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鳳珍
《小學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語文課程的性質與地位:"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tǒng)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所謂人文性,從感性的層次來講,是對人的理解、對人的接納、對人的尊重、對人的愛護關懷;從理性的層面來講,是對人終極價值的追尋、對人類命運的憂患。在強烈倡導人文教育的大背景下,處于新課改前沿的小學語文教師必須清醒地認識到:喚醒學生的人文需要和人文追求、培養(yǎng)學生基本的人文素養(yǎng)、促進學生個性的自由發(fā)展,將成為語文教育的核心內容并伴隨語文教育活動的始終。 語文學科具有積淀豐厚的人文魅力,語文教學的人文化是義不容的,它可以貼近學生的心靈世界與情感世界。
一、創(chuàng)設人文環(huán)境,發(fā)揮學生主體地位
語文教師應正確把握教材中的人文思想、人文精神、人文理念等,創(chuàng)設人文的情境,使課堂教學努力轉到以學生活動為主,注重發(fā)展學生個性的教學目標上,使科學與人文有機整合。讓學生在自主中感悟,靈魂得以凈化,生命得以閃光。
二、指導感情朗讀,培養(yǎng)學生人文素養(yǎng)
"書聲瑯瑯"是閱讀教學課堂應有的特征。感情朗讀課文是體會課文意、情、神的基本方法。教師飽滿的教學激情,緊緊抓住課文中的重點詞句巧撥妙引,輻射全文,牽一發(fā)而動全身。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一遍一遍地誦讀課文。每讀一次,都有不同的目的進行感知活動;每讀一次,都有不同的感受,不同的收獲;每讀一次,都能讀出不同的意韻,讀出課文的韻味,讀出節(jié)奏,讀出感情,引導學生在學文時去探索作者的心路歷程和情感體驗,捕捉作者熔鑄于作品中的情與意,獲得與作者情感上的共鳴,讓學生經歷審美體驗,與作者之間產生情感、理念上的共鳴,進而受到情感及文化的熏陶。
三、拓展教材資源,召喚人文內蘊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應該通過語言文字向學生傳遞多元文化,培養(yǎng)學生獨特的"人文體驗"。可讓學生自讀自悟、合作探究、討論交流,或說一說(說體會),或演一演,讓學生用不同的方式充分地體驗并交流自己的情感。
《小學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對人們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廣的,學生對語文材料的反應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應該重視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同時也應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所以我們應該構建開放的語文學習體系,樹立大語文教學觀,拓寬學習渠道,開發(fā)和利用生活中豐富的語文學習資源,以讓學生充分地受到文化的熏陶和啟迪。
四、構建發(fā)展評價,提升人文素養(yǎng)
我們在語文課堂中對學生的回答進行評價時應尊重學生的多元理解和獨特感受,應以激勵性的評價語言,發(fā)揮評價的導向作用,促成學生思想自由地交匯、碰撞、升華,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
教師評價時要面向全體,鼓勵冒尖,允許落后;鼓勵冒險,寬容失敗。允許落后,不是不聞不問,應以師生的多向的激勵性評價,鼓舞后進者大膽嘗試,敢于表現(xiàn);寬容失敗,不是聽之任之,而要通過多向交流喚醒后來者的靈感,激活熱情。讓每一個學生在教師的評價中受到啟發(fā),得到幫助,享受人文關懷。
總之,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應堅持"以人為本",以課文為憑借,生活實際為依托,把道德情操的培養(yǎng)放在首位,讓學生在學習語文過程中,受到思想的洗滌,情感的熏陶,美的享受,從而達到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