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師范大學音樂學院06基地班 林 冰
根據(jù)鋼琴發(fā)音的原理及特點,可看出,研究琴槌運動的狀況,對控制鋼琴的音色是十分必要的。
當鋼琴彈奏時,琴鍵下鍵的距離一般為 10±0.5 毫米,此時,琴槌大約以其五倍的路程到達琴弦。因此,琴槌的速度比琴鍵的速度大約快五倍。琴槌擊弦時,琴弦會在剎那間向被打的方向陷過去,然后馬上返回原狀,并把琴槌彈回原來的位置。由此可以看出琴槌和琴弦實際接觸的時間是極短的。如果以琴弦當作對象,那么最理想的琴槌擊弦時間是琴弦頻率周期的二分之一。我們以標準音 a 音為例,a音的頻率為 440Hz,那么最理想的琴槌擊弦時間就應為1/880 秒。但鋼琴的實際擊弦時間,基本上是由各個鋼琴的特性和保持的狀態(tài)決定的。黑爾姆霍爾茨證明,裹氈的方法對琴槌與琴弦的接觸時間有關系。接觸的時間愈長,下方泛音就越突出,音色就更柔和,但缺少光彩;接觸的時間愈短,上方泛音就越突出,音色更明亮華麗,但尖銳、刺耳。而在實際彈奏中,琴槌擊弦的時間則是由擊弦時的力量而產(chǎn)生變化的。擊弦的力量越大,由于琴槌的彈回也更快,擊弦的時間就更短,音色也就會更明亮華麗、尖銳刺耳;反之,如果擊弦的力量較弱,那么擊弦的時間就更長,音色也就柔和而缺少光彩。
1.2.1 右踏板
右踏板運用的機械原理是當踩下右踏板時,制音器會完全離開琴弦。這時當琴槌擊弦時,不僅使被敲擊的琴弦發(fā)生振動,其他的琴弦也受到共振的影響,產(chǎn)生共鳴,使泛音增多,從而也使音色變得豐富多彩。但運用踏板時要有一定的技巧和方法,不宜用力過猛或讓多余的音夾雜進來,因為此時制音器打開,所有的琴弦都處于振動之中,極易導致聲音嘈雜、音響混濁的音響效果。
右踏板對鋼琴音色的調(diào)控主要有以下作用:它能把單獨無法用手指保留或連接的音符通過踏板將其延長或連接起來,使音與音之間平穩(wěn)過渡,使鋼琴聲音更具歌唱性,從而減少鋼琴聲音中干澀、不持續(xù)的缺點;它還能增強聲音的共鳴,為鋼琴的聲音增添色彩,使琴聲更加悅耳。
1.2.2 中踏板
在三角琴和立式琴上,中踏板的功能和結(jié)構完全不同。中踏板在三角琴上又被稱為“延音踏板”或“保留音踏板”。中踏板的結(jié)構是由一根連著制音器最底部的一根長木桿來控制。當踩下中踏板后,木桿稍微轉(zhuǎn)動,就可以抓住任何提起來的制音器,使所彈音的制音器打開。中踏板和右踏板同時使用時,中踏板可以保留住所需延長的一個音或幾個音(和弦),而右踏板仍可按照自己的規(guī)律和音樂的需要該怎么換就怎么換。由此可見,中踏板的作用是可以保留一個低音(或一些音),而不影響其他聲音的清晰。它是增加色彩和使音樂織體清楚的最寶貴的工具之一。但是立式琴的中踏板不起保留音的作用,只起大幅度減弱音量的作用。它通過降下橫隔在琴槌與琴弦之間的絨布,使槌子直接擊到絨布上,從而使觸鍵的聲音變得更加微弱了,對于演奏中音色的調(diào)控不起重要作用。
1.2.3 左踏板
左踏板一般標記為 corda(意:一根弦),有時又被稱為 sordino(弱音器)。在立式琴中,當踩下左踏板后,使枕木上擊弦的琴槌整個向前移動,縮短了琴槌與琴弦的距離,使槌子擊弦的力量減小,聲音也就自然減弱了。三角鋼琴則不同,當左踏板被踩下去時,整套琴槌會稍向左側(cè)移動,因而此時琴槌敲擊的是兩根弦而不是三根弦,音量也就相對減弱。但對于音色來說,更重要的是,由于琴槌的表面反復觸弦,會在琴槌經(jīng)常觸弦的表面形成一道道的溝痕,而且隨著使用的頻繁,有時甚至會破壞氈子的回彈性,使溝痕處變硬,而踩了左踏板之后,琴槌移動,觸弦的是琴槌的柔軟處,從而使音色更為柔和。因而,左踏板也被稱為柔音踏板。同時,當琴槌敲打其他兩根弦時,沒有使用的那根弦會發(fā)出輕微的振動,產(chǎn)生一定的泛音,給音樂蒙上一層薄紗似的音色感覺。很多鋼琴家都認為左踏板是調(diào)控音色的一個重要工具,將其視為演奏中一個藝術性的運用。
手的動作決定于技巧,技巧決定于效果,效果決定于樂曲的意境、感情和思想。對于所彈的樂曲沒有一個明確的觀念,沒有深刻的體會,就不知道自己要表現(xiàn)什么,就不知道要產(chǎn)生何種效果,就不知道用何種技巧去實現(xiàn)。在教學中往往容易陷于就事論事地去應付面臨的各種視譜、節(jié)奏、速度、熟練、背譜等問題之中,而無暇去顧及聲音的質(zhì)量,這恰恰是誤區(qū)之所在。俄羅斯著名鋼琴家捏高茲的一段話:“任何鋼琴演奏總是在以發(fā)出的聲音、‘制造出’聲音為目的,那么無論你彈的是練習曲還是藝術作品,彈鋼琴必然就是在聲音上下功夫,說得更確切些,就是練習聲音?!?/p>
學生從練第一個單音斷奏開始就要去聽,當手指鍵,琴槌擊弦時,聽聲音是否充分地發(fā)出來了;是否有良好的震動與共鳴;當手指保持在琴鍵上站立時,耳朵要傾聽聲音的持續(xù)和延長,并學會辨別好聽的聲音與不好聽的聲音。例如清淡的音與濃厚的音,飄逸的音與恬靜的音,都需要我們?nèi)ヱ雎?、去辨別。手腕和手臂要絕對放松、自然,不能有半點發(fā)硬發(fā)僵。放松的手彈出來的音不管是極輕的還是極響的,音都豐滿,柔和,余音裊裊。發(fā)硬的手彈出來的音是單薄的,干枯的,粗暴的,短促的,沒有韻味的。教師應要求學生在一開始就要學會把正確的動作與正確的聲音結(jié)合起來,懂得聽什么和怎么聽,這樣的開端對以后的鋼琴學習會受益無窮。
自然重量的運用與調(diào)節(jié)是良好聲音的基礎保證,從鋼琴的發(fā)音特點來講,每個音不論強弱、厚薄都應該有一個最佳的發(fā)音點。這個點在觸鍵時應多深多淺,力量應用得多大多小,下鍵速度應多塊多慢都應根據(jù)聲音的需求來衡定。深厚的聲音自然應該把琴鍵彈“深”;果斷的聲音觸鍵時必須直截了當;唱歌的聲音要讓琴弦發(fā)出最好的共鳴和延長;輕巧的聲音則要在觸鍵的過程中找到它合適的位置,千萬不要壓。
鋼琴是鍵盤樂器,是通過琴槌擊弦發(fā)出聲音的,因此小槌子式的顆粒性聲音是鋼琴的特色。彈跳音,彈非連奏就特別能顯示出鋼琴的優(yōu)勢。所謂“大珠小珠落玉盤”的效果,就可引用為充分展現(xiàn)鋼琴效果的精妙寫照。要訓練好手指,使其獨立、主動、靈活;使聲音清晰、流暢、均勻,這對展現(xiàn)出鋼琴的所長是關鍵性的步驟。在彈奏上應掌握并運用重量的傳遞和貫穿。同時要結(jié)合音樂中的漸強,漸弱,輕重緩急的處理,安排好句頭、句尾、句中的高點,體會好樂句中的強調(diào)音、非強調(diào)音和語氣,掌握好樂句中節(jié)奏的伸縮和變化,設計好種種音色的變化和層次。
讓學生多掌握連奏的彈法,學會用一只手臂的力量貫穿一條連線或一串音流。不要把一個個音都散了或彈得停滯不前,而要彈得向前流動,一氣呵成。要掌握好樂句的彈奏,對每個樂句的語氣、起伏、句頭、高點、句尾等等都要安排處理好。進而要分析、感受并做出樂句與樂句之間的關系變化和發(fā)展,調(diào)整好旋律、低音、伴奏之間的層次,逐步提高彈奏歌唱性的技巧,使其由淺入深,由低到高。在彈奏上應掌握并運用重量的傳遞和貫穿。同時要結(jié)合音樂中的漸強、漸弱、輕重緩急的處理,安排好句頭、句尾、樂句中的高點,體會好樂句中的強調(diào)音、非強調(diào)音和語氣,掌握好樂句中節(jié)奏的伸縮和變化,設計好種種音色的變化與層次!
手掌的架子作為力量的支撐點,是保證聲音質(zhì)量的關鍵部位。彈強烈的聲音時,手掌必須牢固;彈輕聲時,更需要強調(diào)手掌架的牢固,手掌架立起來了,起到了支點的作用,手腕自然就能放下來了。手臂的訓練與聲音的關系,手腕是手指與手臂之間承上啟下的樞紐。手腕有許多上下左右的動作方式,作為優(yōu)美、柔和的觸鍵方式,用來做分句,呼吸等等都有十分良好的效果。當我們的身體處于自然積極狀態(tài)時,聲音必然會豐潤寬厚,使人聽起來順暢,舒展。身體協(xié)調(diào)的關鍵在于腰骶部的力量能否跳動出來。在彈最響亮、最豐潤的聲音時,只要身體挺立,用上腰骶的力量,不需多大的動作和力氣,聲音可以很自然和方便地彈出來。在此要防止的毛病是:要改掉彎腰的習慣,懶洋洋消極地把重心往后往下塌陷,中心的后傾下榻是協(xié)調(diào)用力的最大障礙。
鋼琴的聲音是一個極為廣泛的復雜課題。聲音和技術統(tǒng)一結(jié)合是將音色表達的最好方式。技術必須從內(nèi)容出發(fā),目的是表達樂曲,有多少種不同風格的樂派和作家,就有多少種不同的技巧。要把鋼琴彈得好聽,還有許許多多的問題,譬如,聲音與節(jié)奏,與音樂的表現(xiàn),與不同風格,與不同作曲家的不同作品,與不同演奏家的不同個性都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和豐富的研究內(nèi)容。綜上,關于鋼琴的聲音是一個極為廣泛和復雜的課題。本文僅就聲音和技術的一些方面擇要簡述。要把鋼琴彈的好聽,還有許許多多的問題需要探討。由于鋼琴藝術的學問是如此廣博,我們所須進行的努力是永無止境的。
[1]王大立.鋼琴演奏中的觸鍵方法及其訓練[J].華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2):142-144.
[2]陳放.鋼琴觸鍵技術對鋼琴音色的影響[J].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44(4):174-176.
[3]閆大衛(wèi).關于鋼琴演奏中的重量彈法[J].音樂探索,2002,(4):67-69.
[4]約瑟夫·伽特.鋼琴演奏技巧[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83.
[5]黃佩瑩.鋼琴踏板的初步運用(上)[J].鋼琴藝術,2003,(5):2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