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 穎
(西北大學 現(xiàn)代學院,陜西 西安 710069)
李賀,字長吉,河南昌谷人 (今河南宜陽縣人),他一生只活了27年,身體的病疼貫穿了他生命的始終。正因為身體的疾病使他更早更深刻地了解到了生命的珍貴、時間的緊迫,也使他常常有一種時不我待的感覺。李賀的家庭出身及自身的才華都使他更加渴望更早建功立業(yè)證明自己的價值。在對生活的渴望和對死亡恐懼的矛盾中,李賀急迫地思考著,怎樣才能在漫漫歷史長河中留下自己足跡!絕望中最終他選擇了以詩歌為途徑,宣泄自己的情感,展示自己的才華,證明自己的存在。
1、進入長安之前的自負。
李賀自幼聰慧,關于他的早慧《新唐書》、《太平廣記》中都有記載。而他的才華更得到了《唐詩品匯》的盛贊,說他是“天縱奇才,驚邁時輩”。李賀自己也是非常努力學習的,他博覽群書,在體弱多病中堅持不懈十幾年。在詩中他也描述了自己的苦讀“緗縹兩行字,蟄蟲蠹秋蕓?!?《自昌谷到洛后門》),“《楞伽》堆案前,《楚辭》系肘后”(《贈陳商》),“聽講依大樹,觀書臨曲沼”(《春歸昌谷》)。他自己也是很自信的,在詩中他寫道“此馬非凡馬,房星本是星,向前敲瘦骨,猶自帶銅聲?!?《馬詩》其四),他相信自己是一匹正待啟程的千里馬。在《昌谷北園新筍四首》其一中更寫道“籜落長竿削玉開,君看母筍是龍材。更容一夜抽千尺,別卻池園數(shù)寸泥?!彼炎约罕茸餍阒?不但能破土而出,而且能直入云霄。
2、到長安后的屈辱經(jīng)歷。
當李賀躊躇滿志的踏進長安城時,他一定沒有想到,這是他一生夢想的地方,也是埋葬他夢想的地方。唐代在李世民以后,避諱成為法律制度加以推廣,而家諱,是避諱的一種延伸。有了法律的保護,避諱也就名正言順地成為一種排除異己的有效手段。當李賀滿心歡喜準備參加考試時,卻被人戴上了“不避父諱”大不孝的帽子 (李賀父親名叫李晉肅,唐代是“晉肅”與“進士”兩詞音相似)。圍繞李賀參加進士考試是否觸及父親名諱的問題,整個社會都陷入了這場紛爭之中。愛才心切的文壇泰斗韓愈更是專門做了《辯諱》一文為李賀開脫,支持李賀考進士。但更多的人則指責李賀如果參加考試就是大逆不道的行為。最終,詩人還是連考場也沒進,就黯然離開了長安城。這對李賀來說是致命的打擊。
“長安有男兒,二十心已死”(《贈陳商》),“我當二十不得意,一心愁謝如枯蘭”(《開愁歌》),“北年抱羈恨,夢泣白頭生”(《崇義里滯雨》)。從這些詩句可以看出李賀的心理處于嚴重的抑郁之中,而這種抑郁焦慮的病態(tài)心理也影響到他的生理,以至他體弱多病早生華發(fā)。他清楚地認識到,這一生通過仕途完成建功立業(yè)是不可能了。
3、離開長安后的心理變化。
當23歲的李賀拖著病軀在心灰意冷中離開長安城時,他已然下定決心要用詩歌來證明自己,但他的心情卻并沒有象一般人一樣靜下來,而是陷入了更加焦躁和抑郁之中,因為他的身體已不能有更多時間來支撐他的創(chuàng)作,他怕沒有時間來證明自己,他時刻感受到一種命不久矣的死亡的氣息,所以他寫作就是與時間賽跑,他甚至是用透支生命的方式來寫作的。李商隱在《李長吉小傳》中說他經(jīng)常騎毛驢背著一古破錦囊去野外寫詩,遇有所得便投入錦囊中,及暮歸家后在進行提煉加工,“非大醉及吊喪日率如此”。當然光是刻苦還不足以證明他的優(yōu)秀,唐一代多少優(yōu)秀詩人,要讓人們在燦若繁星的唐代詩人中一眼就能認出自己,必須另辟蹊徑,他要讓自己的詩作與眾不同獨一無二。李賀急切地思考怎樣才能讓自己的詩作唯一,別人不能復制也無法復制。
李賀病態(tài)的生理和心理無形中成就了他詩作的獨一無二?!安∪菅矍鍟?疏桐墜新綠”(《潞州張大宅病酒,遇江使寄上十四兄》),“自言漢劍當飛去,何事還車載病身”(《出城寄權璩、楊敬之》),“病骨猶能在,人間底無事”(《示弟》),詩人不僅病容、病身,連骨頭也是病的。這些詩句不僅僅說明了他確實病得不輕,也確實抓住了一小部分讀者的獵奇心理,但真正優(yōu)秀的詩人僅僅以獵奇來引人注目是遠遠不夠的。李賀的身體一天天在虛弱,對生命的珍視和對死亡的恐懼兩種矛盾的情感就在這種情況下融入了他的詩作之中。令人耳目一新的是他的詩作并沒有消極、沉淪,而是迸發(fā)出了對生命極度熱愛的浪漫主義精神。
歷數(shù)唐一代著名詩人,“他們中間號稱開創(chuàng)某一個風格流派者誠然不乏其人,但要說到將自己的生命和詩歌完全的融為一體,令其作品閃射出鮮明獨特之異彩者,恐怕就非李長吉而莫屬”。
李賀生理的病對詩歌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而他生理的病痛、仕途的挫折又不可避免地對他的心理造成創(chuàng)傷。他在詩中表現(xiàn)出對生命的渴望和絕望正是他焦慮、抑郁的病態(tài)心理在詩作中的體現(xiàn)。
1、嘆時光飛逝,對生命渴望
李賀的生命是非常短暫的,一般人在27歲時他的事業(yè)才剛剛起步,人生正要進入成熟和收獲的階段,但李賀生命的樂章卻在此時戛然而止了,在他短暫的一生中留下的二百多首詩中,一部分詩表現(xiàn)了他對生命的極度渴望。也許正象錢鐘書先生在《談藝錄》中所說的那樣“千年倏忽之感,偏出于曇花朝露如長吉者?!闭且驗樗纳鐣一ò愣虝?那種對生命的渴望和對時間飛逝的無奈才讓他寫下這樣的詩。下面以《苦晝短》為例分析:
飛光飛光,勸爾一杯酒。吾不識青天高,黃地厚。惟見月寒日暖,來煎人壽。食熊則肥,食蛙則瘦。神君何在?太一安有?天東有若木,下置銜燭龍。吾將斬龍足,嚼龍肉,使之朝不得回,夜不得伏。自然老者不死,少者不哭。何為服黃金,吞白玉?誰是任公子,云中騎碧驢?劉徹茂陵多滯骨,嬴政梓棺費鮑魚。 《苦晝短》
因為總有一種時間飛逝之感,李賀總是希望時間能長留。此詩開篇前六句感嘆時光流逝,點明“苦晝短”之意。時間是無形的,也是無情的。但詩人卻把它人格化了,不僅有形,而且有情,“飛光飛光”,叫得何等親切!呼為“飛光”,照應題目的“晝短”二字,以見時光流逝之快,也表現(xiàn)了詩人對“晝短”的感嘆。親切的把時間稱為飛光,希望用一杯酒留住時間的腳步,但時間怎么可能停留,它飛速離去。于是,后面便有了詩人絕望的哀嘆“惟見月寒日暖,來煎人壽?!崩钯R自幼身體病弱,長期的患病造成他對死亡的恐懼和對生命的渴望,這使他的心靈格外的敏感,對于時間的流逝他比其他詩人有著更深的感受,他感覺不到天地卻對日月升降、晝夜交替格外留心。時光,雖然轉瞬即逝,卻是真實的,因為“月寒日暖”的溫度變化,使詩人時時感到光陰在流逝,而光陰的流逝卻真真切切消耗了人的壽命,詩人對生命不可預知的焦灼感用一個“煎”字表現(xiàn)的淋漓盡致,煎,是怎么樣的滋味,明明知道自己處于死亡的路上卻又無能為力的,無法解脫無法預知死亡的確切時間,只能在有生之年籠罩在死亡的陰影中,在這一過程中身體還沒有被摧毀心理就已經(jīng)被死亡的惶恐摧毀。這也是對時間不為任何生命停留的肯定。
中間四句,感嘆生命短促,是說人的胖瘦,壽命有長短,這同飲食的好壞有關,無論是誰,都要靠食物維持生存,這世上根本就沒有傳說中的神君、太一之類保佑人長生不老的神仙,更加明確的表明自己對時間流逝的態(tài)度。
“天東有若木”至“吞白玉”寫如何解除“晝短”的痛苦,既然沒有保佑人長生不老的神仙就只能自己想辦法,在這里,詩人把若木、燭龍兩個神話傳說加以改造,賦予它新的內容。他說,天的東邊有高大的若木,若木下有六條龍駕日奔走照明,那我就將那龍足斬下,吃掉龍腳,讓銜燭龍早晨不能回去晚上也不能休息,那樣日夜就不會不停交替,時間也就不會流逝了,時間不流逝,那年老的人也就不會死亡,少年人也就不會因為老人的死去而哭泣傷心了,這樣就更用不著為了長生不老去服用黃金、白玉以求不死了。在這種假設中,斬龍足、吃龍肉都是很困難的,但李賀卻有大無畏的勇氣和決心去做,這也更顯示出時光的珍貴,而時間又是不可能停留的,這些的假設都是徒勞的,也顯示出這個美好愿望的背后只能是對時間珍貴、生命易逝的不可逆轉的絕望。
詩的最后四句,詩人以反問的口氣告訴人們,這世界上沒有人能象傳說中的任公子一樣騎著碧驢升仙長生,不然你看那西漢的一代名帝漢武帝劉徹,雖然在西漢傲視天下,但現(xiàn)在也只是一堆白骨埋在了茂陵,秦朝霸主嬴政死后消耗大量的鮑魚還是難掩尸體的腐臭味。后面的兩句是極具諷刺意味的,每個人都夢想生命能永恒,但無論是漢武帝還是秦始皇他們都沒有成功,他們死后和普通人一樣尸體都會腐臭變成白骨。這從另外一個側面,揭示了時間的無情和易逝,更從秦始皇、漢武帝兩則例子說明,連他們這樣的偉大君主都不可能長生不老,更何況是我們這些小人物呢。透出的是對時間易逝沒有人能長生不老的肯定,更是絕望。
李賀通過這首詩表達了自己對生命的渴望和對不可避免走向死亡的恐懼焦慮的矛盾心理,正是這兩種對立的矛盾在詩中的沖突,才使得整首詩更加觸動人心。
2、向往天宮仙界,期盼生命永恒。
李賀心中生和死的對立矛盾、現(xiàn)實生活令他非常痛苦,他幻想長生,向往進入一個長生不老的境界,這個境界就是他所謂的“天”,在這樣一個夢幻的天國里,生命克服了死亡的威脅,能獲得長生,這是詩人想象的理想的世界。但李賀并沒有沉溺于理想中,在他痛苦短暫的一生中,清醒地認識到“幾回天上葬神仙,漏聲相將無斷絕”(《官街鼓》)“王母桃花千遍紅,彭祖巫咸幾回死”(《浩歌》)。李賀對所謂的長生不老一直抱著懷疑,甚至是否定的態(tài)度。他既在一時沉溺于神仙的長生不老中給自己病弱的身體、殘酷的現(xiàn)實以安慰,而又清醒地否定了長生。兩種矛盾的心情一再反復,也表現(xiàn)了他焦灼的心理狀態(tài)。
下面以《天上謠》為例進行分析:
天河夜轉漂回星,銀浦流云學水聲。玉宮桂樹花未落,仙妾采香垂佩纓。秦妃卷簾北窗曉,窗前植桐青鳳小。王子吹笙鵝管長,呼龍耕煙種瑤草。粉霞紅綬藕絲裙,青洲步拾蘭苕春。東指羲和能走馬,海塵新生石山下。 《天上謠》
李賀對他想象中的理想世界在這首詩中展露無疑,全詩可以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寫天上的銀河燦爛美麗,讓人遐想,詩人由此聯(lián)想到了令人向往的天宮,第二句開始進入第二部分,寫天宮的景象是美好的,月宮里的桂花花香襲人盈滿枝頭,“花未落”表現(xiàn)了與凡塵的不同,仙樹上的桂花是不會落得,在此強調天上花與凡塵一歲一枯榮的區(qū)別。仙女們采下桂花把它做成香囊,掛在衣服上讓自己也染上香氣。這里已突出了天上神仙生活的優(yōu)越性,她們可以隨時采桂花做香囊,而凡塵只有在特定的時間才有桂花,“花未落”三字也透出作者絲絲羨慕的意味。后兩句則寫秦妃透過窗戶眺望早晨的景色,窗前的梧桐樹上立著一只小青鳳。這里的秦妃是指秦穆公的女兒弄玉,相傳弄玉嫁給了蕭史學會了吹簫,一天夫妻二人隨同一只鳳凰飛升上天成為神仙。詩中這只青鳳顯然是那只引導弄玉夫妻二人飛升成仙的神鳥,而此時離他們上天成仙已過去一千余年,不僅小青鳳一如當初小巧,連弄玉也像當初一樣長生不老,天界神仙的優(yōu)越性在此一覽無余,時光不僅沒有在人身上留下痕跡,連那飛禽也一樣,在凡塵人生不過匆匆?guī)资?更何況那些飛禽走獸,更突出仙界的美好。而天界和凡塵都一樣有白天、黑夜,這就讓人更羨慕天上生活了,同樣是晝夜交替但時間竟沒有在神仙身上留下痕跡,這怎能不讓人羨慕呢。而仙人的生活勞作也是令人向往的,仙人王子晉吹著細長的笙管,呼喚來神龍耕種靈芝仙草,這是多么富有詩意的畫面,而相對凡塵人們的耕作又是何其的艱辛。中間三句用與人間相同的平常場景描寫天界的永恒悠閑與人間的不同情況,突出天界生活的美好。穿著艷麗色彩衣裙的仙女,到青州漫游,采摘蘭花。在青州采摘蘭花的仙女們偶然俯首觀望,指著羲和駕著奔馳的日車說,時間過的太快了,東海三神山周圍的海水干了已經(jīng)變成陸地,揚起了灰塵。李賀最后一句借仙女說出這塵世的時間之快、變化之大。使得天界的一切更加讓人向往。李賀用一個理想化的角度來設定這個世界,在這里沒有生老病死的威脅,到處是一片寧靜、歡樂充滿生機的畫面,而這個世界是詩人在經(jīng)歷了身體病痛的折磨,現(xiàn)實仕途的打擊后,找到的一個可以寄托自己在現(xiàn)實中不可能實現(xiàn)的生命永恒的理想的和諧世界。這首詩體現(xiàn)的是他對生命的熱切渴盼和希望。
相對而言,一個人如果對生命極度渴望,從反面來說他也就對死亡極度恐懼,也更明白生命不可能永恒,而他之所以恐懼死亡,是因為他比誰都確切地感覺到了死亡的來臨。
李賀的才華與“病”成就了他與眾不同的詩歌,使他在唐代乃至中國古代詩歌史上都能占有一席之地。這位多病而短命的天才詩人雖然只活了27歲,但他最終實現(xiàn)了自己的理想,證明了自己的存在,他的生命雖然短如流星,但這顆流星卻以耀眼的光芒閃爍在中國詩歌史冊。
[1][清]王琦,等.李賀詩歌集注 [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
[2]錢鐘書.談藝錄 [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08.
[3]楊敏,萬春.追求不朽的悲愴——李賀詩歌中的生命悲劇意識解讀[J].淮北煤師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3,(4).
[4]李華,吉新宏.“異己世界”中的一曲悲歌——論李賀詩中的宮女形象 [J].濟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5).
[5]陳允吉.李賀:詩歌天才與病態(tài)畸零兒的結合 [J].復旦學報,1998,(6).
[6]廖明君.生命的渴望與理想——李賀游仙詩 [J].暨南學報,199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