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新穎,郭向寧
(1.黑龍江省教育學院成教分院,哈爾濱 150080;2.黑龍江工程學院,哈爾濱 150050)
黑龍江省工科院校人文課程設置的現狀及對策研究
馬新穎1,郭向寧2
(1.黑龍江省教育學院成教分院,哈爾濱 150080;2.黑龍江工程學院,哈爾濱 150050)
與教育發(fā)達國家和我國發(fā)達地區(qū)相比,我省工科院校人文素質教育起步較晚,在人文課程設置方面存在很多問題。就黑龍江省工科院校人文課程設置的現狀、存在問題以及解決問題的對策進行初步探討,以期進一步提高工科院校大學生的人文素質。
工科院校;人文課程設置;對策
早在 20世紀 80年代,美國全國人文學科促進會推出了具有廣泛影響的《必須恢復文化遺產應有地位——關于高等學校人文學科的報告》,該報告在闡述了美國大學生中存在的人文學科知識貧乏的問題后指出:“高等學校必須對一個受過高等教育的人,不論其專業(yè)是什么,所應具備的學識有一個清晰的看法。并以歷史、哲學、語言和文學的學習為基礎,重新布局大學生必須的課程,人文學科與西方文化的學習必須在高等學校的課程中占有中心地位?!盵1]由此可見,科技和教育領先于世界水平的美國早已經認識到人文學科在高等教育中的重要性。而我國高等教育長期以來卻一直處于人文科學與自然科學的長期分離狀態(tài),人文知識的極度匱乏成為當代大學生教育中的一個嚴重缺陷,大學生人文素質的提升、道德品格的塑造已經成為當代高等教育刻不容緩的任務??萍寂c人文猶如車之兩輪、鳥之雙翼,應該并駕齊驅,雙頭并進。然而在科學技術發(fā)展的同時,人文科學卻嚴重滯后,人文素質的缺失已經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人類自身的進步和社會的發(fā)展。
20世紀 90年代,我國理工科高校也開始向發(fā)達國家學習,把人文素質的培養(yǎng)作為高等院校的培養(yǎng)目標之一,為此開設了人文類學科課程,許多高校還建立了人文社會科學系來承擔人文素質教育的任務,我省高校如黑龍江工程學院等也隨之逐步建立了人文社會科學系,哈爾濱工程大學甚至還率先創(chuàng)立了人文素質教育基地。然而我省工科院校人文教育現狀卻不容樂觀,人文課程設置存在許多問題,這些問題往往使得人文素質教育流于形式。
課程設置是關系到高校人才培養(yǎng)目標能否最終實現的關鍵環(huán)節(jié),它主要規(guī)定課程類型和課程門類的設立及其在各學年安排的順序和學時分配,并簡要規(guī)定各類各科課程的學習目標、學習內容和學習要求[2]。
這里僅以黑龍江工程學院的課程設置為代表來分析研究我省工科院校人文課程設置的現狀。黑龍江工程學院是一所以工為主,工、管、文、理、法、經多學科發(fā)展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開設土木工程、測繪工程、車輛工程、交通運輸等 34個本科專業(yè)。學院有 56年辦學歷史,具有良好的基礎設施和較強辦學實力,為適應經濟社會的發(fā)展,學院提出了“立足地方,面向全國,主動服務交通、冶金等行業(yè),培養(yǎng)直接面向經濟主戰(zhàn)場,面向基層,德、智、體、美全面發(fā)展,基礎扎實、知識面寬、實踐能力強、綜合素質高、具有創(chuàng)新精神的應用型高級專門人才,把黑龍江工程學院建設成為一所以工為主,多學科發(fā)展,特色鮮明的應用型工程技術大學”的辦學指導思想。其中對學生的素質和能力提出了明確的要求和目標,土木工程專業(yè)業(yè)務培養(yǎng)目標是培養(yǎng)掌握工程力學、流體力學、巖土力學和市政工程學科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具備從事土木工程的項目規(guī)劃、設計、研究開發(fā)、施工及管理的能力,能在房屋建筑、地下建筑、隧道、道路、橋梁、礦井等的設計、研究、施工、教育、管理、投資、開發(fā)部門從事技術或管理工作的高級工程技術人才。課程設置比例如下:
必修課 1 676學時/108.5學分,占總學分的比例54.25%;專業(yè)方向限定選修課 312學時 /20學分,學分占總學分的比例 10%;專業(yè)選修課 192學時 /12學分,占總學分的比例 6%;公共選修課 160學時 10學分,占總學分的比例5%;各類實踐教學環(huán)節(jié) 44周 /132學時 /49.5學分,占總學分的比例24.75%。
雖然我省高校已經意識到加強大學生人文素質教育的重要性,但是與全國著名高校的課程設置相比,黑龍江工程學院重視專業(yè)技能教育,忽視了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yǎng)。對于人才素質培養(yǎng)至關重要的人文課程被嚴重邊緣化,這與學校提出的“德、智、體、美全面發(fā)展,基礎扎實、知識面寬、實踐能力強、綜合素質高、具有創(chuàng)新精神的應用型高級專門人才”的培養(yǎng)目標是不符合的,在實用主義大行其道的教育背景之下,提高人文素質面臨很大的挑戰(zhàn)。
(一)人文課程設置比例不足
黑龍江工程學院人文類課程占總學分的比例不足 5%,這遠遠低于全國平均 10%的水平,如南京工程學院人文課程占畢業(yè)所需學分的10.89%,鹽城工學院占 10%,南通工學院占 9%,常州工學院占11.5%,淮海工學院占 12%,淮陰工學院占10.5%,湖南工程學院占 12%,揚州大學占 12%,西安交通大學占 10%。與國外大學相比,則更是相去甚遠,如美國加州理工學院約占 20%~25%,麻省理工學院約占20%。德國工業(yè)大學中人文課程占有課程總量的1/4,日本一些理工科大學的人文社科課程占基礎課學分最高的甚至達到了37.5%[3]。這些數據說明我省工科院校人文課程設置比例嚴重不足,遠遠不能滿足高校人文素質培養(yǎng)的需要。
(二)課程設置存在隨意性和盲目性
人文課程的開設缺少系統(tǒng)的理論指導,缺乏科學的根據,往往是老師根據自己的實際需要來隨意安排,存在隨意性和盲目性,人文課程無法與其他課程形成系統(tǒng)而連貫的結構,很難發(fā)揮課程體系的整體功能。這既不利于人才培養(yǎng)的實施,也不利于學校教學目標的實現。
(三)選修課結構不合理
選修課是學生在學習必修課的基礎上開設的,以知識型為主,允許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志向進行選擇學習的一種課程,它是必修課的拓展、延伸和補充。其開設目的是全面提高素質教育,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開闊學生的視野,優(yōu)化知識結構,以更好地適應社會多方面的需要,是體現素質教育重要的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然而我省高校的選修課結構不合理,以黑龍江工程學院為例,公選課包含自然科學與技術類、人文與藝術類、經濟管理類等三類,課程模塊之間分布不平衡。經過對高校學生綜合選修課調查的統(tǒng)計結果表明,學生希望增設漢語言、藝術鑒賞、歷史文化等方面的課程。
(一)改善人文課程的模塊結構
要把人文課程劃分為幾個模塊,并逐步增設新的模塊,淘汰不適應學生人才培養(yǎng)方案需要的舊模塊,盡量利用模塊的劃分涵蓋各方面的人文類學科。將整個人文課程體系有機地分為四部分:必修,如政治理論類、思想品德類、大學語文類;限制選修,如哲學類、政法類、經濟管理類;任意選修,如歷史類 (中外歷史)、文化類 (中外文化)、藝術審美類、心理學類、應用類等;專題講座,邀請本?;蛲庑5闹麑W者和教授開展各種專題講座,讓學生及時了解學科最新動態(tài)。把必選科目作為人文素質教育的核心課程,再輔助以能夠調動學生積極性、培養(yǎng)鑒賞與審美能力的一些科目,如音樂鑒賞、美術鑒賞、書法鑒賞、影視鑒賞等,同時配合以培養(yǎng)學生良好思想道德品質的課程,人文課程就會形成有機而完整的體系,從而實現增加學生文化底蘊、拓寬學習知識面、提升文化審美品位、提高心理素質的教育目標。
(二)課程設置要與培養(yǎng)目標相結合
眾所周知,高等教育的培養(yǎng)目標就是造就合格的人才,就是要求我們培養(yǎng)出具有較扎實的專業(yè)知識、良好的道德品質、較好的心理素質、有較強的實際操作能力、能勝任實際工作的大學畢業(yè)生。因此,人文課程的設置和教學都應當為這一培養(yǎng)目標服務,人文課程的設置方案必須緊緊圍繞培育合格人才這個目標。我們作為高校教育工作者,應該在課程設置上不斷滲透人文精神的,根除功利主義和實用主義思想,逐步加大人文課程的比重,扭轉人文課學時經常被壓縮的局面。開什么樣的人文課程也圍繞這一培養(yǎng)目標可以減少盲目性和隨意性,開什么課,怎樣開,應該從學生實際需要和人才培養(yǎng)目標出發(fā),而不能憑借教師的主觀臆斷。
(三)加大管理力度,做好制度強化工作
越來越多的事實證明,加強大學生人文素質的決策是非常正確的,是符合社會發(fā)展趨勢和需求的,誰注重了人文素質教育,誰培養(yǎng)出的學生就更容易適應社會的需求,就可能有更大的發(fā)展前景。因此,要想迅速有效地推進人文素質教育,把工作落到實處,學校領導決策層必須對人文課程的設置高度重視,積極采取有效的行政手段,加大管理力度,在制度上強而有力地保證人文課程的應有地位,規(guī)定幾門必須開設的人文類科目,并限定學生必須修滿一定學分的人文課程。如大學語文課,具有傳承優(yōu)秀文化、熏陶人文精神和提高思維水平、增進表達能力的綜合作用,是實現人文素質教育的最有效的課程,它的重要性已經得到教育界的普遍認可,適宜于非中文專業(yè)的所有學生,然而依然有不少工科院校根本不開設大學語文,或者只針對少數社科、英語、藝術專業(yè)的文科學生開設,這顯然是不利于學生人文素質培養(yǎng)的。如果各高校規(guī)定所有非中文專業(yè)的大學生必須完成一定學分的大學語文課程,就能保證理工科大學生得到起碼的人文教育。
[1]威廉·詹·貝內特.必須恢復文化遺產應有地位——關于高等學校人文學科的報告 [J].金鏘,譯.外國教育動態(tài),1991,(5):75.
[2]廖哲勛,田慧生.課程新論 [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3:286.
[3]李書萍.理工科大學人文學科課程設置研究[J].教育與職業(yè),2009,(36).
(責任編輯:侯秀梅)
G642.3
A
1001-7836(2010)11-0039-02
10.3969/j.issn.1001-7836.2010.11.017
2010-06-23
2009年黑龍江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黑龍江省工科院校課程設置的人文化現象研究”的研究論文(11542206)
馬新穎 (1969-),女,黑龍江海倫人,副教授,從事英語教學研究;郭向寧 (1971-),女,黑龍江肇源人,副教授,從事中文教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