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曉會,郭永剛(.黑龍江大學東語學院,哈爾濱50080;.東北林業(yè)大學外國語學院,哈爾濱50040)
探析日語“か”類常用動詞的語義網(wǎng)絡(luò)
華曉會1,郭永剛2
(1.黑龍江大學東語學院,哈爾濱150080;2.東北林業(yè)大學外國語學院,哈爾濱150040)
日語假名屬于原始詞根詞,通過附加詞尾的方法派生出新的詞匯形成動詞群。第一個假名相同的日語動詞之間都存在某些語義上的相似性,相同假名越多,其家族相似性越高。把“か”類常用動詞按照相交、覆蓋、隔斷、交換以及咀嚼等語義劃分為五個小群,從家族相似性上進行了剖析,發(fā)現(xiàn)假名“か”就是“か”類常用動詞中承載共同模糊語義的重要部分。盡管“か”類常用動詞所表達的意義千差萬別,但都與相交以及接觸有關(guān)。確認相交以及接觸就是本類動詞的共同語義特征,并由此推斷出所有的“か”類常用動詞處在一個模糊的范疇中,由一個復(fù)雜的、相互交叉的相似性網(wǎng)絡(luò)系縛在一起。
日語“か”類常用動詞;家族相似性;語義網(wǎng)絡(luò)
認知語言學認為,沒有獨立于人的認知以外的所謂意義,也沒有獨立于人的認知以外的客觀真理。認知語言學提出語言與人的認知能力有著密切的相關(guān)性和系統(tǒng)性,強調(diào)人的經(jīng)驗和認知能力在語義解釋中的重要作用。它為研究語言詞匯意義提供了新的角度與方法。我們此次以人的經(jīng)驗、認知、范疇化作為日語動詞研究的出發(fā)點,初次嘗試對“か”類常用動詞進行類屬劃分和范疇化研究,這是一個嶄新的課題。雖說“か”類常用動詞的范疇化過程是一個心理過程,但這個過程不是任意的,而是受到“か”類常用動詞的特性以及人們對“か”類常用動詞使用經(jīng)驗的制約,是人們的生理感知和大腦機制與“か”類常用動詞使用環(huán)境相互作用的結(jié)果。通過類屬劃分和范疇化,可以證明“か”類常用動詞家族相似性的特征與客觀世界有著直接的關(guān)系,可以證明其意義是事物客觀特征的具體反映。我們又可以依據(jù)這種關(guān)系和特征進行邏輯推理,推導(dǎo)出“か”類常用動詞的模糊語義網(wǎng)絡(luò)。
語言是人類通過大腦對人類自身及周圍環(huán)境進行認知的結(jié)果,語言是兩者互動的產(chǎn)物,所以認知和語言的中心環(huán)節(jié)就是人。人類為了充分認知客觀世界,必須采取最為有效的分析、判斷、歸類的方法將來自外界的信息和認知的成果進行分類儲存和記憶定位。這種主客觀相互作用對事物進行分類的過程就是范疇化的過程。
杰肯道夫(Jackendoff)提出:“認知所不可缺少的一個方面就是進行類屬劃分的能力,即判定某一個特定的事物是或不是某一個特定的范疇的具體實例?!盵1]人類用有限的認知手段,對千變?nèi)f化的客觀世界進行認知、進行類屬劃分,把從中獲得的無限多的感性知識轉(zhuǎn)化為有限個范疇內(nèi)的系統(tǒng)的理性知識,然后再加以吸收和轉(zhuǎn)化。這種認知過程中的類屬劃分(范疇化)反映到語言上就變成了語言學的范疇化。
里德(Reed)也提出:“構(gòu)建知識的途徑之一是建立范疇。范疇是由那些在我們看來多少是互相聯(lián)系、并因此而被我們歸成一類的事物或事件組成的。”[2]在人類的內(nèi)心深處存在著某些類屬劃分的心理機制,決定了人類建立知識范疇的途徑和方式。類屬劃分不僅使認知得以實現(xiàn)并證實客觀事物或現(xiàn)象的無限可分性,而且降低了認知的復(fù)雜性,從而導(dǎo)致所得到的范疇邊界的模糊性。為了對一連續(xù)客體進行認知,人們根據(jù)實際需要將其切分成若干個范疇,對客觀世界的任何切分,都在某種程度上帶有模糊性。這種模糊性不可避免地會反映到詞語的意義上并形成語義模糊。這些模糊詞語的某些聯(lián)系又將證明某類事物的一族詞語系縛在同一個范疇中。
基于以上理論,我們認為,把日語中的語義千差萬別的“か”類常用動詞納入同一范疇中進行研究,不僅能使“か”類常用動詞的認知規(guī)律得以實現(xiàn),而且可以大大降低“か”類常用動詞認知的復(fù)雜性。在長期的日語動詞教學中,我們發(fā)現(xiàn)第一個假名相同的日語動詞之間都存在某些語義上的相似性,而相同假名越多則語義相似性越大。此類現(xiàn)象尤其在日語“か”類常用動詞中最為顯著。為弄清楚其中的緣由,我們查閱了數(shù)本日語詞典,并特意把《新明解國語辭典》(三省堂株式會社,1978年)中69個星號日語固有動詞中的32個最常用的非復(fù)合類“か”類動詞提取出來,進行分析整理如下:
抱える、孵す、書く、掻く、駆ける、被る、被さる、被せる、重なる、重ねる、霞む、陰る、飾る、かばう、飼う、限る、囲む、囲う、隠す、隠れる、買う、代える、代わる、交わす、変える、変わる、返る、返す、帰す、噛む、かじる、醸す
通過分析,我們注意到“か”類常用動詞語義之間存在著十分接近的相似意義。將“か”類常用動詞劃分在同一范疇內(nèi),將從本質(zhì)上實現(xiàn)認知經(jīng)濟性。羅施(Rosch)很早就明確指出:“每個生物體都希望從其范疇中得到大量的有關(guān)周圍環(huán)境的信息,同時又盡可能少消耗掉其自身有限的能力資源?!盵3]我們把“か”類常用動詞進行類屬劃分并納入同一范疇進行認知研究,將大大降低相關(guān)日語常用動詞認知過程的復(fù)雜性。從認知經(jīng)濟性的角度來說,一個“か”類常用動詞的抽象概念所儲存的信息不可盡數(shù),所需要的基本概念卻很少。這是因為人類具有的模糊思維能力可以跨越思維的許多階段和大量的信息,而集中處理那些與當前任務(wù)有關(guān)的信息。伍鐵平把這種思維方式稱作“跨越式思維”[4]。“跨越式思維”可以使人腦高效率地工作。同時,認知經(jīng)濟性也不可避免地造成“か”類常用動詞語義范疇的模糊性。
趙艷芳認為,所有范疇都是模糊范疇。同一范疇的成員不是由共同特性決定的,而是由家族相似性所決定的,即范疇成員之間總是享有某些共同特性[5]。也就是說,范疇沒有固定的明確的邊界,隨著新事物的產(chǎn)生、發(fā)展,其范疇的邊界可以隨之擴大、拓寬。我們嘗試把日語中的“か”類常用動詞納入同一范疇中進行認知分析,深刻探析“か”類常用動詞以家族相似性為特征的形體外延、語義內(nèi)涵以及引申意義。
我們把日語“か”類常用動詞的家族相似性概括為以下兩種形式:a.根據(jù)成員之間的相似性所進行的概括;b.根據(jù)成員之間的共同屬性所進行的概括(巴斯蒂克Bastick,1982)[6]。因為a類概括活動是根據(jù)相似性所進行的,所以獲得的范疇通常都是沒有“硬性核心”的模糊集合,它們在某些方面往往是交叉的或者重疊的。正如維特根斯坦(W ittgenstein)所說,“我想不出有比‘家族相似性’更好的詞語來形容這種相似性;因為一個家族的成員之間所具有的各種相似性——身體、容貌、眼睛的顏色、舉止、性情等等方面的相似性就是以同樣的方式互相交叉、重疊的”[7]。b類概括活動因為是根據(jù)成員之間的共同屬性所進行的,所以獲得的范疇則總是具有“硬性核心”的集合。“硬性核心”指的是代表范疇基本屬性的范疇中心可以由一組充分必要條件來加以確定。
根據(jù)“か”類常用動詞家族范疇成員的相似性所進行的概括,在本質(zhì)上也是一種抽象活動,因為在這一概括過程中,將具有相似性的范疇成員進行歸類的活動與從這些成員中提取相似性的活動是混合在一起的。由這種概括或抽象所得到的“か”類常用動詞的語義范疇,其邊界都是模糊的。從認知語言學的角度來看人類語言,其模糊性在詞語及其意義上表現(xiàn)得最為明顯。其原因主要源于人類對作為認知對象的客觀世界的范疇劃分是模糊的和不明確的。從邏輯上說,“か”類常用動詞是一個包含多個成員的范疇。在經(jīng)過有限次切分后,我們可以將其劃分為有限個范疇,每一個范疇包含一定數(shù)量的成員。
根據(jù)上述對“か”類常用動詞范疇概括的原理,我們發(fā)現(xiàn)對“か”類常用動詞,按照其家族相似性的特點,還可以進一步劃分為五個意義更為相似的動詞群:表示相交式接觸的動詞群,表示覆蓋式接觸的動詞群,表示隔斷式接觸的動詞群,表示置換式接觸的動詞群,表示咀嚼式接觸的動詞群。我們在對它們進行剖析之后,可以找出它們所具有的家族相似性以及它們之間的內(nèi)在聯(lián)系。
一是表示相交式接觸的動詞群:在分析研究過程中,我們發(fā)現(xiàn)手以及腳在進行復(fù)雜活動時,往往會產(chǎn)生手足相交或者動作方向相交的現(xiàn)象。下面的“か”類常用動詞在表示動作在有限的范圍內(nèi)反復(fù)進行、造成動作方向錯綜復(fù)雜、前后左右相交式接觸方面具有非常明顯的共性。
例如:
[かかえる(抱える)]擁抱:指人用雙手相交式接觸將物體或者人物等擁入懷里。
[かえす(孵す)]孵化:指母雞用翅膀與雞蛋接觸將雞蛋摟在腹下。
[かく(書く)]寫、畫:用使筆畫相交的方法形成文字或圖畫。
[かく(掻く)]搔、撓、扒、摟:手指或類似物所進行的各種反復(fù)交叉式接觸的動作。
[かける(駆ける)]奔馳:馬四蹄相交的奔跑方式。馬在飛奔時才會出現(xiàn)前后馬蹄四蹄相交式接觸的動作瞬間。
家族相似性特點:動作反復(fù)進行而且具有相交式接觸的意義是此類動詞群最為顯著的家族相似性特征。
二是表示覆蓋式接觸的動詞群:覆蓋本身表示的就是覆蓋物和物體之間的緊密接觸。在需要的時候,我們還可以把覆蓋模式詳細劃分為三個更小的動詞小類:表示頂戴意義的覆蓋動詞,表示覆蓋意義的覆蓋動詞,表示庇護意義的覆蓋動詞。在分析研究過程中,我們發(fā)現(xiàn)下面的“か”類常用動詞在表示物體的表面被覆蓋起來使其與外部世界隔絕開、覆蓋物與物體之間進行緊密接觸方面具有非常明顯的共性。
例如:
[かぶる]戴:用帽子等物覆蓋頭部,把頭和人的視線隔開。
[かぶさる]蓋到……上、把……蒙上:把某物蓋在某物之上使其遮擋住視線。
[かぶせる]覆蓋:覆蓋物和物體之間緊密接觸,使其與外部世界隔絕開來。
[かさなる(重なる)]重疊、重重:物體和物體之間緊密接觸,使原有物體與視線隔絕開來看不見。
[かさねる(重ねる)]重疊堆放、蓋上:把物體堆放在一起,使下面的物體與視線隔絕開來看不見。
[かすむ(霞む)]有霞、有薄霧:霞、霧等覆蓋天空,把天空和人的視線隔開。
[かげる(陰る)]變暗、被遮住:指云彩隔斷陽光,使天空變暗。
[かざる(飾る)]裝飾、裝潢:用某物體裝飾某物體,隔斷對原有物體的視線。
[かばう]庇護:對某人某物加以保護使其與外界隔絕,不被發(fā)現(xiàn)或者免受外部勢力的懲罰或傷害。
家族相似性特點:把物體的表面覆蓋起來使其與外部世界隔絕開來的意義是此類動詞最為顯著的家族相似性特征。
三是表示隔斷式接觸的動詞群:日語常用名詞里面有一個名詞“壁(かべ)”即“圍墻”。該詞的起源是來自墻壁與墻壁的相交接觸這樣一個視覺概念。圍墻具有隔斷作用、限定作用和隱蔽作用。在分析研究過程中,我們發(fā)現(xiàn)下面的“か”類常用動詞在表示隔斷或者區(qū)隔等方面具有非常明顯的共性。
例如:
[かう(飼う)]飼養(yǎng)、圈養(yǎng):指用圈把動物圈起來飼養(yǎng)。圈是用小矮墻圍成的方形或者長方形建造物,用來圈養(yǎng)家畜。
[かぎる(限る)]限制:原指用圍墻來區(qū)隔,引申來表示限制。
[かこむ(囲む)]區(qū)隔、包圍:原指用圍墻圍住,引申來表示在周圍形成一個圈。
[かこう(囲う)]圍上、圍起來:原指用圍墻圍住,引申來表示在周圍形成一個圈。
[かくす(隠す)]隱藏:原指把物體與尋找者的視線區(qū)隔開來,引申指把人或東西藏起來使尋找者發(fā)現(xiàn)不了。
[かくれる(隠れる)]隱藏:人或物體藏起來不被尋找者發(fā)現(xiàn)。
家族相似性特點:原指用圍墻圍住,引申來表示隔斷以及屏蔽的意義是此類動詞最為顯著的家族相似性特征。
四是表示置換式接觸的動詞群:置換以及替代等詞語所表達的含義本身就體現(xiàn)了一種交叉接觸活動。交叉就是置換以及替代等活動的基礎(chǔ)。在分析研究過程中,我們發(fā)現(xiàn)下面的“か”類常用動詞在表示一種位置與位置、狀態(tài)與狀態(tài)之間的置換式接觸方面具有非常明顯的共性。
例如:
[かう(買う)]購買:指用金錢來交換商品,也就是交易。
[かえる(代える)]交換、替換:表示以某物換成某物或者某物替換某物等含義。
[かわる(代わる)]更換:表示以某物換成某物或者某物替換某物等含義。
[かわす(交わす)]交換:交換物品等的所有權(quán)。
[かえる(変える)]變換、替代:表示以某人代替某人或以某物代替或者交換某物等含義。
[かわる(変わる)]變換、替代:表示以某人代替某人或以某物代替或者交換某物等含義。
[かえる(返る)]返回:指人或者物體把現(xiàn)在的位置換回到原來位置的一種行為。
[かえす(返す)]使返回、返還:使人或者物體從現(xiàn)在的位置回到原來位置的一種行為。
[かえす(帰す)]使回去:使人從現(xiàn)在的位置回到原來位置的一種置換行為。
家族相似性特點:改變方向、置換位置甚至改變狀態(tài)的意義是此類動詞最為顯著的家族相似性特征。
五是表示咀嚼式接觸的動詞群:咀嚼也是一種運動方向相互交叉的活動。在分析研究過程中,我們發(fā)現(xiàn)下面的“か”類常用動詞在表示上下牙相交式接觸切斷以及磨碎食物的動作等方面具有非常明顯的共性。
例如:
[かじる(齧る)]啃、咀嚼:上下牙相交接觸切斷食物。
[かむ(噛む)]咬、咀嚼:上下牙相交接觸切斷并磨碎食物。
[かもす(醸す)]發(fā)酵:日本人的祖先把大米嚼碎,利用唾液進行發(fā)酵。因此,在日語里“發(fā)酵”也屬于咀嚼類動詞,其本意是牙齒相交接觸。
家族相似性特點:上下牙相交接觸切斷以及磨碎食物的意義是日語中咀嚼類動詞最為顯著的家族相似性特征。
在探析了上述“か”類動詞中的常用動詞后,我們進一步發(fā)現(xiàn)在“か”類常用動詞這一范疇中的各個成員之間還有一個可借以將它們與不屬于這個范疇的成員區(qū)分開來的共同屬性,這就是它們所表達的意義都與相交接觸有關(guān)。與相交接觸有關(guān)這一共同的語義特征可以涵蓋上述“か”類常用動詞語義網(wǎng)絡(luò)中的所有動詞。這一共同的語義是比較含混的、模糊的,所以稱其為模糊語義。
通過對上述“か”類常用動詞家族相似性的探析,我們得出了“か”類常用動詞都具有一個共同的模糊語義。這就是它們都具有表示與相交接觸有關(guān)的意義。那么,到底“か”類常用動詞的哪一部分包含有此種共同的模糊語義呢?下面我們將從日語“か”類常用動詞的派生和變遷中探尋其源流,找出“か”類常用動詞中承載共同模糊語義的部分,進一步加深認知“か”類常用動詞家族相似性的語義網(wǎng)絡(luò)。
日本語言學家西垣幸夫認為,“在日語里面所有五十音圖中的字母都是日語的詞根(日本語では五十音がすべて語根となる)?!盵8]依此類推,假名“か”就是日語中最為常用的一個詞根。假名“か”作為原始詞根,它所表達的語義盡管具有相當大的寬泛性,但已經(jīng)對“か”類常用動詞的模糊語義做出了一定的制約或者說是概括。正因為“か”類常用動詞具有一個共同的詞根,所以“か”類常用動詞具有相同的家族相似性。我們正是以“か”類常用動詞的家族相似性為基礎(chǔ),把“か”類常用動詞劃分在同一范疇中進行共同模糊語義的認知分析。
郭永剛指出,“日語和漢語不同,日語里不存在漢語那樣多的音節(jié)。日語里元音和輔音的數(shù)量也很少,只有五個元音和十來個輔音而且不存在四聲。所以在日語里要分化模糊詞的歧義,一般只能通過給詞匯增加詞尾的方法來解決。日語動詞詞尾所起的作用就是將詞根詞所包含的語義加以細化?!盵9]也就是說,日語里面的詞根詞依靠增加詞尾,能夠使原始詞根的原始模糊語義變得更加細膩、清晰并派生出新的動詞。因此,我們可以據(jù)此推斷原始詞根的原始模糊語義覆蓋在所派生出的動詞語義網(wǎng)絡(luò)之中。
我們知道,在日語里動詞詞尾都處于五十音圖中的“う”段,由う、く、す、つ、ぬ、ふ、む、ゆ、る以及濁音化動詞詞尾ぐ、ず、づ、ぶ等構(gòu)成。原始詞根“か”在附加上述動詞詞尾以后構(gòu)成了雙音節(jié)日語動詞かう、かく、かぐ、かす、かず、かつ、かぬ、かふ、かぶ、かむ、かゆ、かる;并在此基礎(chǔ)上通過反復(fù)增加動詞詞尾的方法形成了大量的以“か”為詞根的同源派生動詞。郭永剛把它們的派生過程例舉如下[10]:
かむ→かまう、かもす
かる→からむ、からぐ
根據(jù)郭永剛論述的日語動詞詞尾所起的作用就是將詞根詞所包含的語義加以細化的原則,通過上述的推導(dǎo)過程及推導(dǎo)結(jié)果可以歸納總結(jié)為:去掉動詞詞尾以后留下的日語原始詞根“か”承載著日語“か”類常用動詞所具有的最為基本的模糊含義,也就是表示相交接觸的含義;而且可以證明根據(jù)“家族相似性原理”,所有“か”類常用動詞都被聯(lián)結(jié)在一個模糊范疇中,由一個復(fù)雜的、相互交叉的相似性網(wǎng)絡(luò)系縛在一起。這里的相似性是一種總體上的相似性。因此,運用“家族相似性原理”可以準確解釋日語動詞中“か”類常用動詞的派生以及模糊語義的內(nèi)在聯(lián)系。
通過上述探析,我們可以得出以下結(jié)論。
首先,我們根據(jù)“か”類常用動詞的類屬劃分及范疇化提出了“か”類常用動詞的家族相似性;并且以此為基礎(chǔ)探析了家族相似性與語義相似性的密切關(guān)系,從認知語言學的角度認知了“か”類常用動詞家族相似性特點及其現(xiàn)實性應(yīng)用都系縛在同一范疇內(nèi)的語義網(wǎng)絡(luò)中。進一步得出的結(jié)論是“か”類常用動詞使用的是相交接觸的認知模式,“か”類常用動詞所表達的語義都與相交接觸意義有關(guān)。
其次,對日語“五十音圖”中的假名“か”在日語中的地位有了新的認識?!挨笔侨照Z“か”類常用動詞、主要是日語固有常用動詞的詞根,也是“か”類常用動詞詞匯中表示模糊含義的部分。每個更加清晰的語義是通過附加不同的動詞詞尾來實現(xiàn)的。
第三,日語動詞有一個通過附加詞尾派生新詞匯的規(guī)則的派生體系。盡管日語詞匯在幾千年的進化過程中,其詞形和語義都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是它們的發(fā)展脈絡(luò)和表達語義的范圍還是有章可循、有據(jù)可查的。
[1]JACKENDOFFR.Sem antics and Cognition[M].Cam-bridge,M ass.:TheM IT Press,1993:77.
[2]REED S K.Cognition[M].New York:B rooks/co le Publishing Company,1982:200.
[3]ROSCH E,M ERV ISCB.Fam ily Resem blances:Studies in the Interm al Structure of Categories[J].Cognitive Psycho logy,1975:7.
[4]伍鐵平.模糊語言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2:137-141.
[5]趙艷芳.認知語言學概論[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5:58.
[6]BASTICK.In tuition—How W e Think and A ct[M]. New Yo rk:JohnW iley&Sons,1982:270-275.
[7]W ITTGENSTEIN L.Philosophical Investigatoin[M]. Oxford:BasilB lackwell,1953:31.
[8]西垣幸夫.日本語の語源[M].東京:近代文蕓社, 1994:59.
[9]郭永剛.日語動詞探究[M].哈爾濱:東北林業(yè)大學出版社,2004:7-10.
[10]郭永剛.日語動詞認知學[M].哈爾濱:東北林業(yè)大學出版社,2006:116-117.
Sem an tic Networks of the Typ ica l Verbs of"ka"Genus in Japanese
HUA X iao-hui1,GUO Yong-gang2
(1.Schoo lofO rientalLanguages,Heilongjiang University,Harbin 150080,China;2.Schoo lof Fo reign LanguagesCo llege,No rtheast Fo restry University,Harbin 150040,China)
H iragana belongs to the original root,ofwhich the derivatives are generated by suffixation to constructa verb fam ily.Verbsw ith the sam e beginning hiragana p resenta sem antic sim ilarity.Themore hiragana is shared by the verbs,the higher sim ilarity is betw een them.The thesis d ivides the typ ical verbsof"ka"genus in to five sub-fam iliesacco rd ing to their m eanings,i.e."cross","cover","seperate","exchange"and"chew"and analyzes their sim ilarities.It is found that for verbsof"ka"genus,"ka"isan impo rtant carrierof the common sem entic fuzziness.A lthough verbsof"ka"genus show differentm eanings,they are relevant to"cross"and"touch".The thesis ho lds that"cross"and"touch"are their common sem entic featu res and therefo re p resum es that all the verbs of"ka"genus share a vague catego ry and are bound together by a comp lex intersecting network of sim ilarity.
"ka"verbwords in Japanese;sim ilarity;sem antic network
H363.1
A
1009-1971(2010)05-0091-06
[責任編輯 張蓮英]
2010-06-20
教育部2009年度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09YJA 740014);黑龍江省教育廳2009年度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11542161)
華曉會(1955-),女,黑龍江哈爾濱人,教授,從事認知語言學及日本社會文化研究;郭永剛(1955-),男,陜西興平人,副院長,教授,從事認知語言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