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華
【摘 要】語文教學應重視課內與課外的有機聯(lián)系,課外語文活動提供了由課內有效延伸到課外的最佳途徑。此文從意義和作用、實施方式、應注意的問題三方面闡述了開展課外語文活動的相關問題。
【關鍵詞】綜合性 工具性 社會實踐性 六字訣 第二課堂
一、課外語文活動的意義和作用
語文學科的綜合性和工具性的特點,使其具有明顯的社會實踐性。依照傳統(tǒng)的教學組織形式和單純的課堂教學方式,在現(xiàn)代社會中表現(xiàn)出較大的局限性。這種以教材為中心,以課堂教學為核心的教學形式,無法適應社會發(fā)展的趨勢,也不能順應素質教育改革的大潮。語文課程的資源非常豐富,既在課內,也在課外;既包括課堂資源,亦包括課外資源。開展課外語文活動,就是要為學生打開這扇門,使語文學習能夠由課內有效地延伸到課外。
具體地談,課外語文活動的意義和作用主要有以下幾點:
1、激發(fā)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課外語文活動其獨具的趣味性。即使是一般的課外閱讀,學生由于較少有課堂學習的束縛,能夠興隨所至地學習自己樂意學到的知識。這樣,課外活動就可以成為課內學習的最有效的補充。
2、課外語文活動以其獨具的娛樂性,使學生感到學用結合的樂趣。例如學生觀看富有教育意義的影視劇,自行組織文藝演出,最易調動他們的積極性。由于語文活動可以直接聯(lián)系社會生活,在活動中,學生自己組織、準備、排演、作記錄等,并發(fā)覺到自己的活動也產生了一定的作用和效果,他們由衷地感到學用結合的樂趣。
3、提高學生聽、說、讀、寫訓練的效率。學生語文水平的提高,有一個從獲得知識到形成能力的過程,開展課外活動,可以縮短這一過程的周期。學生參加各種社會活動,一方面耳聞目見一些現(xiàn)實生活場面,另一方面還要自己聽別人說,自己對別人說,對于聽、說能力的鍛煉,效果是很顯著的。從寫的一方面來說,布置給學生所寫的日記,多半取材于課外活動中所觀察的,證明這個“第二課堂”是廣闊的,可以隨時提供動腦、動手的情境,起到課堂教學無法代替的作用。
二、實施課外語文活動的方式
課外語文活動是包括以閱讀、寫作、聽說為主的多項活動。我根據(jù)自己從教幾年來的淺薄經驗總結出了實施課外語文活動的“六字訣”,即演—評—賽—做—畫—唱。希望可以與同行一起切磋研討,不足之處還望不吝賜教。
演 即在學生學習完課外后,將課文根據(jù)自己的理解,創(chuàng)造性地將學變?yōu)橐环N場面,變?yōu)榫哂泄适滦缘恼n堂情景劇。學生需要自制道具、設計布景、構思對白、動作、臺詞和技巧等。這樣的活動,可以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培養(yǎng)學生的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并可以讓學生體會當演員、主角的樂趣,而且可以深入理解文學作品的內涵,認識文字作品的角色,體驗作品中的情感,更可以感受創(chuàng)作的艱辛,培養(yǎng)學生的協(xié)作精神和競爭意識,充分展示自己的智慧和才能,促進思維,發(fā)展智力。像《田忌賽馬》、《晏子使楚》、《將相和》、《地震中的父與子》等這些的事性強人物形象鮮明的課文都是非常適合編演課本劇的篇目。
評 即演講和評論。這一種方式主要是為提高聽說能力而設計的。首先讓學生在課堂上自寫講演稿演講3分鐘,內容可以是身邊的好人好事、新聞、深刻的哲理、自己的感悟等。然后由一位同學就講演內容、講演的哲理、講演結構、演講儀態(tài)、語言表達等作2分鐘的即興評論。這樣的講評活動,可以訓練學生的膽識,對班內其它同學來說也是一個絕佳的學習機會,長期堅持,效果極好。
賽 即組織各種競賽。競賽可分為課外和課內兩種。課外可組織學生參加各級作文賽、朗誦比賽、講故事比賽(如三國故事會、成語故事會、抗戰(zhàn)故事會)、書寫比賽及語言知識競賽等。課內競賽更好開展,可以有識字比賽、查字典比賽、五分鐘即興作文競賽、口語交際比賽等。這樣可以喚起同學們的競爭意識,培養(yǎng)評議學習的興趣,開創(chuàng)出“第二課堂”一片生機盎然的新局面。
做 即創(chuàng)造小制作。小制作就是通過對課文分析、學習后,根據(jù)教材制作物品。小制作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如1、實物模型,在學過《田忌賽馬》后,要求同學制作六匹馬的模塊,用來演示賽馬過程?!独硐氲娘L箏》學過后,同學們親手自制風箏,然后利用課余時間在操場上放風箏,進行評議。2、辦手抄報和刊出墻報,要求學生圍繞課文編選材料,但也要有自己的創(chuàng)作,版面也要有自己的風格。這些活動,既可以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增強學生的動手能力,又可以鞏固知識,加深對作品的理解,較好地發(fā)揮了語文學科的社會實踐性。
畫 即要求學生根據(jù)對課文內容的理解,繪制圖解或圖畫。1、圖解,如在學習過《蛇與莊稼》后,要求學生繪制關系圖解,這樣可以讓學生一目了然地感受事物之間的聯(lián)系?!都街械牡氐缿?zhàn)》學過后要求學生繪制地道結構示意圖,《挑山工》一文要求學生根據(jù)課文內容繪制挑山工登山“折尺形”路線示意圖。2、圖畫,如學習《憶江南》、《漁歌子》后讓學生根據(jù)詩文任選一幅繪制成圖畫。《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要求出“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的意境來。《燕子》一文要求繪出燕子停歇在電線上的姿態(tài),……這些五彩斑斕的畫卷,豐富了我們的學習生活,激發(fā)了學生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也加深鞏固了對課文的理解,并提高了他們的繪畫水平,可謂一舉多得,何樂而不為之呢?
唱 即在學習課文前后讓學生搜集唱內容相關的歌曲。在講授《燕子》之前,我組織全班同學齊唱《小燕子》這首童謠,由此自然地導入了新課的學習過程之中。在這一首又一首動聽的歌曲中,使學生既受到音樂的熏陶,又加深了對課文內容的理解,使他們可以將語文與音樂有機整合起來,感受到語文無窮無盡的魅力。
三、開展課外語文活動應注意的問題
1、爭取各方支持,保障活動開展
課外語文活動的開展,牽扯到方方面面,一定要作好宣傳,最大力度地爭取有關方面的支持和配合。特別是爭取家長和社會各方面的支持,共同打開課外語文活動的局面。
2、突出語文特色,擴大學習陣地
課外語文活動形式多樣,但并不意味著語文特色的淡化,而是語文學習陣地的擴大。在多種多樣的活動中,語文學習是貫穿其中的主線。要通過活動保障目的的實現(xiàn),從中體現(xiàn)出更深更廣的語文教學的含義。
3、既放手讓學生進行,又要加強老師的指導
從制定活動計劃,安排內容,直到總結,都可以讓學生自己去進行。但教師在必要時要給以關鍵性的指導,并在指導建議時和學習商量,在商量中啟發(fā)學生。
參考文獻:
《小學語文教學論》 《語文教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