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 毅
(邵陽學院 中文系,湖南 邵陽 422000)
一則重要引文的標點問題
錢 毅
(邵陽學院 中文系,湖南 邵陽 422000)
許嘉璐主編的《古代漢語》、湯可敬主編的《古代漢語》以及王力先生《中國語言學史》等三書在引用我國漢代重要語言文獻——《釋名》的同一段文字時,其標點符號的使用存在一個共同的訛誤。這一標點訛誤不是印刷所致,而應(yīng)是語義的理解問題。文章聯(lián)系其他文獻資料,對這一標點訛誤進行訂正。
《釋名》;標點符號;???/p>
許嘉璐主編的《古代漢語》和湯可敬主編的《古代漢語》是近年大學漢語類通用教材,著名語言學家王力先生的《中國語言學史》則是中國語言史方面的權(quán)威之作,因此上述三書的內(nèi)容,廣大讀者是十分信賴的,同時也是十分關(guān)注的。不過,三書在引用我國漢代重要文獻——《釋名》的同一段文字時,其標點符號的使用存在一個共同的問題。現(xiàn)略作陳述,敬請方家指正。
許嘉璐主編的《古代漢語》[1]280和湯可敬主編的《古代漢語》[2]329在談到古代漢字的注音方法時,都引用了漢代劉熙《釋名·釋天》同一段文字,其中前者為:
(1)天,豫、司、兗、冀以舌腹言之,天顯也;青、徐以舌頭音之,天坦也。
后者為:
(2)天,豫司兗冀以舌腹言之,天顯也;青徐以舌頭言之,天坦也。
王力《中國語言學史》[3]49在介紹劉熙《釋名》時,引用了《釋名·釋天》的一段文字:
(3)天,豫司兗冀以舌腹言之,天顯也,在上高顯也;青徐以舌頭言之,天坦也,坦然高而遠也。
上述引文是漢語學習的一則常見引文,其標點值得商榷:
引文都把“天顯也”和“天坦也”分別連用,三字之間不停頓。我們認為,“天顯也”應(yīng)標為“天,顯也”;“天坦也”應(yīng)標為“天,坦也”。理由如下:
先看《釋名》體例?!端膸烊珪偰俊肪?3[4]340說:(《釋名》)“以同聲相諧,推論稱名辨物之意。”作為最早系統(tǒng)運用聲訓的專書,《釋名》“用聲音相同或相近的字去解釋詞義的來源,探索詞的命名的意義。”[5]102在釋詞格式上,《釋名》往往采用“某,某也,……”的形式。如:
(4)《釋名·釋天》:“冬,終也,物終成也?!?/p>
(5)《釋名·釋姿容》:“仆,踣也,頓踣而前也?!?/p>
(6)《釋名·釋姿容》:“負,背也,置項背也。”
(7)《釋名·釋言語》:“入,內(nèi)也,內(nèi)使還也?!?/p>
上述《釋名》引文解釋“天”的詞義來源時,結(jié)合了不同區(qū)域的人發(fā)音時所涉及的發(fā)音部位的狀況:“豫、司、兗、冀”這一區(qū)域的人,讀“天”時發(fā)的是“舌腹”音,因而,就用發(fā)“舌腹”音的字“顯”來解釋其詞義的語源;“青、徐”這一區(qū)域的人,讀“天”時發(fā)的是“舌頭”音,因而,就用發(fā)“舌頭”音的字“坦”來解釋其詞義的語源?!端膸烊珪偰俊肪?44“《古音正義》條”曰:“劉熙所載‘天,坦’‘天,顯’之別,五方異呼之證也?!盵4]591即說明把“天”分別讀成“坦”和“顯”是“五方異呼”。所以,很顯然,“顯”、“坦”與“天”是不能連用的,否則,破壞了《釋名》的一貫體例,同時“天顯(也)”、“天坦(也)”也讓人很難理解其義,而且遍檢字書、詞書及文獻,均無“天顯(也)”、“天坦(也)”連用現(xiàn)象。
接著看文獻的引用情況:
(8)《初學記》:《釋名》云:“天,坦也,坦然高而遠也?!盵6]1
(9)《太平御覽》:《釋名》曰:“天,顯也,在上高顯也;天,坦也,坦然高而遠也?!盵7]4
(10)《續(xù)博物志》:漢博士劉熙曰:“豫、司、兗、冀以舌腹言之,天,顯也,在上高顯也;青、徐以舌頭言之,天,坦也,坦然高而遠也?!盵8]16
(11)《淵鑒類函》:原《釋名》曰:“天,坦也,坦然高而遠也?!痹鲇衷唬骸疤欤@也,在上高顯也?!盵9]10
(12)《十三經(jīng)注疏·爾雅注疏》引《釋名》:“天,顯也,在上高顯?!庇衷疲骸疤欤挂?,坦然高遠?!盵10]2606
(13)清·顧廣圻《〈釋名〉略例》在談到《釋名》聲訓條例時說:“《釋名》之例可知也。其例有二焉:曰本字、曰易字是也。雖然,猶有十焉:曰本字、曰疊本字、曰本字而易字、曰易字、曰疊易字、曰再易字、曰轉(zhuǎn)易字、曰省易字、曰疊易字、曰雙易字?!咀侄鬃终吆我??則宿,宿也。星名止宿其處也。以止宿之宿,釋星宿之宿,如此之屬三也。易字者何也?則天,顯也。在上高顯也。以顯釋天,如此之屬四也?!盵5]184
(14)《格致鏡原》:劉熙《釋名》:“天,豫、司、兗、冀以舌腹言之,天,顯也,在上高顯也;青、徐以舌頭言之,天,坦也,坦然高而遠也。”[11]4
(15)陳獨秀《〈廣韻〉東冬鐘江中之古韻考》中引用《釋名》:天在先韻,然《釋名》云:天,豫、司、兗、冀以舌腹言之,天,顯也,在上高顯也;青、徐以舌頭言之,天,坦也,坦然高而遠也;是天之方音古有二讀:……[12]236
(16)洪誠《訓詁學》說:《釋名》:“天,顯也”,“天,坦也”。[15]81
(17)周祖謨《〈釋名〉廣義釋例》:天,……。天,顯也,在上高顯也?!L?,坦也,坦然高而遠也。[14]295
(18)何九盈《中國古代語言學史》轉(zhuǎn)載《釋名》:天:豫、司、兗、冀以舌腹言之,天,顯也,在上高顯也;青、徐以舌頭言之,天,坦也,坦然高而遠也。[15]79
(19)孫德宣《劉熙和他的〈釋名〉》在分析《釋名》解字體例時說:易字,如“天,顯也,在上高顯也?!保ㄒ浴帮@”釋“天”)[16]56-58
(20)華學誠《周秦漢晉方言研究史》:《釋天》:“天:豫司兗冀以舌腹言之,天,顯也,在上高顯也;青徐以舌頭言之,天,坦也,坦然高而遠也。”……兗冀人“以舌腹言之”,故“天”與“顯”相近,……,而青徐人“以舌頭言之”,故“天”與“坦”相似,……[17]256-268
(21)濮之珍《中國語言學史》給此句這樣標點:天,豫、司、兗、冀以舌腹言之,天顯也,在上高顯也。青、徐以(筆者注:濮氏此書無“以”字)舌頭言之,天,坦也,坦然高而遠也。[18]157
由上可見,(1)、(2)、(3)引文中的“天顯也”、“天坦也”句應(yīng)分別斷句為“天,顯也”和“天,坦也”。從《釋名》的體例看,劉熙的原意理應(yīng)如此,只是“天”字條與其他字條有點不同,就是在用“同聲”字釋義之前,先明確此字此音的發(fā)音部位,這樣一來容易讓后人覺得“天顯也”、“天坦也”即“天”字的意義。試想如果把發(fā)音部位的文字去掉,上述引文也許就不會出現(xiàn)“天顯也”、“天坦也”連用的現(xiàn)象了,因為“天,顯也,在上高顯也;(天,坦也,坦然高而遠也)”這樣的句子格式是《釋名》的通用格式。特別是(21)例濮之珍《中國語言學史》中“天顯也”與“天,坦也”這一矛盾的標點,更說明“天”與“顯(坦)”是應(yīng)該斷開的?!疤臁迸c“顯”未斷,可能是手誤或漏印所致。
另外,一般說來,并列的地點名之間是要用頓號連接的。(2)、(3)、(20)例中“豫司兗冀”和“青徐”應(yīng)分別補上頓號:“豫、司、兗、冀”和“青、徐”。
還有,從上文的(3)、(8)、(9)、(10)、(11)、(12)、(13)、(14)、(15)、(18)、(19)、(20)、(21)例看,許嘉璐主編的《古代漢語》和湯可敬主編的《古代漢語》之引文(1)、(2)例很明顯有引文割裂現(xiàn)象:“天,顯也”后應(yīng)補上“在上高顯也”。當然“天,坦也”后的“坦然高而遠也”一句,從句意的完整性看也應(yīng)補上。
綜之,給古文加注現(xiàn)代標點符號要符合規(guī)范,引文一定要忠實于原文。緊扣《釋名》原文,上述《釋名·釋天》之引文用現(xiàn)代標點符號標注如下:
天:豫、司、兗、冀以舌腹言之,天,顯也,在上高顯也;青、徐以舌頭言之,天,坦也,坦然高而遠也。
[1]許嘉璐. 古代漢語[Z].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
[2]湯可敬. 古代漢語[Z]. 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5.
[3]王力. 中國語言學史[M]. 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1.
[4]永瑢. 四庫全書總目[M]. 北京:中華書局,1965.
[5]許威漢. 訓詁學導論[M].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
[6]徐堅. 初學記:第1冊[M]. 北京:中華書局,1962.
[7]李昉. 太平御覽:第1冊[M]. 北京:中華書局,1960.
[8]李石. 續(xù)博物志[M]. 叢書集成初編本. 北京:中華書局,1985.
[9]張英. 淵鑒類函[M]. 北京:中國書店,1985.
[10]阮元??? 十三經(jīng)注疏·爾雅注疏[M]. 北京:中華書局,1980.
[11]陳元龍. 格致鏡原:第1冊[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12]陳獨秀. 陳獨秀音韻學論文集[M]. 北京:中華書局,2001.
[13]洪誠. 洪誠文集·訓詁學[M]. 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0.
[14]周祖謨. 《釋名》廣義釋例[C]//王力先生紀念論文集. 北京:商務(wù)印書館,1990.
[15]何九盈. 中國古代語言學史[M]. 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2000.
[16]孫德宣. 劉熙和他的《釋名》[J]. 中國語文,1956,(11).
[17]華學誠. 周秦漢晉方言研究史[M]. 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3.
[18]濮之珍. 中國語言學史[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A Discussion on Punctuation Mark of Important Citations
QIAN Yi
(Chinese Department, Shaoyang University, Shaoyang, 422000, China)
Chinese the ancient times by Wang Li and Tang-kejing,and Chinese linguistics history by Wang-li quoted a same important historic language document-Shiming, there is a same mistake in punctuation mark. The mistake do not come from print, in fact come from misunderstanding of semanteme.The issue try to correct the mistake, by the other historic language document.
punctuation mark; citations; Chinese the ancient times; Chinese linguistics history; discussion
book=77,ebook=107
H141
A
1673-2030(2010)02-0077-03
湖南省社科基金項目(批準號:08YBB093);湖南省教育廳科研基金優(yōu)秀青年項目(批準號:09B093)。
2010-03-06
錢毅(1973—),男,湖南邵陽人,邵陽學院中文系副教授,文學博士,文學博士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