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碧娟
(洛陽師范學院公共外語教研部 河南洛陽 471022)
簡評霍桑和他的小說《年輕小伙子古德曼·布朗》
王碧娟
(洛陽師范學院公共外語教研部 河南洛陽 471022)
納薩尼爾·霍桑是十九世紀美國文學史上著名的浪漫主義代表作家,他的文學成就使他成為了“美利堅民族第一位偉大的小說家”。他擅長揭示人物內心沖突和心理描寫,充滿豐富想象,慣用象征手法,且潛心挖掘隱藏在事物后的深層意義,帶有濃厚的宗教氣氛和神秘色彩。對于人性,霍桑在其作品中表現(xiàn)出了極其敏銳的洞察力。本文擬就其佳作<<年輕小伙子古德曼·布朗>>進行賞析,進一步了解霍桑的創(chuàng)作傾向與寫作特色,探討霍桑的“人性之惡”和他這種思想的根源,旨在更充分的理解其作品的主題思想。
霍桑;古德曼·布朗;人性之惡
納薩尼爾·霍桑(Nathaniel Hawthorn)是美國十九世紀最杰出的浪漫主義小說家,1804年出生于馬塞諸塞州的薩勒姆鎮(zhèn)(Salem,Massachusetts),是其清教徒祖先移民北美后的第五代傳人。雖然霍桑本人并不是清教徒,但祖輩的清教徒思想和加爾文主義還是在霍桑的思想和作品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作為一個有著濃厚浪漫主義色彩的作家,他的思想是極為深邃和嚴肅的,在其小說中表現(xiàn)為對人類心靈真實情況的極大關注。隨著現(xiàn)代評論界對美國文學的本質和傳統(tǒng)的重新審視,霍桑作品研究近來又成為一個研究熱點,霍桑在美國文學史上的地位也日顯卓越,“近三十年來,他的成就比以往任何時候更受人珍視。”(Arline Tuner,1961)<<年輕小伙子古德曼·布朗>>是具有典型霍桑寫作風格的作品,是一篇將深刻主題和獨特的表現(xiàn)手法結合在一起的佳作。筆者擬就這部作品進行剖析,以便大家能更好地理解霍桑,讀懂霍桑。
正如霍桑的大部分小說一樣,《好小伙布朗》這部小說自始至終充滿了晦暗、神秘的意象。小說中的故事發(fā)生在清教徒統(tǒng)治下的新英格蘭的塞勒姆鎮(zhèn)。單純善良的小伙子布朗在黃昏時分作別新婚的妻子費絲,離開他的村莊,踏上了通往黑森林之途。他深信自己能夠在這次放縱之后抵制將來所有的誘惑。顯然,布朗在進入叢林之前是有意放縱自己的,盡管他天真地認為自己可以很快改正。但是,隨著他越深地走進叢林,他的信仰變得越來越弱。一路上,他陸續(xù)發(fā)現(xiàn)那些平素道貌岸然、心懷虔誠的村民居然也在匆匆趕往魔鬼的聚會。當他拿著從空中飄落的“粉絲帶”(妻子費絲的所有物)時,他的信仰已發(fā)生了根本的動搖。在最終的集會地點,眼前的景象更是令他膛目結舌:善和惡混聚一堂,甚至他那純潔的妻子也置身其中,他徹底喪失了對上帝和人類的信仰。他心灰意冷,對所有人包括妻子在內,都充滿了懷疑的態(tài)度,他認為每個人都是虛偽的,骯臟的,罪惡的。那夜以后布朗變得沉默寡言,郁郁寡歡,對生活失去信心,失去信仰,直到死去。
作品中,布朗進入森林的歷程也是其自身對人性真實面探索的精神歷程,霍桑善于運用象征主義手法寫作。在這部作品中也不例外,“貫穿于他全部作品中的創(chuàng)作思想在于對人類靈魂中隱匿的‘惡’的挖掘和對構成真與美的基礎的‘善’的向往?!保ê驶?,2000)
霍桑為什么喜歡象征?因為在他看來,客觀物質世界僅僅是表層假象,而它的“靈性”才是本質。他說:“萬物都有靈性,就好比靈魂與軀體的關系一樣?!边@種觀點決定了霍桑在創(chuàng)作上輕視客觀現(xiàn)實的真實描述,把客觀事物只看作包含某種隱秘含義的象征物,因而總是力圖通過象征物去揭示那隱秘的含義。日本文藝理論家廚川百村在他的《苦悶的象征》一書中曾說:“生命力受到壓抑而生的苦悶懊惱乃是文藝的根底,而其表現(xiàn)法乃是廣義的象征主義?!保◤N川百村,1988)霍桑終生都被人性之惡及其所帶來的負面影響所困擾,苦于找不到良方醫(yī)治而無可奈何,這種對人類罪惡痛苦的憂思和苦悶使霍桑在作品中廣泛地采用象征的方式來表現(xiàn)他的主題?!盎羯S^察事物運用的是寓言……這樣就為想象中的事件及其意義提供象征的高度?!保_伯特·斯皮勒,1990)
在這部作品中霍桑同樣大量采用精妙的象征主義和隱喻使這部小說充滿了夢幻般的怪誕色彩。小說的男主人公——布郎 Young Goodman Brown,首先“Young”按字典的解釋,作為形容詞,其含義是年輕的,幼小的,新興的。年輕的布朗在森林中的經歷實際上是年輕人對自己人性中善與惡的一次思考。這種好奇之舉也是年輕人探索人生的必經之路。其次,“Goodman”一詞最直接的意思就是“好人”,這是作者對布郎的一個初步判斷。人在塵世間難免會被周圍形形色色的惡所誘惑,好人也會禁不住魔鬼的誘惑。作者以此稱呼主人公,并作為題目,有著雙重的用意,其一是表明 Brown為人誠實,正直;其二是點出故事的普遍意義。最后,“Brown”作為形容詞,它的第一層含義是褐色的、棕色的,由黑、白、紅三種顏色混合而成的,是一種極不明朗的色調;它的第二層含義是曬黑的、厭倦的,生氣的,這些正是布朗赴約后的真實寫照。作為動詞,Brown是使成褐色。在布朗看清了人性中本來存在的諸多惡之后,他純潔的內心中在經歷著黑與白,善與惡的較量。Brown正是他內心在善惡沖突中的外化。
小說女主人公Faith(費絲)的寓意很明顯。Faith的漢語意思是信仰、相信;保證、諾言;宗教信仰、宗教。Faith不僅是布朗現(xiàn)實生活中的妻子,也是他精神世界的信仰。這種信仰里包含了布朗對生活、對宗教的信仰。對布朗而言,F(xiàn)aith是布朗力量之所在,有了Faith他就可以抵御所有的邪惡。Faith也可以理解為“忠實”,即忠實于上帝和丈夫,但事實并非如此,作者取之為名,含有諷刺意味。
在小說一開始作者描寫到:日落時分,小伙子古德曼·布朗走出家門,來到薩勒姆村街道上,可跨出門檻又回頭,與年輕的妻子吻別。而妻子費絲——這名字對她恰如其分——把漂亮的腦袋伸出門外,任風兒拂弄她帽子上粉紅的絲帶,呼喚著古德曼·布朗。
絲帶(ribbon)具有象征意義,粉絲帶主要出現(xiàn)在布朗心理變化的三個關鍵時刻。此處與后來林中幽會和隔日重逢遙相呼應。小說中關于布朗的人生悲劇最好的象征就是費絲頭上粉紅色的絲帶。他與費絲(Faith)的婚姻象征著他與信仰的結合,然而新婚不過三個月,布朗就下決心開始他神秘的林中之旅,象征了這種結合的脆弱基礎。
她懇求丈夫不要離開她到森林中去,她一個會很孤獨,很害怕,很擔心。作者用了古方言afeard,該詞相當于afraid。作者多處運用此類語言以加強鄉(xiāng)土氣息和時代感.丈夫執(zhí)意不悔,妻子只好與他道別:“愿上帝保佑你,但愿你回家時,萬事如意(may you find all well when you come back)”。故事的發(fā)展與此恰恰相反,這是一反語。
在鄉(xiāng)聚會所里,布朗想:“剛才妻子和自己離別時是那樣的難過,好像有災難要在今晚降臨。不會的,不會的,她是位天使,我離開她僅此一夜,從此往后,我要依偎在她的裙旁,與她同入天堂,永遠伴著她,白頭偕老(I’ll cling to her skirt and follow her to heaven)?!?/p>
正當布朗發(fā)誓遠離魔鬼時林中傳來一個女子的聲音,布朗認定那是自己的妻子。他痛苦絕望的大叫著妻子的名字,森林里回蕩著他的喊聲,魔鬼仿佛從荒野的四面八方追逐著她。作者用這段描寫,烘托出布朗當時驚訝與困惑的心境。布朗看到有樣東西從空中慢慢飄下來,掛在了樹枝上,原來那是妻子的粉紅色絲帶.布朗感嘆到:“My Faith is gone!”這句話語意雙關,意味著他既失去了妻子,也失去了他對上帝和人類的信仰。這一段標志著布朗絕望和精神變化的開始。
在祭壇旁邊布朗見到了妻子費絲,妻子也看見了布朗。他們站在祭壇旁邊瑟瑟發(fā)抖?!艾F(xiàn)在你們該明白了,罪惡是人類的本性?!弊髡咴诖擞媚Ч碇?,婉轉的表達了自己的思想。
“他的林中之旅可以被看作是一個模糊的寓言,代表的是人類想要短暫告別信仰、家庭、安全的一種非理性沖動,不論出于怎樣的原因,都想有一次機會到經驗世界的荒野里進行一次(或多次)的歷險?!保∕artin,Terence,1983)
第二天清晨,布朗回到了村子,見到了妻子。她頭上仍然扎著粉紅色的絲帶,妻子飛跑過來,擁抱布朗,但布朗卻目光呆滯,從她身邊經過,沒有一句問候。此后,布朗不再相信妻子,不再相信牧師,牧師已不是在布道,而是在褻瀆神靈。布朗完全絕望了,他在憂郁懺悔中度日,最終在郁悶中死亡。
布朗的結局并不具備普遍意義,但它的象征意義在于:每個人一生中都會經歷對自己人生帶來重大影響的事件,如同布朗的林中之旅一樣,會給我們帶來啟示、思考甚至觀念上的變化。
正如同布朗所發(fā)現(xiàn)的一樣,人性并不像他原先所想象的只存在善,人性也存在惡,只不過布朗不知如何應對他的新發(fā)現(xiàn),既沒有通過承認和懺悔自身的罪過而獲得對真正的“善”的理解,也沒有融入世俗的集體,帶著罪惡,享樂地生活,因此直到臨終時他都是“悲觀絕望的”。這說明他所尋求的是一個純凈的世界,一個沒有邪惡的天堂(盡管這種天堂在現(xiàn)實中不可能存在)。從他的尋求中,他的主要性格特征便呈現(xiàn)在我們面前了。
對“人類心靈真相”的探測可以說是霍桑的創(chuàng)作宗旨,而他相信對“惡”的了解和關注,是理解人類心靈真實境況極其重要的環(huán)節(jié),因此霍桑的作品大多涉及的是人性“惡”的主題。他曾說:“每個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座墳塋和土牢”這里的“墳塋和土牢”即人心之惡,他認為在現(xiàn)實世界中存在的問題,矛盾以及犯罪等現(xiàn)象無不打上人性惡的烙印,并且在現(xiàn)實生活中以各樣的形態(tài)表現(xiàn)出來。
霍桑認為自私自利普遍存在于人性之中,是人性之惡的根源。驕傲自大是人性之惡的另一種表現(xiàn)形式。它常常使人自覺不自覺地脫離他賴以生存的人群和社會,會讓人高居他人之上,從而以不可抗拒的力量摧毀人自身所具有的本性,直接導致惡的產生?;羯T谧髌分信険袅烁鞣N形態(tài)的驕傲自大。
“人性中的惡”、“黑暗的力量”一直都是霍桑作品的主題,對“罪”的思考給讀者帶來了《年輕的小伙子布朗》、《紅字》、《教長的黑面紗》等優(yōu)秀作品。但在善惡之間究竟應該如何抉擇,應當如何為人處事,這些都不是霍桑的浪漫主義小說能夠解決的問題,或者是作家自己也感到困惑的問題,所以才有了小說中豐富的象征,才會說“意義含糊”、“感情矛盾”是霍桑作品的兩大特點。但無論如何,作家將他的思考呈現(xiàn)出來,無疑給我們提供了一個思考和走近這個世界的視角。
現(xiàn)當代評論界許多人士在解讀布朗時,大多認為霍桑是持悲觀厭世的態(tài)度來看待這個世界,看待人的,當然這也是他的小說所反映的一個方面。而筆者認為霍桑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向人們指出:惡是普天之下皆有的事實,既然邪惡是人類生活中一直存在的現(xiàn)象,那么了解惡就成為消除惡的一種必不可少的手段。
霍桑最初是以自己別具一格的短篇小說打入美國文壇的,他的思想和藝術特色也首先表現(xiàn)在他的短篇小說之中?;羯5亩唐≌f細致深刻,風格獨特,不少作品立意新穎,取材得當,富于詩意?;羯5亩唐≌f題材豐富,表現(xiàn)的時代也不同。他最偏愛的主題是揭示人性之“惡”。他把抽象的“惡”當作一切社會問題的根源。在他看來,一切社會問題,人與人之間的矛盾、犯罪現(xiàn)象等等的根源都不存在于社會物質生活當中,而存在于人性之“惡”。這一觀點可以說基本來自加爾文教教義中“原罪”與“內在的墮落”等觀念的影響。他認為要消滅外部世界的一切惡行,只有從人心做起,從掃除人之惡做起,聲稱:“內在世界一旦凈化,外在世界激蕩著的許多罪惡都會自行消失?!彼妹鑼懗匀坏?,怪誕的,恐怖的現(xiàn)象或陰暗反常的心理活動,借以挖掘那隱秘的“惡”。他常常在作品中脫離社會條件去剖析人物的心理,一層層剝出“人人心中皆有的惡”來。
霍桑和他筆下的人物一樣深受清教主義的影響。他指出加爾文教義中的原罪,內在的墮落等觀念是任何有思想的人都無法擺脫的。他認為世間的罪惡來自人們潛在的劣根性。因此,改造社會必須從改變人心開始。他對社會現(xiàn)狀無能為力,不知如何去改變。因此他在小說中總是以一個不偏不倚,客觀公正的講述者出現(xiàn),從不表明自己的立場與觀點,他把思考的任務交給了讀者,這也是霍桑的小說一直倍受評論界關注的原因。
《年輕的小伙子布朗》向我們揭示了罪的現(xiàn)實性、邪惡的普遍性以及對人類道德持懷疑態(tài)度將會帶來的災難性后果——這集中體現(xiàn)在布朗后半生的迷惑和消沉上。盡管霍桑自己是個清教徒,他在這里卻批判了加爾文教關于原罪和全體墮落的教義?;羯O嘈湃巳诵闹卸加凶飷旱臎_動,但他并不相信人是絕對罪惡的,或者說大部分人會實施他們罪惡的沖動。布朗的悲劇就在于他不會原諒。雖然他自己也和魔鬼有約定,但當他發(fā)現(xiàn)他的鄰居、導師、甚至他親愛的妻子也加人了巫師的聚會,他就再也不信任任何人了。懷疑和憤世嫉俗使他一直過著痛苦的生活——沒有朋友、信仰、歡樂和未來,直到郁悶地死去。這個故事昭示于人的是:一個人在任何情況下都要擁有信仰。即使你發(fā)現(xiàn)人人心中都有罪惡,你也不能喪失信仰,讓它毀掉你的生活。
在這部作品中,霍桑用布朗的經歷來啟迪人們應該勇敢而坦然地直面人生中的一切邪惡,這樣才能健康地成長真正成熟起來,才能賦予人生以積極的意義,才能避免‘布朗式的毀滅’。這種人之惡的意識,也正是作者苦心孤詣,想喚起讀者注意的東西。
[1]Arline·Tuner. Nathaniel Hawthorne[M]. NewYork Press,1961.
[2]胡允桓.霍桑短篇小說選[M].外文出版社,2000.
[3][日]廚川百村.苦悶的象征:出了象牙之塔[M].人民文學出版社,1988.
[4][美]羅伯特·斯皮勒.美國文學的周期[M].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0.
[5]Martin,Terence. Nathaniel Hawthorne[M]. Twayne publishers,1983.
王碧娟(1981-),女,陜西西安人,洛陽師范學院公共外語教研部助教,研究方向:語言學,比較文學。
2010-0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