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洪衛(wèi)
(和田師專漢教部 新疆和田 848000)
古為今用,推陳出新,與時俱進
——從語言文字在意識交流中的作用談古典文獻學習的重要性
郭洪衛(wèi)
(和田師專漢教部 新疆和田 848000)
在漫長的歷史之河中,人對自然及自身的認識逐漸形成概念,由一系列概念構(gòu)成的具有認識事物和控制自身行為的觀念形式即是意識。在意識的交流過程中,人們頭腦中的概念逐漸被固定為一系列符號系統(tǒng),即文字。文字再固定于一定的載體,即形成文獻。我國目前已知文明史中流傳至今的文獻,可謂博大精深,優(yōu)劣并存,但無論如何總能給我們以啟迪。因此認真研究古典文獻,從中汲取精華,并運用到改革開放、振興中華的偉大現(xiàn)實事業(yè)之中,應成為每一個文化工作者義不容辭的責任。
符號;表達;積累;汲取;摒棄
我國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中華民族同世界上其他優(yōu)秀民族一樣,很早就形成了輝煌燦爛的古代文明,為全世界的文明進步、繁榮發(fā)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目前所知我國最早、最成熟的文字當為甲骨文字,距今已至少3500年。這種古老的文字“當時為太卜一類的官所掌”,所用的載體多為龜殼(龜?shù)母辜祝┖瞳F骨(多為牛的肩胛骨),是目前我們所能見到的最早的文獻之一(“但由此不難推想當時史官所寫的紀事較詳?shù)奈墨I”)。當然,文字固定于某種載體所形成的文獻是人的意識的承載物,因此,要更好地學習古典文獻便不能不首先考察文字在意識交流中的作用。下面我們先討論第一個問題。
人們對語言文字通常有兩種不同的認識和理解:一種是從形式上來理解,按照這種理解,語言文字被看作是一種純粹的符號系統(tǒng);另一種是從內(nèi)容上來理解,在這種認識和理解中,語言文字又被看成是由各種符號構(gòu)成的語詞系統(tǒng)。對于一種語言文字,當人們還沒有掌握它的時候(比如不認識這種字),往往傾向于把它看作是一種純粹的符號系統(tǒng);而在掌握了它之后,就更容易從語詞系統(tǒng)的角度來認識和理解它。因此從形式(外部特征)上說,語言文字是一種符號系統(tǒng);從內(nèi)容(內(nèi)部特征)上說則是概念系統(tǒng)(當然概念的表達是借助于語詞的)。在這里,符號與語詞的區(qū)別在于:符號是一種純粹形式的東西,而語詞卻表達了人的意識。顯然,作為一種有意義、有價值的語言文字,必然是以語詞系統(tǒng)的形式存在,但如果不是作為一種有具體含義的語詞系統(tǒng)(或稱概念系統(tǒng)),它就是毫無意義的東西。因此文字在人類意識活動中的最重要的作用之一就是起到媒介和工具作用,正是借助于語言文字,人與人之間經(jīng)驗的交流和學習才得以便利,不然的話,個人的經(jīng)驗就始終是個人的,所形成的知識也只能反映個人的認識水平,一個人很難將他的知識和經(jīng)驗傳給他人,他也很難將其他人的知識和經(jīng)驗學過來——因為人不可能找到比語言文字更為有效的交流學習的途徑和方法。
從上一問題的論述中我們認識到:語言文字在人的意識交流中起到媒介和工具的作用,接下來我們探討一下語言文字是如何起到這一作用的。這里主要有兩個問題需要解決。
1.首先要解決意識交流中知識和經(jīng)驗的表達問題。人雖然可以運用身體的動作和行為來進行表達,但它所能表達的東西是十分有限的;而有了語言文字后,就可以克服用身體直接表達的局限性,人就可以借助豐富的語言文字進行充分的表達。上文談到的我國目前所知最早的文獻——甲骨卜辭中,雖然“主要是占卜問疑的記錄,但也有一些并非‘卜辭’。例如表譜刻辭(干支表、祀譜等)和記事刻辭,幾乎都與占卜無關(guān)?!边@些文字所傳達的信息是相當豐富的,是我們祖先知識和經(jīng)驗的結(jié)晶,也是中華民族文明史發(fā)展到文字成熟時期的標志。比如天文歷法知識中有關(guān)日食、月食的記載(例:“貞,日又食?于……酒……示?!薄把缮晗υ掠质??”)為世界上最早的日食、月食觀測記錄。其他有關(guān)農(nóng)事、田獵、祭祀、征伐、刑罰等有關(guān)方面的內(nèi)容也是很豐富的,一定程度地反映出商朝人對人與自然的關(guān)系(有些也反映了人與神的關(guān)系)及人與人的關(guān)系的認識。這些先民的知識和經(jīng)驗對于今天的我們來說仍有非常重要的啟迪作用,我們通過對這些文獻的閱讀和理解,可以接受很多有益的信息,當然有些迷信、殘暴、階級壓迫等內(nèi)容的糟粕則應毫不留情地摒棄。這里也就談及到第二個要解決的問題:
2.要注意解決意識交流中知識和經(jīng)驗的接受理解問題。由于人的經(jīng)歷不同,一個人表達出來的東西另一個人并不一定能做出相同的理解,加之可能存在表達方式選擇的不同,接受理解就更成為問題。解決交流中的接受理解問題最好的辦法是運用共同的語言文字。如果甲、乙二人都用同樣的語言文字符號去建立同一個概念,在此情況下,當甲用某些語言文字符號向乙表達某個概念的時候,乙就可以接受這些語言符號并做出與甲相同的對該概念的理解。這樣,甲、乙二人在交流上就不會有障礙了,其他人也可以通過運用相同的語言文字來克服交流上的障礙。而且,隨著生產(chǎn)的進步和社會的發(fā)展,人對世界的認識也在不斷進步,反映在語言文字上,則是上古時期人用當時通行的語言文字所記錄的文獻到了后代就不易被理解了。比如“我國現(xiàn)存最早的歷史文獻”《尚書》,其中可靠為當時史官所記史料部分為“周書”,(“個別篇章如《洪范》可能是戰(zhàn)國時人編造而加進去的”)文字“佶屈聱牙”,至西漢武帝時司馬遷寫《史記》,就對其中的文字做了不少的訓詁工作,這說明經(jīng)過幾百年的輾轉(zhuǎn)變化,當時文字所表達的概念到后代已有所變更,不容易為后人所理解接受了。如記載武王伐商的《牧誓》篇中“逖”、“勖”二字在《史記·周本紀》中分別改為“遠”、“勉”二字,等等。經(jīng)過這樣的訓釋,后人就容易理解了。
語言文字為人們之間知識和經(jīng)驗的交流不僅提供了統(tǒng)一的表達和理解接受的形式,而且它也是人們相互學習(包括向古人學習)的最重要的條件。如果一個人不向他人學習,要獲得長足進步是不可能的。一個人誠然可以通過他人手把手教學到一些技能,但能學到的東西是十分有限的;而借助語言文字,一個人就可以直接與他人交流,在這種交流中,通過閱讀、理解、接受再到消化、吸收,就可以把他人頭腦中的經(jīng)驗和知識移植到自身之中,從而豐富自己,提高自己。正是因為有了語言文字這種交流和學習的便利的媒介和工具,人才可能在較短的時期內(nèi)學到大量的知識,從而大大提高自身的能力。也正是因為語言文字能被用來記載人類在不同時間、不同地點所獲得的知識和經(jīng)驗,使人類的知識和經(jīng)驗得以不斷積累,人類社會也才會有今天的進步和發(fā)展。
由上文的論證可知,語言文字在人的意識交流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而文明要進步,世界要發(fā)展,除了要借助現(xiàn)代化的科學技術(shù)之外,就不能不談到對古典文明的繼承問題?,F(xiàn)代文明不會是憑空產(chǎn)生的,沒有繼承也談不上任何創(chuàng)新。因此,對古典文獻的整理、編纂、學習、研究,便越來越受到中外學者的日益重視。以下筆者從三個方面著重談談學習古典文獻的重要性。
首先,學習古典文獻可以“古為今用”。世界歷史發(fā)展到今天,現(xiàn)代文明若從歐洲十八世紀的“工業(yè)革命”算起,也就是二百五十多年的時間;我國就更晚一些——眾所周知,國門是被西方列強用堅船利炮打開的。后來我們國人才開始自覺地學習西學。而在此前漫長的歲月里,我們古代的文明曾給世界其它的國家和民族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是他們向我們學習。即使現(xiàn)代的某些發(fā)達的資本主義國家,比如美國、英國、德國、法國等,也仍然在學習我們祖先所創(chuàng)造的古典文明,并逐漸興起了世界范圍的“漢學熱”。而作為炎黃子孫的我們,則更應該比外國人學得深、學得透,進而用得更好。這里重要的是“用”。拿儒家經(jīng)典《論語》來說,該書成書于春秋戰(zhàn)國之際,為孔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所記,“思想核心是‘仁’,‘仁’的概念是從家庭出發(fā)的尊卑長幼、貴賤親疏的差別的愛?!贝送?,孔子對如何做一個道德高尚的人,如何使社會更有秩序,如何學習等方面提出了很多至今仍有教育意義的言論和主張。兩千多年來,該書的思想深刻地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后來該書流傳到了西方,更被西方人譽為“東方的《圣經(jīng)》”。比如新加坡,這是一個很小的島國,人口多為華裔,在該國的街頭到處醒目地張貼著《論語》中的名言名句,如“躬自厚而薄責于人則遠怨矣”、“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等等。同時用漢、英兩種語言文字書寫。僅拿做學問來說,孔子的態(tài)度和方法就是我們后人學習的榜樣:如“學而”篇第一章提出“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告誡人們學了知識要按時溫習,知識才能記得牢固(或解“習”為“實習”,即學了要有所用);要和朋友多交流,共同研究,互相提高;做學問要實在,不要吹噓張揚等。孔子也非常重視對前代文獻的整理、研究和學習,如“八佾篇”第九章中說:“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禮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獻不足故也。足,則吾能征之矣。”就是說做學問要老老實實,不要不懂裝懂。如此等等。當然,除了儒家經(jīng)典之外,其他方面的文獻也可以為我們提供各樣不同的啟迪和借鑒。
其次,學習古典文獻要勇于“推陳出新”。還拿《論語》來說,孔子的仁愛、為政、為學等有益后人的思想我們一定要認真繼承并運用到實踐中,但孔子所生活的時代畢竟是二千五百多年前的奴隸制時代末期,一些糟粕性的陳腐的東西應毫不留情地摒棄。如“鄉(xiāng)黨”篇中的某些繁文縟節(jié)即是。另外,對有些話的理解一定要富有新意,要有時代感而決不能墨守陳規(guī)。如“子路篇”第四章:“樊遲請學稼,子曰:‘吾不如老農(nóng)?!垖W為圃,曰:‘吾不如老圃。’樊遲出,子曰:‘小人哉,樊須也!上好禮則民莫敢不敬;上好義則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則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則四方之民襁負其子而至矣,焉用稼?’”過去有人認為孔子輕視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勞動,說他“四體不勤,五谷不分”,其實孔子在這里只是強調(diào)“禮”、“義”、“信”的作用而已,并沒有貶低稼穡的意思。因為他曾說過“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的話,他又怎么會輕視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勞動呢?
再次,學習古典文獻要與時俱進。當今時代是信息時代,科學技術(shù)迅猛發(fā)展,因此學習古典文獻也要緊跟時代的步伐,不斷地用先進的科學技術(shù)工具武裝自己,這樣才能更有利于學習和研究工作。比如電子檢索系統(tǒng)的研制、開發(fā)、應用,大大方便了文獻的查閱和研究;又如對珍貴古籍善本的保護、整理、重新出版,對重點文獻的重新注釋、翻譯等工作,都要與時俱進;另外還要注重我國優(yōu)秀古典文化的傳播和推廣,更好地為促進世界文明的繁榮進步做出更大的貢獻,真正做到在古典文獻的學習中既有繼承,又有創(chuàng)新,不愧前人,無愧后人。
[1][2][6]孫欽善.中國文獻學史[M].中華書局,1994.
[3]洪湛侯.文獻學新編[M].杭州大學出版社,1994.
[4]喻遂生.甲骨文選讀[M].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
[5]羅慶云譯注.尚書[M].遠方出版社,2004.
[7]游國恩等.中國文學史[M].人民文學出版社,1979.
[8]程昌明譯.論語[M].遠方出版社,2004.
郭洪衛(wèi)(1968-),男,山東冠縣人,文學碩士研究生,和田師專漢教部教師,主要從事漢語教學與研究。
2010-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