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王 耀
圖/胡夢怡
民眾樂園的前世今生(三):最后的輝煌
□ 文/王 耀
圖/胡夢怡
編者按 2010年,對于已是耄耋之年的民眾樂園來說,也許算不上什么特別,但是,在過去的九十年里,它就像轉不停的走馬燈,有時明,有時暗,在一代代武漢人記憶的夜空里散發(fā)著忽隱忽現(xiàn)的光。它陪伴了一輩又一輩武漢人走過那些閑暇時光,是人民心中真正的“樂園”。
走過了血雨腥風的“文革”十年,民眾樂園在八十年代煥發(fā)新生。這次新生,源于人民對于娛樂要求的日益提高;這次新生,也讓民眾樂園在曲藝雜耍的道路上越走越遠。如今的民眾樂園蓋頭換面,沒有了戲曲的婉轉低吟、相聲的歡聲笑語、雜技的驚險刺激……取而代之的是最先進的電影院、K TV、服裝店、美食街。在這里,你可以滿足所有的物質需求,然而,精神上的空虛,又要去哪彌補呢?
十年浩劫,對于娛樂事業(yè)無疑是一個沉重的打擊。同樣,曾經與上海大世界齊名的武漢民眾樂園,也在“文化大革命”中失去了其往日的光輝。
“文革”期間,園內所有劇場及娛樂場所,都被京、豫、越、評、木偶等各家劇團借用,平臺上也搭起簡易平房,辦起戲劇學校。民眾樂園完全失去了其大型綜合性文化娛樂場所的功能。園內的職工有的被迫分流到工廠、商業(yè)及文化系統(tǒng),有的辦理退休手續(xù)。偌大一個樂園,僅剩十余人留守,市文化局每年撥款10萬元用于日常開支。老一輩武漢人記憶中的曲藝盛事,蕩然無存。據(jù)漢劇迷老張的回憶,沒戲看的時候,只能趁大戶人家開堂會的時候去蹭戲看。但是排場和演出效果遠不及大園子里的效果。
1978年后,民眾樂園管理處為了維持樂園的發(fā)展,最先恢復了新聞電影院的對外開放,并漸漸積累了資金10萬多元。1981年至1982年,園內的京劇大舞臺全部拆除,在原址新建江夏劇院,并在旁邊新建群眾電影院。這一突破,為民眾樂園的再次興旺,吸聚了人氣,積累了資金。民眾樂園的再次輝煌,指日可待。
1983年,新聞媒體發(fā)表了反映市民呼聲的文章,在廣大市民的強烈要求下,民眾樂園重新開放了!4月14日,市長吳官正一行來到樂園視察,指出:民眾樂園是廣大群眾休閑娛樂的中心,現(xiàn)在成了破廟,搞得一塌糊涂,一定要改變民眾樂園的面貌,限期開放。同年,全園上下層層動員,制定了修復開放民眾樂園的計劃。市長辦公室親自批準投資30萬元,銀行貸款25萬元解決了修復工程經費問題。為此,市文化局成立修復開放工程指揮部,李鳳喜任總指揮。1983年6月5日,所有借住民眾樂園的單位(除京劇團外)搬遷出院,工程進展順利。同年國慶節(jié),關閉了17年的民眾樂園正式對外開放了。
恢復開放后,門票定為1元。據(jù)相關記載,開園節(jié)日期間每天游客多達萬人以上。民眾樂園還邀請了全國各地的一些文藝表演團體以及張君秋、俞振飛、尚長榮、孫毓敏等著名表演藝術家來園內登臺獻藝,其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就是武漢環(huán)球飛車走壁團,在園內演出半年之久,觀眾如潮。由此,武漢民眾樂園不僅成為老戲迷的精神寄托,更是小孩子們的游樂園。僅戲劇,就有傳統(tǒng)的京劇、漢劇、楚劇,還有稱之為文明戲的新??;至于雜耍,“雜”得有創(chuàng)意:既有曲藝、魔術、武技,還有諸如單弦拉戲、木偶戲和“群芳會唱”的女子清唱之類。另設有三個“書場”,專演大鼓、蘇彈、雙簧、三簧、四簧、快書、蕩調小曲、淮調蓮香一類曲藝。開業(yè)之初,電影算是新玩意,叫做“電光影戲”。游藝園有彈子房、棋室、哈哈鏡、溜冰場、秋千架,可供孩子們盡情折騰。
1985年,民眾樂園再次改建,向銀行貸款140萬元,以“高雅、舒適、文明”為方向,將三樓小劇場改建成“白云”、“黃鶴”、“知音”3個大型娛樂廳。為適應群眾文化活動的需要,園內分設有18個活動場所,包括:江夏劇院(過去俗稱大舞臺)、雜技廳(原名雍和廳、后名中山紀念堂)、小劇場(演出地方戲、曲藝,共有9個)群眾電影院、新聞電影院、游藝室(30年代曾有保齡球設施)、廣場(舉辦露天電影、施放煙火、龍燈高蹺等活動)以及茶座舞廳等。同年9月12日,民眾樂園一樓的商業(yè)走廊竣工開放,游客不需購買門票,自由出入。
80年代的民眾樂園在武漢老百姓心底留下了最后輝煌的記憶。筆者曾采訪兩位不同年齡階層、不同地域和不同性別的老武漢,雖然他們關于民眾樂園的細節(jié)記憶不盡相同,但不變的是對民眾樂園曾經輝煌的留戀。
當時才10歲不到,家在漢口的牛小姐記憶中最深的是民眾樂園里的一個個小吃攤販和那名目繁多的戲曲雜耍。在她的回憶里,當時民眾樂園的票價是通票2元。除了一臺臺的戲曲雜技外,給她最深印象的就是各式各樣的小吃零食,有5分錢的膨化雪糕,也有2分錢的綠豆冰棒等等。
而家住武昌的馬先生當時則20多歲,正是愛玩的年紀,他記憶中的民眾樂園是熱鬧非凡的,有眾多的戲班雜技,有熙熙攘攘、川流不息的人群,但不再需要門票,只是進園后會分成一個個的小廳,另外收費。這一時期,除了傳統(tǒng)的戲曲外,開始出現(xiàn)了游藝室、茶座、舞廳等。對于當時的年輕人來說,最愛的自然是舞廳。
隨著時間的流逝,新式娛樂形式的出現(xiàn)再加上經營不善,民眾樂園在80年代末出現(xiàn)了無法抑制的衰敗局面。
為此,民眾樂園開始了在商業(yè)化道路上的探索。1989年12月,民眾樂園大刀闊斧地收縮商業(yè)網點,恢復憑票入園,根據(jù)群眾多層次文化需求,充實戲劇等傳統(tǒng)活動內容,開發(fā)激光電影、卡拉OK、科技游藝等新項目,還陸續(xù)引進抬花轎、馴鳥、斗雞以及海洋生物、特異動物展覽等各類表演。此后三年,民眾樂園先后吸引全國40多個戲曲以及歌舞、雜技、音樂、曲藝等演出團體演出達2000余場,觀眾達150萬人,出現(xiàn)了國內僅有的天天演出、不間斷的盛況。此外,在園內雜技廳的基礎上,修建了“園中園”藝術表演中心,該廳融一樓藝術表演廳、二樓綜合娛樂廳和三樓空中花園為一體,在原有的歐洲建筑風格基礎上,增添了部分現(xiàn)代色彩。二樓的四個陳舊的劇場,也被裝修一新。在廣場上,管理者將年久失修的假山石改建為音樂噴泉,將保持了70多年老模樣的民眾樂園園廳大門改建為3個。
然而,進入九十年代,歷經半個多世紀,飽經風霜的民眾樂園的古老建筑,已經風光不在,逐漸失去了魅力的她,建筑破損,設施設備陳舊,已成為文化傳播和娛樂休閑的瓶頸。
1993年,市民眾樂園與新加坡亮閣投資私人有限公司合作建設新民眾樂園,在基本保持民眾樂園原貌的基礎上,投資人民幣2億元,對其進行大規(guī)模維修、改造和擴建。目前,改建以后的新民眾樂園建筑總面積達到40500平方米,建有專業(yè)電影放映廳(五個)、劇場、舞廳、K T V、的士高歌舞廳、游樂場、臺球城、藝術長廊、藝術攝影、中外快餐店、美食中心、商業(yè)零售等各種經營項目。從此,民眾樂園正式結束了其為武漢市民奉獻戲曲曲藝的職業(yè)生涯。
如今去民眾樂園,也許再也感覺不到曾經的那份漢味漢調。新民眾樂園確實新,不僅裝修豪華、布局典雅,就是“內容”也與老民眾樂園大相徑庭、迥然不同。那一間間自然隔開的房間不再是清音繚繞的戲園,而是五顏六色、琳瑯滿目的商鋪,經營著從美容照相、服裝餐飲到金銀首飾、工藝器皿等五花八門的商品和服務。由過去從大眾娛樂為主的武漢市最大的綜合性文化游樂中心,演變成為今天以商業(yè)零售為主的兼有少量文化消費(內有一座影城、一個舞廳、一間網吧、一家書屋和一個臺球、乒乓球室)的名副其實的“新市場”(民眾樂園舊稱)。如今的民眾樂園放眼望去,只是“麥當勞”、“肯德基”等洋招牌,只是一家接一家的餐飲店,真讓人感慨這世界變化之大,幾十年工夫民眾樂園完全換了一個模樣。
曾經的“民眾樂園”之所以深入人心,就在于它定位在“民眾”、“樂園”這四個字上,且舍得在這四個字上下氣力;而如今,站在新民眾樂園里,恐怕再沒有“樂園”的感覺,過度的商業(yè)開發(fā)已讓它失去曾經承擔的武漢大眾公共娛樂空間的責任。民眾樂園不再民眾,不再是樂園,惜乎?!痛乎?!
(作者單位:江漢大學人文學院)
編輯手記
從2003年開始,武漢一知名論壇上,對于是否應該恢復老“民眾樂園”風貌的討論就從未停歇過。有的網友認為,民眾樂園自從改革后,正逐步喪失或者完全喪失了它作為展示武漢民俗文化、滿足大眾娛樂休閑需求、發(fā)揚中華民族優(yōu)秀文化遺產的作用。它已經成為單純的年輕人的娛樂場和企業(yè)賺錢的工具。有的網友則認為,民眾樂園的沒落原因很多,其中包括藝術欣賞的多元化、娛樂享受的多選性、社會發(fā)展的功利元素等等。人們在為民眾樂園這塊群眾文化陣地的遺失感到心痛的同時,又對社會發(fā)展無法抑制的腳步而感到些許無奈。
這是一個悖論,歷史的發(fā)展無人能夠阻擋,然而,消逝在時間中的痕跡卻又讓人為之憐惜。無論如何,民眾樂園的一切都會在老一輩武漢人的記憶里,封藏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