鉆孔灌注樁由于施工時大部分是在水下進行的,其施工過程無法直接觀察,只能根據對鉆進過程中的機械變化狀態(tài)及對相應時段所產生的鉆渣進行推斷分析而估算成孔情況,因此專業(yè)針對性較高,對施工質量控制的要求亦較高。由于樁基礎是整個結構物的根基,施工中任何一個環(huán)節(jié)出現問題,都將直接影響到整個工程的質量和進度,甚至給投資者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和不良的社會影響。因此,施工時應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進行施工質量控制,預防出現施工質量問題;而當出現質量事故時應及時采取措施補救,確保鉆孔灌注樁的施工質量。
現根據鉆孔灌注樁施工時常見的質量問題,探討一下相應的防治措施以及出現質量事故時的補救方法。
在復雜地質情況下,由于地質勘探的局限性,地質資料無法反映每個樁位的地質情況,導致鉆孔灌注樁到達設計深度時,樁端沒有支承在持力層上,造成樁底地基承載力不足。
在判斷是否終孔時,應每樁取芯進行檢驗。如無法每根樁取芯,要參照鄰近樁取芯情況、鉆速、泥漿返上的巖屑及鉆進情況(一般鉆進至微風化巖時,鉆頭不蹩鉆,主動鉆桿振動不很厲害,鉆進聲音感覺較好)以及工程地質資料進行綜合考慮,發(fā)現異常及時向監(jiān)理單位和設計人員反映。
如果在成樁后進行單樁承載力檢測時才發(fā)現樁底地基承載力不足,此時可采取以下幾種方法處理。
⑴樁承載力小于原設計值較多時,可采用加樁的方法。在樁與樁之間加鉆孔灌注樁或預制樁,分擔承載力不足的灌注樁的荷載;
⑵樁承載力與原設計值相差較小時,可采用增大樁承臺或地梁的底面積的方法。利用樁與承臺或地梁的共同作用,分擔上部結構的荷載。
產生樁孔傾斜的原因通常有以下幾種:
⑴樁架不穩(wěn),鉆桿導架不垂直;鉆機磨損,部件松動,或鉆桿彎曲,接頭不直;
⑵土層軟硬不均,鉆頭受到的阻力不勻,導致樁孔逐漸傾斜;
⑶鉆機成孔時,遇較大孤石,或在粒徑懸殊的砂層鉆進,鉆頭受到的阻力不勻。
⑴經常檢查鉆機的水平度和垂直度,檢查鉆孔設備是否正常,發(fā)現異常及時調整或更換;
⑵遇軟硬土層時,控制鉆進速度,低速鉆進;
⑶遇孤石或探頭石,宜用鉆機低速鉆透石頭。
⑷當樁成孔灌注前須使用探孔器檢查成孔的樁徑及垂直度,以保證這些指標的合格率。
樁孔傾斜通常在下放鋼筋籠前能察覺。如果發(fā)現樁孔傾斜,則必須重新鉆進掃孔;如果傾斜較為嚴重,則應回填重新鉆孔,如成樁后發(fā)現斜樁,則應由設計部門根據實際情況進行加樁或修改承臺結構。
鉆孔灌注樁產生縮徑主要有以下兩種原因。
⑴人為疏忽使用其他規(guī)格的鉆頭,或因鉆頭陳舊,磨損后直徑偏差超過規(guī)定值;
⑵在塑性土中成孔時,由于塑性土膨脹,導致樁孔縮徑。
⑴每根樁開始鉆孔時,現場技術管理人員應驗證鉆頭規(guī)格,如發(fā)現其磨損超過10mm就要及時調換鉆頭,確保鉆頭規(guī)格符合要求;
⑵在鉆孔時,應根據地質資料中不同土層的情況,繪制鉆進成孔時間曲線,根據鉆進成孔時間曲線隨時調整鉆進速度。在塑性土層應加快鉆進速度,快速通過。鉆進速度常為0.2m/min左右;在細粉砂層減慢鉆進速度,鉆進速度常為0.015m/min左右。
⑴在鉆孔時發(fā)現樁孔縮徑,則應采用上下反復掃孔的辦法,以使孔徑達到設計要求;
⑵成樁后使用超聲波檢測時發(fā)現灌注樁縮徑,則應進行單樁靜載試驗。如不能滿足承載力要求,則按承載力不足的處理方法處理。
⑴不進行詳細檢查,清孔不干凈或沒有進行二次清孔;
⑵清孔后不及時澆筑混凝土,停留時間過長,泥漿中殘渣或孔壁坍塌物沉入樁底。
⑴認真檢查,正確使用測繩與測錘;
⑵一次清孔后,若不符合要求,要采取改善泥漿性能或延長清孔時間等方法。
⑴在鋼筋籠下放完畢后,若發(fā)現沉渣量超過規(guī)范要求,應進行二次清孔,達到要求后立即澆筑混凝土;
⑵若是在樁基檢測如抽芯時發(fā)現樁底有較多沉渣,則應進行單樁靜載試驗。若單樁承載力不足,則可采用鉆孔后高壓注漿法進行補強,或者采用單樁承載力不足的方法進行處理。
⑴當混凝土灌注至鋼筋籠下口時,若此時提升導管,導管底端距鋼筋籠僅1m左右距離時,由于澆注的混凝土自導管流出后沖擊力較大,推動了鋼筋籠上??;
⑵若混凝土灌注至鋼筋籠,而導管埋深較大時,其上層混凝土因澆注時間較長,已近初凝,表面形成硬殼,混凝土與鋼筋籠有一定握裹力,如果此時導管底端未及時提到鋼筋籠底部以上,混凝土在導管流出后將以一定速度向上頂升,同時也帶動鋼筋籠上移。
⑴灌注混凝土過程中,應隨時掌握混凝土澆筑標高及導管埋深,當混凝土埋過鋼筋籠底端2~3m時,應及時將導管提至鋼筋籠底端以上;
⑵澆筑混凝土時,當導管尚未提至鋼筋籠底端以上時,應保證混凝土連續(xù)澆筑,盡量不要停留。
⑴當發(fā)現鋼筋籠開始上浮時,應立即停止?jié)沧ⅲ蚀_計算導管埋深和已澆混凝土標高,提升導管后再進行澆注,即可消除上浮現象;
⑵若混凝土澆筑完成后才發(fā)現鋼筋籠位置上移,則應由設計人員重新計算是否滿足設計要求。
⑴泥漿過稠,如:泥漿比重大或泥漿中含較大的泥塊,增加了澆注混凝土的阻力。當導管堵塞、流動不暢而使用振擊的方法時,混凝土一旦沖出,即沖破泥漿最薄弱處急速返上,并將泥漿夾裹于樁內,造成夾泥層;
⑵灌注混凝土過程中,因導管漏水或導管拔出混凝土面也會造成夾泥層和斷樁;
⑶灌注時間過長,上部混凝土已接近初凝,形成硬殼,而且隨時間增長,泥漿中殘渣積聚于混凝土表面,造成混凝土灌注困難,造成堵管與導管拔不上來,引發(fā)斷樁事故;
⑷導管埋得太深,拔出時底部已接近初凝,導管拔上后混凝土不能及時沖填,造成泥漿填入。
⑴認真做好清孔工作,防止孔壁坍塌;
⑵混凝土初灌量盡量大,產生足夠的沖擊力可以克服泥漿阻力;
⑶盡可能快速連續(xù)澆筑,使混凝土和泥漿一直保持流動狀態(tài),防止導管堵塞;
⑷提升導管要準確可靠,澆筑混凝土過程中隨時測量導管埋深,并嚴格遵守操作規(guī)程;
⑸灌注水下混凝土前檢查導管是否有漏水、彎曲等缺陷,發(fā)現問題要及時更換。
發(fā)生了斷樁或夾泥的質量事故,可采取以下措施處理。
⑴若缺陷部位較淺,可采用開挖至缺陷部位,鑿去松散、薄弱部分混凝土,再重新澆筑高一強度等級的混凝土;
⑵若缺陷部位較深,可采用鉆機鉆到質量缺陷下一倍樁徑處,進行清洗后高壓注漿加固。
⑴鉆孔灌注樁的施工難點是成孔質量和混凝土澆筑質量的控制。通常出現的施工質量問題均與這兩道工序有關,因此必須重點控制。
⑵進行施工質量控制時要注意細節(jié):①吊放鋼筋籠前要先進行孔徑、垂直度、孔深的檢查驗收,否則出現“卡籠”時返工較為困難;②施工中泥漿的水頭必須經過計算,不能過多地提高泥漿水頭,必須保持孔壁的側壓平衡。
⑶要有完善的質量保證體系,建立系統化的動態(tài)管理制度和方法,并切實提高施工人員職業(yè)素質,才能將質量控制措施落到實處,保證鉆孔灌注樁樁的施工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