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愛民
人教版小學三年級第六冊語文課本編寫了大量的成語積累。兩篇寓言故事,即第九課《亡羊補牢》、《南轅北轍》,一篇歷史故事,第十課《驚弓之鳥》,一篇神話故事三十一課《女媧補天》、二十九課古詩《乞巧》、《嫦娥》里的“牛郎織女”,和“嫦娥奔月”。語文園地三里安排了成語故事《買櫝還珠》和語文園地八里安排成語故事《畫龍點睛》。由此看出本教材非常注重成語的積累??倧土晻r要求學生說自己學過的成語。就出現(xiàn)了有學生說的是一般的四字詞語,而不是成語。學生大都對成語與普通四字詞語混淆不清。
那么怎樣給小學生說明哪些詞是成語,哪些僅是普通的四字的詞語?成語與詞語的區(qū)別何在?這就需要課前先理清思路,讓學生基本能明白成語的簡單概念。那究竟什么叫成語,經(jīng)查閱資料,對成語的概念有以下一些說法:
商務(wù)印書館出版的《新華成語詞典》說法,“所謂成語,是指相沿習用的固定詞組或短語,能獨立表意,形式短小,一般為四字格式。其特點大都是約定俗成,結(jié)構(gòu)固定;意義往往不限于字面。另外,成語也是熟語的一種,部分成語來源于古代寓言、歷史典故和古詩文;很多固定格式,雖不是成語,但在書面語言中大量使用,往往成了閱讀的攔路虎。因此,本書選收條目時,以常用常見成語為主,一些格言、名句等也適當予以收錄?!?/p>
成語:由文所出,經(jīng)人所錄,用于作文或口語;藉其典故,以明其論點。久而久之,成為以固定字書,固定排序之詞也??谡Z用之,則收言簡意賅之效。
成語的含義:成語是人們長期習用的、意義上整體化、結(jié)構(gòu)上定型化的固定性短語。
成語是漢語中人們熟識并廣泛使用很久,以表示漢語中概念的固定片語或短句,一般以四字組成。
所謂成語是語言中經(jīng)過長期使用、錘煉約定俗成的固定短語。它是比詞語大而語法功能又相當于詞的語言單位。成語大多由四字組成。
綜上所述,成語是漢語中長期、廣泛及習慣使用;由文所出,經(jīng)人所錄,來源于古代寓言、歷史典故與古詩文等的固定詞組和短語,一般為四字格式,意義往往不限于字面,具濃厚的漢語文化色彩,用于作文或口語中,藉其典故,以明其論點??谡Z用之,則收言簡意賅之效。
簡而言之成語是長期習用,由文所出,經(jīng)人所錄的固定詞組或短語。
成語的特點:①結(jié)構(gòu)的相對定型性。②意義的整體性。③時間和空間的習用性。④形成的歷史性。⑤內(nèi)容和形式的民族性。下面就教學中可能出現(xiàn)的幾個方面的問題來說明成語的概念。
按格式:小學語文課本出現(xiàn)的成語多是四字成語,但也有是三字或多于四字的少量成語。如“莫須有”,“落湯雞”,“此地無銀三百兩”,“一夫當關(guān),萬夫莫開”等。也就是說成語不定全是四字格式。
成語按來源:一般出自①歷史故事。②寓言故事。③神話或其他傳說。④古詩文。
小學課本里成語多是寓言故事,如“拔苗助長,守株待兔,坐井觀天,井底之蛙,亡羊補牢,南轅北轍”等這類成語學生接觸積累較多,多舉學生熟知的實例,方可達到一說了然。
來源歷史故事的有:“驚弓之鳥”,“一箭雙雕”,“百步穿楊”等。
來源優(yōu)美神話傳說的有:“牛郎織女”,“嫦娥奔月”,“女媧補天”,“精衛(wèi)填?!?“盤古開天”,“夸父追日”,“后羿射日”等。
出自古詩文的成語,如出自《三國演義》里的“三顧茅廬”等,如“柳暗花明”出自陸游的名句“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p>
按成語的收錄:按照比較嚴格的界定,現(xiàn)在大約有五千條左右的成語,但也有收錄兩萬條的成語詞典。小學語文課本里大量出現(xiàn)的神話故事“牛郎織女”,“嫦娥奔月”,“女媧補天”,商務(wù)印書館出版的《新華成語詞典》就沒有收錄,但既然“精衛(wèi)填?!?“盤古開天”等這些神話故事都是成語,那學生列舉的“牛郎織女”,“嫦娥奔月”,“女媧補天”這類成語詞典查不到的神話傳說四字詞語也應(yīng)該不算錯吧。因為這幾個詞語人們經(jīng)常使用,家喻戶曉,廣泛使用,如人們把“牛郎織女”用來比喻長期分居的夫妻。由此也不能片面的認為凡是成語詞典里沒有收錄的詞語就不是成語。
按成語意思:成語不能簡單從字面上來理解意思。
一些成語可以從字面判斷語義,比如「急中生智」、「插翅難飛」等;也有些必須了解來源、出處才能明白,比如「刻舟求劍」、「葉公好龍」等。這就使得一些不能從字面理解的成語被很多人們誤解,又因為無人查實,這些成語幾乎被當成人們誤解的意思來運用。如「空穴來風」,人們認為它是指無根據(jù)的傳言。而據(jù)《正版語文》中所說,它其實恰恰是指有根據(jù)的傳言。又如「素面朝天」,人們認為「素面」是指不加修飾的面容,「天」是指天空,但其實「天」是指天子(指皇上),成語的意思從典故得來,應(yīng)是指女人既美貌又自信。
成語按用途:用于作文或口語;藉其典故,以明其論點??谡Z用之,則收言簡意賅之效。意即成語是用于作文里使作文論點更具說服力,口語用之,讓言語更加精煉達意。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成語的運用是一個重要的部分。
當然小學生也無需做學問,非要分清成語與詞語的區(qū)別,但學生在學習和運用成語的過程中,難免會遇到一些學生會提到成語與四字詞語的區(qū)別,與專名、科學術(shù)語、諺語、歇后語、引語等混淆不清問題。我們老師可不能含糊不清地解釋吧,所以我們老師必須課前有必要把成語跟專名、科學術(shù)語等的區(qū)別搞清楚,這就有助于斷定什么是成語,什么不是成語?,F(xiàn)在簡單地就這方面作些說明。
成語跟專名不同:專名和成語雖然都是由幾個字組成的固定詞組,但是專名是表示特定概念的,例如"江口一小"只是一個學校獨有的名稱(當然,可能有重名)。成語則是表示一般概念的,例如"七零八落"這個成語,既可以用來形容開敗了的花朵,又可以用來形容被打敗的軍隊,也可以用來形容稀疏零散的人群。又如"津津有味"這個成語,可以用來描述任何一個人對于某些事物特別感覺有興趣。
成語與科學術(shù)語不同:科學術(shù)語是表示科學概念的,不是表示一般概念的。例如“主觀能動性”"革命樂觀主義"“無限花序”"平行四邊形"這些科學術(shù)語,盡管都是由幾個字組成的固定詞組,可是并不是成語。
成語跟諺語不同:諺語絕大部分是句子而不是詞組。諺語經(jīng)常用在人民大眾的口語里,用在文章里的比較少。諺語往往具有濃厚的口語色彩,不像成語那樣具有文言色彩。諺語的形式,不像成語那樣整齊。例如"坐山觀虎斗"“天下烏鴉一般黑"之類的諺語,都不是那么整齊。當然,如果把這些諺語一定說是成語,也是可以勉強的。
成語跟歇后語不同:歇后語是一種固定的句子,一定要由兩部分構(gòu)成,前一部分是用事物作比喻,后一部分是從正面作說明。寫文章為了收到鮮明、形象、生動、具體的表達效果,也可以像引用成語似的引用歇后語。如"泥菩薩過河自身難保。"狗拿耗子 多管閑事?!?"“蜜餞黃連先甜后苦。"這些話,都是"歇后語"而不是"成語"。
成語跟引語不同:在古人的著作中有個別語句,如"勾心斗角"(見杜牧《阿房宮賦》)"水落石出"(見蘇軾《赤壁賦》)等,因為時常被人們使用,后來就成了成語。但如,"沉舟側(cè)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是唐朝詩人劉禹錫的兩句詩。這兩句詩不是人們時常使用的,而是在文章中偶爾被引用了。因此這類語句應(yīng)該稱之為"引語",不能看作是成語。
成語與由四個字組成的普通詞組也不一樣,因為成語由四個字組成的占絕大多數(shù),所以有些人往往把由四個字組成的普通詞組,尤其是文言色彩比較濃厚的普通詞組,也看作是成語。應(yīng)當指出:凡是一個詞組里的詞可以抽換的,就應(yīng)該把它看作普通詞組。例如"根本改變""這個詞組,在某種場合,也可以改為"徹底改變"、"基本改變"或"大大改變"。又如"密切合作"這個詞組,可以改為"緊密合作","肆意揮霍",可以改為"任意揮霍"或"隨意揮霍"。這幾個詞組改了以后,并不影響內(nèi)容,使人感到也很合適。像這樣可以自由改動的詞組,都是普通詞組。至于成語,則是一個有機的整體,組成成語的詞,一般不能用其他意思相同或相近的詞來替換。例如"虎口余生"這個成語,就不能改為"狼口余生"或"豹口余生",也不能改為"虎嘴余生"?!薄奥錅u”不能說成“落湯鴨”又如:"不管哪個殖民主義者怎樣花言巧語地侈談和平,也掩蓋不了他們的侵略本質(zhì)。"在這個句子里,不但不能把"花言巧語地侈談和平"改為"花言地侈談和平",或"巧語地侈談和平,就是改為"巧語花言地侈談和平"也是非常勉強的。
成語跟專名、科學術(shù)語和歇后語的不同,看起來相當明顯。成語跟引語、普通詞組、諺語的區(qū)別,一般說來也是清楚的,但是有的也不容易分辨。我們應(yīng)該承認有些固定詞組或相當固定的詞組是介于成語與諺語、引語或普通詞組之間的,對這類詞組,不必一定去劃分它的界限。例如"一文不值",我們可以認為它是普通詞組,因為把它該為"不值一文"、"不值一錢"或"一錢不值"都毫不勉強。但是,這個詞組畢竟有相對的固定性,極像成語,把它看作成語,也未嘗不可以。又如"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把它看作成語或諺語皆無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