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瑞
(鶴壁職業(yè)技術學院外語系 河南鶴壁 458030)
語域理論對翻譯的制約
趙瑞
(鶴壁職業(yè)技術學院外語系 河南鶴壁 458030)
語言學是一門探究語言本質(zhì)與規(guī)律的學科,其研究成果對于翻譯理論的發(fā)展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本文擬以系統(tǒng)功能語法為基礎,從語篇分析的角度,將Halliday的語域理論與翻譯實踐相結(jié)合,探討翻譯實踐中的語域?qū)Φ葐栴}及語域理論在翻譯實踐中的應用。
語域理論;翻譯;影響
語言學是一門探究語言本質(zhì)與規(guī)律的學科,其研究成果對于翻譯理論的發(fā)展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當代西方翻譯理論的發(fā)展從語言學理論的發(fā)展中吸收了不少有益的成果,這些成果為翻譯理論的發(fā)展提供了新的理論視角,可以說當代西方翻譯理論是建立在近代語言學成果的基礎之上的,如美國著名翻譯理論學家奈達(Nida)的動態(tài)對等理論建立在轉(zhuǎn)換生成語法的基礎之上;Gutt的關聯(lián)理論翻譯觀建立在關聯(lián)理論的基礎之上。
以 M.A.K.Halliday為代表的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在現(xiàn)代語言學發(fā)展中占據(jù)相當重要的地位,這一理論在諸多領域,如語篇分析、語用學、文體學及翻譯等,均得到廣泛應用。雖然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不是專門的翻譯理論,但卻可以用于翻譯理論研究,指導翻譯理論的發(fā)展。在過去十幾年中,西方一些語言學者努力嘗試用功能語言學理論去探討翻譯中的問題。例如,J.C.Catford以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為基礎,提出了“翻譯等值論”;B.Hatim和I.Mason以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中的語篇分析理論為依據(jù),從交際的角度分析各種類型的文本及其譯本。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理論對于國內(nèi)翻譯界的影響也是很大的。胡壯麟、朱永生和張德祿是國內(nèi)最早從事這方面研究的學者。他們在其共同編著的《系統(tǒng)功能語法概論》中論及系統(tǒng)功能語法的應用時,談到了翻譯與機器翻譯的問題。
基于以上認識,本文擬以系統(tǒng)功能語法為基礎,從語篇分析的角度,將Halliday的語域理論與翻譯實踐相結(jié)合,探討翻譯實踐中的語域?qū)Φ葐栴}及語域理論在翻譯實踐中的應用。
語域理論(register theory)是指我們使用的語言隨著語境的變化而變化,并受到語境的制約。語域理論起源于應用語言學的“語言變體”(language variation)概念。英國語言學家韓禮德(Halliday,M.A.K.)在1978年首先提出了語域理論這個概念。關于語域的定義,不同的語言學家的解釋不盡相同,但目前廣為接受的是Halliday和Hasan對語域的界定。他們認為語言將隨功能的變化而發(fā)生變化,這種由用途區(qū)分的語言變體就是語域。他們指出“語域是由與多種情景特征——特別是指語場、語旨和語式的意義——相聯(lián)系的語言特征構(gòu)成的?!币簿褪钦f,語言特征的情景因素可歸納為三個變項(variable),即語場(field),語旨(tenor),和語式(mode)。語場指的是正在發(fā)生的事情,包括語言發(fā)生的環(huán)境、談話的話題以及參與講話者的整個活動(如政治,科技和家庭事物等);語旨指參與講話者之間的角色關系,包括它們的社會地位以及說話者的態(tài)度和想要實施的意圖等,體現(xiàn)在語篇中就是指語言的正式程度(如親密體和隨便體等,實際是雙方關系的反映);語式指的是語言的交際渠道以及語言所要達到的功能,包括修辭方式,可分為書面語體和口語體、正式語體和非正式語體等。Halliday認為,語域的這三個變項決定著意義系統(tǒng)的三個組成部分:概念意義(ideational)、交際意義(interpersonal)和語篇意義(textual),以此可直接從社會語境因素探討語篇的功能變體,直至與語言系統(tǒng)的本質(zhì)相聯(lián)系,從而揭示出語言的深層意義。語域的三個組成部分中任何一項的變化都會引起所交流的意義的變化,從而引起語言的變異,產(chǎn)生不同的語域。人們一旦在語言學習中掌握了語域理論的基本規(guī)律,就能根據(jù)語篇預測語境,再根據(jù)語境來譯好原文。
1.語場因素對翻譯的影響。語場涉及交際活動中的話題和題材(topic and subject matter),它決定了話語的用語,即交際內(nèi)容。由此, 我們也可以說,語場指談話的內(nèi)容,或指在什么語境下談論什么樣的主題。語場決定交際的性質(zhì),構(gòu)成話語的主要范圍,并影響詞匯和話語結(jié)構(gòu)的選擇和使用。譯者必須熟悉源語和譯語的相關語場在這方面的特點,才能做到準確的翻譯。請看下例:
Multiple reflections,mistakes,and diffraction effects at the edges of the sample are generally considered the main sources of errors. To enhance the measurement accuracy,special attention must be paid to the choice of the radiation elements,the design of the sample holder,and the sample thickness and location between the two radiation elements.
譯文一:多重反射、不匹配,及樣品邊緣的散射反應,通常是產(chǎn)生誤差的主要原因。為提高測試的準確度,應特別注意輻射元素的選擇,樣品支架的設計以及兩個輻射元素之間的樣品的厚度和位置。
譯文二:多次反射、失配,及樣品邊緣的衍射效應是誤差的主要根源。為提高測量的精度,特別注意輻射元件的選擇,樣品支架的設計以及輻射元件間的樣品的厚度和取向。
很顯然,譯文二要比譯文一好一些,原因主要是譯文二的譯者對原文語篇內(nèi)容的把握準確,譯文中專業(yè)術語的使用符合本語篇交際中的情景,即語場。
2.語旨因素對翻譯的影響。“語旨指參與者之間的關系,包括參與者的社會地位,以及他們之間的角色關系。交際過程因參與者的社會地位、角色關系不同會產(chǎn)生新的語域”。參與者也會因此而使用不同的句型和語氣。在宴會上我們經(jīng)常會使用某些禮儀用語或套話,這些套話的使用也要注意語旨的對應。如在正式場合時,我國領導人舉杯說:“請允許我請各位與我一起舉杯,為我們兩國的友誼與合作干杯!”翻譯隨即說出:“Now allow me to propose,to the friendship and cooperation between our two cities,bottoms up!”從意義上看沒有錯,但語旨上卻有很大的誤差。在這樣正式的外交場合,“bottoms up”顯然過于隨便了。若翻譯為:“May I ask you to join me in a toast to the friendship and cooperation between our two cities!”這樣就比較正式,符合外交宴會的語旨。
3.語式因素對翻譯的影響?!罢Z式指語言交際的渠道或媒介,如說還是寫,是即興的還是有準備的,包括修辭方式”在實際應用時,語式主要體現(xiàn)為書面語和口語的區(qū)分。翻譯時應注意這兩者之間的差別,書面語不能改為口語,口語也不應改為書面語,否則就會造成語域上的誤譯,影響交際。
例:So I struck out for de woods to wait for day. Early in de mawnin’ some er de niggers come along,gwyne to de fields.
這是馬克·吐溫的代表作《哈克貝利·費恩歷險記》中黑奴吉姆對哈克說的一句話。有人譯為:我便走到了樹林子里,等候白天來到。拂曉時分,你們家的幾個黑奴走過來,到田里去干活。吉姆是個黑奴,生活在社會的最底層,沒有受過任何正規(guī)教育,說的話大多是俚語、俗語和大白話,屬于口語和非正式語體。譯文中使用的“我便走到了樹林子里”、“拂曉時分”等均為書面語,是正式語體,不符合吉姆的身份。所以譯文應作相應的修改:我就跑到樹林里來了,打算等到天亮以后再說。第二天一大早,有幾個黑人去地里干活,打我這兒過。這樣的譯文雖然還是不能與原文中的語式完全對應,但相較之前的譯文,較貼近原文的語式,能使譯文與原文的語域較為一致。
以上從語域的三要素討論了翻譯中語域的影響。實際上,語域的三要素并不是完全獨立的,它們相互聯(lián)系,統(tǒng)一構(gòu)成了語域的整體。在翻譯時,尤其是在理解和表達過程中,識別語域是重要前提之一。基于各自的社會地位,不同的語篇有著不同的語言特征和語域程度,在使用時都帶有正式程度和非正式程度上的差異性。譯者在組織譯文時應避免違背語域限制的現(xiàn)象。如果原文屬于正式文體,譯文就應譯成正式文體,若原文屬于非正式文體,譯文就應譯成非正式文體,使原文的正式程度和非正式程度在語音、詞匯和句法方面的選用上得到體現(xiàn)。語場在詞匯語法層面上就表現(xiàn)為對詞匯的選擇、及物關系和語言結(jié)構(gòu)等級的邏輯關系的不同選擇上,而選詞的正式與否能體現(xiàn)在語旨上;再如語式在詞匯語法層面上主要表現(xiàn)在對主位結(jié)構(gòu)、銜接和信息結(jié)構(gòu)的不同選擇上,口語與書面語的主要區(qū)別就在于正式程度,這又是語旨的體現(xiàn),反之亦然。由此,譯者的翻譯過程實際上就是在譯語中尋找在相似的語境中盡可能起相似作用的語篇的過程。語域的三要素與語言的純理功能或元功能的三個要素是一一對應的,要想達到原文和譯文在概念意義、人際意義和語篇意義的對等就必須在翻譯過程中考慮到語域的問題。
[1]Halliday,M.A.K. &Hasan,R.Cohesion in English[M]. Longman,1976.
[2][3]胡壯麟等.系統(tǒng)功能語法概論[M].湖南教育出版社,1987.
[4]馮慶華.文體翻譯論[M].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2.
[5]張美芳.從語篇分析的角度看翻譯中的對等[J].現(xiàn)代外語,2001(1).
趙瑞(1980-),女,河南鶴壁人,鶴壁職業(yè)技術學院外語系助教,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語言學與應用語言學。
2010-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