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麗娜 于長青
(黑龍江八一農墾大學食品學院,大慶 163319)
超臨界CO2萃取微生物油脂中ARA工藝條件的優(yōu)化
李麗娜 于長青
(黑龍江八一農墾大學食品學院,大慶 163319)
為了提取微生物發(fā)酵液中的花生四烯酸,提高微生物油脂中花生四烯酸的含量,采用超臨界CO2萃取的方法,利用二次回歸正交旋轉組合試驗方案優(yōu)化萃取的最佳工藝條件,并采用氣相色譜分析花生四烯酸含量。試驗得出最佳的工藝條件為:萃取溫度 32℃、萃取壓力 16 MPa、萃取時間 101 min,以 10%甲醇做夾帶劑,花生四烯酸的提取率和純度分別為 45.7%和 19.34%。通過方差分析和驗證實驗,數(shù)學模型可靠并且擬和較好。
花生四烯酸 超臨界 CO2提取 微生物油脂 二次回歸正交旋轉組合試驗
花生四烯酸(Arachidonic acid,ARA或AA)是 5, 8,11,14-二十碳四烯酸,是人體前列腺素合成的重要前體物質,具有益智健腦,提高視敏度,酯化膽固醇,抑制血小板凝集,降低血液黏度,調節(jié)血脂和血糖,保護皮膚,抗炎癥等功能,已經在保健食品、化妝品、醫(yī)藥等領域得到廣泛應用[1]。
由于ARA具有廣泛的生物活性,其應用前景十分看好,而且純度越高,價值就越大。ARA的提取方法很多,如傳統(tǒng)的有機溶劑法,脂肪酶法等[2-4]。超臨界流體萃取技術是近二十年來發(fā)展起來的一項應用面廣的實用性高新技術[5]。超臨界二氧化碳萃取制取油脂與傳統(tǒng)提取法相比具有許多優(yōu)點[6-7],在較低溫度下提取,能穩(wěn)定地處理對溫度敏感的物質;產品不含殘留溶劑;通過調節(jié)溫度和壓力,溶劑的溶解度可得到改變,可選擇性地分離非揮發(fā)物;溶劑回收簡單;無毒無害,無環(huán)境污染問題,因而使得這一技術在石油、醫(yī)藥、食品、化工等領域有著廣泛的應用前景[8]。利用超臨界 CO2(SCCO2)萃取裝置提取深黃被孢霉 YZ-124發(fā)酵液中的ARA并用氣相色譜分析其純度,為ARA的研究開發(fā)提供試驗科學依據(jù)。
深黃被孢霉 YZ-124發(fā)酵液:黑龍江八一農墾大學食品學院保存[9];花生四烯酸標準品:Sigma公司;CO2氣體:大慶可創(chuàng)試劑有限公司。
超臨界 CO2萃取裝置:南通市華安超臨界萃取有限公司;GC9900型氣相色譜儀:上海科創(chuàng)色譜儀器有限公司。
ARA屬于多不飽和脂肪酸,其雙鍵易受環(huán)境條件變化而被氧化。目前采用較多的萃取方法是將微生物發(fā)酵液烘干,進過有機溶劑對其進行浸提,將提取到的微生物油脂進行 SCCO2試驗。在此過程中,微生物油脂與空氣接觸較多,又經過高溫干燥,ARA被氧化的機率較大。為克服此弊端,采用旋轉蒸發(fā)的方法對發(fā)酵液進行濃縮,即可以減少微生物油脂與空氣的接觸又可以保證在較低的溫度下對樣品進行濃縮,有效的降低了 ARA被氧化的機率,將1 000 mL發(fā)酵液真空濃縮到 200 mL。
等量濃縮后的發(fā)酵液,分別采取不同的萃取壓力、萃取溫度和萃取時間進行 SCCO2單因素試驗,以確定最佳萃取壓力、萃取溫度和萃取時間。
選用常規(guī)的方法:分離器Ⅰ的溫度比萃取溫度高 5℃,分離器Ⅱ的溫度比分離器Ⅰ的溫度高 5℃。
樣品的處理方法:取微生物油脂 20 mg溶于 2.5 mL正己烷中,加入 0.1 mL 0.5 mol/L的甲醇鈉溶液,室溫下輕搖 5 min,然后加入少量的無水 Na2SO4去除水分,靜置 1 h后,于 3 000 r/min下離心 3 min,上清液進樣。
氣相色譜條件[10]:色譜柱為彈性石英毛細管柱FFAP(30 m×0.32 mm×0.5μm);柱初溫為 100℃,以 8℃/min升溫至 240℃,然后恒溫至完成分析;汽化室溫度為 250℃;載氣流量為 48 mL/min;氫氣流量為 42 mL/min;空氣流量為 261 mL/min;尾吹流量為34 mL/min;進樣量為4μL。測定結果以面積歸一法計算ARA的含量。
表1 因素水平表
壓力是超臨界 CO2萃取中一個基本參數(shù),不同的萃取物系,萃取壓力各異,油脂是弱極性物質,可在較低壓力下萃取,為了確保實驗的準備性,對較高壓力也進行了試驗,結果見圖 1。
圖1 萃取壓力對ARA提取效果的影響
如圖 1所示,當壓力從 10 MPa上升到 16 MPa時,隨著壓力的升高,ARA提取率逐漸增大。當壓力從 16 MPa上升到 20 MPa時,隨著壓力的升高,ARA提取率逐漸減小。當壓力從 20 MPa上升到 35 MPa時,隨著壓力的升高,ARA提取率逐漸增大。這是因為超臨界流體的密度是壓力函數(shù),隨著壓力的聲高,流體密度和介電常數(shù)增大,溶解能力增大。圖中ARA提取率有兩個最高點,分別在 16 MPa和 35 MPa時產生,壓力在 16 MPa時,ARA提取率最高為37%,壓力在35MPa時,ARA提取率最高為 35%,兩個壓力對ARA提取率差異不顯著,從節(jié)能的角度考慮,選擇 16 MPa作為二次回歸正交旋轉組合試驗的0水平。
溫度是超臨界 CO2萃取中的另一個基本參數(shù),溫度對ARA提取率的影響,結果如圖 2。
圖2 萃取溫度對ARA提取效果的影響
如圖 2所示,當溫度由 25℃上升到 32.5℃時,隨著溫度的升高,ARA提取率逐漸增大。當溫度從32.5℃上升到 40℃時,隨著溫度的升高,ARA提取率逐漸減小。當溫度為 32.5℃時,ARA提取率最高為 32.6%。這是因為超臨界流體的密度是壓力函數(shù),隨著壓力的升高,流體密度和介電常數(shù)增大,溶解能力增大。溫度與流體溶解能力的關系比較復雜,溫度對溶解度很不一樣,一方面隨著溫度的提高,分子熱運動速度增加,相互碰撞的概率提高,CO2溶解能力增加;另一方面溫度提高,CO2密度降低,攜帶物質的能力降低。因此,選擇 32.5℃作為二次回歸正交旋轉組合試驗的 0水平。
萃取時間對ARA提取率的影響如圖 3所示。
圖3 萃取時間對ARA提取效果的影響
由圖 3可知,隨著時間的延長,ARA提取率逐漸增加,但是時間越長,ARA提取率的提高越不顯著,即萃取達到了平衡,再增加萃取時間,ARA提取率也不能顯著提高。當萃取時間從 80 min延長到 90 min時,ARA提取率提高了 8.3%,而從 90 min延長到100 min時,ARA提取率只提高了 0.6%,因此,從節(jié)能的角度考慮,選擇 90 min作為二次回歸正交旋轉組合試驗的 0水平。
夾帶劑按照極性可分為極性夾帶劑和非極性夾帶劑,油脂是非極性到弱極性的物質,分別考察了非極性和極性夾帶劑對 ARA提取效果的影響。確定試驗條件為:萃取壓力 16 MPa、萃取溫度 32.5℃和萃取時間為 90 min,分別加入 10%的正己烷、甲醇和乙醇,考察夾帶劑對 ARA提取率的影響,結果見表2。
表2 不同夾帶劑對ARA提取率的影響
由表 2可以看出,不同的夾帶劑對 ARA提取效果影響很大。加入非極性溶劑正己烷,ARA提取率和ARA含量略有增加,但變化不大。而加入極性的乙醇和甲醇,ARA提取率和ARA含量明顯增加。其原因是流體 CO2是非極性物質,單純的 CO2只能萃取極性較低的油脂,而發(fā)酵液中的 ARA既分布在低極性的甘油脂中,又分布在中等極性的糖脂和極性的磷脂中,并且在磷脂中的比例大于甘油脂中的比例。因此單純用 CO2效果并不好,而加入非極性的其他溶劑,效果也不明顯,只有加入極性的溶劑不僅可以通過提取出中等極性和極性的油脂而使提取率增加,還可以提高微生物油脂中ARA含量。經過方差分析可以看出,使用甲醇的提取率與使用乙醇的提取率差異顯著,因此,選擇甲醇做為夾帶劑。
在上述試驗的基礎上,采用二次回歸正交旋轉組合試驗方案進一步考察萃取溫度、萃取壓力和萃取時間三個因素對萃取效果的影響,結果見表 3。
以 SAS System 8.2為輔助設計手段,利用試結果和二次回歸旋轉組合設計統(tǒng)計方法分析進行編程,并對結果進行分析得回歸方程如下:
表 3 二次回歸正交旋轉組合試驗結果
方程中 Y為花生四烯酸提取率,X1為萃取溫度,X2為萃取壓力,X3為萃取時間。回歸方程各項的方差分析及回歸方程的方差分析見表 4。
表4 回歸方程的方差分析表
對數(shù)學模型的方差分析說明二次回歸模型的 F值為 25.39,P值 <0.000 1,大于在 0.01水平上的 F值,而失擬項的 F值為 0.28,小于在 0.05水平的 F值,說明該模型擬合良好。一次項和二次項的 F值均大于 0.01水平上的 F值,說明各因素對萃取具有極其顯著的影響,各因素影響程度從大到小的依次順序為萃取溫度、萃取壓力和萃取時間。由回歸模型得出萃取的最佳條件為:萃取溫度 32℃、萃取壓力 16.4 MPa和萃取時間 101.5 min,ARA提取率最大為 46.35%。根據(jù)此條件進行驗證,試驗條件為:萃取溫度 32℃、萃取壓力 16 MPa和萃取時間 101 min,ARA提取率為 45.7%,與預測值相差 3.7%,且重復試驗相對偏差不超過 2%,說明提取條件重現(xiàn)性良好。
為了觀察某兩個因素同時對花生四烯酸提取率的影響,采用降維的分析方法,即固定其中一個因素為 0水平(即編碼水平為 Xi=0),則可得到另外兩個因素與花生四烯酸提取率的關系。而令某一因素水平值為零,就得到某兩個因素對花生四烯酸提取率影響的二元二次方程。因此,下面將對這些因素中交互相之間的交互效應進行分析[11]。
令萃取時間等于零,得到萃取溫度和萃取壓力交互效應的二元二次方程,即為:
根據(jù)方程 (2)采用 SAS System 8.2統(tǒng)計軟件繪制萃取溫度和萃取壓力對花生四烯酸提取率的響應面曲圖和等高線圖,如圖 4所示。
圖 4 花生四烯酸提取率與萃取溫度、萃取壓力的響應面圖及等高線圖
由圖 4中的響應面曲線以及等高線的疏密程度可知,萃取溫度在[27.5℃,32.5℃]范圍內,萃取壓力在[12 MPa,16 MPa]范圍內,兩者存在著顯著的增效作用,花生四烯酸提取率隨著萃取溫度和萃取壓力的增加而升高;當萃取溫度達到 32.5℃、萃取壓力達到 16 MPa時,兩者的協(xié)同作用達到最大,花生四烯酸提取率最高;而當萃取溫度在[32.5℃,37.5℃]范圍內,萃取壓力在[16 MPa,20 MPa]范圍內,花生四烯酸提取率反而隨著兩個因素的增加開始下降,說明此時兩者存在著明顯的拮抗作用。
令萃取壓力等于零,得到萃取溫度和萃取時間交互效應的二元二次方程,即為:
根據(jù)方程(3)采用 SAS System 8.2統(tǒng)計軟件繪制萃取溫度和萃取時間對花生四烯酸提取率的響應面曲圖和等高線圖,如圖 5所示。
圖 5 花生四烯酸提取率與萃取溫度、萃取時間的響應面圖及等高線圖
由圖 5中的響應面曲線以及等高線的疏密程度可知,萃取溫度在[27.5℃,32.5℃]范圍內,萃取時間在[70 min,90 min]范圍內,兩者存在著顯著的增效作用,花生四烯酸提取率隨著萃取溫度和萃取時間的增加而升高;當萃取溫度達到 32.5℃、萃取時間達到 90 min時,兩者的協(xié)同作用達到最大,花生四烯酸提取率最高;而當萃取溫度在 [32.5℃,37.5℃]范圍內,萃取時間在[90 min,110 min]范圍內,花生四烯酸提取率反而隨著兩個因素的增加開始下降,說明此時兩者存在著明顯的拮抗作用。
令萃取溫度等于零,得到萃取壓力和萃取時間交互效應的二元二次方程,即為:
根據(jù)此回歸方程采用 SAS System 8.2統(tǒng)計軟件繪制萃取壓力和萃取時間對花生四烯酸提取率的響應面曲圖和等高線圖,如圖 6所示。
圖 6 花生四烯酸提取率與萃取壓力、萃取時間的響應面圖及等高線圖
由圖 6中的響應面曲線以及等高線的疏密程度可知,萃取壓力在[12 MPa,16 MPa]范圍內,萃取時間在[70 min,90 min]范圍內,兩者存在著顯著的增效作用,花生四烯酸提取率隨著萃取壓力和萃取時間的增加而升高;當萃取壓力達到 16 MPa、萃取時間達到 90 min時,兩者的協(xié)同作用達到最大,花生四烯酸提取率最高;而當萃取壓力在[16 MPa,20 MPa]范圍內,萃取時間在[90 min,110 min]范圍內,花生四烯酸提取率反而隨著兩個因素的增加開始下降,說明此時兩者存在著明顯的拮抗作用。
本研究所采用的毛細管氣相色譜程序升溫條件,可以將飽和與不飽和長鏈脂肪酸甲酯分開。檢測出的脂肪酸結果如圖 7。
圖7 微生物油脂氣相色譜分析結果
結果表明,高產菌株 YZ-124的發(fā)酵液經過CO2超臨界萃取獲得的微生物油脂中ARA的保留時間為 17.918 min,ARA的質量分數(shù)為 29.34%,另外還含有豐富的其他多不飽和脂肪酸,組分及其含量如表5。
表5 微生物油脂的脂肪酸組分
通過采用二次回歸正交旋轉組合試驗方案對超臨界CO2萃取ARA的條件進行了優(yōu)化,得出最佳萃取條件為萃取溫度 32℃、萃取壓力 16 MPa、萃取時間 101 min和 10%甲醇。通過 SAS8.2軟件對試驗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得出的回歸模型顯,并且該模型擬合良好。按照試驗得出的最佳萃取條件進行試驗, ARA提取率為 45.7%,ARA質量分數(shù)為 19.34%。超臨界流體萃取只能分離碳鏈長度差別較大脂肪酸,不能將碳鏈長度相接近脂肪酸分開,為了進一步提高微生物油脂中的ARA含量,應需結合別的分離技術,如分子蒸餾法、尿素包合法、高效液項制備色譜法等。
[1]于長青,李麗娜.花生四烯酸研究進展[J].農產品加工:學刊,2007,(4):10-12
[2]施東奎,胡春梅.花生四烯酸的主要作用及提取方法[J].中國中藥雜志,2007,32(11):1009-1011
[3]楊小花,蘇寶根,楊亦文,等.花生四烯酸分離純化方法研究進展[J].糧食與油脂,2006,(2):13-16
[4]周蓬蓬,余龍江,朱敏,等.被孢霉產 n-6多不飽和脂肪酸的分離純化 [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 (自然科學版), 2002,36(3):341-344
[5]袁成凌,余增亮,劉昌偉等.CO2超臨界萃取技術富集微生物油脂中花生四烯酸的研究 [J].中國油脂,2002,27 (6):48-50
[6]陳文利,朱敏,于龍江,等.超臨界 CO2萃取被抱霉菌體油脂及花生四烯酸的研究 [J].精細化工中間體,2003,33 (1):34-37
[7]羅登林,要萍,劉建學,等.超臨界 CO2靜態(tài)膨脹 -動態(tài)循環(huán)萃取靈芝孢子油[J].農業(yè)工程學報,2008,24(11): 256-259
[8]王憲達,黃梅,楊亦文,等.超臨界流體色譜法制備 EPAEE和 DHA-EE[J].化工學報,2003,54(11):1558-1562
[9]于長青,李麗娜.深黃被孢霉高產花生四烯酸菌株的紫外誘變原生質體育種[J].微生物學報,2009,49(1):44-48
[10]王相勤,姚建銘,袁成凌,等.高產花生四烯酸產生菌干菌體中脂肪酸成分的氣相色譜 -質譜分析[J].分析化學,2001,29(3):287-289
[11]熊雙麗,李安林,吳照民,等.雞胸軟骨硫酸軟骨素的提取及分離純化 [J].農業(yè)工程學報,2009,25(1):271-275.
Opti mizing Supercritical CO2Extraction ofArachidonic Acid from MicrobialOil
LiLina Yu Changqing
(Foodstuff College,Heilongjiang August FirstLand Reclamation University,Daqing 163319)
Supercritical CO2fluid technologywas used to extract arachidonic acid(ARA)from microbial oil.An orthogonal rotatable central composite design was employed to deter mine the optimum conditions for the extraction,u2 sing GC tomeasure ARA Content.Results:The deter mined optimum extraction conditions are temperature 32℃,pres2 sure 16MPa,time 101 min and using 10%methanol as entrainer.The extraction rate is 45.7%and product purity is 19.34%.Variance analvsis and verification test show that the mathematicalmodel isreliable and fits fine.
arachidonic acid,supercritical CO2fluid,extract,microbial oil,orthogonal rotatable central compos2 ite design
TS224.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0174(2010)03-0059-06
大慶市科技局科技項目(SGG2009-010)
2009-03-30
李麗娜,女,1981年出生,碩士,食品科學
于長青,男,1969年出生,教授,碩士生導師,畜產品加工和功能性食品研究與開發(f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