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照翠
【摘要】 擴展血府逐瘀湯的適應證范圍,列舉4個病例,說明血府逐瘀湯不僅能治療胸中瘀血,還能治療血管神經性頭痛,高血壓性頭痛,外傷性頭痛,更年期頭痛,通過臨床觀察得到了滿意的治療效果。
【關鍵詞】血府逐瘀湯;瘀血頭痛;綜述;研究進展
血府逐瘀湯源自清代醫(yī)家王清任之《醫(yī)林改錯》,是眾多活血化瘀方的代表,臨床廣泛用于具有瘀血特征的各種疾病的治療,且療效顯著,故后人多宗用之。本文就該方治療幾種常見的瘀血頭痛進行探討。
1 原方旨意及現代研究
1.1 組成及方義 原方有當歸、川芎、生地、紅花、桃仁、枳殼、赤芍、柴胡、桔梗、牛膝、甘草11味藥物組成,用于治療血瘀胸中,以胸痛、舌黯紅、脈澀或弦緊為辯證要點。方中桃仁、紅花、川芎、赤芍活血化瘀,當歸養(yǎng)血活血、祛瘀生新;兼用《本草經》“逐血痹”的生地以養(yǎng)血潤燥,歸地相伍,養(yǎng)血活血。合于方中祛瘀不傷正,此即桃紅四物湯之義;加以桔梗、柴胡引藥上行,枳殼寬胸以行氣,使氣行血活;牛膝通經脈引血下行;甘草調和諸藥。這樣本方不僅行血分瘀滯,又能解氣分郁結,活血而不耗血,祛瘀又能生新,故用之治療瘀血諸癥可取良效。
1.2 現代研究 現代研究認為:①該方能使血栓的質量、全血比粘度、纖維蛋白原含量降低,抑制ADP誘導引起的家兔血小板聚集、有促進血小板解聚的作用,并對抗二氧化釷阻斷肝清除率作用,以對抗肉芽腫的形成;②具體試驗表明,該方提高PaO2,并具有改善微循環(huán),加速血液運行的作用;③改善器官的血液循環(huán),特別是微血管的循環(huán),有舒張血管,增加血流,降低血流阻力作用,調整凝血和抗凝系統(tǒng),防止血栓形成,改善毛細血管通透性,促進損傷組織的修復,抑制結締組織的代謝,減少瘢痕的形成和組織粘連,降低機體反應性。
研究表明,血府逐瘀湯早已突破了原方意義,治療“胸中瘀血”的局限,可廣泛用于具有瘀血之象、循環(huán)障礙、組織缺血等疾病,故瘀血頭痛用之能見奇效。
2 血府逐瘀湯加減治療瘀血頭痛舉例
2.1 血管神經性頭痛 患者,男19歲。該患發(fā)作性頭痛3年有余,發(fā)作時頭痛欲裂。伴有急躁易怒,胸悶不舒,胸脅刺痛,失眠多夢,面色晦滯,舌質紫暗,脈弦細,西醫(yī)診斷為血管神經性頭痛,因治療無效而求助于中醫(yī)治療。中醫(yī)認為,本癥具備了瘀血特征:疼痛如針刺,部位固定,病程長,面色晦滯舌質紫暗,其他癥狀均有瘀血引發(fā)。故診斷為瘀血阻竅,清陽被蒙,以化瘀通絡,升清降濁為法,擬血府逐瘀湯加味治療。處方:柴胡15 g,生地20 g,當歸15 g,赤芍15 g,紅花10 g,桃仁15 g,生甘草10 g,枳殼10 g,桔梗10 g,牛膝15 g,川芎10 g,三七15 g,珍珠母20 g,桂枝5 g,龍骨、牡礪各20 g。每日早晚水煎服,加減服用1個月痊愈。
2.2 高血壓性頭痛 患者,女52歲。從40歲開始經常頭痛、頭暈,有時血壓升至170/100mm Hg,服止痛、降壓等西藥及鎮(zhèn)肝熄風、滋陰潛陽、化痰養(yǎng)心等中藥效果不佳,時愈時發(fā),近來癥狀明顯加重,頭痛劇烈如錐刺,心中懊惱,面紅目赤,舌尖絳紅,舌邊紫黑幼小瘀點,脈弦大有力。頭痛是高血壓的常見癥狀,本案頭痛劇烈如錐刺、舌絳紅有小瘀點符合瘀血的辯證要點,故用血府逐瘀湯加味治療。處方:生地15 g,當歸15 g,桃仁15 g,紅花10 g,枳殼10 g,柴胡10 g,赤芍15 g,川牛膝20 g,桔梗10 g,川芎10 g,梔子10 g,菊花20 g,珍珠母20 g,合歡花15 g,三七15 g,甘草10 g,元胡15 g。服上藥6劑,頭痛如錐刺感消失,面紅目赤,心中懊惱也減輕,血壓有所下降;上藥再服12劑,頭痛、頭暈消失,血壓穩(wěn)定在正常范圍內,脈轉和緩;再加丹參、郁金各15 g,繼服6劑以鞏固療效。
2.3 外傷性頭痛 患者,男23歲。主訴1年前騎自行車摔倒頭部著地,昏迷不醒,經醫(yī)院搶救脫險。以后經常劇烈頭痛,有時痛如針刺,情志抑郁,甚至暴燥易怒。來診時面色晦暗,舌有瘀斑,脈沉弦。該患者有外傷史,導致脈絡損傷,血液瘀滯;加之頭痛劇烈如針刺,面色晦暗,舌有瘀斑,故亦為血府逐瘀湯證。處方:生地15 g,當歸15 g,川芎15 g,白芷10 g,三七15 g,桃仁15 g,紅花10 g,天麻15 g,丹參15 g,郁金15 g,柴胡15 g,枳殼15 g,赤白芍各15 g,菊花20 g,合歡花15 g,珍珠母20 g,元胡15 g,甘草10 g。服藥兩周,諸癥悉愈。
2.4 更年期頭痛 患者,女48歲。后頭刺痛固定不移,3年來時發(fā)時止,胸腹?jié)M悶,急躁易怒,心煩汗出,少寐多夢,面色晦暗,月經不規(guī)則,量少色黑有塊,伴少腹脹痛,且頭痛以月經前后加重。舌質紫暗、苔薄黃,脈弦細。綜觀其癥,病程長,后頭刺痛固定不移,面色晦暗,舌質紫暗乃典型瘀血表現,其他癥狀為血瘀氣滯、肝失條達引起。故投以血府逐瘀湯恰如其分。處方:生地15 g,當歸15 g,赤白芍各15 g,川芎10 g,白芷10 g,三七15 g,桃仁15 g,紅花10 g,桔梗10 g,柴胡15 g,枳殼10 g,牛膝10 g,元胡15 g,珍珠母20 g,桂枝10 g,龍骨、牡礪各20 g,茯神20 g,澤蘭15 g,甘草10 g。服上方6劑后頭痛大減,繼服6劑諸癥皆愈。
3 體會
3.1 抓住癥狀、明確病機,是正確應用血府逐瘀湯的關鍵所在 從以上病案可以看出,血府逐瘀湯的適應證廣泛,然而只要抓住主要癥狀即可確診。如有病程日久、面色晦暗、口唇青紫、舌質紫暗或有瘀點瘀斑等客觀體征,即可當機立斷,有時具備一至二個體征亦可確診。
頭痛的原因很多,瘀血只是造成頭痛的一個方面,而瘀血是應用血府逐瘀湯加減治療頭痛的關鍵,無論臨床表現多么復雜,只要符合應用本方的辯證,即可用之。
3.2 瘀血頭痛的原因及主要臨床特征 頭為諸陽之會,元神之府,一有瘀血阻絡,則脈絡不暢,竅閉不通,不通則痛。瘀血是導致頭痛的原因也是結果,瘀血的形成過程也是頭痛的積累過程,瘀血可由外傷、氣滯、寒凝、血熱導致,或是久病入絡,亦可是其他不明原因疾病所致。
瘀血頭痛的臨床表現有其獨特性,疼痛的部位固定,性質是刺痛,且夜間痛甚;并伴皮膚、口唇、舌象、脈象瘀血征象。
4 結語
血府逐瘀湯不愧是治療瘀血證的名方,不僅治療“胸中瘀血”有神效,用于各種瘀血頭痛亦建奇功,這說明該方用藥合理、配伍嚴謹、巧妙,王清任意識到氣血的密切關系,于活血藥中輔以理氣藥,使氣行血活,祛瘀而不再復結;活血中又寓于養(yǎng)血,使活血而不耗血,祛瘀而又能生新,從而標本兼治。此正為其高明所在。本文所論幾種瘀血頭痛,辨證準確,選方明確,加之依據臨床兼癥靈活加減,故均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參 考 文 獻
[1] 戴慎,薛建國,岳沛平.中醫(yī)病癥診療標準與方劑選用.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
[2] 李恩.中國中西醫(yī)結合臨床全書.中國古籍出版社.
[3] 孫明友.血府逐瘀湯治驗二則.黑龍江中醫(yī)藥,1986,(5):4.
[4] 馮菊英.加堿血府逐瘀湯治療瘀血頭痛的探討.陜西中醫(yī),1998,(3):126.
[5] 崔志勇.加堿血府逐瘀湯治療瘀血頭痛的探討.河北中醫(yī)學院報,1997,(1):1.
[6] 劉建華.加堿血府逐瘀湯治療瘀血頭痛的探討.福建中醫(yī)藥,1998,(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