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美玲
(廣州大學 社科部,廣東 廣州 510006)
大學生價值教育策略研究
周美玲
(廣州大學 社科部,廣東 廣州 510006)
價值教育是促進人的價值素質發(fā)展的高級社會活動,大學生代表未來的特殊身份以及大學生價值取向在當代社會的復雜現實,使得大學生價值教育的研究具有了現實意義。為了促進大學生價值教育的改良并推動大學生合理價值追求的實現,我們提出以下幾點建議:一,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主導,建構合理的、積極而有效的社會價值體系;二,注重大學生人文精神的培育,實現價值教育的預設目標;三,完善社會管理規(guī)范和執(zhí)法力度,用制度為價值教育保駕護航。
大學生;價值教育;策略
價值教育是促進人的價值素質發(fā)展的高級社會活動。它一方面要求從人的價值高度上培養(yǎng)公民及各種社會角色的人;另一方面又希望每一個人都能在各自的實際活動中成為自我價值和各種價值的創(chuàng)造主體,從這種意義上說,價值教育的實質是創(chuàng)造人的價值教育或人的真善美的創(chuàng)價教育。價值教育的理念與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可以說是殊途同歸,但價值教育的本質是以精神價值為核心的人性化教育,即人本教育。它包括精神教育、環(huán)境教育、生存教育、公民教育,此外,還包括像關心、理解、尊重、愛戴、團結、合作、誠實、謙虛、責任、寬容、簡樸、和平等做人的基本規(guī)范和人類的基本價值目標的教育。當今的社會由于來自經濟、科技、信息網絡的全球化、一體化、迅猛化的影響,從20世紀工業(yè)社會形成的物質對精神、科學對人文、人才對人格、人力資本對終極關懷、工具性教育對人本性教育的排斥,在新世紀初始階段不僅沒能消失,而且有可能加劇到否定人的價值的程度。這種挑戰(zhàn)的實質就是指那些受過教育的人,是成為發(fā)達經濟、科技、網絡的主人、創(chuàng)造者、駕馭者、享用者,還是被異化為新經濟、科技、網絡的奴隸、機器人、單純技術性和功利性的怪物?這無疑對教育工作者提出嚴峻的考驗。如何在這種物化了的社會中提高價值教育的實效性是擺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道難題。為了推動高校大學生價值教育的改良并促進大學生合理價值追求的實現,我們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社會生活中不同主體有著不同的義務擔當,價值教育應該要求受教育者承擔與其心智和能力相適應的道德義務。如果價值教育導致受教育者的義務感過度,表面上看受教育者似乎有了基于良心的高尚,但過度的義務感會形成與義務能力之間的巨大反差,受教育者會產生極大的道德負擔,并最終形成不堪的負疚情感,降低實際的生活質量。因此,價值追求的合理性與高尚性,是價值教育不可回避的重大問題。
價值追求的合理性是基于生活的合理,即既肯定人作為高級生命和社會存在物的生存性需求,又肯定人作為類的存在物對生活共同體的奉獻義務;價值追求的高尚性是一個倫理學概念,高尚性是基于道德本身的高尚,是基于社會倫理需求的表達,高尚既可以體現為一個人在利益面前的讓渡,更體現為一個人對他人或社會的利益付出,價值追求的高尚性體現著主導性的社會價值導向。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第一次明確提出的核心價值體系在整體社會價值體系中處于統(tǒng)攝和支配地位,決定著整個價值體系的基本特征和基本方向的理念準則,具有導向功能,體驗著價值追求的高尚性。當代大學生價值教育必須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主導,并緊緊圍繞這一核心價值體系展開。與此同時,我們應該注意到這樣一種情形:作為一種道德理想或境界,高尚永遠都是美好的,價值教育的高尚性追求雖然在理論上可以引導受教育者做更大的道德奉獻,有利于社會本位的價值觀建立。但是,在當代中國社會背景下,社會主體有著鮮明的道德境界分層,盡管有少數人處于道德的崇高境界,但大多數人沒有也不可能有在道德境界上對社會本位作優(yōu)先設置。因此,價值教育如果只是洋溢著理想主義色彩,過分側重遠大高尚的價值目標,必然忽視價值主體的現實性需求,容易造成價值教育傳授主體與接受主體的心理阻隔,使價值教育喪失主流性社會群體的支持,不能被社會絕大多數人所普遍接受并有效實施。黨的十七大報告提出,要按照科學發(fā)展觀,統(tǒng)籌個人利益和集體利益、局部利益和整體利益、當前利益和長遠利益,充分調動各方面積極性。這就要求我們在價值觀建構上超越原先的只主張單一、宏大的以集體利益為價值目標、以集體控制為價值實施和以精神利益為價值評價的價值體系,走到社會前面去,建構多樣化的、多層次的、能夠為人們所普遍認同、普遍實施又能成長為高尚和偉大精神的社會價值體系,為正當合理的多樣化、多層次的價值觀正名,并且貶斥自私,提倡高尚,引領偉大,讓人們在這樣的價值體系里自由成長而無危害,共享和諧生活而無沖突。在社會價值觀普遍被認同和追求個人利益、眼前利益、局部利益和物質利益的現實潮流中,大學生難免為此潮流所席卷,在實際生活中也普遍認同和信奉舒適的生活、自由、幸福等價值取向,作為社會管理者和教育引領者所建構的價值體系,如果能夠關照到這一點,包容他們的普遍而合理的價值追求,劃分出極具自由和合理性的價值界限,那么就會使社會和青少年煥發(fā)出極大的熱情和積極性,普遍地認同和信奉我們的價值體系,在正當基礎上向高尚和偉大價值挺進,從而為實現價值教育的積極有效性奠定堅實的基礎。
學校進行的價值教育和一般知識教育、技能教育有本質上的區(qū)別,它強調的是將對受教育者的精神性關懷和人格引導置于優(yōu)先位置,追求教育性與道德性的統(tǒng)一。但現在的大學教育,往往不是以成“人”為終極目的,而是把人當作一種工具,把他們培養(yǎng)成為受過良好教育、技術純良的現代機器人。大學非常強調科技知識和實用知識的教育,學生也渴望通過正規(guī)訓練得到一種技術化的能力,以便今后在工作崗位中有“用武之地”,大學似乎已經變成了“職業(yè)訓練場”。高等教育仍未能擺脫工具論的影響,學校設什么專業(yè)、上什么課、講什么內容都以有沒有實際利益為標準,突出表現在重視知識教育而忽視精神陶冶,大學教育傾向于教人去追逐、適應、認識、掌握、發(fā)展外部的物質世界,而遺忘了它在精神世界中引導的職責,對真、善、美的精神追求就這樣在不知不覺中被過分的功利追求和短期效應所沖淡甚至悄然失落。從一定程度上來說,當前的大學教育過于注重科學技術知識的傳授而忽視了人文素質的培養(yǎng),從而導致了大學生物質和精神的失衡,致使培養(yǎng)出來的人成為沒有精神生活和情感生活的單純技術性和功利性的“單向度的人”。長此以往,我們的大學生將會發(fā)展為重理性、輕情感,重事實、輕價值,重功利、輕道德,重物質、輕精神的人性極度缺失的人。為此,當代大學生價值教育應注重人文精神的培育,以實現物性價值向人性價值的歸位,實現價值教育以人為本,豐富和發(fā)展個體生命的精神家園的價值目標。
首先,要完善、豐富教育內容和教育方式,加強對大學生精神世界的關照。大學既是一處“學做事”,更是一處“學做人”的地方,知識的掌握、精神世界的熏陶缺一不可。因此,學校教育在市場經濟的大潮下應該也必須帶有理想性,把教育性和理想性結合起來,在教學的過程中,各科老師應注意在教學內容上加強對學生為人處事的基本規(guī)范、價值目標的正面引導,避免學生四年后成為一個精神世界極度缺失的超現實的人。此外,還要注意改善教育方式,注重啟發(fā)式教學。在大學課堂上我們越來越認識到,那種“我講你聽,我說你通”的傳統(tǒng)灌輸教學模式,使學生的主體性被忽略甚至遺忘了,啟發(fā)式教學更符合價值教育的精神,只有當教育方式轉變成主體與主體間的交往行為時,教育者與受教育者才能夠平等自由地交往,學生才愿意把整個身心投入到交往中。教師不再是人類靈魂的“塑造者”,而應是“引導者”,教師在傳授知識的基礎上更多地與學生交往,使學生在交往中體驗到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同情、理解、寬容和愛,同時受到激勵、鼓舞、指導、忠告和建議,形成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與情感體驗。通過這種方式,學生才能在交往中成長為一種人格豐富的主體,而非單純技術性和功利性的“單向度的人”。
第二,加強情感教育,提升價值注意的敏感度?,F實生活中,我們發(fā)現大多數大學生掌握了價值的知識,也擁有價值判斷的能力,但最終沒有做出有價值的行為。究其原因在于其喪失了價值注意的敏感性,致使價值知識和價值判斷能力處于窒息狀態(tài)。沒有了價值注意,就沒有了價值判斷,自然也沒有了價值行為。所以,培養(yǎng)價值注意的意識是一個不可低估的價值教育范疇。如何提高價值注意的敏感性?關鍵在于加強情感教育,提升大學生對精神、生命、關心、理解、尊重、寬容、同情等概念的價值性關注,并把價值注意作為一種道德義務來對待,像一個人若沒有履行道德義務,則應受到來自良心和社會輿論的譴責;若履行了道德義務,則應獲得道德上的安慰或褒獎。要切實做到這一點,前提條件是要把價值教育的內容與學生面對的現實社會聯(lián)系起來,既關注價值追求的高尚性,也關注價值追求的合理性、可行性,尊重大學生的自主選擇,肯定其合理成分,讓接受主體從內心產生認同感,從“他律”向“自律”轉化,自覺踐行主流社會倡導的價值體系,“學會做人”、“學會關心”、“學會生活”。有了這一前提條件,學生的情感情緒才能被激活,才能自覺地從內心深處去感受周圍的人和事,以誠實替代虛偽、以同情替代冷漠、以寬容替代狹隘、以責任替代兒戲,煥發(fā)這一年齡應有的激情,做有理想、有抱負、熱愛工作、懂得生活、富有愛心、奉獻社會的全面發(fā)展的一代新人。
第三,教師應該樹立良好的身教典范,以“情”激“情”。所謂以“情”激“情”也叫情緒情感的感染性。高校教育中的以“情”激“情”是指高校教師以積極、樂觀、正義、進取的情緒情感感染學生從而形成相應的情緒情感,使學生在教育的過程中,以積極、飽滿的熱情來體驗感染而來的情感。事實證明,教師自身的情感情緒對學生具有潛移默化的作用,所以教師在與學生交往的時候,要注意保持情緒的穩(wěn)定性,以積極、樂觀、振奮的主導情緒感染學生,在關心人、體諒人、積極向上的人生態(tài)度等方面為學生樹立一個楷模?,F在的教育社會學所談的師生關系是一種權力關系,雖然有其道理,但把這種關系帶入價值教育是很危險、很可悲的。按照這種觀點,師生之間關系是上下級關系、老板與雇員關系,學生不照教師的要求去做,教師就有權處罰他,手中掌握生死大權,在這種關系下,教師很難進行真正的價值教育。一種值得倡導和加強的師生關系,即所謂“一日為師,終身為父”,教師和學生的關系像家人一樣,除了分享思想、知識之外,還要有情感溝通。通過這種情感關系的互動,教師能真正樹立起身教典范,將價值教育跟生活教育融合起來,這個時候,教師的態(tài)度尤為重要,因為教師的行為、對事物的看法都會對學生情感產生直接影響。另外,在課堂上各科老師都應充分地利用課堂進行價值教育。我們以往把大學生價值教育的任務主要歸給大學思想品德課的教師去做,而且其教育模式也基本上是課堂灌輸式教學法。事實上,價值教育是每時每刻都存在的,教師在上課時,除了進行知識的講授外,還要進行價值教育。在較早開展價值教育研究的北歐,雖然沒有獨立開設學科進行價值教育的,但是他們的價值教育通過宗教、歷史、社會、文學等諸多學科潛移默化地進行,而且各種藝術學科乃至外國語、地理、理科、數學,都被視作為價值教育的手段。
所以,教師在價值教育中應該率先垂范,將人性價值在教育的職業(yè)成就感中彰顯出來,不應該從符號化的榮譽和應試教育成績中尋找自己的職業(yè)快感,而應該從教育對象的心靈生長中感受自己的價值。今天,一個教育工作者要想擺脫世俗的功利性紛擾,要從物性文化的包圍中解脫出來,可以說是一種奢侈,但對價值教育工作者而言,它卻是一種責任,一種道德考驗。
價值教育是高校培養(yǎng)人才的一個很重要的內容,大學生進入學校除了要接受知識、技能的傳授外,還要接受以人的自由全面發(fā)展為本的價值素質教育,促進人的知、情、意統(tǒng)一發(fā)展。要做到這一點,僅依靠宣傳教育是不夠的,必須加強社會管理規(guī)范和執(zhí)法力度,以完善的制度作為保證推進價值教育的進行。
一方面,完善的社會管理規(guī)范和執(zhí)法力度為大學生價值教育提供導向和規(guī)范。一個社會其社會成員的個人生活和德性如何與這個社會為此而建立的制度有著密切的關系。完善的制度會鼓勵人們自覺地“抑惡從善”,而不完善的制度則為“從惡”提供方便,甚至會在一定程度上抑制“行善”的愿望和動機。現代教育理論證明,青少年的思想容易受到來自于社會榜樣示范作用的影響。當代大學生的合理、高尚價值觀之所以能夠形成,不僅取決于價值引領,還取決于在社會上那些誠實、高尚的人和行為是否得到相應章程的嘉獎;那些自私、卑鄙的人和行為是否受到相關規(guī)定的有效遏制和懲處。大學生價值教育的成效很大程度取決于他們利益需要的滿足和滿足手段如何。當一個社會中大家都用正當的手段來滿足自己的利益,那么他們就會采用正當趨向的手段滿足自己的利益;如果一個社會中很多人利用法律漏洞和道德輿論的軟弱來不正當地獲取利益,并且大行其道,那么他們也會群起效仿,完善的社會管理規(guī)范和執(zhí)法力度能夠為大學生價值教育提供導向和規(guī)范。
另一方面,完善的社會管理規(guī)范和執(zhí)法力度為大學生價值教育提供一個公正的社會環(huán)境。在經濟全球化和深化改革開放的今天,“世道”復雜多變,人們行為習慣、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念等方面也發(fā)生急劇變化,社會完善“抑惡從善”的相關制度顯得尤為重要。加強社會管理規(guī)范和公正執(zhí)法的力度,健全相關的制度、機制和措施,使做出善舉和人格高尚的人切實得到應有的物質獎勵和精神獎勵;對不道德者及時進行曝光、對缺乏公德者施以重罰,使實施不道德行為者受到相應的物質懲罰和精神懲罰,讓卑鄙成為卑鄙者的墓志銘,高尚成為高尚者的通行證。完善的社會管理規(guī)范和執(zhí)法力度凈化社會風氣,使大學生明白危害社會利益的行為最終要受到懲罰,坑蒙拐騙、假冒偽劣、損人利己等行為是為社會所不容的,從而增強他們對清明、正當行為的認同和對公正、誠實、合作、責任等為人做事基本規(guī)范和基本價值目標的踐行力度。可見,制度的加強與完善為大學生價值教育提供一個公正的社會環(huán)境。
作為價值教育新的關心領域,超越國境的地球社會的視點正在增長,但有一點值得注意的是,各國的教育是與其國家的政治、經濟、文化狀況密切相關的。面對當代世界的競爭和挑戰(zhàn),我國當代大學生的價值教育應立足于我國目前所處的現狀,不但要繼承和發(fā)揚中國素來重視價值教育的傳統(tǒng),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價值教育基本理論,還要學習和借鑒國外的經驗和成果,不斷總結經驗,不斷改革、創(chuàng)造新內容、新方法,從實際出發(fā),有針對性地開展以促進大學生形成信賴、尊敬、責任感、關愛、公平、寬容等核心價值觀念的教育活動,努力提高價值教育的實效性,實現價值教育的預設目標。
[1]黃蓉.價值教育的幾個基本問題[J].中國德育,2,(7).
[2]郭秀麗.新時期大學生價值觀存在的問題與對策研究[J].內蒙古農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4).
[3]薛忠祥.改革開放30年來青少年價值觀的演變特征及教育策略[J].中國德育(3),2008,(12).
[4]白逸仙.大學教育:一種培養(yǎng)全人的精神交往——雅斯貝爾斯大學理念解讀[J].遼寧教育研究,2008,(5).
[5]王坤慶.論價值、教育價值與價值教育[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42,(4).
[6]王逢賢.價值教育及其在新世紀面臨的挑戰(zhàn)[J].高等教育研究,2000,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