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鐵超,鄒 瑩(黑龍江大學西語學院,哈爾濱150080)
語言非工具論
尹鐵超,鄒 瑩
(黑龍江大學西語學院,哈爾濱150080)
語言是否具有工具性質,這是一個多年來沒有人進行實際探討的問題。雖然“語言是工具”的觀點在很多語言學教材、專論中都有類似的表述,但是關于“語言是工具”的定義目前還沒有呈現(xiàn)出明了的趨勢。很多學者僅僅在字面上、語言功能或者比喻層次上理解工具,而沒有從語言本體、語言理論和實踐方面對此進行論述。從語言自身的性質看,可以通過不同的語言事實看到語言的非工具性質,因此通過論證語言的這種本質,人們會對語言產生新的認識。從工具與語言本質的差異、功能對比上,說明語言并非工具而是人類表達的本能,同時討論語言工具論觀點的起源和弊端。
語言工具論;工具;語言表達;語言非工具;語言工具論的弊端
由于語言以最明顯的功能性呈現(xiàn)在人類面前,因此語言自身的特征往往被很多人誤讀。最為常見的誤讀就是認為語言是一種工具,因此語言能夠表達人類思維,能夠影響思維。然而,如果我們能夠充分認識語言規(guī)律背后的本真,就能發(fā)現(xiàn)它雖然與人類工具具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但是語言并不能被簡單地理解為工具。對語言的誤解常常會引發(fā)很多對語言的不充分認識,因此也就不能夠對語言進行正確的描寫。
1.語言是否具有工具性質
這個問題多年來并沒有得到實際性的探討?!罢Z言是工具”的觀點在很多傳統(tǒng)的語言學教材、專論中都有類似的表述,而且在現(xiàn)代語言學研究中這種觀點仍舊沒有過時[1~2]。盡管現(xiàn)在已經有人對“語言是工具”的觀點加以批評,然而“語言非工具”的思想并沒有得到廣泛認同。由此可見,語言工具論思想在絕大多數(shù)人心中已經根深蒂固、不可動搖。究其原因,是因為迄今尚無專論討論語言的非工具性質。
什么是工具?在辭書中,工具的定義為:1)從事生產勞動所用的器具;2)比喻借以達到某種目的的事物或手段[3]。英文對工具的釋義大致相同:1)an instrum entused orworked by hand; 2)an imp lem en t or ob ject used in perform ing an operation o r carrying onwo rk of any kind;3)som ething that serves as am eans to an end[4]。
從上面的定義中,我們很難看到語言與工具的關系,因為語言并不是“從事生產勞動的器具”。但是,上面定義中的一條似乎預設著這樣一個事實,即語言能夠表達人類思維,所以語言可以作為“達到某種目的的手段”。應該更加注意的是,上面定義著重強調了“比喻”或者“可以用來”的字樣,說明語言本身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工具。
2.“語言是工具”的思想究竟從何而來
縱觀西方語言學研究的歷史,我們可以看到“語言是工具”思想的來源。
第一,實用性的工具論或稱為樸素工具論。例如,在日常話語活動中,人們常常將外語當做工具來看待,將外語學習看成是專業(yè)研究的“拐棍”和參考外國文獻、與外國人交流的“眼睛”和“手段”。這種觀點大概來源于杜威的工具主義教育觀念[5],盡管杜威自己并沒有明確地對語言加以工具性的描述。另一個來源可能出自對亞里士多德的工具觀點的延伸。然而,我們也無法從亞里士多德的論著中找到對于語言的評論。
第二,被動的符號工具論。此觀點著重強調單純語言符號的表達功能,將符號與人類的主動性、文化性加以割裂。這個觀點自20世紀初期結構主義語言學出現(xiàn)后興盛起來。結構主義將語言視為結構,從語言的“分子結構”著眼,認為如果將語言如同分子、原子一樣進行切分,就可以通過找到最小的結構對語言進行說明。因此,研究者們看到的是“實實在在”的語言,故“語言是工具”的論斷得以有效推出。
第三,人們對社會文化信息的符號指代。人們認為語言可以表達思想,而語言具有物質特征,因此語言就成了思維的外殼。
第四,歐洲哲學傳統(tǒng)。機械主義的精神觀點早在幾個世紀之前就出現(xiàn)于歐洲的哲學、醫(yī)學界。例如,沃弗(Ju lien O ffery de la M ettrie)在1747年曾經匿名發(fā)表了一本名為《人—機器》的著作。在書中,“他把人的動機比喻為機器中釋放能量的彈簧”[6]。在沃弗之前,笛卡爾也曾經把人比作機器[7]4。后來,在胡塞爾的實證邏輯觀[7]中,我們仍然可以看到這樣的思想。邏輯實證主義試圖將所有邏輯建立在實證的基礎上,因此語言這一“可觸、可摸”的現(xiàn)實就自然成為其追尋實證的根據(jù)。維特根斯坦在他的前期哲學《邏輯哲學論》一書中認為,最好把語言看做一種活動,在這種活動中,詞是作為工具來使用的。詞的用法是多種多樣的,而且只有在相關的語言游戲中才能被理解;詞不是事物的標簽。根據(jù)“意義”一詞的大量使用情況,一個詞的意義就是它在語言中的用法。關于感覺的談論是可以理解的,因為有“感覺”這個詞的語法,以及像“痛苦”和“記憶”這些詞的語法,它們可以被任何知道相關語言游戲的人所把握;除了以這種方式了解這些詞的意義之外,它們并不指稱一個人心中的東西和私自的感覺[8]。
從語言事實看,語言的確具有表達的功能,但是語言并不是人類思維所有表達維度的表現(xiàn),而僅僅是思維表達的一個維度,人類的思維和感覺還可以通過其他表達維度得以顯現(xiàn)。因此,如果承認表達就是工具,那么舞蹈、繪畫、雕塑、音樂也都可以被看成是工具。但是,上述所有的對人類思維的表達方式都是人類進化的本能現(xiàn)象,是不可以用工具來定義和解釋的。
3.工具的界定
為了明確討論語言的非工具性質,我們首先對工具加以界定。
我們通過對語言事實的表達、語言與思維的關系、語言的產生和語言的功能的考察,同時通過對工具的產生、種類、功能、工具制造與人類思維之間的關系的觀察,將工具定義為人類可以用來加強、延伸器官的功能、為達到某種目的而被制造的器物[9]26-28。
根據(jù)筆者的定義,人類工具必須是通過主觀制造而產生的,人造工具必然具有目的性。工具用來滿足某種生產、生活需求,且種類繁多。相對而言,人類的語言只有一種——有聲語言。世界上各種不同的語言實際上是以不同方言的形式表現(xiàn)的。語言在宏觀上是相同的[9]26-28。
人類的工具制造具有的另一個特點是它們具有明顯的發(fā)展過程。人造工具可分為三個發(fā)展階段,即工具的利用、工具的加工和工具的制造階段[10]。相比之下,盡管語言也具有不同的發(fā)展階段,但是語言是人類生物發(fā)生學意義上的表達形式,而工具則是人類有意識制造的產物。雖然人類語言同工具一樣具有專用性和組合性,但是人類制造的工具絕對不能通過相對確切的方式表達人類復雜的思維。語言也沒有體現(xiàn)出人類制造工具時所表現(xiàn)出的前瞻性。任何工具都不會出于無用而被創(chuàng)造出來。雖然同工具一樣,人類語言也具有功能性,但是人類語言元功能方面無法在工具中得以顯現(xiàn)。換句話說,工具不能表現(xiàn)出語言所具有的概念功能、人際功能和普遍功能[11]。
因此,從單純的物理性和功能性角度看,語言與工具最大的區(qū)別,也是本質的區(qū)別就在于:人類不能夠創(chuàng)造語言(盡管人類可以制造工具)。人類語言是自然進化的產物,是人的一部分,是與人類大腦、肢體、臟器等器官一樣的、不可分割的一個部分。制造工具是人類思維本能的表現(xiàn),但是語言就是本能本身。語言不是人類有目的制造的產物。
語言的現(xiàn)象本身呈現(xiàn)出許多工具所不具有的特性表達。比如,語言構筑的世界可以不具有真值,所以它可以在不同的層次、通過不同的結構來表現(xiàn)可能的虛構;詞匯的概括性以抽象方式為建構和解構雙方提供和拓展了重新構筑的空間;詞組的組合性為建構和解構雙方提供了同時具有規(guī)約性和創(chuàng)新性的可能;通過顯性或者隱性方式,句法與語篇為虛構和真實的表達建筑了整體性邏輯框架;人類經驗的共性和個性為建構和解構鋪墊了不同的心理指向;語言及非語言參數(shù)變化引發(fā)了不同的合作、世界知識運用和語用的理解結果;語言的纏繞和自反性形成了非智力機器,如計算機,可能造成的誤讀,然而思維有能力跳躍于不同的邏輯層面的特性以及語用參數(shù)的變化;語言的元表達在人類邏輯中可以得到誤解或消解;否定形式消解了真值的存在,所以語言可以以“非真”的表達來描述世界;語言具有委婉和霸權功能;等等。
總之,從語言自身的特性和功能看,人類工具都無法與之匹敵。所以,語言是人存在的方式,不是工具。人類的語言不是想用就用、不用就可以拋棄的工具,它是人類不可擺脫的組成部分。
對語言的誤解常常會引發(fā)很多對語言的不充分認識,因此也就無法對語言進行正確的描寫。例如,所有人都在不同的元語言層面進行表達,但是語言呈現(xiàn)出的這種遞歸性和自我纏繞性一直沒有得到充分的研究和描述。再例如,語言工具論思想導致了哲學層面忽視了語言表達與思維的關系,因為語言僅僅是思維表達的一個維度,僅僅是思維的一種表達方式;所以,如果語言等于工具,那么就等于說語言以外其他用來表達思維的方式如舞蹈、音樂、繪畫都是工具;如果說人類身體的各個部分,如牙齒、手、腳、腿等肢體、身體擺出的姿勢,能夠起到表達作用的部分,那么就等于說齜牙、手勢、表情、跺腳、挺直腰板、鞠躬行禮、昂首挺胸等也都可以是工具了。我們都知道,這些顯然不屬于工具范疇。
語言工具論否定了分析哲學的基本思想。因為分析哲學從一開始便認定可以從語言入手來看待人類的思想觀念。盡管分析哲學將思維的一個表達維度歸結于對語言研究的不周全而難以探究,因而走向了對語言本身的相對過度專注,將思維研究引向了某種片面的道路,但是分析哲學的正確性就在于研究者將語言是人類所能使用和必須使用的最主要表達作為主要的研究目標。語言區(qū)分了人和動物,語言構成了人類的主要表達。然而,人類對大腦這個“黑箱”與語言之間的關系卻顯得束手無策。西方語言學理性主義研究方法的主要模型,只能通過建立內模塊(大腦能力)、外模塊(語言表達)來觀察語言的輸入和輸出來描述人腦的思維過程和方式。我們無法打開大腦來直接觀察思維的過程或者結果,同時也不能夠通過直觀的觀察對大腦的研究進行說明,也不能通過每個大腦皮層部分與細胞來找到思維的過程??死锟颂岢?大腦是“通過運算”來進行信息交換和存儲的,運算產生了思維[12]。但是,他目前也無法清晰地說明為何人類的精神來自于物質活動,為何相似于“計算機”的工作方式,即利用電流的通過能夠產生“智力”。顯然,語言工具論思想還不能夠認識什么是“智力”。對于智力問題,我們無法給出有效的解釋。但是,我們看到的事實卻是,一旦人類了解了某種物理行為的本質,就不認為這種物理行為是智力。
語言本身就具有意義,故海德格爾認為“不是人說話,而是話說人”。海德格爾的論斷僅僅解釋了這樣的事實:語言本身是思維的一個維度。而這個維度卻在很多時候不能夠表達出人類所有的體驗。所以,這種觀點仍然是分析哲學的思想,因而不能完全對語言表達與非語言表達進行綜合闡釋。另外,僅僅從表達層面上看,人不能將所有的話語都歸結為思維的真實表達,例如謊話。盡管思考的時候可能有語言的參與,但謊話是一種對思維的隱藏,而真話則表達了思維的透明。因此,語言的透明并不代表思維的透明。謊言顯然也是表達,但不能夠說說謊者表達了真實的內心思想。如果是“話說人”,那么就無法解釋謊言。謊言往往可以通過“真值”加以驗證,然而這個“真值”并不僅僅是邏輯學、語義學意義上的真值,例如我們僅僅能夠通過納粹的行為來驗證其語言的意義。從這個意義上講,語義學的真值還不足以驗證謊言,而必須通過其他表達,如通過行為及其后果來驗證謊言。
分析哲學認為,是語言本身取代了思維,所以語言才是人類最終研究的對象。這便是分析哲學的終極闡述。然而,他們將語言作為思維的“替罪羊”的觀點非但沒有擯棄語言工具論的思想,反而對“語言是工具”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因為,語言并不是人類的唯一表達,語言表達與非語言表達構成了互補,否則就不會出現(xiàn)繪畫、舞蹈、音樂、電影等通過視覺、聽覺、觸覺來表現(xiàn)的其他領域的表達。因此,批評語言,將語言視為表達思維的對象進行的研究最終走向了滅亡,例如20世紀60年代在美國出現(xiàn)的“普通語義學”研究流派必然是曇花一現(xiàn)。
語言究竟是什么?
語言是“可說”的思維或者可以被稱為思維表達的“可說”,是思維的一種鏡像表達,是人類本能的體現(xiàn),雖然人類的本能因為個體差異有所不同,因此才出現(xiàn)了生物性的適應能力的區(qū)別。有些人因為“不會說話”而受到批評。這是因為有些人自然地不知道在何時、何地、何種場合用何種適當?shù)恼Z言進行表達,因此是“不會說話”的。這都與語言本身無關,而與思維本能的能力有關。而有些人則因為“會說話”得到褒獎。這是因為智者的語言表達能力超過常人,他們有著非同尋常的思維能力,同時也對修辭學有著深刻的理解,在詞語的運用、語音的選擇、表情和手勢的恰當運用方面有著常人難以比擬的技巧。這也說明他們是運用思維能力的大師。修辭也并不是工具性的語言使用,修辭也是人類的本能。
根據(jù)體驗哲學和認知語言學,語言不是世界的摹狀,而是概括和抽象的表達。這說明工具是可以針對人類需求而塑造和制造出來的。沒有任何一種工具呈現(xiàn)出“無用武之地”,但是語言卻能夠表達人類的胡言亂語。人類語言只能通過自然產生的符號系統(tǒng)來對世界進行概括和表達,而范疇在基本層次上具有最大的區(qū)分性,因此并不與世界同構。語言不是世界的鏡像反射,是不得已而為之的行為,語言不是工具。
人類的器官具有功能,例如人的眼睛具有通過折射世界而達到視覺感知的功能,手能夠用來抓、握、挖、摳、掐東西,具有功能。但是,眼睛和手都沒有被視為工具。任何一種工具都具有超過設計者初衷的功能,例如斧子除了可以用來砍樹,還可以用來殺人。生物進化也同樣不可能將某一器官進行單獨功能的進化,否則就會出現(xiàn)不經濟現(xiàn)象,例如人類沒有進化出專門用來說話的器官,人類的胃可以兼容消化不同種食品的能力,手同樣也可以用來殺人。人類的語言也是如此,語言具有功能性,語言同其他工具一樣,也具有“設計特征”。然而,具有功能并不一定都是語言,這是描寫的不充分性造成的。盡管語言最終具有人類表達功能,然而,無論如何,語言都不是功能本身,因此也不是工具。那些將語言視為工具的人所看到的僅僅是語言的功能,而誤將功能等同于工具。
語言工具論思想的弊端阻礙了人們對于語言的深刻認識,例如工具論不能解釋語言為什么會有簡化的特點,也不能說明人類的本能是人類語言現(xiàn)象的最原始動因。
只有認識到語言工具論的弊端,才能從另一個視角看到人類語言的本質現(xiàn)象。目前我們的研究才剛剛開始,還有很多問題沒有進入深入研究的領域。我們目前的視角肯定僅僅是揭示語言本質的一個角度,因而難免會存在很多的局限。將來一定會有更好的理論模型,能夠對語言非工具性作出更加深入的解釋。
[1]倪文錦.我看工具性與人文性[J].語文建設,2007, (1):4-7.
[2]高玉.論語言的工具性和思想本體性及其關系[J].社會科學輯刊,2007,(4):27-31.
[3]李行健.現(xiàn)代漢語規(guī)范詞典[K].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語文出版社,2004:449.
[4]W ebster’s Third New International D ictionary[K]. Sp ringfieldM assachusetts:G.&C.M erriam Company, USA,1976:1172.
[5][美]杜威.經驗與自然[M].傅統(tǒng)先,譯.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5.
[6][美]威廉·卡爾文.大腦如何思維:智力演化的今昔[M].楊雄里,梁培基,譯.上海:上海世紀出版集團,2007:4.
[7][德]胡塞爾.邏輯研究[M].倪梁康,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94.
[8][奧地利]維特根斯坦.邏輯哲學論[M].涂紀亮,譯.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
[9]鄒瑩,尹鐵超.可表達的思維維度形式研究[J].外語學刊,2008,(4):26-28.
[10][美]約翰·內皮爾.手[M].陳淳,譯.上海:上??萍冀逃霭嫔?2001.
[11]朱永生,嚴世清,苗興偉.功能語言學導論[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4:137.
[12][美]佛朗西斯·克里克.驚人的假說——靈魂的科學探索[M].汪云久,等,譯.長沙: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3:272-273.
Language Non-in strum en ta lism
Y IN Tie-chao,ZOU Ying
(Schoo lofW estern Studies,Heilongjiang University,Harbin 150080,China)
The question thatwhether language should be regarded asan instrum enthasnotbeen seriously investigated for years.Though statem entsabout language as instrum ent can be found inm any linguistics course booksandmonographs,definitionsof language as instrum ent have not yet shown an unequivocal trend.M any peop le just take the instrum entalism of language literally o r as am etapho r,o r focuson its functions.A s a consequence,language is no tp roperly analyzed theoretically and in p ractice.A sam atterof fact,by exam ining language itself and different language phenom ena,we can realize the noninstrum ental nature of language,whose p roofw ill thus help usobtain new understandings of it.This paper tries to illustrate that language is no tan instrum ent through a comparison between p roperties and functionsof instrum entand language;rather, it shou ld be regarded asan instinctof hum an rep resen tation.The paper also discusses the o rigin and consequencesofm al-insightof regarding language as an instrum ent.
language as instrum ent;instrum ent;language exp ressions;non-instrumentalism of language;consequencesofm al-insight
H 0
A
1009-1971(2010)05-0101-05
[責任編輯 張蓮英]
2010-05-08
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2007年度規(guī)劃基金項目(07JA 720007)
尹鐵超(1958-),男,黑龍江哈爾濱人,教授,從事人類語言學、語言哲學研究;鄒瑩(1976-),女,黑龍江哈爾濱人,副教授,從事語言學、應用語言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