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懷亮
英語教學在我國已有100多年的歷史,在這樣一個漫長的過程中,仁人志士、專家學者等一直就沒有間斷過對適合中國人學習英語的教學途徑的探索。應該說也有不少可供借鑒的方法和手段,但終究沒有捷徑可走,更沒有速成法。在此,我從自身從事15年農(nóng)村初中英語教學的切身體驗來談談當前農(nóng)村初中英語教學中較為普遍較為突出的幾個問題。
從學生層面上看,基礎差,這應當是共識,我所工作的地方應該說在我國是條件比較好的,但小學階段英語課幾乎也沒有。學生入初中后要從26個字母學起,英語知識和學習習慣都要從頭培養(yǎng),需時較多;其次是條件差,學生自身受農(nóng)村家庭環(huán)境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開始一段時間的學習興趣較濃,隨著英語學習難度的逐漸增加,熱情漸失,特別對大量的閱讀和背誦很是反感,小組活動也不積極且依賴性大,雖反復鼓勵,但收效甚微。學生仍對填鴨式的滿堂灌教學模式情有獨鐘。聽的訓練幾乎為零,如果說有,也只能是45分鐘課堂上老師的點滴口語。
從學生家長層面上看,農(nóng)村學生家長對孩子教育的認識普遍不足。對孩子在家庭中的引導也極為有限,甚至有些是負面的。上學無用論在不少農(nóng)村學生家長中流行,還有一些認為考上的是少數(shù),認識幾個字也就罷了,諸如此類的種種思潮對學生的學習很不利,尤其英語,因為生活中離用英語太遙遠了,英語對廣大農(nóng)村孩子來說就好比高檔消費品,用上的是少數(shù),大多學生學了一輩子也用不著。
從學校和教師的層面上看,教師自身基本素質(zhì)差異也很大,學生在升級過程中教師更替就缺乏有效的銜接。同時,英語教學任務與現(xiàn)實課時有較大不符,素質(zhì)教育下一周課時只有4課時共180分鐘。請計算一下,一個學期或者說一個學年有多少個周?多少個課時?而每冊英語多少個單元?具體任務目標是什么?農(nóng)村學生的現(xiàn)實,能完成好嗎?再就是學與考的脫節(jié)?,F(xiàn)階段,考試分數(shù)仍然是衡量學校、老師和學生的最為根本的標尺,其他衡量僅是襯托,不拉差距。分數(shù)是根本就沒人有魄力在僅有的幾節(jié)英語課上大膽創(chuàng)新課堂教學,因為教師的晉級的各種證件的獲得,考試成績是最大的后盾,而職稱工資是天上地下的差別,有幾位老師真的去搞合作?真的為學生的全面發(fā)展著想?只是一味地不顧一切地畸形地抓自己的學科。這難道不是很錯誤很荒唐嗎?
怎么辦?面對這些實實在在客觀存在的問題我們只有冷靜思考客觀分析,才能有助于問題的解決。
首先要從好的方面去想問題,比如學生沒有基礎也不盡是壞事,從基礎抓起,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也能事半功倍,當然付出辛勞是在所難免的。但如果反過來思考一下,如果學生有基礎但很多知識都是不準確的,比如發(fā)音,也許不如不會好,糾正改變錯誤知識倒不如重新學起更容易些。
再就是學生家長的思想認識,主要還是溝通,特別是要利用家長會,了解他們的思想認識,同時,向他們客觀反映學生的在校學習情況和思想表現(xiàn),共同研究培養(yǎng)方案。家校聯(lián)手,鼓勵、關心、引導為主,批評為輔,努力爭取好的教育教學效果。
最后一點是學校、教師方面的問題。我認為還是應當加強教師間的多交流、多探討。課堂上教師應當用心組織一些有效的對話或表演等小組合作性的活動,有條件的可以有規(guī)律地定時開辦興趣小組或英語角,多方式、多途徑創(chuàng)造學習和運用語言的環(huán)境和機會。另外教師應當根據(jù)課堂教學實際,有意識有步驟地對教學中的某些環(huán)節(jié)進行創(chuàng)新探索并逐步過渡到課堂的全面創(chuàng)新,應當有這個愿望和行動,努力提高個人教學素養(yǎng)。著眼未來,以求長效。至于評價機制非一位普通老師能解決的了得,在此不便多言。
總之,困難是客觀存在的,只有積極應對,設法求解,才是可取之道,此外別無他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