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 吉,戴嘉佳
(湖南商學院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湖南 長沙410205)
地方性商科院校心理健康教育體系的構建
戴 吉,戴嘉佳
(湖南商學院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湖南 長沙410205)
為積極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優(yōu)化地方性商科院校學生心理素質,應結合社會需求,圍繞商科人才核心心理素質,拓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更新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提高心理健康教育隊伍素質,構建地方性商科院校心理健康教育體系。
地方性商科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教育體系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一直受到我國政府的高度重視。經過多年發(fā)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已經從補救性為主轉變?yōu)榘l(fā)展性為主,其領域將從只為具有心理疾病的學生進行個別心理咨詢擴展到面向全體學生,其內容將從心理適應教育轉變?yōu)樾睦頋撃艿慕逃鴦赵骸蛾P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見》中明確指出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不只是為了減少和避免心理障礙的發(fā)生,更重要的是為了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幫助學生更好地調節(jié)自己的心態(tài),調適與他人、社會的關系,開發(fā)潛能,完善人格,促進全面發(fā)展。”在此背景下,如何提高地方性商科院校大學生的心理素質、增強其應對各種挑戰(zhàn)和處理心理壓力的能力,已成為商科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所需要面對的問題。基于此,筆者就建立地方性商科院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體系進行了粗淺的思考。
(一)地方性商科院校的專業(yè)特點和人才培養(yǎng)目標
地方性商科院校具有地方性和商科性兩個特征,其目標定位在服務區(qū)域經濟[1],專業(yè)設置主要以與商業(yè)管理直接相關的經濟學、管理學等學科為主,如經濟學、國際貿易、市場營銷、工商管理、財務會計、金融學等專業(yè)。與傳統(tǒng)的教學型和科研型高校不同的是,地方商科院校的培養(yǎng)目標主要定位于培養(yǎng)實踐技能的應用型人才,特別是具有運用所學知識綜合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有從事某類專業(yè)工作的一般技能和從事有關崗位的核心技能、有較強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創(chuàng)新意識的人才,要求其具有良好的人格、扎實的理論基礎、寬廣的知識面、較強的創(chuàng)新與實踐應用能力以及組織管理和人際協(xié)調能力。[2]
(二)地方性商科院校人才心理素質要求
對于地方性商科類人才應該具備的心理素質,不同學者提出自己的看法。唐未兵將“創(chuàng)新性”作為地方性商科院校人才的首要心理素質,認為應該培養(yǎng)學生應對市場經濟條件下工商企業(yè)經營實踐中所需要的發(fā)現(xiàn)問題、捕捉商機、開拓進取、團結協(xié)作、提升業(yè)績等市場意識和創(chuàng)新精神。[3]紀寶成特別強調商科類人才應該人格健全和具有主觀幸福感,認為未來的商人應是高雅精明的“儒商”,包括人品的高尚、人性的發(fā)展、人格的健全和個人生活的充盈、幸福。[4]周曉三認為商科素質教育目標要求商科大學生善交往、能適應、會創(chuàng)新,具有全球和國際觀念,應該在提高其心理承受能力和素質方面下工夫,真正實現(xiàn)身心和諧。[5]向秀英認為,全球化的經濟運作形態(tài)凸現(xiàn)出明顯的人格化特征:獨立的自由個性、公平的競爭能力、高度的道德自律;呼喚著具有創(chuàng)新精神、創(chuàng)新能力、自主創(chuàng)業(yè)意識和膽識的人才。[6]可見,商科類人才核心心理素質應包括健全的人格,較強的心理調適能力和人際交往能力,具有創(chuàng)新思維和創(chuàng)新能力,既有競爭意識又有合作精神等。
地方商科院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總體目標與其他類型高?;疽恢?,但由于專業(yè)設置、人才培養(yǎng)目標和就業(yè)領域的不同,地方商科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具體目標和實施手段應有其自身特點。我們知道,社會對于商科類學生心理素質要求有其特殊性,例如,比較重視學生的實際能力,要求具備較好人際協(xié)調能力,有良好的心態(tài),不墨守成規(guī)等。當前雖然大多地方商科院校都很重視心理健康教育,但是內容缺乏側重點,基本圍繞心理疾病預防和普遍意義上心理素質提升;形式沒有突破,往往局限于課堂教學、專家講座、個別咨詢、團體訓練等,整體構架同質化較為明顯。此外,與其他高校一樣還存在著重心理問題診治,輕預防引導;重知識本位,輕身心提高;重績效評定,輕理解等現(xiàn)象。[7]可以說,適合商科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體系和有效的運行機制尚未完全形成。
構建地方性商科院校心理健康教育體系,應從社會實際需求出發(fā),圍繞商科人才核心心理素質,從機構設置、隊伍建設、內容、形式等方面著手,通過長期的研究和實踐,逐步完善。
(一)地方性商科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機構設置和隊伍建設
各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是大學生心育的主要工作部門,在普及心理健康知識、防治心理疾病等方面取得了較好的成績。在當前推行發(fā)展性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心育工作針對性和實效性的大背景下,心育中心應加強各部門間的橫向聯(lián)系,與學生管理部門、教學管理部門、各院系協(xié)同開展工作,形成合力,將心理健康教育滲透到日常教學和日常管理中。同時按照“專兼結合、全員參與”的要求建立一支高質量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梯隊,以具備心理學、教育學等相關學科知識的心育中心專兼職老師為主,同時將輔導員和專業(yè)任課教師納入其中,通過專業(yè)優(yōu)勢互補,建立一支既懂商科專業(yè)又懂心理學知識,既能從專業(yè)角度教育學生又能從心理角度培養(yǎng)學生的隊伍,從不同層面、角度、渠道開展工作,打造地方性商科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立體化、多元化組合的工作體系。
(二)地方性商科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
地方性商科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內容應圍繞商科人才核心心理素質來確定,在普及心理健康知識和心理疾病預防知識的基礎上,側重于健全人格塑造,注重人際交往、創(chuàng)新等實際能力的培養(yǎng),著力打造學生的良好心態(tài)。
1.加強人格塑造
具有健全人格的大學生才是知、情、意、行協(xié)調發(fā)展,能適應未來社會的合格人才[8],因此,要注重培養(yǎng)地方性商科院校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不過于追求個人利益的品行,幫助其塑造意志品質、加強自我監(jiān)控能力,成為目光遠大、恪守誠信,具有使命感和責任心的合格大學生。[9]將人格塑造作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點,一方面要引導學生對自我價值觀念和個人特質進行評估,另一方面要引導學生以當前社會對商科類學生心理素質的要求為標準,主動積極地塑造健全人格。
2.打造良好心態(tài)
地方性商科院校大學生的就業(yè)領域往往直接面對競爭激烈的市場,需要接觸形形色色的社會人,所從事的工作充滿了挑戰(zhàn)和壓力,既需要良好的專業(yè)素質,亦不可缺少良好的心態(tài)。因此,在大學階段,就應通過課堂教學和發(fā)展性個別咨詢等,向他們傳授疏導壓力、對抗挫折、調節(jié)心理平衡的知識和方法,幫忙他們提高心理素質。值得注意的是,還應多給學生提供體驗和感受的機會,通過團體訓練、情境模擬等形式,促進其將所學知識和方法內化并遷移到實際情境中,轉化為維護自身良好心態(tài)的真正能力。
3.增強實際能力
社會對于應用型人才的實際能力要求較高,因此,應在培養(yǎng)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和創(chuàng)新意識,競爭與合作意識方面有所側重,并結合學生就業(yè)傾向和自身不足,有針對性地增強實際能力。例如,不同工作領域的人際交往模式各有特點,營銷工作需要與公眾和陌生人打交道,要求能在較短時間內建立人際信任;而管理崗位需要具備較強的共情能力和較高的溝通技巧。因此,有必要開展人際交往模擬情境訓練,幫助學生熟悉和掌握不同類型的人際交往技巧。又如,創(chuàng)新能力和創(chuàng)新思維屬于認知心理學領域,雖然認知能力訓練內容在大學心理健康教育普遍較少涉及,但商科院校完全可以靈活地引入認知能力訓練,將其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必修內容。
(三)地方性商科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有個別咨詢、團體訓練、課堂教學、專題講座、宣傳活動等形式。地方性商科院校應在做好個別咨詢、危機干預的基礎上,以課程教學、團體訓練、素質拓展等活動為主要手段,適時引入企業(yè)培訓方式,形成了課內課外、教育輔導、預防干預緊密結合地方性商科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體系。
1.重視普及教育
構建地方性商科院校心理健康教育體系應該以課程教學、團體訓練、素質拓展等活動為主要手段,抓好面對全體學生的普及教育。課堂教學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陣地,商科類院校在開設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課,普及心理健康知識的基礎上,可以針對各專業(yè)特點和學生需求開設相關的專業(yè)選修課和人文素質選修課,如《商業(yè)心理學》、《人際交往心理學》等,形成以打造應用型人才為目的的心理健康課程體系。同時,開展主題鮮明的團體訓練,給學生提供各類模擬情境,加深學生的體驗,幫助學生認識自身潛能,增強自信心,提高人際交往能力,提高團隊意識和合作精神。開展大學生涯設計活動有助于學生盡早確定職業(yè)發(fā)展方向,進行個性化發(fā)展;專業(yè)老師積極參與與指導,更能促使心理健康教育與專業(yè)教育的融合,提高學生的專業(yè)素質、心理素質和實際能力培養(yǎng)。
2.抓好個體教育
地方性商科院校在做好普及教育的同時,也應該抓好以防治為主的個體教育,通過新生心理普查和回訪、個別咨詢及心理危機干預等形式,為各種有障礙性心理問題的學生提供心理援助、支持、矯正、治療,防止因嚴重心理障礙引發(fā)自殺或傷害他人事件的發(fā)生。個體教育有助于心理障礙學生恢復正常的生活和學習,重新回到身心健康的發(fā)展之路上,從而更好的適應社會,面對未來。
3.引入企業(yè)培訓形式
商科類學生的就業(yè)領域主要是各大中企業(yè)。企業(yè)往往會根據(jù)本企業(yè)文化和對人才的要求進行培訓,促使新員工盡快融入企業(yè)和適應工作崗位。企業(yè)培訓的形式和內容相對比較成熟、針對性強、效果顯著,已經成為企業(yè)培養(yǎng)儲備人才、提升職業(yè)素質的重要一環(huán),其培訓形式尤其值得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借鑒。企業(yè)培訓的形式豐富,如參與性很強的討論法、著重于提高實際能力的案例法、模擬真實的情境的行為模仿法、鍛煉意志力和團隊精神的素質拓展訓練[10],培訓過程中還穿插了自由討論、互相提問、主題辯論、命題演講,通過理論聯(lián)系實際,把聽、學、看、做、想結合起來,使參訓者懂理論、會操作、能變通。雖然某些培訓形式在高校的團體訓練中也常用到,但是企業(yè)培訓設計得更為細致、運用得更為靈活,例如,討論法就細分為集體討論法,小組討論法和對立討論法。因此,引入企業(yè)培訓形式將促使商科類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與社會接軌,與時俱進,更有利于培養(yǎng)面對社會的應用型人才。
綜上所述,地方性商科院校心理健康教育體系的構建要結合社會需求,圍繞商科人才核心心理素質進行,拓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更新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以提高地方性商科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實效性。當然,地方性商科院校心理健康教育體系的構建并非一蹴而就,需要長期的研究和實踐,本文僅作了粗淺的討論,期望拋磚引玉,對后來者有所啟發(fā)。
[1]歐陽峣.芻議地方性商科院校的辦學理念[J].中國高教研究,2005, (12):29-30.
[2]唐未兵.地方商科院校應以培養(yǎng)應用型人才為己任[J].中國高教研究,2006,(20):56-57.
[3]唐未兵.地方商科院校辦學定位的思考[J].光明日報,2006-06-15.
[4]紀寶成.我國高等商科教育人才培養(yǎng)模式探討[J].中國高教研究, 2006,(10):1-2.
[5]周曉三.商科大學生素質教育的目標定位[J]湖南商學院學報,2001, (3):123-126.
[6]向秀英.地方商科院校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模式改革與創(chuàng)新思路探討[J].湖南商學院學報,2007,(43):125-126.
[7]姜微微.以發(fā)展模式構建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體系[J].黑龍江教育(高教研究與評估),2008,(6):33-34.
[8]趙向紅,唐加俊.素質教育的核心之維:構筑大學生的健全人格[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9,(5):122-123.
[9]安豐軍,劉云山.新階段商人健全人格養(yǎng)成淺析[J].商場現(xiàn)代化, 2007,(12)(下旬刊):180.
[10]張西超.員工幫助計劃——中國EAP的理論與實踐[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142-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