有更多的新媒介資源和文化資源??旃?jié)奏的都市生活、高學歷的教育背景、較好的外語能力和較為寬廣的視野,潛移默化地塑造著他們的文化品位。那些情節(jié)緊張,故事性強,制作精良的美劇更受他們的青睞。伊甸園論壇曾對美劇的觀看人群做過一次調查。在1000多名參與調查的美劇迷中,有75%的美劇迷年齡在19歲至40歲,71%至85%有??埔陨衔幕潭?。這與港臺劇、日韓劇的受眾年齡偏大,主體學歷偏低形成鮮明對照。同時,美劇作為一種強勢文化的代表,所具有的的象征資本和意識形態(tài)含義,也使相當一部分美劇迷潛藏著一種心理優(yōu)勢,他們潛意識里會覺得自己比看港臺劇、日韓劇的人更與潮流同步、與世界一體,這種隱含的全球化幻覺正好符合了當今很多大學生和年輕都市白領的文化想象。可以這樣說:他們消費的不僅僅是一部美劇劇集,而是因收看美劇而帶來的認同感,歸屬感。他們傾向于把自己納入這個圈子中。甚至在美劇迷內部,也會有這樣的心理:愛看節(jié)奏快,多線索并進的、敘事紛繁復雜諸如《Heroes》、《Criminal Minds》、《24》這些劇集的觀眾會自認為比癡迷于節(jié)奏相對緩慢的,側重于描述人物情感的青春劇、家庭劇要“上檔次一點”,不得不承認,這些劇集對于觀眾的思維角度,分析水平和反應速度、智力水準等都有著較高的要求,去這些劇集的論壇里逛一圈,常常會發(fā)現有部分網友發(fā)帖抱怨說因為“看不懂情節(jié),跟不上節(jié)奏”而放棄了該劇。
角色置換是所有電視劇集都會對受眾產生的影響,受眾通過電視劇進行角色置換,從而達到心靈上的美學體驗和情感寄托的完美境界。當年沉迷于簡單的偶像劇的那幫80后已逐漸成長起來,隨著心智的成熟,所受教育程度的提高、文化素養(yǎng)的提升,對于關注社會、關注世界的美劇有了需求,迫切需要尋找價值認同感。而美國主流價值觀念包括以個人主義為核心的寬容、公正、個性、正義、仁愛等待,這些都從本質上宣揚了一種美國式的人道主義關懷,適合這批觀眾的審美期待。他們從中感受到的不僅是主人公的故事,還有更深層次的美國文化和價值理念。
個人英雄主義是美劇集中體現的一個價值取向,是美國主流價值觀的核心。單槍匹馬,自信,不屈不撓的孤膽英雄,是美國文化中特有的一個形象,當然很多時候也少不了美女的緊隨相助。比如《24》中的反恐特工Jack Bauer,智勇雙全的他常常是一人拯救一個國家,在他那總是“最漫長的一天”中,不但要面對來自恐怖分子的挑戰(zhàn),還要時刻提防著體制內國家機器給他帶來的麻煩。由于他常常礙于形勢,不按常理出牌,在解除危機的過程中,總需要與多方勢力相周旋,當然最終勝利的總是小強(這是論壇里《24》迷們給他的昵稱)。
中國人愛講集體榮譽而美國人注重個人奮斗,而個人奮斗的精神正是現階段年輕人所追求的,也正是處于上升期的中國社會的潮流傾向,越來越受到歡迎。這樣的心理契合正是美劇受到廣大年輕人追捧的一大主要心理因素。
美劇將其自身所具備的文化意蘊傳遞到觀眾心中,引發(fā)一種大眾共享的價值觀念、共存的人文精神,美劇題材廣泛:即便是敏感題材也反映美國大熔爐式的主旋律:諸如責任、家庭、自由、正義、愛等等。豐富的類型和不同的訴求與表述給觀眾很大的選擇空間。美劇中反復呈現出這些主旋律促使社會成員趨于共同守望一種價值觀念,產生歸屬感。《絕望的主婦》能夠受到觀眾歡迎的原因主要在其文化背景的契合與影響,和所有那些曾經流行和正在流行的美劇一樣,它投合了大眾的心態(tài)。相信所有看過此劇的人都有一個很深刻的感受,這是一部自覺不自覺地宣揚和集中體現美國正統(tǒng)價值觀的劇集,幾乎所有美式核心價值觀在劇中全部都得到了印證,表現出了很強烈的文化意識,物質主義、個人主義、利己主義和對自由與權力的追求。很多時候,觀眾會為幾位女主人公小小的自私莞爾,正是這樣的人物塑造才真實而又可愛。
電視劇可以為觀眾提供自我評價的參考框架,通過比較,觀眾能夠反觀自身,在此基礎上強化或改變已有的觀念、態(tài)度、行為。與之相同的部分會被強化,不同的部分會遭到自我質疑并且有可能發(fā)生改變。一位名叫Plum Blossom的網友談到:“看了一段時間美劇,我發(fā)現角色的性格也開始影響我了。很難描述,不過我覺得從他們身上發(fā)現另一種生活方式。他們擅長使生活簡單化,我覺得這是我需要從美國文化中學習的?!?/p>
如果說對于大眾來說美劇還是有門檻的話,那就是語言障礙了。然而,近年來,一個逐漸龐大的群體——美劇字幕組,使得這一門檻盡量不影響有語言障礙的人們收看美劇的熱情。字幕組是指將外國影片配上本國字幕的愛好者團體。是一種誕生于互聯網時代的新事物,屬于一種民間自發(fā)的個人團體組織。如果說美劇已經在中國生根發(fā)芽,那么字幕組就是給它松土、澆水的那個人。他們在中國觀眾和美劇之間搭起了一座橋梁。在網絡媒體上,非常幸運的我們已經擁有了如伊甸園、人人影視、謦靈風軟、破爛熊等眾多美劇主題站點,他們憑著自己對于美劇的一腔熱愛,不知疲倦地為大家提供著字幕翻譯、文件下載等服務,可以說,沒有他們,也就沒有今天國內美劇的繁榮。
當然寬帶的普及和P2P技術的發(fā)展無疑之這次文化沖擊最有利的幫手,無論是在收看美劇之前的下載過程,還是在收看之后的討論過程,都因為有了網絡而使一切不可能成為可能。網絡打開了一扇體制外的天窗,正是依靠著在去年底已被嚴格管制的BT下載和其他下載方式,美劇才來勢洶洶地成為中國網民炙手可熱的寵兒。網絡的開放便捷性使得觀看成本微乎其微。網絡所具有的即時性,互動性,連續(xù)性等優(yōu)勢,使得受眾可以主動地選擇。
美劇當下在中國的流行歸結起來就是①收視方式(以網絡傳播為主)收視習慣(隨時隨地)、②受眾群體(以接觸網絡較為廣泛的大學生和白領為主的主動性較強的收視群體)以及③美劇中所蘊含的內容以及所體現的,同時也與該群體當下心理相契合的美國主流價值觀念(諸如英雄主義、個人主義,和始終如一地強調真善美)這三者相統(tǒng)一相協調之后的產物。作為一種時尚潮流,一種美國大眾文化的代表,美劇俘獲更多的是現代中國社會的高學歷人群。作為未來中國的精英,他們的思考方式、文化品位、價值觀無疑會對中國的未來產生巨大影響。于是近來有中國學者發(fā)出感嘆:美劇何止是一種娛樂方式?并不想過于惡俗地把美劇的大熱往意識形態(tài)入侵這一議題上引,其實,我們沒有必要因為美劇的來襲而惶惶不安,可以相信這一文化沖擊給國人帶來一些全新的觀念,和另外一種觀看世界、領悟人生的視角。
[1](英)羅杰?西爾弗斯通著. 陶慶梅譯. 電視與日常生活 江蘇人民出版2004
[2]中國傳媒網-傳媒公社:《麥克費森:ABC的九方皋》http://blog.mediachina.net/article.php?tid_3581.html
[3]卡萊爾《英雄和英雄崇拜》,三聯書店 1988年版。
[4]曲春景 主編《中美電視劇比較研究》上海三聯書店 2005年
[5]陳龍 韓國影視劇在中國流行的文化心理探析 中國電視 2003年8月
[6]謝建華, 藝術平衡中的融合與超越——韓國電視劇藝術特色解讀 [J],中國電視, 2004年08期
[7][英]麗薩?泰勒 安德魯?威利斯 著 吳靖、黃佩譯 《媒介研究:文本、機構與受眾》北大出版社 2005年4月
[8]陳龍 在媒介與大眾之間一電視文化論,學林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