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殿富
《數學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究與合作交流是目前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所以,我們要從根本上改變學生原有的、單一被動的學習方式,促進和幫助學生形成旨在充分調動、發(fā)揮自身主體性的學習方式,使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主動而富有個性地學習。如何做好這項工作,在教學一線仍存在很大的盲目性,甚至出現了某些偏向,因此,需要盡快加以研究和解決,以保證這項工作健康深入地發(fā)展。
一、什么是學習方式
學習方式是學習者持續(xù)一貫表現出來的學習策略和學習傾向的總和。學習方式較之于學習方法是更為上位的東西,兩者類似戰(zhàn)略與戰(zhàn)術的關系:學習方式相對穩(wěn)定,學習方法相對靈活。學習方式不僅包括相對的學習方法及其關系,而且涉及學習習慣、學習意識、學習狀態(tài)、學習態(tài)度、學習品質等心理因素和心靈力量。學習方式的轉變對促進學生發(fā)展更具有戰(zhàn)略性的意義。
二、為什么要改善學習方式
在教學活動中,我們常常感到許多學生已經適應被動式的接受知識,回答問題機械化、模式化,完成作業(yè)習慣于模仿書本的做法,遇到需要綜合運用所學知識分析解答的問題,許多學生寧可等待教師公布“標準答案”,能夠主動質疑的學生更是少得可憐……學生被動的學習方式,結果必然導致其學習能力的退化。改善學習方式就是要改變這種被動的學習狀態(tài),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和獨立性。改善學習方式,是尊重每一個學生的需要,是提升學生學習品質的需要。
新課程越來越重視學生學習方式的改善,但教師對教材中不同教學內容的特點、難易程度與學生的認知基礎、情感體驗不能通盤考慮,或把學生看得過高,大幅度地放;或把學生看得過低,小步子地問。這樣,都不利于學生的發(fā)展。
比如,三年級(下冊)“平移和旋轉”是依據《標準》的要求,在小學數學里新增加的教學內容。平移和旋轉是物體或圖形在空間變化位置的方式,認識平移和旋轉對發(fā)展空間觀念有重要的作用。蘇教版教材分兩次教學平移和旋轉,第一次安排在三年級(下冊),第二次安排在第二學段。三年級(下冊)讓學生認識生活里常見的平移和旋轉現象;能在方格紙上把簡單的圖形沿水平方向或豎直方向平移。本課中,數圖形平移了幾格和畫圖形的過程,有許多思維難點和操作障礙,教師如果不深挖教材,不透徹地研究學生,就會簡單化地處理教學,從而達不到教學目標。
三、改善學習方式的具體措施
經過幾年來的教學實踐,我們深深體會到蘇教版課程標準數學實驗教材在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學習活動、改善學習方式上發(fā)揮了積極的指導作用。它突破了以往以知識為主線的教材設計方式,強調以學生的“數學活動”為主線展開教學,從學生的生活經驗與已有知識出發(fā),創(chuàng)設生動有趣的情境,引導學生開展觀察、猜想、操作、推理、交流等活動,使學生在這些有效的學習活動中認識數學,獲取知識,積累學習方法,充實學習情趣。在課改實驗中,我們充分感到正確理解教材的編排意圖,發(fā)揮教材的指導作用,會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改善,使課堂產生巨大變化。
1.認真研究教材,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教材是教師教和學生學的重要資源。對學習素材感興趣,產生主動學習的愿望,是學生主動探索、合作交流的重要前提。蘇教版教材是匯集眾人智慧的寶貴財富,其中蘊涵著一定的科學價值。因此,教師必須研究和挖掘教材,創(chuàng)造性地設計教學。
比如,四年級(下冊)“升和毫升”這一單元的安排,舊的人教版教材是五年級教學容積計算時順帶學的,學生對升和毫升的認識較膚淺,而現行的蘇教版教材將該內容提前至四年級,開始我有點擔心學生能否接受。教了之后,發(fā)現這樣安排完全符合學生的實際,因為這兩個計量單位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極廣,幾乎隨時隨地都可能接觸到。盡量早些教學升和毫升,既方便學生生活,又為以后教學體積積累了感性材料。由于升和毫升是在體積之前教學的,因此教學時我采取了直觀認識、直覺感受為主的教學方法。讓學生以已有的生活經驗為基礎,通過觀察、猜測和實驗,知道圖中比較高的那個茶杯能盛的水多,也就是說這個茶杯的容量比較大。這樣和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密切聯系,便于學生初步感受“容量”的含義。本單元還寓數學內容于實踐活動之中,巧妙安排了《美妙的“杯琴”》這一活動,讓學生自己在幾個不同的容器里倒入同樣多的水,或者在幾個相同的杯子里倒入不同量的水。通過敲敲聽聽、比較聲音和編編唱唱、敲出一首樂曲,學生十分興奮。教學時既突出了數學內容,讓學生想辦法進行倒水的操作,使用自制的量器估計倒入杯子的水有多少,又防止了只顧玩而忽略數學內容的現象。
2.精心設計教學,變接受學習為探索學習。在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下,學生圍著書本與教師轉,由教師牢牢地控制著。現在,我們要尊重學生的主動精神,培養(yǎng)學生自主探究的意識和能力。
在教學時,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征、認知規(guī)律和生活經驗,抓住學生活動的興奮點,為學生提供豐富的背景材料。從學生愛聽、愛看的事情入手,采用故事、游戲、比賽、調查等形式,創(chuàng)設生動有趣的情景,激發(fā)自主探索的愿望,發(fā)現問題,自主研究學習。數學活動是學生探索、掌握和應用數學知識的活動。簡單地說,在數學活動中要有數學思考的含量。數學活動不是一個一般的活動,而是讓學生經歷一個“數學化”過程的活動。例如,在四年級(上冊)“角的認識”這一內容,在學生進一步認識了角和畫角的方法后,接著研究“角的大小與什么有關”的問題。課堂上,我創(chuàng)設了師生比賽畫角的活動場景,“比一比誰畫的角大”,把學生引入了經驗與新問題的矛盾之中,學生幾次延長所畫角的過程中充分感知,角的邊是可以向一端無限延長的,因而判斷角的大不能看邊的長短。那么到底與什么有關?在這期間,學生自由支配著自己的“空白時間帶”,用自己獨特的思考角度和方式去自悟自得。教師成為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激勵者,而非“解題者”,學生成為主動探究知識的“建構者”,而非“模仿者”。學生通過主動探索去感受知識,才能真正獲得富有生命力的數學知識。
3.合作交流,變個體學習為集體學習。合作已經成為當今社會發(fā)展的重要動力,它不是一種順從,而是一種相互認同、相互接納。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精神是改善學生學習方式的重要一環(huán)。每個學生都有著各自不同的學習歷程。即使是同一學習內容,不同學生所采用的學習方法,所經歷的學習過程也可能存在著差異。教學中如果善于適時引導學生積極開展課堂討論,交流學習方法,并營造合作需要的寬松民主的氛圍,可以使每個學生充分、自由地發(fā)表自己的意見,并學會傾聽他人意見,評點他人觀點,接受他人意見;同時,還可以使每個學生學會反思自己的學習過程,不斷改進學習方法。蘇教版教材為學生的數學學習提供了大量合作與交流的機會,讓學生自由發(fā)表見解,學會傾聽別人的意見,合理地補充、調整自己的觀點,獲取自主學習的成功體驗。
例如,四年級(下冊)“倍數和因數”的教學,讓學生用12個相同的正方形拼長方形。學生對這個活動已經很熟悉,幾乎人人都知道有不同的拼法。教材讓學生自己先擺,再在小組里交流。通過交流,學生很容易得出有三種不同的拼法,變個體智慧為集體智慧。
4.挑戰(zhàn)自我,變統(tǒng)一作業(yè)為個性作業(yè)。傳統(tǒng)的家庭作業(yè)重復枯燥的練習比較多,不能發(fā)展學生的個性。為了使每個學生得到更好的發(fā)展,我在布置一些必要的記憶性、文本性作業(yè)時,還為學生提供了一些選擇性的家庭作業(yè)。根據個體的差異情況,對層次不同的學生提出的學習要求也不盡相同。每天的作業(yè)紙上還留出一片空白,讓學生自己出題和回答,這樣的題可做可不做。做難的題還是容易的題都不重要,重要的是給學生一個想像的空間,培養(yǎng)學生學習數學的自信心。有時遇到五一和十一黃金周,我就讓學生自己出試卷來做,或寫數學日記、出數學小報。一周后,來個家庭作業(yè)大展覽,把書面作業(yè)在展覽臺上展示出來。有時,還請家長積極參與進來,幫助孩子一起完成某些家庭作業(yè)。
實踐證明,教師應積極轉變教育觀念,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教材,這樣,才能使生動的教材變成生動的課堂,有效地改善學生的學習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