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 id="yyy80"></tr>
  • <sup id="yyy80"></sup>
  • <tfoot id="yyy80"><noscript id="yyy80"></noscript></tfoot>
  •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碎屑顆粒粒度分析在東營凹陷辛176塊沙四上亞段砂體成因研究中的應(yīng)用

    2010-09-07 09:41:26操應(yīng)長
    地球?qū)W報 2010年4期
    關(guān)鍵詞:標準偏差砂體沉積物

    周 磊, 操應(yīng)長

    中國石油大學(華東)地球資源與信息學院, 山東青島 266555

    碎屑顆粒粒度分析在東營凹陷辛176塊沙四上亞段砂體成因研究中的應(yīng)用

    周 磊, 操應(yīng)長

    中國石油大學(華東)地球資源與信息學院, 山東青島 266555

    利用粒度資料進行沉積物的粒度結(jié)構(gòu)分析, 能有效地判定沉積物搬運方式、判別水動力條件、區(qū)分沉積環(huán)境類型, 研究沉積物的成因機制。本文通過大量粒度頻率曲線、概率累計曲線和粒級-標準偏差曲線等圖件的分析, 詳細研究了沉積物所包含的粒度組分及各自特征, 并提取出對沉積環(huán)境變化敏感的粒度組分, 確定了各自組分所對應(yīng)的沉積水動力類型, 結(jié)合沉積相和構(gòu)造背景研究, 探討了東營凹陷辛176塊沙四上亞段純上5砂組砂體的成因, 認為辛176塊王斜583、辛176斜1井砂體是廣饒凸起的碎屑物質(zhì)在南斜坡形成三角洲后被入湖河流繼續(xù)搬運、沉積并被波浪改造形成的灘壩砂體; 牛114斜1、王587井砂體為青坨子凸起的碎屑物質(zhì)以重力流方式搬運并與廣饒凸起的物質(zhì)混合、沉積, 后又被波浪改造而形成; 王 58井砂體為來自青坨子凸起的重力流入湖后發(fā)生卸載形成的溝道砂體。

    粒度分析; 水動力分析; 砂體成因; 東營凹陷

    粒度特征是碎屑沉積物和沉積巖的最重要特征之一, 沉積物的粒度特征研究被廣泛用于區(qū)分沉積環(huán)境、分析粒度趨勢, 并且取得巨大的進展(劉萬株等, 1996; 孫東懷等, 2000; 丁喜桂等, 2005; 宋子齊等, 2005; 肖尚斌等, 2005; Peng Yan-jia等, 2005)。因此, 通過對沉積物粒度分析可了解沉積物所處的沉積環(huán)境, 判定物質(zhì)運動方式, 判別水動力條件, 確定沉積物的搬運方向, 結(jié)合沉積相、物源等研究還可進一步分析沉積物的沉積成因。

    近幾年, 東營凹陷王58、牛114井相繼在沙四上亞段獲得高產(chǎn)工業(yè)油流, 近期部署的辛 176井也獲高產(chǎn)油層, 油層厚度大于10 m, 日產(chǎn)油200噸以上, 反映了該地區(qū)較好的勘探潛力。但長期以來研究區(qū)沙四段勘探程度較低, 目前僅有學者對王 58、牛 114等井的物源有部分研究, 認為王 58、牛 114井沉積物為青坨子凸起和廣饒凸起兩個物源體系共同作用的結(jié)果(謝風猛等, 2007)。對該區(qū)砂體的成因研究較少, 而該區(qū)沉積體系多樣, 砂體的分布較復雜,對砂體的成因研究就成為影響勘探開發(fā)深入的關(guān)鍵。

    1 研究區(qū)概況

    圖1 東營凹陷構(gòu)造單元劃分及研究區(qū)構(gòu)造位置圖Fig. 1 Structural subdivisions of Dongying Sag and location of the study area

    辛 176區(qū)塊位于東營凹陷牛莊洼陷東北部, 構(gòu)造上隸屬于東營南斜坡東段。區(qū)塊北部為中央構(gòu)造帶東端部分, 東北方向為青坨子凸起, 南部為緊鄰魯西隆起和廣饒凸起的緩坡帶, 總體呈向東北方向抬起、向西南方向傾沒的斜坡(劉偉等, 2004; 王利等, 2006)。沙四段沉積時期, 東營凹陷盆地演化處于斷陷-擴張初期, 湖泊水體范圍擴大, 水體加深, 但湖盆邊緣地形坡度緩, 水體相對較淺, 受東北和南部的地形及物源控制, 在研究區(qū)形成灘壩、三角洲、溝道重力流和濱淺湖等沉積相共生的格局。沙四上亞段為一個完整的三級層序, 自下而上發(fā)育從純上6到純上1六個砂層組, 其中以純上5砂組砂體最為發(fā)育, 含油性也較好, 其它砂層組砂體發(fā)育較差。本文利用粒度分析資料, 對該區(qū)純上 5砂層組砂體的沉積成因進行了初步探討(文中所有粒度樣品均來自純上 5砂組鉆井巖心, 測試結(jié)果由中國石化勝利油田地質(zhì)科學院石油地質(zhì)測試中心提供)。

    2 粒度特征分析

    分析沉積物粒度特征是判斷沉積作用形式和分析沉積物組分的重要手段之一。粒度分析通常采用兩種方法: 一種是繪制頻率曲線或概率累計曲線圖示說明; 另一種是統(tǒng)計并計算各粒度參數(shù)(粒度中值、標準偏差、峰度和偏度等)解釋沉積作用。繪制粒度曲線能直觀反映出沉積物所包含的粒度組分和粒度分布形態(tài), 統(tǒng)計粒徑、標準偏差、峰度和偏度等粒度參數(shù), 計算各粒度組分的相對含量和分布范圍, 能準確的反映各組分的粒度特征指標, 便于對不同特征的粒度組分分類和環(huán)境敏感粒度組分的提取(蔣慶豐等, 2006; 鄭國璋等, 2006)。

    2.1 粒度頻率曲線分析

    對研究區(qū)主要井純上5砂組粒度頻率曲線分析發(fā)現(xiàn), 大部分井的樣品都具有基本相同的粒度特征:其一是每口井樣品的粒度頻率曲線均呈現(xiàn)多峰型特征, 且都是主峰明顯, 次峰基本不突出; 其二是除王 58井外其它每口井樣品的粒度頻率曲線均表現(xiàn)出粗粒、細粒兩種粒度特征。

    總結(jié)對比研究區(qū)主要井的粒度頻率曲線, 所有曲線可分為Ⅰ型、Ⅱ型和Ⅲ型三種類型(圖2、表1):Ⅰ型曲線主峰和次峰都比較突出, 其中主峰粒度區(qū)間為16~210 μm, 主峰峰值介于31~88 μm之間, 次峰粒度區(qū)間小于16 μm, 次峰峰值為4 μm或者更小,該類型曲線反映以沉積細粒物質(zhì)為主的低能量沉積環(huán)境, 該沉積環(huán)境中形成兩組粒度組分, 即說明存在兩種流水作用沉積(蔣慶豐等, 2006), 以百分含量較高、粒度較粗的流水作用占主導; Ⅱ型曲線主峰較突出, 主峰粒度區(qū)間為 44~595 μm, 其峰值介于105~210 μm之間, 存在多個次峰但均不突出, 次峰粒度區(qū)間小于44 μm, 峰值介于4~31 μm, 此類曲線反映能量較強的沉積環(huán)境, 且存在三種流水作用,以百分含量高、粒度粗的流水作用占主導, 其余兩種流水作用能量較弱, 沉積影響較小; Ⅲ型曲線主峰突出而次峰更弱, 主峰粒度區(qū)間為 16~1682 μm, 主峰峰值介于297~841 μm之間, 次峰的百分含量小于 2%, 該類型曲線則反映了強能量的沉積環(huán)境, 雖然存在多種流水作用, 但由于主峰的流水作用占絕對優(yōu)勢, 使得其余兩種流水的沉積作用可忽略不計。這三類曲線代表了沉積物中存在的主要三組粒度組分, 將各主要組分所代表的流水作用分為Ⅰ型、Ⅱ型和Ⅲ型三種類型。

    圖2 研究區(qū)沉積物的粒度頻率分布曲線Fig. 2 Grain-size frequency curves of sediments in the study area

    王斜583井23個樣品中4個為Ⅰ型曲線類型, 19個為Ⅱ型曲線類型, 如圖2示, Ⅰ型曲線主峰區(qū)間為16~177 μm, 主峰峰值介于31~74 μm之間, 次峰區(qū)間小于16 μm, 次峰峰值為4 μm或者更小; Ⅱ型曲線主峰區(qū)間44~500 μm, 峰值為105~210 μm, 次峰區(qū)間為小于44 μm, 次峰峰值一般為4 μm或者更小。辛176斜1井8個樣品中有3個為Ⅰ型曲線, 5個為Ⅱ型曲線, 總體上粒度要比王斜 583井粒度略細, 具體特征見表1。王587井10個樣品中4個樣品為Ⅱ型曲線, 6個樣品表現(xiàn)為Ⅲ型曲線, 其中Ⅱ型曲線主峰區(qū)間為44~500 μm, 主峰峰值介于149~177 μm之間, 次峰區(qū)間小于44 μm, 峰值為4或者更小值, Ⅲ型曲線主峰范圍較廣, 為 44~1189 μm, 主峰峰值介于297~500 μm之間, 此類型曲線的次峰均表現(xiàn)不明顯, 如圖2中王587井3457.10 m, 次峰百分含量相對于主峰含量基本可忽略。牛114斜1井22個樣品中7個樣品表現(xiàn)為Ⅱ型曲線, 15個樣品表現(xiàn)為Ⅲ型曲線, 兩種類型曲線主峰的粒度區(qū)間和峰值相差較大: Ⅱ型曲線主峰區(qū)間為44~420 μm, 主峰峰值125~177 μm, 次峰區(qū)間小于44 μm, 峰值為4或者更小值; Ⅲ型曲線主峰區(qū)間44~1682 μm, 主峰峰值為297~841 μm, 與王587井類似, 此類型曲線的次峰也表現(xiàn)不明顯。王58井20個樣品均表現(xiàn)為Ⅱ型一種曲線模式, 主峰區(qū)間分布為 44~595 μm, 主峰峰值為149~210 μm, 次峰區(qū)間小于44 μm, 次峰峰值8和31 μm。

    從以上統(tǒng)計中發(fā)現(xiàn), 王斜 583井和辛 176斜 1井特征相近, 都具有Ⅰ型和Ⅱ型兩種曲線類型, 反映這兩口井砂體沉積時均存在Ⅰ型和Ⅱ型兩種主要流水作用, 從王斜583井到辛176斜1井, Ⅱ型曲線峰值和區(qū)間減小, Ⅰ型曲線峰值和區(qū)間增大, 且Ⅱ型水流形成的砂體比重減少, Ⅰ型水流形成的砂體比重增加(表 1), 反映古水流在這個方向上, Ⅱ型水流的主導能力減弱, 沉積貢獻減小, Ⅰ型水流的沉積貢獻逐漸增大的趨勢; 同樣, 牛 114斜 1井和王587井砂體沉積則存在Ⅱ型和Ⅲ型兩種主要流水作用, 從牛114斜1井到王587井, Ⅲ型曲線峰值和區(qū)間減小, Ⅱ型曲線峰值和區(qū)間增大, Ⅲ型水流形成的砂體比重減少, Ⅰ型水流形成的砂體比重增加,表明古水流在這個方向上, Ⅲ型水流沉積貢獻逐漸減小, Ⅱ型水流沉積貢獻逐漸增大的趨勢; 王58井僅存在一種曲線類型, 則表明該井砂體可能是以某單一類型的流水作用為主沉積形成。

    粒度頻率曲線的峰型變化常反映沉積作用形式的變化, 研究區(qū)沉積物的多峰分布特征表明它們可能來自同一物源, 但在不同水動力作用下按不同比例沉積而成, 也可能是不同的物源和不同的沉積水動力綜合作用的結(jié)果(Sun Dong-huai等, 2002; 孫有斌等, 2003)。從上面的分析來看, 研究區(qū)砂體成因較復雜, 各井砂體粗、細?;旌? 且粗、細沉積物的含量也存在差異。因此需首先判定這種混合沉積物沉積時的具體水動力環(huán)境, 才能進一步剖析砂體的成因。

    表1 研究區(qū)主要井粒度頻率曲線特征表Table 1 Characteristics of grain-size frequency curves of the main wells in the study area

    2.2 粒度概率累計曲線分析

    不同沉積水動力作用下的沉積物具有不同的粒度概率累積曲線特征, 即使同一微相, 由于水動力條件不同, 其特征也會存在差異, 應(yīng)用粒度概率累計曲線能準確的區(qū)分沉積環(huán)境及沉積水動力條件。研究區(qū)沉積物粒度概率累計曲線種類較多, 但主要為寬緩上拱式、低斜一跳一懸兩段式和兩跳一懸三段式等三種類型(袁文芳等, 2005; 王國光等, 2006;袁靜等, 2003; 曾蘭華等, 2007):

    (1) 寬緩上拱式

    此類型的粒度概率累積曲線(圖3a中3505.27 m和B中3457.1 m)表現(xiàn)為一段寬緩上拱的曲線段, 無明顯轉(zhuǎn)折點(袁靜等, 2003), 粒度區(qū)間為 Φ 值?1~8,粒度較粗, 分選差; 跳躍、滾動總體不發(fā)育, 懸浮次總體占絕對優(yōu)勢, 反映典型的重力流沉積特征。圖3c中3019.63 m曲線無明顯轉(zhuǎn)折點, 與重力流曲線特征相似, 但粒度較細, 表明重力流的水動力能量減弱, 攜帶的碎屑物質(zhì)變細。

    (2) 低斜兩段式

    此類型粒度概率累積曲線粒度分布區(qū)間為1~8Φ, 跳躍次總體含量75%~85%, 斜率中等, 分選中等-差; 懸浮次總體含量15%~25%, 分選差。兩部分次總體的交截點介于Φ值2.5~3(圖3c中3023.2 m),與現(xiàn)代河道砂的粒度概率累計曲線特征相似(姜在興, 2003), 在研究區(qū)反映為較強能量牽引流形成的“河道”沉積特征。

    (3) 兩跳一懸三段式

    研究區(qū)的兩跳一懸三段式粒度概率累計曲線分為低斜三段式和高斜三段式兩種類型:

    低斜兩跳一懸三段式(圖3d中3259.40 m、E中3474.15 m)粒度分布區(qū)間為Φ值2~8, 跳躍次總體含量 65%~80%, 由粗粒和細粒兩部分構(gòu)成, 粗粒躍次總體含量 20%~30%, 斜率較小, 分選中等; 細粒跳躍次總體含量 40%~50%, 斜率小, 分選差。懸浮次總體含量 20%~35%, 分選較差, 與跳躍次總體交切點為Φ值4.5~5, 與低斜兩段式相比, 交切點明顯增大, 懸浮次總體的含量也偏高, 說明水動力能量較弱。該類型曲線在研究區(qū)中主要出現(xiàn)在灘壩砂體的粉砂巖或泥質(zhì)粉砂巖中, 表明沉積環(huán)境以單向牽引流水動力為主, 波浪作用影響較弱。

    高斜兩跳一懸三段式(如圖3d中3256.0 m和E中3482.2 m)粒度區(qū)間從1~7Φ, 粒度較粗, 大于0.25 mm的粒度百分含量占15%~20%, 滾動組分不發(fā)育,以跳躍組分為主, 含量達到90%。跳躍組分也由兩部分組成, 粗跳躍次總體含量 10%~15%, 斜率較大, 分選較好, 與細跳躍次總體截點介于 Φ 值1.5~2, 細跳躍次總體斜率較小, 分選中等, 含量在75%~80%。跳躍次總體與懸浮次總體截點介于Φ值3~3.5, 懸浮次總體含量小于 10%, 分選差。此類曲線與低斜兩跳一懸式相比, 沉積物粒度變粗, 分選變好, 水動力能量明顯增強, 沖刷-回流段也較明顯,說明波浪簸選作用較強, 沉積環(huán)境中以波浪水動力起主導作用。

    王斜583、辛176斜1井粒度概率累計曲線主要為高斜兩跳一懸式和低斜兩跳一懸式, 表明其砂體沉積時主要受到波浪和低能量牽引流水動力作用;王587、牛114斜1井粒度概率曲線主要為寬緩上拱式和高斜兩跳一懸式, 其砂體沉積主要受到重力流和波浪水動力作用; 王58井則以緩上拱式和低斜兩段式粒度概率曲線為主, 其砂體沉積主要受到較低能量重力流和較高能量牽引流水動力作用。

    2.3 環(huán)境敏感粒度分析

    環(huán)境敏感粒度分析近年來多用于黃土、海洋等現(xiàn)代沉積研究, 并取得了重大的成果(孫有斌等, 2003; 肖尚斌等, 2005; 向榮等, 2005; 徐樹建等, 2007)。此方法能從多峰的粒度頻率分布曲線中分離出單一粒度組分的特征(如眾數(shù)、不同粒級的體積或質(zhì)量百分含量)(徐樹建等, 2007), 即能從多組分混合沉積物中提取對沉積環(huán)境變化敏感的單一組分的粒度數(shù)據(jù)。具體方法是先利用各粒級的體積百分含量計算其標準偏差 S, 再以粒級對數(shù)為橫坐標, 以標準偏差值為縱坐標作粒級-標準偏差圖。標準偏差是反映數(shù)據(jù)離散程度的一個重要指標, 標準偏差越大, 說明觀測值的離散程度越大, 標準偏差越小,說明觀測值的離散程度愈小, 其計算公式為:

    這樣就可以了解各粒級體積百分含量的離散程度大小, 某一粒級所對應(yīng)的標準偏差值越大, 說明該粒級沉積物受沉積環(huán)境變化影響越大, 沉積環(huán)境稍有變化就會導致其沉積物的粒度發(fā)生變化, 即該粒級沉積物就可代表與相之對應(yīng)的沉積環(huán)境(向榮等, 2005; 肖尚斌等, 2005; 徐樹建等, 2007); 標準偏差值越小, 說明該粒級受沉積環(huán)境變化影響越小,也就是說該粒級沉積時沉積環(huán)境不穩(wěn)定, 沉積水動力時常變化。由此可獲得不同沉積水動力的環(huán)境敏感粒度組分, 結(jié)合如概率累計曲線、沉積相等分析便可以確定對應(yīng)粒級所代表的古環(huán)境意義。

    統(tǒng)計對比發(fā)現(xiàn), 研究區(qū)的粒級-標準偏差曲線均存在3個或4個峰, 其中以粗粒級的兩個峰較突出,如王587井(圖4c)存在4個峰, 峰值分別為420 μm, 149 μm, 31 μm和4 μm, 3個標準偏差低值將曲線分為四組環(huán)境敏感粒度組分, 各組粒度區(qū)間分別為1682~250 μm, 250~44 μm, 44~16 μm和小于16 μm,各峰值大小指示該粒徑的沉積物對該種類型水動力的變化最為敏感, 表明該類型水動力條件下最適合沉積的沉積物粒徑, 各區(qū)間則對應(yīng)著該類型水動力所能影響的沉積物粒徑范圍??梢园l(fā)現(xiàn)第一組和第二組的標準偏差值較大, 粒度較粗, 第三、第四組標準偏差值較小, 粒度也較細, 由此可確定王 587井純上 5砂組沉積時共有 4種類型水動力參與作用,其中第一組和第二組所代表的水動力能量較強, 第三組和第四組所代表的水動力較弱, 且很不穩(wěn)定。從表2中不難發(fā)現(xiàn), 辛176斜1井和王斜583井環(huán)境敏感組分的特征相近, 且粒度較細; 牛114斜1井和王 587井環(huán)境敏感組分的特征也相近, 但粒度整體偏粗; 王58井環(huán)境敏感組分的粒度介于以上兩者之間, 但第一組和第二組的標準偏差值相對于其它井較小, 也表明其代表的水動力能量相對不穩(wěn)定。

    圖4 研究區(qū)主要井粒級-標準偏差曲線圖Fig. 4 Grain size-standard deviation curves of the main wells in the study area

    表2 研究區(qū)主要井環(huán)境敏感粒度組分統(tǒng)計表Table 2 Environmentally sensitive grain-size population of the main wells in the study area

    從表 2中可以看出, 王斜583井與辛176斜 1井的粒度特征非常相似, 兩者都含有三組環(huán)境敏感粒度組分, 并且各組的粒度區(qū)間、粒度峰值及平均粒度也很相近, 但辛 176斜 1井第一組平均含量比前者的第一組含量低, 而第二組含量則比前者高,且粒度也稍粗, 從王斜583到辛176斜1井的方向上, 第一組含量的減少和第二組含量的增加, 說明第一組代表的水動力沉積貢獻的降低與第二組代表的水動力沉積貢獻的增大, 這一特征與粒度頻率曲線分析的結(jié)果相吻合; 王587井和牛114斜1井也具有相同的變化特征, 從牛114斜1井到王587井,第一組含量較少, 粒度明顯變細, 第二組含量小幅增加, 粒度稍微變粗, 表明第一組代表的水動力能量的明顯減弱、沉積貢獻降低和第二組代表的水動力沉積貢獻的增加。此外, 王斜583、辛176斜1井第三組與牛114斜1、王587井、王58井第四組的粒度特征完全相同, 王587、牛114斜1和王58井的第三組的特征也完全相同, 這兩大類粒度組分無疑都代表著兩種相同類型的水動力; 而且王斜583、辛176斜1井第一組與牛114斜1、王587井第二組的峰值和平均粒度相近, 粒度區(qū)間也具有相同的部分, 有可能也是同一類型水動力的敏感組分。綜合上述分析, 研究區(qū)純上 5砂體中共存在 7組不同特征的環(huán)境敏感組分(圖4), 表明其沉積時可能共存在7種水動力類型, 而且將王斜583井和辛176斜井歸為一類, 王587和牛114斜1井歸為一類, 分別代表著兩類不同的沉積水動力組合, 而王58井第一組和第二組的敏感粒度特征與這兩大類的均不相同, 表明還存在第三類沉積水動力組合, 即說明研究區(qū)內(nèi)砂體存在三種類型的成因。還可以發(fā)現(xiàn), 以上井中第一組和第二組含量總和均接近或超過 90%, 第三組和第四組的含量僅 10%左右, 表明第一組和第二組所代表的水動力在各井砂體成因中起主控作用。

    3 水動力類型分析

    通過以上的環(huán)境敏感粒度分析, 可知研究區(qū)存在7種類型水動力, 分別形成了三種成因類型的砂體,且不同類型砂體的水動力組合和水動力類型存在明顯差異。通過結(jié)合反映水動力組合特征的粒級-標準偏差圖和反映水動力環(huán)境的粒度概率圖, 對各環(huán)境敏感粒度組分所代表的水動力類型進行綜合分析。

    對比三種類型的粒度曲線后發(fā)現(xiàn), 同一口井的粒度頻率曲線與粒級-標準偏差曲線具有良好的對應(yīng)關(guān)系。王斜 583井沉積物中存在三組環(huán)境敏感粒度組分: 以第一組含量占優(yōu)勢, 平均含量達到62.85%, 粒度區(qū)間為88~500 μm(表2), 對應(yīng)Ⅱ型粒度頻率曲線的主峰(圖 5a); 第二組含量為 24.77%,粒度區(qū)間為16~88 μm, 對應(yīng)Ⅰ型粒度頻率曲線的主峰; 第三組含量為12.38%, 粒度區(qū)間為小于16 μm,分別與Ⅱ型和Ⅰ型曲線的次峰對應(yīng)。該井粒度概率曲線主要有高斜兩跳一懸三段式、低斜兩跳一懸三段式兩種類型(圖 3e), 分別代表了以波浪水動力為主和以單向牽引流水動力為主的沉積環(huán)境。而Ⅱ型頻率曲線在概率累計曲線上表現(xiàn)為高斜三段式, Ⅲ型頻率曲線則為低斜三段式, 所以第一組的粒度區(qū)間又對應(yīng)著高斜三段式的跳躍次總體(沖刷-回流段)和懸浮次總體較粗部分, 第二組的粒度區(qū)間對應(yīng)低斜三段式的跳躍次總體較細部分和懸浮次總體較粗部分, 第三組則均對應(yīng)著兩類曲線的懸浮次總體較細部分。因此可知, 王斜 583井第一組分為波浪水動力的敏感粒度組分, 第二組分為單向牽引流的水動力敏感粒度組分, 第三組分為弱能量的懸浮水動力敏感粒度組分。辛176斜1井也存在三組環(huán)境敏感粒度組分, 且都與王斜583井粒度特征十分接近,因此也分別代表了相同的水動力類型。

    王 587井存在四組環(huán)境敏感粒度組分: 第一組粒度區(qū)間為 250~1682 μm, 粒度覆蓋范圍廣, 平均含量為 52.78%, 對應(yīng)Ⅲ型粒度頻率曲線的主峰和寬緩上拱式粒度概率曲線; 第二組粒度區(qū)間為 44~250 μm, 含量次之為37.73%, 對應(yīng)Ⅱ型粒度頻率曲線的主峰和高斜三段式的跳躍次總體較細部分和懸浮次總體較粗部分; 第三組和第四組粒度區(qū)間分別為16~44 μm、小于16 μm, 這兩組組分的標準偏差值較小, 且含量也較低, 僅占 3.7%和 5.8%, 所對應(yīng)的粒度頻率曲線次峰不突出, 在粒度概率曲線上均對應(yīng)為懸浮次總體較細的兩部分。而寬緩上拱式粒度概率曲線為重力流的典型特征, 高斜三段式反映以波浪水動力為主導的沉積環(huán)境, 因此可知, 王 587井第一組分為重力流水動力的敏感粒度, 第二組分為波浪水動力的敏感粒度, 第三、四組分均為懸浮水動力的敏感粒度。同樣, 牛 114斜 1井四組組分與王 587井各組分粒度特征也十分相近, 所代表的水動力類型也相同。

    王 58井也含有四組環(huán)境敏感粒度組分: 第一組粒度區(qū)間為149~500 μm, 平均含量為52.84%; 第二組粒度區(qū)間為 44~149 μm, 平均含量為 31.49%; 第三、四組粒度區(qū)間分別為16~44 μm、小于16 μm, 平均含量相對較少, 分別為6.65%和9.02%。該井的粒度概率累計曲線有寬緩上拱式和低斜兩段式兩種類型, 第一組對應(yīng)寬緩上拱式較粗部分和低斜兩段式跳躍次總體較粗部分, 第二組對應(yīng)跳躍次總體較細部分和懸浮次總體較粗部分, 第三組和第四組均對應(yīng)為懸浮次總體較細的兩部分, 分別代表重力流、牽引流和懸浮三種水動力類型; 粒度頻率曲線僅表現(xiàn)為Ⅱ型曲線一種模式, 且第一組分和第二組分共同對應(yīng)著該類型曲線的主峰區(qū)間(圖5e), 表明一種流水作用存在兩種水動力類型, 說明該水流在搬運碎屑物質(zhì)過程中能量發(fā)生迅速變化形成兩種水動力, 即重力流和牽引流。所以, 第一組為重力流水動力的敏感組分, 粒度和標準偏差值相對王587、牛114斜1等井要小, 水動力能量較弱且不穩(wěn)定; 第二組為牽引流水動力的敏感組分, 粒度比王斜 583、辛 176斜 1井要粗, 但標準偏差值明顯變小, 說明受到重力流影響, 牽引流水動力能量較強但衰減較快; 第三、四組為懸浮水動力的敏感粒度, 含量低, 能量弱, 影響小。

    綜上所述, 在研究區(qū)砂體沉積過程中共有七種類型水動力參與作用(圖4), 分別是組分①代表的重力流水動力, 組分②代表的波浪水動力, 組分③代表的河流入湖后的牽引流水動力, 組分④代表的較低能量的重力流, 組分⑤代表的較高能量但不穩(wěn)定的牽引流水動力, 組分⑥、⑦代表的均是懸浮水動力, 這幾種水動力中對研究區(qū)砂體形成有影響的主要是前五種水動力類型。

    圖5 研究區(qū)不同類型粒度曲線疊合圖(圖中上方曲線為粒度概率累計曲線, 中間為粒度頻率曲線, 下方為粒徑-標準偏差曲線)Fig. 5 Congruent diagrams of different types of grain-size curves in the study area (The upper curve is grain size probability curve, the middle curve is grain-size frequency curves, and the lower curve is grain size-standard deviation curve.)

    4 砂體成因機制探討

    東營凹陷沙四段沉積時期, 盆地演化處于斷陷-擴張初期, 構(gòu)造活動強度相對較弱, 湖泊水體范圍緩慢擴大, 湖盆邊緣特別是斜坡帶地形坡度緩, 水體相對較淺為濱淺湖環(huán)境。研究區(qū)東北部緊鄰青坨子凸起和廣利構(gòu)造, 地形相對較陡, 其中廣利構(gòu)造為一個向南傾斜的鼻狀構(gòu)造, 發(fā)育北東、北西及近東西向的斷裂系統(tǒng), 主要斷層為北東向和北西向;南部為廣饒凸起和南部斜坡帶, 地形平緩。青坨子凸起物源的碎屑物質(zhì)以重力流方式沿北東向斷槽搬運, 形成溝道重力流沉積; 南部廣饒凸起物源的碎屑物質(zhì)沿斜坡帶形成三角洲沉積, 由于地形平緩,三角洲砂體在湖浪、入湖河流等的作用下又向西北方向延伸, 形成分流河道和指狀砂壩等沉積, 在純上5砂組沉積時期, 兩組沉積體系在牛114斜1井附近交匯。如圖 6示, 研究區(qū)東南部發(fā)育向北延伸的三角洲沉積, 并在三角洲前方形成灘壩沉積, 東北方向上發(fā)育重力流溝道沉積, 分別沿萊60-牛114斜1-王587方向和萊110-王58方向, 在溝道兩則的辛176斜1井和王斜583井附近發(fā)育有灘壩沉積, 在湖水較深處還零星發(fā)育有濁積扇沉積, 形成研究區(qū)南、北砂體粒度細, 而中部砂體粒度粗, 重力流沉積構(gòu)造與牽引流沉積構(gòu)造共生(圖版1)的沉積格局。該時期的物源研究表明, 王斜 583井和王 126井及其以南地區(qū)為南部物源體系沉積, 王58井為東北部物源體系沉積, 中部牛 114斜 1井附近為兩個物源體系的混源沉積(操應(yīng)長等, 2007)。

    綜合前文分析, 王斜583井、辛176斜1井沉積物受波浪、牽引流和懸浮水動力作用, 且沉積物來自南部物源體系, 與王126井具有相同物質(zhì)來源,所以這兩口井砂體成因應(yīng)該是: 廣饒凸起的碎屑物質(zhì)在南斜坡形成三角洲砂體后被入湖河流或波浪繼續(xù)搬運、沉積并被改造形成的灘壩砂體, 之后被重力流溝道分割成兩部分; 牛114斜1井、王587井砂體中有重力流、波浪和兩組懸浮四組組分, 重力流組分代表重力流溝道的沉積作用, 波浪組分與王斜583井、辛176斜1井的波浪組分相同, 代表波浪水動力的作用, 而沉積物則是來自廣饒和青坨子兩個物源體系, 所以這兩口井的砂體成因是: 青坨子凸起的碎屑物質(zhì)以重力流形式搬運沉積, 于牛114斜 1井附近與南部的灘壩砂體發(fā)生混合并在慣性水流作用下繼續(xù)向前延伸, 之后又受到波浪改造形成的混合砂體, 如王 587井波浪沉積構(gòu)造和重力流的沉積構(gòu)造的上下共生關(guān)系(圖版 1); 王 58井雖然有重力流、牽引流和懸浮三個組分, 但沉積物為青坨子凸起的重力流搬運沉積, 可能由于地形平坦或斷槽規(guī)模小等原因, 重力流能量弱且不穩(wěn)定而迅速衰減, 導致重力流向牽引流轉(zhuǎn)變, 從而又形成了牽引流的環(huán)境敏感組分, 屬重力流向牽引流演變的過渡流體(李順明, 2005)。所以, 王58井砂體是青坨子凸起的碎屑物質(zhì)被不穩(wěn)定重力流搬運入湖, 能量迅速減弱發(fā)生卸載形成。

    圖6 東營凹陷辛176區(qū)沙四上Cs5砂組沉積體系分布圖Fig. 6 Depositional system map of the Cs5 sand group of Upper Es4 submember in Xin176 area of Dongying sag

    在所有類型水動力中, 組分⑥、⑦均代表懸浮水動力, 但組分⑦在研究區(qū)不同類型砂體中均存在,且反映懸浮水動力, 其代表的水動力應(yīng)是湖泊水體中的懸浮水動力; 組分⑥僅在發(fā)育重力流沉積的砂體中存在, 推測應(yīng)是由于溝道重力流水動力能量較強, 入湖后繼續(xù)向前流動, 水流擴散較少, 形成的入湖河水的慣性流水動力組分。但這兩組組分粒度細, 含量少, 對研究區(qū)砂體的成因影響不大。

    5 結(jié)論

    本文通過沉積砂體的粒度綜合分析, 確定了研究區(qū)濱淺湖沉積環(huán)境中的波浪、河流及重力流等主要流水作用類型, 并通過敏感粒度分析提取了沉積物中各組分所代表的沉積水動力條件, 結(jié)合物源、沉積相發(fā)育及構(gòu)造背景特征, 對辛 176區(qū)塊純上 5砂組砂體的成因進行了詳細剖析, 認為該區(qū)王斜583、辛176斜1井砂體是廣饒凸起的碎屑物質(zhì)在南斜坡形成三角洲后被入湖河流或波浪繼續(xù)搬運、沉積并被改造形成的灘壩砂體; 牛114斜1、王587井砂體為青坨子凸起的碎屑物質(zhì)以重力流搬運與廣饒凸起的物質(zhì)混合后被波浪改造形成的砂體; 王58井砂體為重力流攜帶青坨子凸起的碎屑物質(zhì)入湖后發(fā)生卸載而形成的溝道砂體。

    因此, 對沉積物粒度資料的綜合利用能提取沉積物包含的不同粒度組分, 并能區(qū)分不同粒度組分代表的沉積水動力, 對研究復雜環(huán)境下沉積物的沉積成因有較好的適用性。但由于粒度分析往往具有多解性, 因此還需利用物源、沉積相類型及構(gòu)造背景等資料加以佐證。

    操應(yīng)長, 王艷忠, 徐濤玉, 弭連山. 2007. 特征元素比值在沉積物物源分析中的應(yīng)用——以東營凹陷王58井區(qū)沙四上亞段研究為例[J]. 沉積學報, 25(2): 230-238.

    丁喜桂, 葉思源, 高宗軍. 2005. 粒度分析理論技術(shù)進展及其應(yīng)用[J]. 世界地質(zhì), 24(2): 207-207.

    蔣慶豐, 劉興起, 沈吉. 2006. 烏倫古湖沉積物粒度特征及其古氣候環(huán)境意義[J]. 沉積學報, 24(6): 877-882.

    姜在興. 2003. 沉積學[M]. 北京: 石油工業(yè)出版社, 79-84.

    李順明. 2005. 低密度濁流的沉積成因及控制因素——以東營凹陷廣利油田純化鎮(zhèn)組為例[J]. 油氣地質(zhì)與采收率, 12(4): 29-31.

    劉萬株, 劉招君, 王東坡. 1996. 松遼盆地白堊系巖石組合與粒度分布特征[J]. 長春地質(zhì)學院學報, 26(2): 131-137.

    劉偉, 呂優(yōu)良, 徐徽, 李文闊. 2004. 東營凹陷南斜坡東段沙四上亞段沉積相與砂體展布研究[J]. 江漢石油學院學報, 26(2): 23-25.

    宋子齊, 楊金林, 潘玲黎, 路向偉, 王靜. 2005. 利用粒度分析資料研究礫巖儲層有利沉積相帶[J]. 油氣地質(zhì)與采收率, 12(6): 16-19.

    孫東懷, 鹿化煜, DAVID REA, 孫有斌, 吳勝光. 2000. 中國黃土粒度的雙峰分布及其古氣候意義[J]. 沉積學報, 18(3): 327-334

    孫有斌, 高抒, 李軍. 2003. 邊緣海陸源物質(zhì)中環(huán)境敏感粒度組分的初步分析[J]. 科學通報, 48(1): 83-86.

    王國光, 王艷忠, 操應(yīng)長, 王淑萍, 宋玉斌. 2006. 臨邑洼陷南斜坡沙河街組三角洲沉積微相粒度概率累積曲線組合特征[J].油氣地質(zhì)與采收率, 13(6): 30-32.

    王利. 2006. 牛莊洼陷東坡沙四段沉積相及油氣成藏特征[J]. 海洋石油, 26(4): 44-47.

    向榮, 楊作升, 郭志剛, Saito Y. , 范德江, 肖尚斌, 陳木宏. 2005.濟州島西南泥質(zhì)區(qū)粒度組分變化的古環(huán)境應(yīng)用[J]. 地球科學-中國地質(zhì)大學學報, 30(5): 583-587.

    肖尚斌, 李安春. 2005. 東海內(nèi)陸架泥區(qū)沉積物的環(huán)境敏感粒度組分[J]. 沉積學報, 23(1): 122-128.

    謝風猛, 王國光, 賈光華, 弭連山. 2007. 東營凹陷王58井區(qū)沙四段上亞段純上 5砂組物源方向分析[J]. 油氣地質(zhì)與采收率, 14(3): 38-45.

    徐樹建, 潘保田, 高紅山, 王均平, 管清玉, 胡春生. 2006. 末次間冰期-冰期旋回黃土環(huán)境敏感粒度組分的提取及意義[J].土壤學報, 43(2): 183-188.

    徐樹建. 2007. 風成沉積物環(huán)境敏感粒度指標的提取及意義[J].干旱區(qū)資源與環(huán)境, 21(3): 95-98.

    袁靜, 杜玉民, 李云南. 2003. 惠民凹陷古近系碎屑巖主要沉積環(huán)境粒度概率累積曲線特征[J]. 石油勘探與開發(fā), 30(3): 104-106.

    袁文芳, 陳世悅, 曾昌民, 鄢繼華. 2005. 柴達木盆地西部地區(qū)第三系碎屑巖粒度概率累積曲線特征[J]. 石油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9(5): 12-18.

    曾蘭華, 李森, 李保生, 李會川, 鄭影華. 2007. 海南島西部八所組上部砂質(zhì)沉積物的成因及其環(huán)境意義[J]. 地質(zhì)論評, 53(6): 783-789.

    鄭國璋, 岳樂平, 何軍鋒, 王建新, 張玉玲. 2006. 疏勒河下游安西古沼澤全新世沉積物粒度特征及其古氣候環(huán)境意義[J].沉積學報, 24(5): 733-738.

    References:

    CAO Ying-chang, WANG Yan-zhong, XU Tao-yu, MI Lian-shan. 2007. Application of the ratio of characteristic elements in provenance analysis: a case study from the upper part of the fourth member of the Shahejie Fm. in the W58 area, Dongying Depression[J]. Acta Sedimentologica Sinica, 25(2): 230-238(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DING Xi-gui, YE Si-yuan, GAO Zong-jun. 2005.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s of grain Size analysis technique[J]. Global Geology, 24(2): 207-207(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JANG Qing-feng, LIU Xing-qi, SHEN Ji. 2006. Grain-size Characteristics of Wulugu Lake Sediments and Its Palaeoclimate andPalaeoenvironment Implication[J]. Acta Sedimentologica Sinica, 24(6): 877-882 (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JIANG Zai-xing. 2003. Sedimentology[M]. Beijing: Petroleum Industry Press, 79-84(in Chinese).

    LI Shun-ming. 2005. Sedimentary genesis and controlling factors on low- density turbidity currents-taking Chunhuazhen formation of Guangli Oilfield, Dongyin Sag as example[J]. Petroleum Geology and Recovery Efficiency, 12(4): 29-31(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LIU Wan-zhu, LIU Zhao-jun, WANG Dong-po. 1996. Relation between sedimentary facies and grain size distribution of The Songliao Cretaceous sequence, NE China[J]. Journal of Changchun University of Earth Sciences, 26(2): 131-137(in Chinese).

    LIU Wei, Lü You-liang, XU Hui, LI Wen-kuo. 2004. Sedimentary microfacies and sandbody distribution in the Upper Members of Es4 in the south slope of Dongying Depression[J]. Journal of Jianghan Petroleum Institute, 26(2): 23-25(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SONG Zi-qi, YANG Jin-lin, PAN Ling-li, LU Xiang-wei, WANG Jing. 2005. Study on the favorable sedimentary facies belt of conglomerate reservoir by using grain-size analysis data[J]. Petroluem Geology and Recovery Efficiency, 12(6): 16-18(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SUN Dong-huai, LU Hua-yu, DAVID REA, SUN You-bin, WU Sheng-guan. 2000. Bimodal grain-size distribution of Chinese loess and its paleoclimate implications[J]. Acta Sedimentologica Sinica, 18(3): 327-334(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SUN Dong-huai, BLOEMENDAL J, Rea D. K., VANDENBERGHE J., JIANG Fu-chu, AN Zhi-sheng and SU Rui-xia. 2002. Grain-size distributions function of polymodal sediments in hydraulic and aeolian environments, and numerical partitioning of the sedimentary components[J]. Sedimentary Geology, 152, 3-4: 263-277.

    SUN You-bing, GAO Shu, LI Jun. 2003. Preliminary analysis of Environmentally Sensitive Grain-size Population in the continental sources of Marginal sea[J]. Scientific Journal, 48(1): 83-86 (in Chinese)

    WANG Guo-guang, WANG Yan-zhong, CAO Ying-chang, WANG Shu-ping, SONG Yu-bing. 2006. The combin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cumulative probality curves of grain size in sedimentary microfacies of delta of Shahejie Formation in south slope of Linyi Subsag[J]. Petroleum Geology and Recovery Efficiency, 13(6): 30-33(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WANG Li. 2006. Sedimentary face and reservoir characteristics of Es4 in the east slope of Niuzhuang Sag[J]. Offshore Oil, 26(4): 44-47(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XIANG Rong, YANG Zuo-sheng, GUO Zhi-gang, SAITO Y, FAN De-jiang, XIAO Shang-bin, CHEN Mu-hong. 2005. Paleoenvironmental implications of Grain-size component variations in the mud area southwest off Cheju Island[J]. Earth Science—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30(5): 583-587(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XIAO Shang-bin, LI An-chun. 2005. A study on Environmentally Sensitive Grain-size Population in Inner Shelf of the East China Sea[J]. Acta Sedimentologica Sinica, 23(1): 122-128(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XIE Feng-meng, WANG Guo-guang, JIA Guang-hua, MI Lian-shan.

    2007. Source orientation analysis of Chunshang 5th sand group in upper Es4 of Wang58 wellblock in Dongying Sag[J]. Petroleum Geology and Recovery Efficiency, 14(3): 38-45(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XU Shu-jian, PAN Bao-tian, GAO Hong-shan, WANG Jun-ping GUAN Qing-yu, HU Chun-sheng. 2006. Analysis of Grain-size Populations with Environmentally Sensitive Components of loess during The Last Interglacial-Glacial Cycle and their implication[J]. Acta Pedologica Sincia, 43(2): 183-188(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XU Shu-jian. 2007. Analysis of grain-size populations with environmentally sensitive components in Aeolian deposits and their implications[J]. Journal of Arid Land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 21(3): 95-98(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PENG Yan-jia, XIAO Ju-le, NAKAMURA Toshio, LIU Baolin, INOUCHI Yoshio. 2005. Holocene East Asian monsoonal precipitation pattern revealed by grain-size distribution of core sediments of Daihai Lake in Inner Mongolia of north-central China[J]. 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 233, 3-4: 467-479.

    YUAN Jing, DU Yu-min, LI Yun-na. 2003. Probability cumulative grain size curves in terrigenous depositional environments of the Paleogene in Huimin Sag[J]. 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30(3): 104-106(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YUAN Wen-fang, CHEN Shi-yue, ZENG Chang-min, YAN Ji-hua. 2005.Probability cumulative grain size curves in terrigenous of the Tertiary in west Qaidam Basin[J]. Journal of the University of Petroleum, China, (Edition of Natural Science), 29(5): 12-18(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ZENG Lan-hua, LI Sen, LI Bao-shen, LI Hui-chuan, ZHENG Ying-hua. 2007. The Genesis and Environmental Significance of the Sandy Sediments of the Upper Basuo Formation in Western Hainan Island[J]. Geological Review, 53(6): 783-789(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ZHENG Guo-zhang, YUE Le-ping, HE Jun-feng, WANG Jian-xin, ZHANG Yu-ling. 2006. Grain-siz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ediments at Palaeoswamp in AnxiCounty in Downstream of Shulehe River during Holocene and Its Paleoclimatic Significance[J]. Acta Sedimentologica Sinica, 24(5): 733-738(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圖版說明

    圖版Ⅰ PlateⅠ

    1. 牛114斜1井, 3506.50 m, 遞變層理礫巖

    2. 王587井, 3457.0 m, 逆粒序?qū)永砩暗[巖

    3. 辛176斜1井, 3257.7 m, 平行層理

    4. 王587井, 3458.0 m, 浪成沙紋交錯層理

    5. 辛176斜1井, 3257.4 m, 沙紋交錯層理

    6. 王斜583井, 3468.9 m, 生物鉆孔

    7. 王58井, 3023.0 m, 沖刷面、泥礫

    1. Niu114- NO.1 Incline well, 3506.50 m, graded bedding conglomerate

    2. Wang587 well, 3457.0 m, reverse graded bedding glutenite

    3. Xin176-NO.1 Incline well, 3257.7 m, parallel bedding

    4. Wang587 well, 3458.0 m, wave-ripple cross-bedding

    5. Xin176-NO.1 Incline well, 3257.40 m, ripple cross-bedding

    6. Incline well of Wang587, 3468.90 m, boring pore

    7. Wang58 well, 3023.0 m, scouring surface、mud pebble

    The Application of Clastic Grain-size Analysis to the Genetic Study of Sand Bodies in Upper Es4 Submember of Xin176 Area in Dongying Sag

    ZHOU Lei, CAO Ying-chang
    College of Geo-Resources and Information, China University of Petroleum, Qingdao, Shandong 266555

    The utilization of grain-size data to analyze the structur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ediment grains can effectively determine the transport mode of sediments, judge the hydrodynamic conditions, distinguish the sedimentary environments, and analyze the genetic mechanism of sediments. Based on a large number of grain-size frequency curves, probability cumulative grain-size curves and grain size-standard deviation curves, the authors studied in detail grain-size components in sediment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se components, extracted the grain components sensitive to the change of environment, and determined the corresponding hydrodynamic conditions. In combination with the sedimentary facies and structural setting, the genesis of sand bodies in the Cs5 sand group within Upper Es4 submember of Xin176 block was discussed. The result shows that the sand bodies in wx583 and x176x1 of Xin176 area are beach-bar sand bodies transported from Guangrao Salient and formed by fluvial and wave, whereas the sand bodies in n114x1 and w587 were transported from the Qingtuozi Salient in the form of gravity flow and mixed with clastic materials transported from Guangrao Salient, and then transformed by wave after the deposition of mixed sediments. The sand body in w58 is a channel sand body transported from Qingtuozi Salient in the form of gravity flow.

    grain-size analysis; hydrodynamic conditions; genesis of sand body; Dongying sag

    圖版Ⅰ PlateⅠ

    TE121.14; TE121.31

    A

    1006-3021(2010)04-563-11

    本文由教育部新世紀優(yōu)秀人才支持計劃項目(編號: NECT-06-0604)和國家油氣重大專項項目(編號: 2008ZX05051-02-01)聯(lián)合資助。

    2010-03-11; 改回日期: 2010-05-03。

    周磊, 男, 1985年生。在讀碩士研究生。通訊地址: 266555, 山東省青島經(jīng)濟技術(shù)開發(fā)區(qū)長江西路66號, 中國石油大學(華東)地球資源與信息學院。E-mail: zhouleiupc@163.com。

    猜你喜歡
    標準偏差砂體沉積物
    晚更新世以來南黃海陸架沉積物源分析
    海洋通報(2022年2期)2022-06-30 06:07:04
    渤海油田某FPSO污水艙沉積物的分散處理
    海洋石油(2021年3期)2021-11-05 07:43:12
    傾斜改正在連續(xù)重力數(shù)據(jù)預(yù)處理中的應(yīng)用
    河流相復合砂體不連續(xù)界限等效表征方法探討
    水體表層沉積物對磷的吸收及釋放研究進展
    CSAMT法在柴北緣砂巖型鈾礦勘查砂體探測中的應(yīng)用
    互感器檢定裝置切換方式研究
    討論用ICP-AES測定土壤和沉積物時鈦對鈷的干擾
    關(guān)于垂準儀一測回垂準測量標準偏差檢測方法的探討
    測繪通報(2014年3期)2014-08-16 03:15:52
    砂體構(gòu)型對剩余油分布控制研究—以文中油田文25東油藏為例
    河南科技(2014年4期)2014-02-27 14:07:25
    91精品三级在线观看| 美女免费视频网站| 欧美亚洲日本最大视频资源| 亚洲avbb在线观看| 精品熟女少妇八av免费久了| 一本久久中文字幕| 久久久久国内视频| 欧美乱妇无乱码| 好男人在线观看高清免费视频 | 此物有八面人人有两片| 欧美成人免费av一区二区三区| 好男人在线观看高清免费视频 | 欧美色欧美亚洲另类二区 | 999久久久精品免费观看国产| 亚洲午夜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激情久久久久久爽电影 | 黑丝袜美女国产一区| 精品久久久久久久毛片微露脸| 久久久精品欧美日韩精品| 极品教师在线免费播放| 免费看美女性在线毛片视频| 一夜夜www| 免费搜索国产男女视频| 午夜福利在线观看吧| 久久精品成人免费网站| 久久性视频一级片| 欧美乱妇无乱码| 国产精品秋霞免费鲁丝片| 十分钟在线观看高清视频www| 精品日产1卡2卡| 国产片内射在线| 久久午夜综合久久蜜桃| www.熟女人妻精品国产| 两个人看的免费小视频| 国产成人免费无遮挡视频| 欧美绝顶高潮抽搐喷水| 亚洲午夜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在线观看免费视频日本深夜| 妹子高潮喷水视频| 91字幕亚洲| 99国产极品粉嫩在线观看| 乱人伦中国视频| 久久国产精品男人的天堂亚洲| 丰满的人妻完整版| 国产成年人精品一区二区| 久久久久久久午夜电影| 日本a在线网址| 午夜福利在线观看吧| 麻豆av在线久日| 亚洲一卡2卡3卡4卡5卡精品中文| 热99re8久久精品国产| 黄色片一级片一级黄色片| 久久这里只有精品19| 精品久久久久久成人av| 久久午夜综合久久蜜桃| 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日日爽夜夜爽网站| 最近最新中文字幕大全电影3 | 99riav亚洲国产免费| 制服诱惑二区| 女警被强在线播放| 国产激情久久老熟女| 久久影院123| 日韩大尺度精品在线看网址 | АⅤ资源中文在线天堂| 成人免费观看视频高清| 久久影院123| 免费av毛片视频| 国产91精品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黑人欧美精品刺激| 日韩视频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精品国产乱码久久久久久男人| 国产精品久久视频播放| 日本一区二区免费在线视频| 性色av乱码一区二区三区2| 亚洲九九香蕉| 亚洲成av片中文字幕在线观看| 久久精品人人爽人人爽视色| 黄频高清免费视频| 最近最新免费中文字幕在线| 亚洲成av人片免费观看| 极品人妻少妇av视频| 狂野欧美激情性xxxx| 桃色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一卡2卡三卡四卡精品乱码亚洲| 熟女少妇亚洲综合色aaa.| 久久伊人香网站| 50天的宝宝边吃奶边哭怎么回事| 久久久久久久久中文| 不卡av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成人午夜精品| 亚洲国产欧美日韩在线播放| 最好的美女福利视频网| 在线观看一区二区三区| 免费在线观看完整版高清| 女性生殖器流出的白浆| 亚洲欧美一区二区三区黑人| 久久天躁狠狠躁夜夜2o2o| 成人手机av| 两人在一起打扑克的视频| 久久伊人香网站| 色播在线永久视频| 亚洲av五月六月丁香网| 每晚都被弄得嗷嗷叫到高潮| 亚洲国产毛片av蜜桃av| 日本欧美视频一区| 精品人妻在线不人妻|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臀色熟女| 国产精品爽爽va在线观看网站 | 久久久久亚洲av毛片大全| 久久亚洲精品不卡| 亚洲第一青青草原| 亚洲人成77777在线视频| 又大又爽又粗| 精品无人区乱码1区二区| 中出人妻视频一区二区| 午夜久久久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亚洲美女久久久| 午夜视频精品福利| 久久精品aⅴ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亚洲成人国产一区在线观看| 天堂动漫精品| 性色av乱码一区二区三区2| 波多野结衣一区麻豆| 日韩一卡2卡3卡4卡2021年| 大码成人一级视频| 久久人人爽av亚洲精品天堂| 久久精品国产综合久久久| 黑人巨大精品欧美一区二区mp4| 日韩精品青青久久久久久| 午夜福利欧美成人| 国产一区二区在线av高清观看| 久久人妻熟女aⅴ| 国产亚洲精品久久久久5区| 久久中文字幕一级| 一个人观看的视频www高清免费观看 | 亚洲第一欧美日韩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黄色淫秽网站| 高清在线国产一区| 欧美日本视频| 侵犯人妻中文字幕一二三四区| 亚洲 欧美 日韩 在线 免费| 国产成人欧美| 一级a爱片免费观看的视频| 精品一品国产午夜福利视频| 日韩视频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麻豆av在线久日| 欧美中文日本在线观看视频| 国产在线精品亚洲第一网站| 搡老熟女国产l中国老女人| 国产亚洲精品久久久久久毛片| 国产蜜桃级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第一青青草原| 少妇裸体淫交视频免费看高清 | 黑人操中国人逼视频| 色婷婷久久久亚洲欧美| ponron亚洲| 国产91精品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午夜亚洲福利在线播放| 嫁个100分男人电影在线观看| 老司机午夜福利在线观看视频| 国产成人精品久久二区二区免费| 国产乱人伦免费视频| 国产高清视频在线播放一区| 天天躁狠狠躁夜夜躁狠狠躁| 在线免费观看的www视频| 免费女性裸体啪啪无遮挡网站| 成年人黄色毛片网站| 午夜成年电影在线免费观看| 中文字幕精品免费在线观看视频| 色哟哟哟哟哟哟| 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午夜亚洲福利在线播放| 久9热在线精品视频| 亚洲欧洲精品一区二区精品久久久| 搡老熟女国产l中国老女人| 每晚都被弄得嗷嗷叫到高潮| 精品人妻在线不人妻| 国产成人精品在线电影| 亚洲人成电影观看| 夜夜夜夜夜久久久久| 天堂影院成人在线观看| 亚洲专区字幕在线| 中文字幕av电影在线播放| 色老头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最好的美女福利视频网| 中文字幕人妻丝袜一区二区| 中文字幕另类日韩欧美亚洲嫩草| 99香蕉大伊视频| 色尼玛亚洲综合影院| 超碰成人久久|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亚洲av鲁大| 亚洲久久久国产精品| 亚洲av第一区精品v没综合| 精品无人区乱码1区二区| 日日爽夜夜爽网站| 中文亚洲av片在线观看爽| 免费少妇av软件| 叶爱在线成人免费视频播放| 国产欧美日韩综合在线一区二区| 精品第一国产精品| 欧美性长视频在线观看| 精品电影一区二区在线| 免费av毛片视频| 亚洲av熟女| 性欧美人与动物交配| 国产成人精品久久二区二区免费| 亚洲精品国产区一区二| 欧美午夜高清在线| 91av网站免费观看| 日韩一卡2卡3卡4卡2021年| 看片在线看免费视频| 精品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人人澡人人妻人| 亚洲欧美精品综合一区二区三区| 无遮挡黄片免费观看| 久久久久久国产a免费观看| av网站免费在线观看视频| 欧美一级毛片孕妇| 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人妻蜜臀av | 国产蜜桃级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高清有码在线观看视频 |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亚洲av鲁大| www.999成人在线观看| 99riav亚洲国产免费| 高清在线国产一区| 亚洲欧美精品综合一区二区三区| 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第35| 国产精品av久久久久免费| 久9热在线精品视频| 国内久久婷婷六月综合欲色啪| 手机成人av网站| 午夜影院日韩av| 精品国产乱码久久久久久男人|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四区五区乱码| 国产99久久九九免费精品| 动漫黄色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私拍福利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人妻精品电影| 国产麻豆69| 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久久精品91蜜桃| 国产精品免费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麻豆av在线久日| 伦理电影免费视频| 亚洲专区国产一区二区| 无遮挡黄片免费观看| 琪琪午夜伦伦电影理论片6080| 精品欧美国产一区二区三| xxx96com| 欧美成人午夜精品| 久久天堂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国产伦人伦偷精品视频| 国产麻豆69| 窝窝影院91人妻| 在线观看www视频免费| 18禁国产床啪视频网站| 久久精品成人免费网站| √禁漫天堂资源中文www| 免费无遮挡裸体视频| 午夜免费成人在线视频| 久久久久久大精品| 一进一出抽搐动态| 日日摸夜夜添夜夜添小说| 免费在线观看影片大全网站| 国产精品二区激情视频| 桃红色精品国产亚洲av| 日本三级黄在线观看| 欧美性长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又色又爽无遮挡免费看| 性色av乱码一区二区三区2| 国产亚洲欧美98| 欧美 亚洲 国产 日韩一| 亚洲自拍偷在线| 日日干狠狠操夜夜爽| 中出人妻视频一区二区| 搞女人的毛片| 欧美日本亚洲视频在线播放| 叶爱在线成人免费视频播放| 欧美中文日本在线观看视频| 欧美精品啪啪一区二区三区| 波多野结衣av一区二区av| 亚洲精品中文字幕一二三四区| 国产亚洲欧美98| 少妇熟女aⅴ在线视频| 97人妻精品一区二区三区麻豆 | 男女下面进入的视频免费午夜 | 深夜精品福利| 一区二区三区精品91| 黄片播放在线免费| 黑人巨大精品欧美一区二区mp4| 国产精品免费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亚洲色图 男人天堂 中文字幕| 99精品在免费线老司机午夜| 日本五十路高清| 久久人妻福利社区极品人妻图片| 欧美丝袜亚洲另类 | 国产麻豆69| 欧美中文综合在线视频| 又黄又爽又免费观看的视频| 在线视频色国产色| 久久中文字幕人妻熟女| e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久| 一级毛片高清免费大全| 日韩精品青青久久久久久| 俄罗斯特黄特色一大片| 自拍欧美九色日韩亚洲蝌蚪91| 老熟妇乱子伦视频在线观看| 久久婷婷人人爽人人干人人爱 | 日韩国内少妇激情av| 久久国产精品男人的天堂亚洲| 一个人观看的视频www高清免费观看 | 黄色女人牲交| 欧美乱妇无乱码| 久久 成人 亚洲| 免费看a级黄色片| 最近最新中文字幕大全免费视频| 中文字幕色久视频| 色老头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久久精品国产清高在天天线| 欧美色视频一区免费| 超碰成人久久| 精品人妻在线不人妻| 如日韩欧美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日日爽夜夜爽网站| 午夜影院日韩av| 电影成人av|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免费欧美| 欧美一区二区精品小视频在线| 国产精品自产拍在线观看55亚洲| 老司机午夜福利在线观看视频| 97人妻天天添夜夜摸| 人人妻人人爽人人添夜夜欢视频| 69精品国产乱码久久久| 免费一级毛片在线播放高清视频 | 国产av又大| 91精品国产国语对白视频| 此物有八面人人有两片| 亚洲九九香蕉| 成熟少妇高潮喷水视频| 欧美不卡视频在线免费观看 | 亚洲情色 制服丝袜| 日本黄色视频三级网站网址| 精品乱码久久久久久99久播| 高清毛片免费观看视频网站| 国产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精品不卡| 天天一区二区日本电影三级 | 这个男人来自地球电影免费观看| 首页视频小说图片口味搜索| 国产99久久九九免费精品| 女人爽到高潮嗷嗷叫在线视频| 国产成人欧美| 男女午夜视频在线观看| 免费高清在线观看日韩| 日本撒尿小便嘘嘘汇集6| 亚洲专区字幕在线| 天天躁狠狠躁夜夜躁狠狠躁| 香蕉丝袜av| 午夜福利成人在线免费观看| 9热在线视频观看99| 精品人妻在线不人妻| 在线观看免费日韩欧美大片| 日韩大尺度精品在线看网址 | 日本 欧美在线| 国产精品永久免费网站| 夜夜看夜夜爽夜夜摸| 99国产精品免费福利视频| 一进一出抽搐动态| 精品久久久精品久久久| 亚洲自拍偷在线| 亚洲精华国产精华精| 级片在线观看| 久久香蕉精品热| av有码第一页| 性少妇av在线| 搞女人的毛片| 国产精品秋霞免费鲁丝片| 91在线观看av| 亚洲片人在线观看| a在线观看视频网站| 久久青草综合色| 国产精品98久久久久久宅男小说| 中文字幕人成人乱码亚洲影| 狠狠狠狠99中文字幕| 多毛熟女@视频|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在线观看免费|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四区久久 | 国产成人系列免费观看| 久久中文字幕一级| 少妇的丰满在线观看|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不卡视频| 搡老岳熟女国产| 人成视频在线观看免费观看| 亚洲第一电影网av| 999久久久精品免费观看国产| 91成年电影在线观看| 99久久综合精品五月天人人| 久久香蕉精品热| 国产一区二区激情短视频| 首页视频小说图片口味搜索| 一边摸一边抽搐一进一出视频| 亚洲第一青青草原| 性少妇av在线| 国产精品亚洲一级av第二区| 啦啦啦 在线观看视频| 国产97色在线日韩免费| 在线观看66精品国产| 久久久久久大精品| 丰满人妻熟妇乱又伦精品不卡| 老熟妇仑乱视频hdxx| 99国产精品一区二区蜜桃av| 午夜免费鲁丝| 一区福利在线观看| 日本一区二区免费在线视频| 国产精品99久久99久久久不卡| 岛国视频午夜一区免费看| 十分钟在线观看高清视频www| 变态另类成人亚洲欧美熟女 | 看片在线看免费视频| 国产在线观看jvid| 男人的好看免费观看在线视频 | cao死你这个sao货| 91大片在线观看| 国产三级在线视频| 国产成人影院久久av| 美国免费a级毛片| 欧美黑人欧美精品刺激| 少妇的丰满在线观看| 午夜视频精品福利| 亚洲国产精品成人综合色| 黑人欧美特级aaaaaa片| 涩涩av久久男人的天堂| 亚洲成人久久性| 日韩精品免费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香蕉国产在线看| 熟妇人妻久久中文字幕3abv| 亚洲熟妇中文字幕五十中出| 国产成人欧美在线观看| 一区二区三区激情视频| 香蕉丝袜av| 亚洲色图综合在线观看| 一区二区日韩欧美中文字幕| 操出白浆在线播放| 国产精品98久久久久久宅男小说| 国产一区二区在线av高清观看| 午夜福利成人在线免费观看| 悠悠久久av| 亚洲av熟女| 国产1区2区3区精品| 久久婷婷人人爽人人干人人爱 |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在线观看免费| 久久中文字幕人妻熟女| 九色国产91popny在线| 一级a爱片免费观看的视频| 99在线视频只有这里精品首页| av电影中文网址| 亚洲久久久国产精品| 国产单亲对白刺激| 精品国产亚洲在线| 91av网站免费观看| 50天的宝宝边吃奶边哭怎么回事| 日韩成人在线观看一区二区三区| 制服诱惑二区| 亚洲国产精品合色在线| 琪琪午夜伦伦电影理论片6080| av天堂久久9| 国产精品久久久av美女十八| 成年人黄色毛片网站| 欧美精品啪啪一区二区三区| 美女高潮到喷水免费观看| 高清在线国产一区| 午夜影院日韩av| 亚洲人成电影免费在线| 欧美精品亚洲一区二区| 欧美日韩亚洲综合一区二区三区_| 中文字幕久久专区| 国产主播在线观看一区二区| 亚洲成a人片在线一区二区| 欧美亚洲日本最大视频资源| 亚洲五月天丁香| 99久久99久久久精品蜜桃| 一二三四社区在线视频社区8| 日本三级黄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久久成人aⅴ小说| 欧美日韩亚洲国产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av天堂在线播放| 国产精品秋霞免费鲁丝片| 亚洲成人久久性| 别揉我奶头~嗯~啊~动态视频| 国产亚洲精品久久久久久毛片| 最近最新中文字幕大全免费视频| 久久 成人 亚洲| 欧美黄色片欧美黄色片| 日本三级黄在线观看| 国产在线观看jvid| 亚洲成a人片在线一区二区| 国产精品亚洲一级av第二区| 一夜夜www| 亚洲国产欧美网| 亚洲av成人av| 久久久久精品国产欧美久久久| 免费看a级黄色片| 美女 人体艺术 gogo|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视频了| 久久天躁狠狠躁夜夜2o2o| 欧美国产精品va在线观看不卡| 国产单亲对白刺激| 日本黄色视频三级网站网址| 亚洲精华国产精华精| 女性被躁到高潮视频| 香蕉丝袜av| 色综合婷婷激情| 国产黄a三级三级三级人| 级片在线观看| 在线视频色国产色| 免费在线观看亚洲国产| 亚洲国产欧美日韩在线播放| 在线观看午夜福利视频| 国产精品1区2区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精品久久二区二区91| 9191精品国产免费久久| 亚洲熟妇中文字幕五十中出| 日韩欧美国产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香港三级国产av潘金莲| av片东京热男人的天堂| 女人被躁到高潮嗷嗷叫费观| 十八禁人妻一区二区| 精品福利观看| 男女之事视频高清在线观看| 亚洲中文日韩欧美视频| 久久精品影院6|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免费欧美| avwww免费| 欧美黄色淫秽网站| 久久久久亚洲av毛片大全| 无人区码免费观看不卡| 国产一级毛片七仙女欲春2 | 亚洲精华国产精华精| 9热在线视频观看99| 国产成人精品久久二区二区91| 欧美乱色亚洲激情| 极品教师在线免费播放| 窝窝影院91人妻| 亚洲熟妇熟女久久|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在线不卡| 亚洲片人在线观看| 成年女人毛片免费观看观看9| 国产野战对白在线观看| 亚洲成a人片在线一区二区| 丝袜在线中文字幕| 成人手机av| 久久久久久免费高清国产稀缺| 1024视频免费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99久久99久久久不卡| 男女下面插进去视频免费观看| 老司机深夜福利视频在线观看| 黑丝袜美女国产一区| 男男h啪啪无遮挡| videosex国产| 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人妻蜜臀av | 99在线视频只有这里精品首页| 亚洲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有码在线看 | 久久精品国产清高在天天线| 多毛熟女@视频| 国产高清激情床上av| 美女扒开内裤让男人捅视频| 亚洲国产精品999在线| 久久这里只有精品19| 91字幕亚洲| 午夜老司机福利片| 亚洲精品在线观看二区| 性少妇av在线| 亚洲精品一区av在线观看| 免费不卡黄色视频| 黑人巨大精品欧美一区二区蜜桃| 欧美色欧美亚洲另类二区 | 久久久国产成人免费| 999精品在线视频| 在线观看免费日韩欧美大片| 久久久久久免费高清国产稀缺| 两性夫妻黄色片| 一进一出抽搐gif免费好疼| 中文字幕人妻熟女乱码| 日本免费一区二区三区高清不卡 | 亚洲精品国产区一区二| 欧美日韩福利视频一区二区| 91字幕亚洲| 极品人妻少妇av视频| 亚洲国产欧美日韩在线播放| 在线观看免费午夜福利视频| 天天躁夜夜躁狠狠躁躁| 美女 人体艺术 gogo| av天堂在线播放| 成年女人毛片免费观看观看9| 日本欧美视频一区| 美女扒开内裤让男人捅视频| 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午夜久久久久精精品| 欧美黑人欧美精品刺激| 丁香六月欧美| 亚洲性夜色夜夜综合| 搞女人的毛片| 一级片免费观看大全| 亚洲成人免费电影在线观看| 在线观看免费日韩欧美大片| 悠悠久久av| 亚洲人成伊人成综合网2020| 91成人精品电影| 一卡2卡三卡四卡精品乱码亚洲| 午夜福利一区二区在线看| 制服人妻中文乱码| 日韩三级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午夜理论影院| 男女之事视频高清在线观看| 成人国产综合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