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妲娜
浮膝損傷早期并發(fā)癥發(fā)生的原因及護理
金妲娜
浮膝損傷是指同側股骨和脛骨骨折造成膝關節(jié)兩側力臂喪失完整性的一種高能量損傷。近年來,隨著交通日益發(fā)達,浮膝損傷亦明顯增多,病人人院時病情急、傷勢重,且有嚴重的并發(fā)癥,重者危及病人的生命,該損傷不僅處理上有一定難度,對臨床護理也有較高的要求。2005年1月—2009年6月我科共收治浮膝損傷病人35例,通過加強并發(fā)癥的早期觀察和護理、術后早期功能鍛煉,取得滿意的效果?,F(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組35例,男 26例,女 9例,年齡 20歲~65歲,平均36歲;交通事故 28例,跌傷 5例,重物砸傷 2例;開放性骨折19例,其中股骨 6例,脛骨13例;閉合性骨折16例;合并內臟損傷5例,顱腦損傷3例,脊柱骨折1例,骨盆骨折 2例,小腿皮膚潛行撕脫傷8例。同時伴創(chuàng)傷性休克12例,小腿骨筋膜間室綜合征4例,脂肪栓塞綜合征3例,合并血管神經損傷6例,3例因小腿皮膚嚴重挫傷感染壞死。
1.2 治療方法 首先處理危及生命的損傷,根據(jù)傷情給予抗休克、止血、顱腦損傷治療、傷肢制動等。手術一期內固定股骨脛骨者26例,分期固定9例,患肢先予石膏固定或骨牽引,待病情穩(wěn)定后再行手術。急診手術19例,擇期手術16例,手術時間在入院后1 h至10 d。其中15例行髓內釘—髓內釘固定,11例行鋼板—鋼板固定,9例行髓內釘—鋼板固定。
1.3 結果 隨訪6個月~36個月(平均21個月),骨折愈合時間脛骨16周~43周(平均32周),股骨12周~54周(平均28周)。采用Karlstrm及O lerud標準[1]對隨訪病人下肢功能進行評價:優(yōu)(95分以上)13例,良(94分~85分)17例,可(84分~65分)5例,優(yōu)良率 85.71%。
2.1 創(chuàng)傷性休克 創(chuàng)傷性休克的原因除主要血管損傷出血外,與創(chuàng)傷嚴重、常有合并傷及骨折局部開放幾率高有很大的關系。本組發(fā)生創(chuàng)傷性休克12例,急診入院時表現(xiàn)為面色蒼白、煩躁、脈搏細弱,脈率 120/min~ 140/min,呼吸淺快,26/min~32/min,血壓(70~80)/(50~60)mmHg(1 mmHg=0.133 kPa),四肢皮膚濕冷。有3例病人因就診時間較早,血壓處于代償狀態(tài),休克不明顯,對此類病人更應引起高度警惕。護理措施:①病人受傷24 h~48 h內持續(xù)心電監(jiān)護,30 m in~60 m in測生命體征1次,必要時15 m in測量1次。觀察意識、四肢皮膚彈性及末梢血運情況,注意保暖,吸氧。②建立有效的靜脈通道,大量快速輸血、輸液。早期快速大量輸液、輸血是抗休克的關鍵,在上肢或頸部建立2條外周靜脈通道快速輸入平衡液、血漿、濃縮紅細胞、低分子右旋糖酐,盡快恢復有效循環(huán)血量,避免選擇下肢靜脈。本組12例遵醫(yī)囑在 30 min內輸入平衡液1 000mL~2 000 mL。另外,2例休克病人合并脾破裂,主訴左上腹有較大范圍的持續(xù)性劇烈疼痛,體檢腹部部有明顯的壓痛和反跳痛,經及時剖腹探查、脾切除術及抗休克治療后好轉。
2.2 小腿骨筋膜間室綜合征 發(fā)生原因為損傷肌肉組織反應性腫脹、石膏或外用夾板固定壓力過大、肢體骨折內出血、筋膜縫合及繃帶包扎過緊均可引起筋膜間室壓力增加,造成室內的肌肉和神經組織進行性缺血,出現(xiàn)肢體循環(huán)、感覺和功能障礙[2]。病人主訴患肢難以忍受的疼痛且呈進行性加重,小腿三頭肌及足趾麻木,被動伸趾痛,皮膚溫度降低,患肢高度腫脹。護理措施:①立即解除過緊的繃帶、石膏等外固定,將肢體放平,嚴禁抬高患肢、熱敷,以免動脈壓降低,促使小動脈關閉而加重組織缺血,同時應減少肢體活動。②遵醫(yī)囑靜脈輸入20%甘露醇125 mL,8 h輸注1次。③受傷后3 d內,30m in觀察患肢腫脹、末端皮膚溫度、顏色等1次。本組4例病人均為護士早期發(fā)現(xiàn)并立即通知醫(yī)生,診斷為筋膜間室綜合征,急診行筋膜間室切開減壓術,術后7 d~10 d行減張切口縫合術或局部植皮關閉創(chuàng)面,恢復良好。
2.3 脂肪栓塞綜合征 本組發(fā)生脂肪栓塞綜合征3例。有報道,脂肪栓塞綜合征是浮膝損傷的嚴重并發(fā)癥,發(fā)生率高達9.4%~20.0%,病死率5%~15%[3]。發(fā)生原因為浮膝損傷患肢股骨骨折,骨髓腔被破壞,骨髓內大量的脂肪滴釋出進入骨折周圍血腫內,局部壓力增加時脂肪滴進入破裂的血管,隨血流而進入肺、腦、腎等,引起全身性脂肪栓塞,其中以肺部為主,表現(xiàn)為突然出現(xiàn)的呼吸困難,呼吸28/m in~32/m in、煩躁不安、幻覺、口唇發(fā)紺、心動過速(心率 130/min~138/m in)、頭痛、咳嗽、胸痛、肺內干濕啰音,血氣分析示動脈血氧分壓6.4 kPa~8.0 kPa,血氧飽和度68%~75%。血常規(guī)示血紅蛋白75 g/L~80 g/L,尿脂肪滴(+)。護理措施:損傷早期及時抗休克、吸氧,改善低氧狀態(tài),并應用激素預防;搬動病人時動作輕柔,傷肢做到確實有效的制動,減少局部損傷,以減少脂肪進入血液的可能,如病人突然出現(xiàn)失語、煩躁不安、譫妄、昏睡、昏迷或肌力下降、瞳孔大小不等,提示脂肪栓塞引起腦缺氧、腦水腫;如發(fā)現(xiàn)病人有呼吸困難,呼吸頻率為25/min以上,并伴有胸痛、胸悶、咳嗽,提示有肺栓塞。如有變化立即進行搶救,在保持呼吸道通暢的情況下給予面罩吸氧,氧流量4 L/m in~5 L/m in,遵醫(yī)囑給予20%甘露醇250 mL加地塞米松10mg靜脈輸注,每天1次;呋塞米10 mg~20 mg肌肉注射,每日1次或2次,并注意觀察水電解質平衡,準確記錄24 h出入量;靜脈輸注氨基酸和白蛋白,以減少脂肪動員,降低游離脂肪酸的毒性。經過3 d~5 d系統(tǒng)治療和護理,3例脂肪栓塞綜合征病人癥狀均緩解,隨訪無后遺癥。
2.4 血管神經損傷 交通傷或更嚴重的外傷時,暴力和肢體的縱軸相垂直,骨折斷端平行位移增大,從而使膝關節(jié)周圍血管和神經損傷的機會增加[4]。搬運過程中方法不妥也可合并有血管、神經損傷。護理措施:觀察患肢的皮膚色澤、溫度、足背動脈搏動、毛細血管充盈反應。如肢端末梢皮膚色澤呈暗紅色或紫紅色,提示靜脈回流不暢;如皮膚蒼白、皮膚溫度較低,提示動脈供血不足,應仔細觀察,詳細記錄,及時匯報醫(yī)師查明原因或給予相應處理;如肢體麻木不適,可能有神經壓迫癥狀。本組6例合并血管神經損傷,其中4例開放性骨折生命體征穩(wěn)定的前提下急診行內固定、血管探查吻合術;2例閉合性骨折但有骨干明顯移位的病人行神經探查、內固定手術。術后將病人安置在監(jiān)護室內動態(tài)監(jiān)測生命體征、血氧飽和度;嚴禁吸煙,病人臥床休息,患肢抬高制動,保持功能位。記錄24 h液體出入量,每30 min密切觀察肢體皮膚顏色、溫度、肢體感覺運動情況、毛細血管回流及足背動脈搏動情況1次。做好生活護理,嚴防寒冷刺激,必要時烤燈照射。應用抗凝解痙、抗生素藥物,并注意觀察用藥效果和反應。
2.5 感染 創(chuàng)傷性浮膝為高能量損傷,開放骨折同時多合并局部嚴重軟組織及血管神經等關節(jié)構件損傷,故術后感染的可能性較大[5,6]。浮膝損傷有可能繼發(fā)創(chuàng)面、呼吸系統(tǒng)、泌尿系統(tǒng)感染,甚至發(fā)生毒血癥、菌血癥或敗血癥。護理措施:遵醫(yī)囑合理使用抗生素,觀察創(chuàng)面有無滲出、切口有無紅腫熱痛,術后保持引流管通暢。在創(chuàng)面換藥、更換引流袋時嚴格無菌操作,杜絕醫(yī)院內交叉感染;對骨牽引針眼可定時滴入75%乙醇消毒,保持病室內空氣流通,定期空氣消毒,每日進行晨間護理,鼓勵病人多飲水,預防泌尿道感染;鼓勵病人深呼吸,并注意觀察呼吸、心率變化,防止肺部感染。本組8例小腿皮膚潛行撕脫傷中3例感染、壞死后脛骨外露,經創(chuàng)面徹底清創(chuàng)換藥、有效地預防感染后,1例行小腿腓腸肌內側頭肌皮瓣轉移術,2例行小腿腓腸肌內側頭肌瓣轉移+Ⅱ期植皮術后愈合。本組無一例并發(fā)骨髓炎,無一例發(fā)生呼吸系統(tǒng)、泌尿系統(tǒng)感染。
2.6 關節(jié)僵硬 浮膝損傷本身為復雜嚴重的損傷,且多為關節(jié)內損傷;關節(jié)腔內血腫機化,纖維形成致膝關節(jié)僵硬粘連,因此早期固定、早期進行功能鍛煉有利于浮膝病人功能的恢復。鍛煉方法:待病人手術麻醉完全清醒、肢體恢復知覺后即可進行患肢踝、趾關節(jié)的主動跖屈、背伸活動及股四頭肌等長收縮運動,每天3次或4次,每次10 m in~20 m in。術后第3天開始使用持續(xù)被動活動機(CPM)行肢體被動活動練習,肢體活動角度從30°開始,每日活動度增加10°,每次30 m in,每天2次,疼痛程度以病人能夠忍受為宜,鍛煉持續(xù)到術后2周。要求主動鍛煉和被動鍛煉相結合,主動鍛煉逐步代替被動鍛煉。本組除1例合并脊柱骨折和2例合并骨盆骨折外,余32例在術后2周扶拐不負重站立鍛煉。經積極進行踝、膝關節(jié)功能鍛煉,沒有發(fā)生關節(jié)僵硬并發(fā)癥。
浮膝損傷是一種高能量撞擊所導致的嚴重損傷,失血量較大,早期可伴有休克、脂肪栓塞、小腿骨筋膜間室綜合征等并發(fā)癥,而且其后果常較骨折本身更為嚴重,病死率極高,應高度重視。在護理浮膝損傷伴有并發(fā)癥病人時,加強病情觀察,對病人的全身情況、生命體征及局部情況進行評估、判斷,及早發(fā)現(xiàn)和處理并發(fā)癥,是防止病情惡化、減少殘疾和病死率的關鍵。
[1] A rtslr?m G,O lerud S.Ip silateral fractu re of fem ur and tibia[J].J Bone Join t Su rg(Am),1977,59:240.
[2] 李銀露,郭曼同,王滿宜.骨筋膜室綜合征的護理[J].中華護理雜志,2000,35(11):669-672.
[3] Adamson GJ,W iss DA,Lowery GL.Type 2 floating knee:Ipsilateral femoral and tibial fractu res with in tra-articu lar extension into the knee join[J].JOrthop Trauma,1992,6:333.
[4] 楊潤功,張偉佳,侯樹勛,等.浮膝合并血管神經損傷的救治分析[J].創(chuàng)傷外科雜志,2005,7(6):418-421.
[5] 鄭得燕.四肢骨折病人應用外固定架術后護理[J].全科護理,2010,8(3B):710-711.
[6] 廖文杰,何春雷,黃希勤.創(chuàng)傷性浮膝損傷的手術治療[J].中華創(chuàng)傷骨科雜志,2005,12:1193-1194.
Causes and nursing care of early complications of patientswith floating knee injury
Jin Dana(Central Hospital of Jinhua City Zhejiang Province,Zhejiang 321000 China)
1009-6493(2010)11A-2879-02
R473.6
C
10.3969/j.issn.1009-6493.2010.31.028
金妲娜(1973—),女,浙江省金華人,主管護師,本科,從事骨外科護理研究,工作單位:321000,浙江省金華市中心醫(yī)院。
2010-05-14;
2010-10-22)
(本文編輯 李亞琴)
·經驗薈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