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金陽
摘 要: 良好的家庭教育對孩子的健康成長具有重要的作用,家長應注重家庭教育方式,加強與子女的溝通,提高家庭教育的實效。圍繞家庭教育問題,本文就合格家長的素質、家庭教育的類型、正確的家庭教育方式、兒童生活教育中應注意的問題具體展開了分析。
關鍵詞: 合格家長 家庭教育 兒童成長
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而且是終生的指導者,是一個人漫長人生的引路人。正所謂“一日為父,終生為師”,人無論多大,家長永遠是他的老師,永遠是他的指導者,是他的引路人。成家立業(yè)的人絕大多數都要生兒育女,都要擔負起家長的責任,這種責任是歷史賦予我們的,是自然界的基本法則。它既是一種家庭責任,又是一種社會義務。
一、什么是合格家長
家長是一個家庭中的法人代表,掌管家庭中的一切事物,對家庭中的一切行動具有管理、決策、協調的責任,對子女的成長有教育、管理、引導的義務,是一個家庭中的最高“行政長官”。一個合格的家長應該具備以下基本條件:(1)治理家庭的方法;(2)教育子女的能力;(3)一定的知識積累;(4)基本的道德標準和規(guī)范;(5)處理家庭事物的能力。具備上述條件才能稱得上是基本合格的家長,否則,只能是一個生兒育女的機器,只能稱得上是孩子的衣食父母。一個有水平的家長,不論他有幾個孩子,不論他的家庭生活有多么艱辛,他的子女一定在未來的事業(yè)中有所作為,在人生的旅途上叱咤風云,對家庭、對國家作出杰出的貢獻。
二、如何做一個合格的家長
(一)營造溫馨和諧的家庭環(huán)境氛圍,培養(yǎng)兒童健康的心理素質。
優(yōu)秀的人才可能出現在一個干部家庭,也可能誕生于一個普通的工人或農民家庭,但是有一點是相同的,那就是他們一定有一個很好的家庭環(huán)境,這是由優(yōu)秀的家長教育完成的。實踐證明:建立良好的家庭環(huán)境是兒童形成健康心理素質的重要保證,在兒童心理素質的形成和發(fā)展過程中,家庭環(huán)境的影響是多層次、多方面的。
當前在對待子女教育問題上,大致存在以下四類家庭。
1.遵循封建舊規(guī)型家庭。這類家庭常常強調輩分,強調絕對服從長輩的意志,子女稍有不聽就施以懲罰。在這類父母過于嚴厲的教養(yǎng)態(tài)度下,孩子自身缺少自主權,整天在父母設置的恐怖氣氛中艱難度日,容易形成膽小、自卑的心理,缺乏自信和獨立性,或者形成蠻橫、撒謊、逆反心理,尋找在報復中得到心理上的補償和平衡。
2.一味嬌寵、有求必應型家庭。一些家長只想著為孩子提供無所不及的幫助和保護,由于父母過分包辦代替,孩子易養(yǎng)成極大的依賴性,形成自私、任性、吹牛的性格。在這種環(huán)境下成長起來的孩子,往往老師都難以教育,在學校受到一點委屈動不動就找家長幫忙,受不了一點挫折,經不起風雨。
3.放任自流、我行我素型家庭。有的家長或在外經商或經常外出,有的家長整天忙于工作,在事業(yè)蒸蒸日上的時候,對孩子的教育疏于管理,很少與孩子交流,就更談不上了解孩子的思想變化。這種家庭中,孩子容易因為得不到關心,得不到父愛和母愛而產生孤獨感,逐漸會形成富于攻擊、冷酷,甚至放蕩的不良品質。
4.民主、和睦型家庭。在這類家庭中成長的兒童對人坦誠友好,自尊、自立,能接受批評,有獨立處理事務的能力。
近年來,由于社會經濟、文化的飛速發(fā)展,人們的價值觀急劇變化,家庭結構也隨著發(fā)生改變,主要表現在單親家庭不斷上升。這類家庭給予兒童內心的安全感、歸宿感驟然消失,伴隨而來的卻是失去父親或者母親,甚至失去雙親的痛苦,孩子成了父母爭奪或拋棄的對象、出氣筒,或父母傾訴的對象。這些都給孩子心靈以極大的創(chuàng)傷,使孩子容易形成變態(tài)心理和怪癖性格,也容易走上犯罪道路。
家庭是社會的細胞,是兒童成長的搖籃。不同類型家庭的不同教養(yǎng)態(tài)度對兒童個性品格、心理素質的形成和影響是不同的。家長有責任去營造溫馨和諧的家庭環(huán)境,為孩子的健康成長提供一個良好的生存環(huán)境。
(二)教兒先教己。
家長是孩子的老師。老師是什么概念?老師就是榜樣,就是楷模,就是樣子。要求孩子做到的,家長首先要做到。一個品德優(yōu)秀、學習優(yōu)異的孩子,追根溯源,他的家長一定是一個教子有方、學識淵博的人。孩子的教育和培養(yǎng)是最辛苦的,因為人是最復雜的,一個成才的孩子的背后是父母的辛酸和艱苦努力。酸甜苦辣都有營養(yǎng),成功與失敗都是收獲。我們都希望自己在教育孩子成長的時候,收獲的是成功,收獲的是喜悅。
1.家長要有健康、向上、樂觀的人生態(tài)度。我家生活在一個貧窮的農村,在我的記憶里,母親常年有病,一家五口人僅靠父親一個人勞動維持生活,家里經常吃了上頓沒了下頓。就是這種生活,父親也從來沒有對生活失去信心,他用對生活的熱愛,用對困難的抗爭,用自己艱苦樸素的精神教育和感染自己的兒女。他教育我們做人要做好人,做事要做好事。要懂得對自己、對他人負責,要善待每一個人,因為善待別人,就是善待自己,永遠也不要對生活失去信心。
2.家長要讓孩子學會自己走路。有許多家長,當孩子十幾個月以后,就忙著給孩子買學步車,讓孩子在學步車中學會走路。更有甚者,孩子考上大學后,還細致入微地送到學校,替孩子辦理各種入學手續(xù),收拾床鋪,安置行李,忙得不亦樂乎,累得滿頭大汗。在日本這是不可思議的,而在中國卻是司空見慣。對子女的無微不至,實際上是害孩子,實際上是剝奪了孩子健康成長的機會,這是中國教育的誤區(qū),也是中國父母的悲哀。
3.家長要有良好的生活習慣。父母好睡懶覺,孩子在學習上就會偷懶;父親吸煙,孩子就可能早早學會噴云吐霧;父母出口帶臟話,孩子一定很早就會罵人。
4.家長要培養(yǎng)孩子堅強的意志。2010年1月份以來,富士康公司接連發(fā)生多起員工跳樓事件,震驚國內外。據富士康方面介紹,這幾起跳樓事件中,死者的共同特征是:年齡在18—24歲之間,入職時間不到一年。根據警方調查,心理問題是事件發(fā)生的主要原因。因此,家長必須從小培養(yǎng)孩子堅強的性格,要告訴孩子:一個人在生活中每天都要克服困難,克服一個小困難就是一次成功,克服一個大困難就是一次勝利,贏得勝利的人就是英雄。
5.養(yǎng)成與孩子溝通的習慣。如何與兒女溝通?這是許多家長,特別是初中到高中這個階段孩子家長共同遇到的難題。幾乎所有的家長都有疑問:“為什么孩子會變得那樣的任性和難以溝通呢?明知道做得不對為啥不讓家長管教呢?”父母如何和孩子溝通?第一,設身處地為孩子著想;第二,傾聽孩子的心聲;第三,幫助孩子解決困難。
三、對兒童生活的教育應該注意的問題
兒童和成人不一樣,他們正在成長和發(fā)育階段,家長要注意兒童的生活與成人有較大的區(qū)別,這種區(qū)別不僅孩子要注意,家長更要在孩子成長的各個階段對孩子進行恰當的指導,讓孩子健康地度過童年生活。(1)不宜穿緊身褲;(2)不宜久看電視;(3)不宜戴有色眼鏡;(4)不宜睡在大人中間;(5)14歲前不宜穿皮鞋;(6)不宜常聽MP3耳機;(7)不宜長時間讀寫;(8)不宜睡彈簧床;(9)女孩子不宜涂口紅;(10)教育孩子不要攀比;(11)養(yǎng)成愛勞動的習慣;(12)養(yǎng)成文明禮貌習慣。
當前,開展素質教育、優(yōu)化家庭教育最關鍵的問題是大力提高家長的自身素質,使其明確家長的責任和義務,認識兒童健康心理的重要性,努力克服家庭結構變化等帶來的障礙,為兒童成長創(chuàng)建一個溫馨的家庭環(huán)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