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麗
(西安工程大學 外語系,西安 710048)
詞匯銜接理論在大學英語詞匯教學中的應用
劉 麗
(西安工程大學 外語系,西安 710048)
詞匯習得是語言技能賴以生存和發(fā)展的基礎。然而傳統(tǒng)大學英語詞匯教學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制約著學生英語實際應用能力的培養(yǎng)和提高。通過對詞匯銜接理論的研究,從詞匯復現(xiàn)和詞匯共現(xiàn)兩個方面探索新的英語詞匯教學模式,可以使英語詞匯教學進入篇章層次,讓學生學會從篇章的角度去重新認識詞匯的選擇和組織在語言使用中的作用,從而促進其詞匯習得和語言發(fā)展。
詞匯銜接;詞匯習得;詞匯復現(xiàn);詞匯共現(xiàn)
詞匯是語言系統(tǒng)賴以生存和發(fā)展的基礎。詞匯習得對語言技能的發(fā)展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但語言產(chǎn)生的任意性和約定俗成性使得英語詞匯教學成為一個非常艱巨的系統(tǒng)工程。
在中國,由于大學英語教學一開始就受到語法翻譯教學法的影響,英語詞匯教學過分強調(diào)對詞匯語義和語法特征的單純掌握,將英語詞匯習得孤立于篇章語言學習之外,學生往往不能透徹理解和掌握英語單詞實際運用中的確切含義與文化內(nèi)涵;教學方法主要是教師課堂上填鴨式地講解和翻譯,以及學生課下機械地死記硬背。大學英語詞匯教學脫離語篇單純學習詞匯,忽視了學生詞匯實際運用能力的培養(yǎng)。這一現(xiàn)狀使得學生的詞匯學習效率低下,進而制約著英語教學質(zhì)量和學生的學習效率。事實上,詞匯不是孤立存在于語言系統(tǒng)之中的;詞與詞、詞與句、詞與篇章在結(jié)構(gòu)、語義、語用和文體等方面既相互聯(lián)系又相互依存。語境理論、增添理論、語義場分析理論、典型理論、圖式理論和構(gòu)詞法理論等許多代表性教學理論對英語詞匯教學模式都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1]。詞匯銜接理論的研究,可以從語篇分析的角度探索新的英語詞匯教學模式,為更好地解決英語詞匯教與學的問題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在語篇研究領域,詞匯銜接是指語篇中出現(xiàn)的一部分詞匯相互之間在語義上的聯(lián)系或重復,或由其他詞語替代,或共同出現(xiàn)。詞匯銜接理論的研究可以追溯到英國語言學家 Firth[2]在 20世紀 50年代提出的“詞匯同現(xiàn)”這一術語。此后,Saussure[3]提出了詞匯銜接理論,即語言是相互依賴的詞項系統(tǒng):某一詞項的義值只有從其他詞項的同時出現(xiàn)中才能得出。而功能語言學家 Halliday[4]則系統(tǒng)地從篇章的角度來探討詞匯銜接。
根據(jù)韓禮德和哈桑的劃分,英語詞匯銜接主要分為兩大類:復現(xiàn)關系和同現(xiàn)關系。詞匯的復現(xiàn)關系是同一或相似的詞項反復出現(xiàn)在同一語篇當中,即某一詞項以原詞、同義詞或近義詞、上下義詞或其他形式重復出現(xiàn)在同一語篇中。語篇中的句子就是通過這種詞匯復現(xiàn)關系達到句際間的連貫和語義上的相互銜接,實現(xiàn)篇章主題的統(tǒng)一性。詞匯復現(xiàn)主要表現(xiàn)為四種形式:原詞重復、同義詞/近義詞、上義詞和泛指詞。詞匯的同現(xiàn)關系也是一種語義組合,是指圍繞某一話題展開的語篇中,與這一話題相關的詞項往往就會同時出現(xiàn),在語義上相互搭配,共同體現(xiàn)語篇的主題。由此可見,詞匯銜接在完善篇章主題及實現(xiàn)成功交際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同時也為英語詞匯教學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
英語詞匯教學的終極目標是培養(yǎng)學生的實際語言使用能力。傳統(tǒng)的詞匯教學多局限于詞項本身的語義和語法特征的學習;對于詞與詞之間的各種關系是如何組合建構(gòu)成篇章,實現(xiàn)語言的交際功能則很少有人問津。這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學生雖擁有一定的詞匯量但卻不能學以致用的困擾。詞匯銜接理論研究將突破傳統(tǒng)詞匯教學的思維定式,“使英語詞匯教學進入篇章層次,讓詞匯學習一開始就與篇章聯(lián)系起來[5]223,讓學生學會從篇章的角度去重新認識詞匯的選擇和組織在語言使用中的作用,從而促進其詞匯習得。在詞匯教學中新的陌生詞項應從篇章閱讀中獲得,教師不一定要作解釋或讓學生查詞典,而是應幫助學生利用上下文中詞匯的復現(xiàn)關系和同現(xiàn)關系等規(guī)律來推斷和把握詞匯的深層意義,觀察它的用法,“使學生在學習新詞的過程中自然認識某一詞匯的實際表現(xiàn)形態(tài),從而在獲得新詞的同時獲得運用能力[5]223,增強學生實際語言的使用能力。
(一 )詞匯重復
詞匯重復是詞匯銜接中最直接的一種方式。它通常是指語篇中關鍵詞項以不同表現(xiàn)形式反復出現(xiàn)在同一語篇中。重復現(xiàn)象具有語篇銜接功能,不僅在于同一個詞項在形式上的多次出現(xiàn),而且也在于它的重復出現(xiàn)使得語篇前后在內(nèi)容上緊密關聯(lián)。通過詞匯反復,可以加強對語篇某一信息的強調(diào)程度,從而連貫語篇和突出主題。在詞匯教學中,教師應讓學生了解并借助詞匯重復手段認識新詞,同時掌握詞匯重復手段與信息安排、篇章連貫的關系,使詞匯學習成為篇章學習的有機組成部分。
1.原詞復現(xiàn)
原詞復現(xiàn)是指詞匯在語篇中或以原詞的形式重復出現(xiàn),或以不同的語法形式重復出現(xiàn)。
(1)There is no doubt that the traditional high quality of Chinese meal is a serious matter,fastidiouslyprepared andfastidiouslyenjoyed. Indeed,the bringing together and initial cutting up and organizing of the material is,ac2 cording to Helen Burke,about 90%of the actual prepara2 tion,the cooking itself being only about 10%.This 10%is not,however,a simple matter...The preparation is de2 tailed,and the enjoymentmust therefore match it...[6]28
例(1)中的詞匯重復模式與篇章信息分布如圖 1所示:
詞匯重復在語篇中常常用來突顯關鍵詞和主題句[7]。例 1)中重復使用了 fastidiously、prepare和 enjoy三個詞項。這三個關鍵詞項的重復使用組成了一個三角型的網(wǎng)狀篇章句間聯(lián)接模式或篇章信息分布模式。Fastidiously作為重復聯(lián)接點將這三個關鍵詞所包含的關鍵信息連接貫通起來,突出說明了篇章中的焦點信息——中國飲食是一件很嚴肅的事情。這種原詞復現(xiàn)關系,不是簡單機械地重復,而是有意識地重復使用關鍵詞,以形成詞匯鏈的方式以達到連接語篇、強化信息和突出主題的目的。對于陌生詞項 fastidiously的學習,教師應首先使學生認識到此關鍵詞的重復使用與句子主題緊密相關,從而引導學生在上下文中構(gòu)建其詞義 (過分講究的,精心的)并熟悉它的用法。對于 31和 32兩組詞匯,詞匯重復模式不僅讓學生熟悉了詞匯的詞形轉(zhuǎn)換,而且加深理解了不同詞形在語篇中是如何表情達意的。
2.同義詞和近義詞復現(xiàn)
同義詞和近義詞復現(xiàn)是指具有相同意義或相近意義的不同詞項在語篇中接連出現(xiàn)所形成的接應關系。在語篇中,同義詞和近義詞的同現(xiàn)不僅可以避免原詞的簡單重復,防止單調(diào),使語言顯得豐富多彩和生動活潑;更重要的是它們能起到銜接語篇的作用,使語段在意義上彼此聯(lián)系,從而進一步強化關鍵信息。
(2)Food,said the sage,is the first happiness.Fu Tong adds:“Food to my countrymen is one of the ecsta2 sies of life.”[6]27
例(2)中的詞匯重復模式與篇章信息分布如圖 2所示:
在例(2)中,food以原詞復現(xiàn)的形式作為重復聯(lián)接點來銜接兩個句子,而 said和 adds與 happiness和 ec2 stasy是以同義詞和近義詞復現(xiàn)的形式來完成語篇的銜接。當把 food作為重復聯(lián)接點,把 11-2-31所組成的信息版塊與 12-2-32所組成的信息版塊疊合在一起時,它們所表達的信息是同一信息。這說明,語篇中同一信息選擇不同詞項進行重復,不僅是強調(diào),同時也突出表明這一信息是語篇的焦點信息。
對于 adds和 ecstasy這兩個陌生詞項的學習,傳統(tǒng)上都是通過課堂上教師單獨講解其含義和用法來完成的。但這種對詞匯強化式的短期記憶是經(jīng)不起時間考驗的。如果結(jié)合詞匯銜接分析手段,學生可以諳習 add一詞其實是舊詞帶新意 (即“還說 /補充說”),與 say近義;而 ecstasy的語義則與 happiness近乎同義,只是文體用法不同。這種詞匯教學模式既明晰又輕松,并能大大激發(fā)學生的長期記憶機制,效果也是事倍功半。
3.上下義詞復現(xiàn)
上下義關系也是一種常用的詞匯重復手段。它是指一個成分所表達的意義屬于另一個成分所包含的意義范圍之內(nèi),即 X等于 Y的一種。上義詞指那些表示意義較概括籠統(tǒng)的詞,往往包括若干個下義詞的詞意。每個下義詞的出現(xiàn)對相應的上義詞都起到進一步說明的作用,使其意義更加明確。因此,上下義關系不僅可以體現(xiàn)詞匯間的分類關系,還可體現(xiàn)詞匯意義上的包容功能。這種語義關系使一些詞語相互替代或共同出現(xiàn),從而實現(xiàn)語篇深層結(jié)構(gòu)上的銜接與連貫。學生在解讀篇章時,可借助這種上下義詞關系推測生詞的意義。
(3)He detects an increase in sensuality in theWest2 ern world:“Color,texture,movement,food,drink,and rock music–all these have become much more a part of parcel of the average person’s life than they have ever been.It is this increased sensuality and the desire for great freedom from age-bound habits in the West,com2 bined with the inherent sensual concept of Chinese food,always quick to satisfy the taste buds,that is the root of the sudden and phenomenalspread of Chinesefood throughoutthe length and breadth of the Western world.[6]27
此例中 ,sensuality與 color、texture、movement、food、drink和 rock music在語篇中構(gòu)成了上下義詞的復現(xiàn)關系。如何準確地把握 sensuality一詞的含義是理解中餐傳播的關鍵。課堂上,教師可以指導學生借助詞匯上下義銜接關系,使學生認識到 sensuality所傳達的“聲色享受”的概念包含了 color(顏色),texture(質(zhì)地 ),movement(運動 ),food(食物),drink(飲料 )和 rock music(搖滾音樂)等方面。這樣,學生就會很容易對這一抽象詞匯產(chǎn)生非常形象具體的理解,從而更好地領會它在語篇中的豐富含義。通過上下義關系進行詞匯教學讓學生學會的不只是某一詞項,而是上義詞所包含的一個詞匯套。這種詞匯重復模式將上下義詞置于實際篇章中讓學生反復解讀,可以鼓勵學生積極觀察詞匯之間的關系,并根據(jù)觀察將一些詞項依據(jù)特定語境集中起來認識,從而從文體、語用和篇章技巧角度學習和掌握詞匯,增強語言的實際運用能力。
(二 )詞匯同現(xiàn)
韓禮德和哈桑將詞匯同現(xiàn)或搭配視為詞匯銜接的另一重要手段。它是“詞匯共同出現(xiàn)的傾向性”[8]。它不再僅指一個詞組或一個句子內(nèi)部的詞與詞的橫向組合關系,而且包括了跨句或跨段落的詞項的習慣性共現(xiàn),所涉及的詞項之間可能存在若干種不同的共現(xiàn)模式和語義關系[9]。詞匯同現(xiàn)同樣具有銜接語篇和表達一定的文體效果的功能。在教學中,詞匯同現(xiàn)可使學生深入了解詞與詞在語義上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同時強化對詞匯學習語境的認知深度。
(4)Meat and fish,solids and soups,sweet and sour sauces,crisp and smooth texture,fresh and dried vegeta2 bles—all of these and more challenge the palatewith their appropriate charms.[6]28
雖然詞匯搭配關系有時是非直接和難于界定的,但它也并不是雜亂無章的。圖 4中所列詞項之間存在幾種不同的共現(xiàn)模式和語義關系:以某一詞項為中心詞的各種序列組合構(gòu)成的橫向組合關系或習慣搭配關系 (如 sweet/sour—sauces,crisp/smooth—texture,fresh/dried—vegetables);在 solids-soups,sweet-sour,crisp-smooth和 fresh-dried中,每對反義詞項之間都是縱聚合型的同現(xiàn)關系;meat和 fish雖然在意義上互不相容,但都是 flesh used as food,因此是一個無次序詞列構(gòu)成的同現(xiàn)關系。此外,所有詞項整體上常會在同一話題(飲食)中出現(xiàn),因此也是一種共現(xiàn)關系。這些詞項的同現(xiàn)關系不僅具有銜接語篇和突出主題的作用,而且其中一些以平行結(jié)構(gòu)成對出現(xiàn),具有一定的修辭效果。課堂上,教師應鼓勵學生借助詞匯共現(xiàn)關系,把詞匯劃歸為一個個詞匯鏈(1,2,3,4)與特定語境結(jié)合起來進行教授,這樣看似雜亂無序的一系列詞一下子就變得有條理了,詞匯記憶也會變得輕松容易起來。因此,了解和熟悉篇章中的詞匯銜接模式及其語篇功能,可使學生在上下文中解讀和構(gòu)建生詞語義和用法,并學會將所學詞匯進行分類和歸納整理,最后在課內(nèi)外練習中加以運用和鞏固。
詞匯銜接理論對英語詞匯教學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了解和掌握詞匯的銜接方式可實現(xiàn)真正意義上的詞匯學習與語篇分析的結(jié)合。詞匯在語篇中以復現(xiàn)關系和同現(xiàn)關系達到銜接語篇作用的同時,又為學生提供了記憶詞匯的多種聯(lián)想渠道,大大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因此從語篇詞匯銜接理論的角度進行詞匯教學常常能達到事倍功半的效果,從而避免機械、盲目和孤立地習得詞匯。
[1]李子杰.教育理論與英語詞匯教學模式探析 (一)[J].外語教學與研究:考試周刊,2007,(30):61-62.
[2]Firth,J.R.Papers in Linguistics 1934—1951[M].Lon2 d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57.
[3]Saussure,Ferdinand de.Course in GeneralLinguistics[M].Pek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1.
[4]Halliday,M.A.K.&Hasan,R.Cohesion in English[M].London:Laongman,1976.
[5]劉辰誕.教學篇章語言學 [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9.
[6]何兆熊.綜合教程 (第三冊)[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5.
[7]李瑾.篇章詞匯模式及其對大學英語教學的啟示[J].中國成人教育,2008,(4):187-188.
[8]黃國文.語篇分析概要 [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125.
[9]朱永生,鄭立信,苗興偉.英漢語篇銜接手段對比研究[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1:188.
Abstract:Vocabulary acquisition is the foundation comprehensive language skills rest upon to exist and develop.However,the tra2 ditional college English lexical teachingprogram restricts the cultivation and improvementof studnetsπEnglish practical applying ability.This paper,from the two aspects of lexical cohesion—lexical reiteration and lexical collocation,explores a new English vocabulary teachingmodelwhich makes English vocabulary teaching rise to text level and enables students to re2recogneze the role vocabulary se2 lection and organization plays in language use in order to promote their vocabulary acquisition and language development.
Key words:lexical cohesion;vocabulary acquisition;lexical repetition;lexical collocation
(責任編輯:劉東旭)
Application of Lexical Cohesion in College English Lexical Teaching
L IU Li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Xiπan Polytechnic University,Xiπan 710048,China)
H319.3
A
1001-7836(2010)11-0159-04
10.3969/j.issn.1001-7836.2010.11.064
2010-10-08
劉麗 (1973-),女,陜西藍田人,講師,碩士,從事應用語言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