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玲玲, 滕 鳳
(1.懷化學(xué)院外語系,湖南懷化418008; 2.中山大學(xué)國際漢語學(xué)院,廣東中山 510275)
麻陽盤瓠民謠中民俗文化負(fù)載詞的英譯探析
楊玲玲1, 滕 鳳2
(1.懷化學(xué)院外語系,湖南懷化418008; 2.中山大學(xué)國際漢語學(xué)院,廣東中山 510275)
通過對中國民俗文化麻陽盤瓠祭民謠中文化負(fù)載詞匯的分析,列出了直譯、意譯、替換和音譯等具體翻譯盤瓠民謠文化負(fù)載詞語的方法,以期在漢語和英語文化負(fù)載詞匯之間搭建一座堅實和暢通的橋梁。
文化負(fù)載詞語; 盤瓠文化; 翻譯
Abstract:Basedon the analysisof Chinese folk-culture—Panhu,we explain liberal translation,liberal translation with an explanation methods,literal translation,literal translation with an explanation,transliteration as well as transliteration with an explanation one by one with carefully chosen examples to Panhu culture as illustrations.Accurate understanding and proper translation are the keys to breakingthrough of the barriers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culture-loaded words.
Key words:culture-loaded words; Panhu culture; translation
翻譯不僅是語言的轉(zhuǎn)換,更是文化信息的傳遞。文化問題一直是令人感興趣的問題,而文化也給人類帶來了燦爛的詞匯。詞匯翻譯是翻譯活動的一部分,討論文化詞匯層面的翻譯問題是成功地進(jìn)行翻譯的前提條件。
中國民俗文化來源于千百萬年來中華大地億萬勞動者的文化探索和傳承,是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世界文化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而當(dāng)今的國內(nèi)外環(huán)境給中國民俗文化在世界范圍的傳播提供了必要性和可能性。民俗文化能在世界范圍內(nèi)得以傳播和認(rèn)知,才能體現(xiàn)其久遠(yuǎn)的生命力和獨到的影響力。而翻譯作為連接各民族文化交流的紐帶,日益凸顯出無可替代的重要性。在跨文化翻譯中,將帶有濃厚民族色彩的民俗文化詞語恰到好處的翻譯出來是語際翻譯中的難中之難。它要求譯者不僅能準(zhǔn)確地傳遞原詞語的語義信息,又能最大程度地保留其民族色彩,達(dá)到最自然最切近的對等。它要求譯者不僅具有兩種語言,更具有兩種文化。為弘揚中華文化,增進(jìn)民族間的交流,研究中國民俗文化的英譯是具有深遠(yuǎn)意義。
民俗文化詞匯是指“具有鮮明的民族文化特色的詞匯,反映了特定民族的歷史、文化和民俗習(xí)慣,”[1](P232)是指標(biāo)志某種文化中特有事物的詞、詞組和習(xí)語,一般簡單地分為民族專有詞匯、具有民族文化內(nèi)涵的普通詞匯和習(xí)語。民族專有詞匯就是民族文化中特有的詞匯,在語義上具有專有性或不對應(yīng)性的特點。具有民族文化內(nèi)涵的普通詞匯是指在任何語言中這些詞匯的基本意思相同,但有不同的文化隱含和聯(lián)想意義,如“紅色”,數(shù)字6,8,13等。習(xí)語通常包括成語、諺語、格言、典故、俚語、歇后語,具有結(jié)構(gòu)嚴(yán)謹(jǐn)、形式簡練、寓意深刻、形象鮮明、表達(dá)生動的特點。
民俗即“民間風(fēng)俗,是一個國家或民族在歷史和社會發(fā)展進(jìn)程中為了滿足群體生活的需要所創(chuàng)造和傳承的生活文化?!盵2](P10)不同民族、不同地區(qū),由于各自的條件不同,總是呈現(xiàn)出不同的民俗。俗話說:“十里不同風(fēng),百里不同俗”。不同的文化背景,形成了不同的風(fēng)俗習(xí)慣,產(chǎn)生了大量的民俗文化詞匯。這些詞匯反映了特定民族在漫長的歷史進(jìn)程中逐漸積累的、有別于其他民族的、獨特的活動方式,如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習(xí)俗中的詞語“年飯”、“壓歲錢”、“守歲”,喪葬習(xí)俗里的“紙錢”、“苦喪棒”,婚禮習(xí)俗中的“花轎”、“紅包”、“拜天地”等都是漢語文化中特有事物或行為的詞匯。翻譯這些詞匯,很難在英語中找到形式和內(nèi)容完全對應(yīng)的表達(dá),存在翻譯的局限,即詞匯空缺和詞義沖突問題。詞匯空缺是指原語詞匯所載的文化信息在譯語中沒有其“對等詞”或“對應(yīng)表達(dá)”。詞義沖突就是原語詞匯所載的文化信息與譯語的對應(yīng)詞語所載的文化信息是互相矛盾的,也就是詞語的字面意義相同,但深層的文化內(nèi)涵不完全相同或者相反。對于這些詞語的翻譯就不能簡單地照字面直譯,而應(yīng)分析其文化內(nèi)涵,采用靈活的手段,尋找最貼近原語內(nèi)涵的表達(dá),讓譯語讀者能夠從譯文中獲取的交際信息等同于原語讀者從原文中獲取的交際信息。
“且消聽來慢消聽,慢慢消聽將歌論。別人劃船端陽節(jié),漫水劃船有根本……”習(xí)慣上的端午節(jié),都是源自對戰(zhàn)國楚人屈原的愛戴,唯有麻陽的大端午是盤瓠苗裔對始祖的紀(jì)念和崇敬。歷經(jīng)數(shù)百年的地域人文交融,每年舉行的麻陽五月盤瓠龍舟節(jié),是虔誠紀(jì)念祖先盤瓠,是麻陽苗家的歡娛,是盤瓠后裔龍歌的浪漫。祖?zhèn)鼾埜枰彩且皇妆P瓠部落的遷徙史詩。
(一)歷史淵源
盤瓠祭起源于遠(yuǎn)古的盤瓠圖騰崇拜和盤瓠神話。盤瓠神話傳說最早文字記載見于東漢應(yīng)劭的《風(fēng)俗通義》,東晉史學(xué)家、文學(xué)家干寶《搜神記》、《晉紀(jì)》及梁代鮑堅《武陵記》。其系統(tǒng)記述見于范魏宗的《后漢書·南蠻傳》等書,而《后漢書》有關(guān)盤瓠的記載最為完整,對后世影響最大。[3]至今麻陽民間流傳的盤瓠神話與古籍記載的大體相同。和所有苗族一樣,麻陽盤瓠后裔,也有著辛酸的遷徙故事。
且消聽來慢消聽,慢慢消聽將歌論。
別人劃船端陽節(jié),漫水劃船有根本。
大王原在神州府,沅陵縣內(nèi)有家門。
廟殿豎在木官上,赫赫威靈多顯位。
沅陵已居數(shù)百載,神心一動往上行。
騰云駕霧往上走,路過新營歇涼亭。
廟灣豎起龍王殿,龔?fù)醵兆鲎嫔瘛?/p>
麻陽漫水祖?zhèn)鼾埜琛陡锤琛?俗稱《路程記》,一共116句,812字。記述了“大王”(盤瓠)在辰洲府沅陵縣木官上“已住數(shù)百年”后,溯錦江“騰云駕霧往上走”,進(jìn)入麻陽境內(nèi),先后落腳新營、暫居麻伊、留住袁郊坪、巖角坪,最后于明朝永樂二年(1404)定居漫水,先后成為龔、王、張、文、田姓族人“祖神”。[4]《根源歌》實際上就是一部盤瓠族人辰水遷徙史詩,它記錄了盤瓠后人幾經(jīng)異地而居的歷程,隱逸了無奈遷徙的緣由,在貌似輕松的簡略傳唱里,提示后人追根溯源的清醒,描摹盤瓠龍舟與生俱來的實在。
盡管久經(jīng)歷史風(fēng)雨,麻陽盤瓠后裔一度成為漢化較深的“熟苗”,但他們依然用特有的方式,表達(dá)著對始祖的虔誠。
(二)活動內(nèi)容
麻陽盤瓠祭是當(dāng)今世界保留最完整的一種圖騰文化空間。它經(jīng)歷了數(shù)千年的歷史文化沉積,在長期的傳承發(fā)展過程中,已經(jīng)演變?yōu)楦挥杏绊憽⒏挥械赜蛐蕴厣奈幕F(xiàn)象,形成了完整的民間文化承載空間。麻陽盤瓠祭主要分為五月盤瓠龍舟節(jié)和日常民間文化活動。
1.五月盤瓠龍舟節(jié)
每年的農(nóng)歷五月初一開始,直到十七方結(jié)束,共歷時17天。分為開神門(唱《開神門歌》《根源歌》邀請祖神參加節(jié)日,實際是向臨近村鎮(zhèn)苗民發(fā)出節(jié)日邀請)、唱大戲(娛樂來賓的地方劇種有花燈戲,陽戲,儺堂戲等),龍下水、參神日、龍舟賽、回神日。
“開神門”,即“接龍”,“接龍”要唱“接龍歌”:
“五月初一開神門,敞開神門迎祖神。
盤抓大王是我祖,從古流傳到如今。
子孫誠心來接龍,錦江河上走一程。
唯愿我祖多保佑,保佑苗疆永太平?!?/p>
劃龍舟到沿江各盤瓠廟參拜,要唱“參神歌”:
“別人劃舟慶端陽,我族劃舟有根本。
當(dāng)初不是凡間馬,原是盤瓠大王神。
盤瓠原住桃源洞,辰州府內(nèi)有家門。
辰州居住數(shù)百年,神心一動往上行?!?/p>
龍舟在江上輕搖慢蕩,還要唱“桃源歌”:
“盤王住在桃源洞,辰州府內(nèi)有家門。
廟堂設(shè)在木棺上,赫赫威靈多顯應(yīng)。
武陵樓居千百載,輔佐子孫創(chuàng)乾坤?!?/p>
2.日常民間文化活動
其主要有兩種形式:1)日常酬愿。多為還愿苗民獨戶舉行,多請戲班演出南戲、陽戲、儺戲、花燈戲等劇目。2)秋后酬神。屬集體活動,每年農(nóng)歷十月十五,麻陽盤瓠苗民多前往盤瓠廟酬謝盤瓠大王恩賜的五谷豐登。
苗族盤瓠崇拜的文化特質(zhì)和多重屬性在民族文化的制度、行為、心態(tài)各個層面都有所體現(xiàn),對民族共同心理素質(zhì)的形成和民族精神的傳承變異都有較大的影響,這正是從古迄今盤瓠祭之香火不絕如縷的原因。
(一)音譯(+注解)法
音譯法是“把一種語言的語詞用另一種語言中與它發(fā)音相同或近似的語音表示出來。”[5](P41)這種用于譯音的漢字不再有其自身的原意,只保留其語音形式。在翻譯民族文化性很強或譯語民族中無法找到對應(yīng)詞匯的術(shù)語、人名、地名時,可以采取音譯的方法處理并且譯語文化也得到了豐富。如Pangu(盤古),Yandi(炎帝),Huangdi(黃帝),Kuafu (夸父)and Zhongkui(鐘馗),Y in yang(陰陽),qigong(氣功),tofu(豆腐),gongfu(功夫),kowtow(叩頭),jiaozi(餃子),mahjong(麻將)and lyehee(荔枝)等。
例1:“別人劃船端陽節(jié),漫水劃船祭龍神。
今朝打動鑼和鼓,驚動沿河兩岸神?!?/p>
例2:“大王原居辰州府,沅陵縣內(nèi)有家門。
大王請在花船上,盤瓠子孫一同行?!?/p>
盤瓠民謠中的文化負(fù)載詞語音譯如下:
中文 音譯
嗩吶 suona
鑼鼓 luogu
通靈溪 T ongling xi
辰州府 Chenzhou fu
神譚灣 Shentan wan
音譯法有著自己的優(yōu)缺點。它是保持原語文化韻味最有效的方法之一。通過保留其語音形式,新的拼音形式能夠引起外國讀者的興趣和好奇心。同時,中國讀者也會覺得熟悉這種新的拼音形式從而得到他們的認(rèn)可。然而,音譯法沒有能夠表達(dá)出詞語的意義,因而對外國讀者毫無概念可言。比如,一個外國讀者可能不明白什么是“suona(嗩吶)”;同樣,外國人由于缺乏必要的信息而無法理解什么是“Shentan wan(神譚灣)”。也就是說,音譯法有可能會給讀者帶來解讀的困難。
這種情況下,采用音譯加注的方法就顯得很有必要了。比如,中國人都很熟悉“清明”,但是西方人卻不一定都知道。為了表達(dá)出“清明”的文化意義,我們可以采用音譯加注的方法將其翻譯為:“Qing Ming—a traditional Chinese holiday to commemorate the dead,observed in late spring”.
例3:“牌位香爐先飛到,四升塘內(nèi)住了停。
蠟臺巖盆也到此,本來田姓不知因。”
“牌位”:Paiwei—a kind of memorial tablet for worshipping the deceased person
“盤古”:Pan Gu—creator of universe in Chinese mythology
“粽子”:Z ongzi—a kind of glutinous rice dumplings wrapped in particular leaves
“牌位”“盤古”和“粽子”都是典型的文化負(fù)載詞語。如果僅用音譯法翻譯是無法完全傳達(dá)出其文化底蘊的。正如前面所說,音譯的缺陷就是沒能表達(dá)出意思讓讀者無法理解。從上面的例子我們可以看出:加上注解后譯者提供了更多的補充信息,讓外國讀者更好的理解了中國文化負(fù)載詞語,也推動了文化交流。
(二)直譯法
直譯法是指在翻譯過程中按原文逐字逐句一對一的翻譯。源語中某些詞匯的文化色彩濃重,在譯語語言條件許可的情況下,可以直譯保留民族色彩,豐富譯語的表達(dá)力。如“paper tiger(紙老虎)”,“to lose one's face(丟臉)”,“Peking T oasted Duck(北京烤鴨)”等。但“應(yīng)以不會引起對原文民俗事項的誤解為原則,以不降低原文所含信息為規(guī)約?!盵6](P96)
在盤瓠民謠中:
例4:“五月初一開神門,開而不開見得真。
當(dāng)初不是凡間馬,我是三座大王神?!?/p>
“只有吾王神通廣,赫赫威靈多顯應(yīng)。
三尊靈官當(dāng)庭坐,牙齒如雪白如銀?!?/p>
“凡間”和“威靈”這兩個文化負(fù)載詞語可以各自翻譯為:“the mortal worldlife”,“mighty reputation”。
例5:“沅陵已居數(shù)百載,神心一動往上行。
騰云駕霧往上走,路過新營歇涼亭?!?/p>
“中年婦女來拜壽,豐衣足食有精神。
一切瘟疫神趕去,風(fēng)調(diào)雨順家家興?!?/p>
“豐衣足食”,“風(fēng)調(diào)雨順”和“騰云駕霧”可以各自翻譯成:“be well fed and clad、live in abundance”;“with timely wind and rain,favorable weather for crops”;“mount the clouds and ride the mist”。
從上述例子我們可以看出:直譯是一種重要的翻譯方法,它有不少優(yōu)點,例如能傳達(dá)原文意義,體現(xiàn)原文風(fēng)格等。但是,直譯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例如譯文有時晦澀難懂,有時不能正確傳達(dá)原文意義甚至事與愿違。所以,如果不顧場合條件,不顧中外兩種語言的差異,一味追求直譯,就必然闖紅燈,進(jìn)入誤區(qū),造成誤譯。直譯之所以有誤區(qū),是因為語言的形式與內(nèi)容,句子的表層結(jié)構(gòu)與深層意義有時不統(tǒng)一;另一方面,中外文化歷史背景不同,造成了不同的思維方式和不同的語言表達(dá)形式。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可以采用加注的方法來處理,這也是我們下一節(jié)要討論的。
(三)直譯加注
它是指在翻譯中保留源語詞匯的字面意義,再加上一個注釋,解釋該詞匯的文化意蘊。這種方法通常用于解釋典故等。盤瓠民謠中含有一些具有豐富民族文化內(nèi)涵的成語或典故。如果原文語境突出了這類詞所蘊含的文化色彩或意象,并且這種色彩或意象能激發(fā)讀者的想象,加深讀者對原作品人物或主題的理解,那么譯文應(yīng)盡量保留原語詞匯的民族文化特色。“這樣既有利于文化交流,又能在一定程度上豐富譯語的語言表現(xiàn)力。對于此類成語或典故,采用‘直譯+注釋’的方法比較妥當(dāng)。”[1](P235)
例6:“時至五月端陽節(jié),五月初一開神門。
十一劃到十七止,年年如此祭祖神。”
“端陽節(jié)”:Dragon-Boat Festival—a traditional Chinese Festival/holiday in which Chinese people paddles to celebrate it
例7:“廟灣豎起龍王殿,龔?fù)醵兆鲎嫔??!?/p>
“袁郊修建龍王廟,張族大眾喜盈盈。
要問龍船來源事,郎女才能說分明?!?/p>
“龍王殿”、“龍王廟”:Tempme of king Dragon—K ing Dragon is the god who rules the rivers and seas and is in charge of rain in Chinese mythology
例8:“一拜神壽萬萬春,保佑人民五谷登,
二拜神壽萬萬春,保佑六畜無瘟病?!?/p>
“五谷”,“六畜”可翻譯成:
“Five cereals—rice,two other kinds of grains,wheat and beans”
“Six domestic animals—pig,ox,goat,horse,chicken and dog”
對于大多數(shù)的外國讀者甚至許多中國讀者來說,對“Five cereals”和“Six domestic animals”可能不明就里。但有了注解,讀者就能夠理解為什么苗族人們要去廟里祈福了。
(四)意譯法
意譯法是指根據(jù)原文的大意來翻譯,不作逐字逐句的翻譯。從跨文化語言交際和文化交流的角度來看,意譯強調(diào)的是譯語文化體系和原語文化體系的相對獨立性。大量的實例說明,意譯的使用體現(xiàn)出不同語言民族在生態(tài)文化、語言文化、宗教文化、物質(zhì)文化和社會文化等諸多方面的差異性。
如果說直譯和音譯+腳注法側(cè)重的是文化負(fù)載詞的文化色彩的再現(xiàn),那么意譯法則強調(diào)詞匯在具體語境中傳達(dá)的實際意義。譯者通常采取文化移入模式直接將其中的形象信息移植到譯語中,而不會造成任何文化隔閡?!坝行┪幕?fù)載詞匯的文化形象對原文讀者都十分陌生,而且,作者也無意通過這一形象來刻畫作品中的人物或事件。這時,較為妥當(dāng)?shù)淖g法就是用譯文中文化意義較淡的詞匯去再現(xiàn)原語詞匯的主要意義?!盵1](P239)
例9:“沿河兩岸驚動了,都說田姓染王病。
親朋戚友不敢來,都說王病要過人。”
這兩句歌詞中的“過人”現(xiàn)在主要有以下幾個含義:11超過別的人;超越一般人。21過往的客人。31越過他人防守位置,如籃球過人,足球過人。而在盤瓠文化中,在當(dāng)?shù)氐姆窖粤?xí)慣中,“過人”的意思是“傳染給別人”。因此“過人”可以意譯為“illness can be transmitted”。
例10:“猛然病人把床下,盤腳坐在堂中心。
病人開口把話講,口傳禍福于陽人。“
例11:“病人個個把船上,扁擔(dān)劃船沒精神。
開船上下游三轉(zhuǎn),個個無病是好人?!?/p>
例10中的陽人如果直譯為“Yang Ren”或“Sun People”,那么外國讀者會覺得不知所云。也顯然沒有強調(diào)它的文化內(nèi)涵的意思,而且,現(xiàn)代讀者對這一說法已無概念。故采取意譯的方法傳達(dá)了原文的信息,同時不打斷讀者的閱讀。在盤瓠文化里,它有“活著的人,陽世的人”的意思。也見于《初刻拍案驚奇》卷十七:“那兒子但聽說‘召魂’,便道:‘要見爹爹。’只哄他道:‘你是陽人,見不得的。’兒子只得也罷了。”因此,陽人可以意譯為“l(fā)iving peoplepeople alive”。
例11中的“好人”如果直譯為“kind-hearted people”或“being good”,那么讀者會更加疑惑前面的“illness”與“good man”之間的關(guān)系。事實上,“好人”在盤瓠民謠中有著特殊的文化含義,可以翻譯為“recovered from serious illness”、“being healthy”。
大力傳播和弘揚源遠(yuǎn)流長的中華文明,具有重要的時代和歷史意義。以上諸方面在民俗文化的翻譯過程中是緊密相連的,無法回避和繞行。明辨文化身份是基礎(chǔ);通曉文化背景是關(guān)鍵;高超嫻熟地適用合宜的文體技巧是保證。這樣才能把民俗文化的翻譯工作做好、做得有意義。
總之,民俗文化負(fù)載詞匯含有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不同語言的詞匯之間語義沖突、語義空缺現(xiàn)象嚴(yán)重,要想找到恰當(dāng)?shù)谋磉_(dá)并非易事,而且沒有固定的翻譯模式可以遵循,譯者只有熟悉兩種語言及其文化,分析詞匯的文化內(nèi)涵和在不同語境下的意義,正確推斷作者的真正意圖,采用靈活、變通的手法把原語文化負(fù)載詞匯中的文化因素傳達(dá)出來。
[1]廖七一.當(dāng)代西方翻譯理論探索[M].南京:譯林出版社, 2002.
[2]曹暉.中國民族與民俗[M].北京:中國物資出版社,2007.
[3]石宗仁.懷化麻陽城步盤瓠文化遺存比較研究[J].懷化師專學(xué)報,1999,(1):44-50.
[4]石建中.試論盤瓠神話和苗族族源[J].中南民族學(xué)院學(xué)報(哲學(xué)社會科學(xué)版),1992,(1).
[5]劉宓慶.當(dāng)代翻譯理論[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社, 1999.
[6]楊玲玲.認(rèn)知文化圖式觀照下的民俗名稱英譯[J].懷化學(xué)院學(xué)報,2007,(12).
On the Translation of Chinese Culture-loaded Words——A Case Study of Panhu Culture in Mayang County
Y ANGLing-ling1, TENG Feng2
(1.Foreign Language Department,Huaihua University,Huaihua,Hunan 418008;
2.School of Chinese as a Second Language,Sun Yat-sen University,Zhongshan,Guangdong 510275)
H31519
A
1671-9743(2010)12-0116-04
2010-10-09
懷化學(xué)院科研課題“中國民俗文化與漢英翻譯”,項目編號:HHUY2008-36。
楊玲玲(1982-),女,湖南懷化人,懷化學(xué)院外語系講師,從事翻譯理論與實踐方面的研究。
滕 鳳(1988-),女,湖南懷化人,中山大學(xué)國際漢語學(xué)院碩士生,從事對外漢語及翻譯方面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