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曉,鄭瑞強
(1.江蘇省揚州市第三人民醫(yī)院呼吸內(nèi)科,江蘇揚州,225002;2.江蘇省蘇北人民醫(yī)院重癥監(jiān)護室,江蘇揚州,225001)
無創(chuàng)正壓通氣(NIPPV)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發(fā)作期治療中取得了好的效果。它不但能改善AECOPD的通氣功能、糾正缺氧和二氧化碳的貯留,并且能降低AECOPD的插管率和病死率[1]。但NIPVV治療AECOPD呼吸衰竭的機制目前還不完全清楚。本研究對采用NIPVV治療AECOPD,觀察患者治療前后血氣的變化情況,以期探討NIPVV對AECOPD呼吸衰竭患者治療的可能機制。
選擇本院2003年3月~2010年3月住院確診為AECOPD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20例。AECOPD診斷標準符合文獻[2],慢性呼吸衰竭急性發(fā)作的診斷標準符合文獻[3]。排除有影響NIPVV使用的因素,如呼吸抑制、神志障礙不合作者、痰液粘稠、氣道大量分泌物、活動性上消化道出血、嚴重腹脹者。
將入選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治療組10例,其中男 6例,女4例。年齡47~83歲。對照組10例,年齡46~78歲。2組患者的年齡、性別、血氣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所有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對照組作常規(guī)的抗感染、支氣管擴張劑、祛痰、氧療糾正水電解質(zhì)、酸堿平衡等治療。治療組在對照組治療方案的基礎(chǔ)上經(jīng)口鼻面罩應用BIPAP呼吸機,采用S/T模式,呼吸頻率12~16/min,初始吸氣壓力為8 cmH2O,呼氣壓力為4 cmH2O,然后以每次2 cmH2O的水平增加,漸增加IPAP為10~20 cmH2O,EPAP為4~6 cmH2O[4]。調(diào)節(jié)氧流量以維持血氧飽和度>90%,早期治療時盡量延長通氣時間,均在3小時以上,以后每天輔助通氣治療2到4次,每次2~6小時。患者于入院時和通氣治療7天后分別測血氣。計量資量以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采用 t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卡方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治療組治療前與治療7天后比較,各檢測指標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治療前后比較各檢測指標差異也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2組治療7天后以上指標比較也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2。
表1 治療組NIPVV治療后患者動脈血氣變化(n=10)
表2 對照組治療前后患者動脈血氣變化(n=10)
自從1989年Meduri等首先報告經(jīng)面罩無創(chuàng)正壓通氣治療急性呼吸衰竭后,20世紀90年代以來經(jīng)鼻面罩NIPVV成為治療各種急慢性呼吸衰竭的研究熱點。本研究檢測了AECOPD呼吸衰竭患者NIPVV治療前后血氣變化,與對照組比較,兩組治療前后 pH、PaCO2、PaO2血氧飽和度有明顯差異。表明NPVV治療比常規(guī)治療更能改善AECOPD呼吸衰竭患者的 pH、PaCO2、PaO2血氧飽和度,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由于雙水平無創(chuàng)正壓通氣能提供壓力支持通氣,吸氣壓幫助患者克服氣道阻力,改善呼吸機疲勞,增加肺泡通氣量;同時也能改善氣體在肺內(nèi)分布不均的狀況,改善彌散,減少無效死腔氣量;呼氣壓可對抗內(nèi)源性呼氣末正壓,防止細支氣管的氣道陷閉,以改善通氣,增加功能殘氣量,防止肺泡萎陷,改善彌散功能,使肺泡內(nèi)二氧化碳有效排出,從而達到提高氧分壓降低二氧化碳分壓的目的。從而進一步證實了NIPVV治療AECOPD呼吸衰竭患者的有效性。無創(chuàng)正壓通氣對呼吸病理生理的主要環(huán)節(jié)均有影響。主要作用機制有兩個方面:IPAP能增加肺泡通氣、改善呼吸機功能和降低呼吸功耗,從而糾正高碳酸血癥;;其次,EPAP相當于呼氣末正壓,使AECOPD患者萎陷的肺泡處于擴張狀態(tài),防止肺泡萎陷,增加氣體交換時間,改善氧合,并通過克服內(nèi)源性呼氣末正壓而降低呼吸功耗,改善呼吸肌疲勞[5]。
[1]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無創(chuàng)機械通氣治療研究協(xié)作組.早期應用無創(chuàng)正壓通氣治療急性加重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前瞻性隨機對照研究[J].中華結(jié)核和呼吸雜志,2005,28:680.
[2]中華醫(yī)學會呼吸病學分會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診治指南[J].中華結(jié)核和呼吸雜志,2002,25:453.
[3]葉任高,陸再英.內(nèi)科學[M].第6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4:134.
[4]陳榮昌,羅群.無創(chuàng)正壓通氣技術(shù)的臨床應用及其進展[J].中國實用內(nèi)科雜志,2007,27:331.
[5]Cano NJ,Ppichard C,Roth H,et al.C-reactive prectein and bady mass index predict outcome in end-stage respiratory failure[J].Chest,2004,126:5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