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敬堂
跨越民族的母愛(一)
郝敬堂
2009年1月18日,這是北疆最寒冷的日子,一連下了幾場大雪,氣溫降到零下40℃。
這天一大早,阿尼帕老人推開房門,發(fā)現(xiàn)院子里的積雪又加厚了一層,馕坑不見了,水井不見了,菜園不見了,這熟悉的小院突然變得陌生起來。院子里那幾棵挺拔的白楊樹上垂下長長的冰掛,和屋檐下整齊排列的冰柱相映成趣,構(gòu)筑成一個冰雪世界的奇觀。
嘩啦——嘩啦——,阿尼帕老人拿起掃帚拖著那條不太聽使喚的老寒腿走出屋門,此時,小城還沒有醒來,小院里傳出有節(jié)奏的聲響。院里的積雪清理完了,老人又拿起鐵掀,“挖”出水井、馕坑和那口已擱置許久不用的大鐵鍋。老人一邊清理小院,一邊向大門外不停張望,她心中有一個美好的期待,因?yàn)榻裉焓且粋€她期盼許久的日子。
古爾邦節(jié)就要到了,和往年一樣,孩子們要陸陸續(xù)續(xù)回家了,回來一起過節(jié),一起團(tuán)圓。
孩子們?nèi)奸L大了,平時忙,上學(xué)的上學(xué),工作的工作,全家人能聚到一起的日子并不多,每逢“大團(tuán)圓”的日子,為了迎接孩子們的到來,阿尼帕老人總是要忙活好多天,也激動好多天。
這么多人一起來,吃的、喝的、住的都要準(zhǔn)備好,火炕要燒熱,爐火要生旺,奶茶要煮好,再宰上兩只肥羊,做上一大鍋手抓飯。
家里的那口大鐵鍋又派上了用場。這口大鐵鍋,雖然算不上文物,可它卻見證了一段歷史,在這個家里可稱得上是個“傳家寶”了。
阿尼帕太熟悉這口大鍋了,全家人都是“吃”這口鍋里的飯長大的。40多年了,她天天圍著鍋臺轉(zhuǎn),那鍋里煮過野菜,煮過眼淚,煮過艱難歲月……這口鍋給她留下了太多的記憶。
當(dāng)年買這口大鐵鍋是因?yàn)榧依锶丝诙?,后來,孩子們長大了,成家了,家里人越來越少,這口大鐵鍋也就擱置不用了。孩子們不會忘記那口大鐵鍋,也不會忘記媽媽,于是給大鐵鍋取了個意味深長的名字——團(tuán)結(jié)鍋。每年一次的“大團(tuán)圓”,還是要用“團(tuán)結(jié)鍋”做上一頓“團(tuán)圓飯”。那鍋里煮的不再是苦澀,而是生活的甜蜜。
孩子們陸陸續(xù)續(xù)地回來了,手里拎著大包小包的禮物。
第一個走進(jìn)家門的是回族女兒王淑珍,她是冒著嚴(yán)寒,從幾十里遠(yuǎn)的鄉(xiāng)下趕來的。她給媽媽買了一件羊絨的毛線衣。第一次走進(jìn)這個家時,她還不到10歲,是一個失去父母流浪街頭的孤兒,和她一起走進(jìn)這個家的,還有她的哥哥和妹妹。從此4個無依無靠的孩子便有了這樣一個家,有了這樣一個媽媽。
第二個走進(jìn)家門的是漢族女兒金雪蓮,她的維族名字叫索菲婭,阿尼帕媽媽的大恩大德她一直在心里珍藏,更讓她難以忘記的是,在她出嫁的那天,媽媽從自己手上取下那枚金戒指帶在她的手上。媽媽并不富裕,可她把所有的情所有的愛全部用在了兒女們身上。
哈薩克族“兒子”托乎提來得最晚,他有眼疾,走路不方便,已經(jīng)是個60出頭的人了,每當(dāng)有這樣的家庭聚會他從不缺席。托乎提是阿尼帕收養(yǎng)的第一個孤兒,年齡和阿尼帕相差不了幾歲,孩子們管他叫舅舅,可他卻稱阿尼帕為“媽媽”。托乎提弟兄三個,三個人的婚事都是阿尼帕親手操辦的,如今都過上了好日子。
孩子們到齊了,他們中缺了4個,兩個是她的親生兒子,兩個是她的養(yǎng)子。他們英年早逝,這是阿尼帕老人心中永遠(yuǎn)的缺憾。
“外婆好!”
“奶奶好!”
“媽媽好!”
“姐姐好!”
這一聲聲親切的問候像釅釅的奶茶一樣醇厚,不同的民族語言表達(dá)的是同一種敬意和愛戴。
阿尼帕站在寒風(fēng)中迎接親人們和孩子們的到來,她不覺得冷,也不覺得累,這個日子她已盼了許久。
回家了,回家了!這個平素冷清的小院一下子變得熱鬧起來,擁擠起來。女人們在劈柴燒火,男人們在磨刀宰羊,孩子們在院子里堆雪人、打雪仗,濃濃的親情驅(qū)走寒冷,給小院平添了幾分暖意。
回家了,家是什么?在這個小院里長大如今又回到這個小院的孩子們在尋找,在追問。他們終于找到了答案:家是灶臺上那口大鍋,是煙囪里升起的那縷炊煙,是割舍不斷的那份親情,是童年那久遠(yuǎn)的記憶。
已是滿頭白發(fā)的阿尼帕,拿出30多年前照的那張已經(jīng)發(fā)黃的黑白照片,給孩子們講述他們兒時的故事,那故事很多也很長,每一個故事里都深藏著母愛。
那是一席豐盛而又熱鬧的晚餐。吐魯蕃葡萄、哈密瓜,這些新鮮水果是從超市里買來的,芝麻馕、油炸馓子、奶疙瘩、酸奶子是阿尼帕親手做的?,F(xiàn)在生活條件好了,過去只有過年過節(jié)才能吃到的東西現(xiàn)在已是家常便飯了。過去總擔(dān)心大鐵鍋見底孩子們吃不飽,現(xiàn)在是另一種擔(dān)心,擔(dān)心這么多好東西怎么才能吃得完。
能歌善舞,這是維吾爾族人的天賦。邊吃,邊歌,邊舞,給這燭光晚餐又添幾分歡樂。
“世上只有媽媽好,有媽的孩子像塊寶,走進(jìn)媽媽的懷抱,幸福享不了……”這是少年組的童聲合唱,40多個“第三代”圍成一圈,手拉著手,他們唱的是漢語歌。孩子們唱,大人們和,這注入情感的音符,這來自心底的呼喚,穿越時空,穿越心靈,頓時引起心靈的共鳴。全家人同唱一首歌,孩子們的臉上是幸福的笑容,大人們的臉上卻淚水流淌。歲月已經(jīng)流失,可記憶卻不會消失。那艱難的歲月,那博大的母愛,是永生難忘的記憶。
熱孜萬古麗是希望小學(xué)的漢語老師,她用母語唱了一首維吾爾民歌《母親》,歌詞大意是:我在很遠(yuǎn)的地方想著你,不管是天涯海角,忘不了你啊母親,有母親的人永遠(yuǎn)不會老,親親的母親我想你……唱著唱著,她情不自禁地?fù)涞桨⒛崤晾先藨牙铮且豢?,她突然覺得一股幸福的暖流涌遍全身,恍然又回到了童年。熱孜萬古麗不是阿尼帕生的孩子,可她卻是喝阿尼帕乳汁長大的孩子,她們之間有著特殊的母女關(guān)系。阿尼帕動情地把熱孜萬古麗攬?jiān)趹牙?,給她一個又一個親吻。
吾拉孜汗帶頭跳起哈薩克民族舞蹈《黑走馬》。她在縣中學(xué)當(dāng)老師,教音樂和舞蹈。她從小就有音樂天賦,歌唱得好,舞跳得好,是這個家庭里的“活躍分子”。吾拉孜汗是阿尼帕最小的妹妹,父母過世那年,她只有一歲半,是阿尼帕一手把她拉扯大的,在姐姐眼里她是小妹,在妹妹的眼里,姐姐就是媽。這同樣是一份超越母愛的親情。
小院里奶茶飄香,小院里暖意融融,小院里充滿了歡樂??吹竭@幸福的場景,阿尼帕突然變得傷感起來,兩行清淚溢出眼眶。她想起老伴,那個和她一起風(fēng)雨同舟共同走過艱難歲月的好人——孩子們的爸爸,他在半年前去世了,再也不能和孩子們一起享受這天倫之樂了。
人再大也要有個媽,有媽的地方就是家。如今孩子們長大了,成家了,可他們沒有忘記家,沒有忘記媽??吹胶⒆觽?nèi)歼^上了好日子,阿尼帕感到由衷地欣慰。
6個民族一個家,19個孩子一個媽,在這個特殊結(jié)構(gòu)的家庭里,在半個多世紀(jì)的艱難歲月中,這里曾發(fā)生了怎樣的故事?筆者隨本文主人公阿尼帕一起走進(jìn)了她童年的回憶——
時光上溯到上個世紀(jì)20年代初。
那是一個寒冷的冬季,白毛風(fēng)卷起漫天飛雪,帶著狼嗥般的怒號,肆虐著不可抗拒的淫威。風(fēng)雪中走來兩位衣衫襤褸的少年。一夜之間,災(zāi)難和苦難同時降臨在他們頭上,父母雙亡,兄弟倆從此相依為命。
無親無故,無依無靠,兄弟倆含淚離別家鄉(xiāng),走上了一條艱難的求生之路。
風(fēng)蕭蕭,路漫漫,他們在風(fēng)雪中走了整整3個月,沿途乞討,饑寒交迫。他們漫無目的地走著,不知道要走向何方,也不知道哪里才是自己棲身之地。就這樣,他們從南疆走到北疆,從喀什走到了青河。
天無絕人之路,他們在青河找到了一份工作——牧羊。牧羊不是一份輕松的工作,他們挨過主人的皮鞭,受過野狼的襲擊,大難不死,頑強(qiáng)地活了下來。
花開花落,歲歲年年,他們憑著辛勞和勤儉,積攢下一份菲薄的家業(yè),有了自己的羊,有了自己的氈房。
處處無家處處家,一頂氈房走天下。這是牧人的生活寫照。
青青的草原藍(lán)藍(lán)的天。兄弟倆每天在藍(lán)天白云下游走,盼著草兒青,羊兒壯。那段游俠般的日子說來清苦,卻讓人看到了希望之光。
像一朵飄浮不定的云,兄弟倆趕著他們的羊“飄”過青龍山,“飄”過大青河,“飄”過了國界,“飄”到了一個他們也不熟悉的地方。
兄弟倆先是牧羊,后來牧馬,再后來是牽駱駝,日子漸漸地好了起來。在當(dāng)?shù)匾粋€好心人的撮合下,弟弟和一個“同是天涯淪落人”的女子結(jié)了婚。次年生一女,那女孩就是本文的主人公阿尼帕。
那是一個兵荒馬亂的年代,戰(zhàn)爭的烽火很快在中蒙邊界燃起。突然有一天,他們得到消息,中蒙邊界確定,已經(jīng)“封關(guān)”,他們被“鎖”在了關(guān)外。
一個人可以沒有家,可不能沒有國。聽到“封關(guān)”的消息,兄弟倆認(rèn)真合計(jì)一番,作出決定:回國。一個人先走,一個人隨后再走。哥哥單身一人先走了,是“偷渡”回國的,把所有的共同財(cái)產(chǎn)留給了弟弟,從此兄弟倆天各一方,杳無音信。
回國的路被封了,無望中,弟弟聯(lián)名向當(dāng)?shù)卣畬懥藲w國申請,馬拉松的審批程序進(jìn)行了整整4年,終于獲準(zhǔn)通過。
1956年夏天,當(dāng)年那個趕著羊群誤入異國他鄉(xiāng)的年輕人,帶著一顆滾燙的愛國之心,帶著葉落歸根的渴望,帶著家眷,牽著駱駝和馬匹,回到了日思夜盼的祖國。
國外歸來,政府發(fā)給了1500元安置費(fèi),賣了兩峰駱駝,又買了兩頭牛,5只羊,建了兩間土坯房,一家人在青河安了家,生活基本安定下來。
男大當(dāng)婚,女大當(dāng)嫁?;貒牡诙?,大女兒阿尼帕的婚姻成了父母親關(guān)心的大事。直到今日,阿尼帕老人還開玩笑說,她的婚姻是“欺騙婚姻”,是父母親包辦的。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這是中國流傳千年的婚姻模式,到阿尼帕這里,依然沒有改變。
父親說:小伙子不錯,當(dāng)過兵,參加過“三區(qū)”革命,轉(zhuǎn)業(yè)后分配在公安局工作,是個孤兒,當(dāng)?shù)貨]有親戚,這也不是什么缺點(diǎn)。你爹我也是孤兒,孤兒更需要家庭溫暖,孤兒更懂得珍惜家庭。
母親說:你今年17歲了,我當(dāng)年也是17歲嫁人,嫁了人也就長大了,不用父母操心了。對方條件也不錯,有正式工作,我們就給你做主了。
阿尼帕的婚姻大事就這樣由父母“決定”了。
對方送來了“彩禮”,送親的“日子”,在那個草原金盞花開的5月,阿尼帕坐著馬車去了沒有婆婆的婆家。直到進(jìn)了家門,才識得郎君第一面,才知道他的男人叫阿比包。
結(jié)婚不到一周,阿尼帕發(fā)現(xiàn)阿比包是個“騙子”,他送來的彩禮,頭巾是借的,衣服是借的,連房子也是臨時租來的??梢磺卸纪砹耍滓呀?jīng)煮成熟飯。阿尼帕不責(zé)怪父母,這也許是命中注定的。
大躍進(jìn)、人民公社、三面紅旗,社會主義建設(shè)浪潮一浪高過一浪。人們不會忘記那個“發(fā)燒”的年代,更不會忘記那個隨之而來的“三年災(zāi)害”給人們留下的痛苦記憶。
1960年,阿尼帕的第一個孩子賈帕兒誕生了,他的確是生不逢時,誕生在共和國最艱難的歲月。
孩子出生的第10天,還在“坐月子”的阿尼帕遇到了一件棘手的事,母親病了。丈夫在公安局工作,經(jīng)常外出,很少回家,這家里家外的事全都由她一個人操持。“坐月子”的女人怕受風(fēng)寒,丈夫又不在身邊,母親的病豈能坐視不管?
4月,時令已是春天,青河的春天還是一個冰雪世界。阿尼帕收拾了一套雪爬犁,披星戴月,連夜將母親送往縣醫(yī)院。母親患的是胃癌,已是晚期。人無回天之力,在醫(yī)院陪護(hù)了10天,母親撒手人寰。
禍不單行。母親去世的第6天,父親又心臟病突發(fā),連一句囑托的話也沒留下,便隨母親而去。他們身后留下7個孩子,最大的20歲,最小的只有一歲半。
轟隆隆似山石崩,呼啦啦似大廈傾,大災(zāi)難就是這樣的無情,原本一個幸福的大家庭,頃刻間天塌地陷了,把人逼到絕望的深淵。
弟弟妹妹還小,全部的生活重?fù)?dān)一下子都落在了年輕的阿尼帕肩上,她那柔弱的雙肩能承受得住這生活的重負(fù)嗎?
在父母親去世后的那一年里,阿尼帕真的快被壓垮了。自己的孩子要養(yǎng),6個未成年的弟弟妹妹也要養(yǎng),一家9口人啊,要吃,要穿,要上學(xué),唯一的經(jīng)濟(jì)來源只有丈夫那每月45元的工資。阿尼帕不敢往后想,日子只能一天天湊合著過。實(shí)在支撐不住了,她跟丈夫商量說:“把咱家的孩子送人吧?”“這災(zāi)荒年,誰家愿意收養(yǎng)孩子?”丈夫提出質(zhì)疑?!拔艺液萌思伊耍且粚χ心攴驄D,他們沒孩子,愿意收養(yǎng)?!闭煞蚝么蠊し驔]吭聲,這畢竟是他們的頭生子啊,從感情上說是難以割舍的?!凹热荒阆牒昧耍退妥甙?。”丈夫無奈地回答。
聽說姐姐要將賈帕兒送人,弟弟妹妹們堅(jiān)決反對。這一舉動真的讓阿尼帕為難了,她理解弟弟妹妹們的感情,可她只能作出這種選擇和犧牲。
在那個物質(zhì)特別匱乏的年代,家里突然多了6張口,7個未成年的孩子像乳燕般嗷嗷待哺,可是能維持他們生命的只有少量的糧食,更多的是野菜和牧草。三頓飯變成了兩頓,鍋里煮的是洋芋菜和苜蓿蒸的菜團(tuán)子,天天如此。那種人和家畜同吃一鍋飯的日子實(shí)在是一種煎熬。
就是野菜牧草也要緊著孩子們先吃,常常是孩子吃完了,鍋底也就朝天了。
有一天,阿尼帕突然發(fā)現(xiàn)自己長“胖”了,胖得連眼睛也睜不開了。后來她才知道那不是“胖”而是“腫”,她最先得了由饑餓而引發(fā)的“浮腫”。臉腫了,眼腫了,腿腫了,全身無力。她患的是“饑餓綜合癥”。在這個家里,她不能倒下,她倒下了,就真的揭不開鍋了。那天,她支撐著病體去山上挖野菜,暈倒在路邊,差一點(diǎn)被大雪埋在路溝里,幸而被鄰居及時發(fā)現(xiàn),才把她扶回家。
眼看著妻子操勞過度,身體每況愈下,阿比包決定辭去公職,幫妻子共同支撐這個家。起初妻子不同意,理由是辭去公職,也就等于沒了工資,這可是全家人賴以生存的唯一經(jīng)濟(jì)來源??!
阿比包辭去公職后,在縣營造廠找了一份新工作——打鐵。在那個砸鍋賣鐵、大煉鋼鐵的年代,營造廠是個就業(yè)的好去處,每月的工資是45.88元,比原先的工資還多了8毛8分錢。為了這8毛8分的收入,他要付出極其艱苦的勞動!打鐵是個力氣活,掄大錘不能惜力,要掄起來才行。人們常說,打鐵先要身板硬。每天餓著肚子掄大錘,就是鐵打的漢子也支撐不住?。?記不清有多少次了,他手中的大錘砸傷了自己的腳。
阿比包白天在營造廠上班,起早貪黑,加班加點(diǎn),回到家已是精疲力竭,渾身就像散了架似的??伤€是不肯休息,掙扎著到附近的一家磚窯里去打土塊,每一塊的報(bào)酬是一分二厘錢,每天打上100塊,就能多掙一塊兩毛錢。
窮日子就要算計(jì)著過。阿比包夫婦省吃儉用,買了兩頭奶牛,每天擠牛奶,一部分留給孩子們喝,另一部分拿到市場上賣。
1962年,眼看著家里的日子一天天好起來,營造廠卻倒閉了,工作和工資一下子又沒有了,全家人面臨著新的生存危機(jī)。
縣供銷社收購了一批羊和十幾匹馬,需要招聘一名放牧員,阿比包聞訊后捷足先登,改換門庭當(dāng)了供銷社的放牧員,除了每月能掙45元的固定工資外,他還兼了一份工作——宰羊。于是,他白天上山牧羊,晚上回來宰羊。屠宰場沒有電燈,有時連馬燈也沒有,完全是黑燈瞎火地摸著干,干的時間長了,阿比包練就了一手“庖丁宰?!钡慕^技。宰一只羊的報(bào)酬是一副羊下水,價值5毛錢。每天晚上能宰十多只,如果換成錢,那也是一筆不菲的收入,可阿比包不去換錢,拿回家全讓孩子們吃了,他們正處在長身體的時候,不補(bǔ)充營養(yǎng)咋行?
為了掙錢補(bǔ)貼家用,阿尼帕也在供銷社找了一份臨時工——清洗羊腸子,清洗一副的報(bào)酬是兩毛錢。這兩毛錢掙得不容易啊!每天要站在冰冷的河水里,一站就是大半天,特別是冬天,要破冰作業(yè),手是麻木的,腿是麻木的,腰是麻木的,還要忍受那令人作嘔的撲鼻而來的惡臭。為了那兩毛錢,阿尼帕生下第二個孩子第6天就去上班。那里實(shí)行的是計(jì)件工資,不上班就沒有錢,出工不出力同樣不掙錢。當(dāng)時她年輕,并不覺得苦,為了孩子,忍一忍也就過去了。可到了后來才發(fā)現(xiàn),她從此落下了風(fēng)濕病,一輩子都要承受著疾痛之苦。
人的一生要經(jīng)歷很多磨難,有天災(zāi),有人禍,有時還要面對野獸求生存。人活著,真的是太難了!
星期天節(jié)假日,弟弟妹妹們常常帶著賈帕兒跟姐夫一起上山去牧羊,說起那段牧羊的經(jīng)歷,小妹吾拉孜汗至今還心有余悸。
那天出去放牧,清點(diǎn)羊群時,發(fā)現(xiàn)少了一只羊,這羊哪里去了?是它自己跑丟了?是被野狼叼去了?還是被人偷走了?阿比包圍著羊圈轉(zhuǎn)了3圈,他心里的問號拉直了:羊是被人偷走的,那個籬笆墻上還留有被破壞的痕跡。順著地上留下的腳印追蹤,腳印在大青河岸邊消失了,阿比包悻悻而歸。
那時,牛羊是集體財(cái)產(chǎn),如果找不回來,就有監(jiān)守自盜的嫌疑,侵犯集體利益是一種可恥的行為!阿比包是榮譽(yù)軍人,是黨員,他怎么能這么不明不白地背上這口黑鍋呢?
生產(chǎn)隊(duì)的羊不能不放,丟失的羊不能不找。接連幾天,阿比包動員全家人上山去找那只丟失的羊,在山上找,到河邊找,一直沒有結(jié)果。就在他心灰意冷之際,林業(yè)局伐木隊(duì)的一個艄公發(fā)現(xiàn)了“新大陸”。那天,他撐船順流而下運(yùn)木料,發(fā)現(xiàn)岸邊的樹樁上拴著一條繩子,繩子的另一端沉在水底,他覺得這根繩子有些蹊蹺,便用竹篙拉上來一看,是一只羊,這正是阿比包丟失的那只羊。羊找到了,偷羊人還沒來得及銷贓也被抓獲了。
自從有了這次丟羊的經(jīng)歷,阿比包對工作更加精心了,他每天守著那群羊,白天讓家里人守著,晚上在羊圏外面搭張鋪?zhàn)约菏刂?/p>
阿比包不在家,阿尼帕帶著幾個孩子替他到山上放羊。
白云藍(lán)天,草青青,水悠悠,孩子們在草地上捉蝴蝶,她坐在草地上給孩子們縫衣服,眼前是一幅恬靜的田園牧歌般的童話世界。突然間,羊兒們瘋狂地四處奔跑起來,邊跑邊叫。阿尼帕回首一看,不好!有一群狼正向羊群撲來。阿尼帕在夜深人靜的時候聽見過狼嗥,可正面和狼遭遇還是頭一次?!袄莵砹耍±莵砹?!”她一時不知所措,順手從腳下?lián)炱饚讐K石頭,邊喊邊向狼群擲去。情急之中,她竟然忘記了自己身邊的孩子,大兒子賈帕兒那年才不滿4歲,還是個光屁股的孩子。賈帕兒不知道眼前發(fā)生了什么,跌跌撞撞地朝媽媽身邊跑來,阿尼帕一邊對付狼群,一邊對兒子大喊:“賈帕兒,快回家看牛,別讓狼把它們咬了!”看到兒子向后山的家里跑去,她又一聲疾呼:“賈帕兒,快回來!”現(xiàn)在想想,真的是后怕,當(dāng)時她是嚇蒙了,搞不清是兒子重要還是那頭奶牛重要了。幸而有驚無險(xiǎn),躲過了一劫。
縣外貿(mào)局馴養(yǎng)了一群野鹿,那天,一只野鹿跑進(jìn)阿比包家的羊圏,在羊圏里瘋狂地展示它的淫威,為了保護(hù)羊群,阿比包拿起一根木棍,想把這個不受歡迎的不速之客趕出去。野鹿遭到襲擊,受驚了,瘋狂地朝阿比包撲過來。阿比包知道野鹿的稟性,它是一種性情兇猛且又報(bào)復(fù)性很強(qiáng)的動物,一旦受驚,有很大的破壞力和殺傷力。見野鹿撲來,阿比包急中生智,快速爬到院子里一棵大樹上。野鹿氣急敗壞地爬上房頂,用它那雙犀利的角將廚房的房頂掀開,又把鍋碗瓢盆踩了個稀巴爛。直到馴養(yǎng)人員趕來,這場人獸之戰(zhàn)的“鬧劇”才宣告結(jié)束。(未完待續(xù))
編者按:有這樣一個地方:地處北疆,亞歐大陸腹地,是古絲綢之路中原通往西域的要沖,它是民族英雄縱馬馳騁的戰(zhàn)場,也是雪蓮花盛開的地方,遙遠(yuǎn)而神秘,這個地方叫青河。
有這樣一個家庭:祖孫三代,6個民族,183口人,如此龐大的家族堪稱“中國之最”,如此和睦的家庭世上稀有。這個家是由維吾爾族老人阿比包和妻子阿尼帕用愛心支撐的大家庭。
有這樣一個母親:她生育了9個兒女,收養(yǎng)了10個孤兒。漫漫人生路,她用博大的母愛把19個孩子拉扯成人,成家立業(yè)。
半個多世紀(jì)了,這無疆的大愛像青格里的河水靜靜地流淌,滋潤著兒女們的心田;這超越親情、跨越民族的母愛,譜寫了一支愛的金曲,在天山南北傳唱。這個平凡而偉大的母親叫阿尼帕,是年70歲,2008年獲“新疆首屆十大杰出母親”榮譽(yù)稱號。
欄目主持:呂燕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