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芳蓉(浙江師范大學 外國語學院,浙江 金華 321004)
試論報刊新聞翻譯中的語境意識
陳芳蓉
(浙江師范大學 外國語學院,浙江 金華 321004)
語篇的含義依賴于語境,語境是翻譯的基礎(chǔ)。報刊新聞?wù)Z篇是一種特殊的體裁,譯者在翻譯過程中不僅要考慮一般翻譯語境的各個要素,同時還需注意它本身特有的新聞?wù)Z境,因而語境意識就顯得尤為重要?;诖?本文分別從語言語境、情景語境和文化語境出發(fā)闡述報刊新聞翻譯中語境意識的重要性。
語境;語境意識;報刊新聞翻譯
語境是語言使用或者交際活動賴以生存的環(huán)境。翻譯作為一種交際活動,自然也無法脫離語境的制約作用。正如PeterNewm ark所說:“語境在所有翻譯中都是最重要的因素,其重要性大于任何法規(guī)、任何理論、任何基本詞義。”[1](P113)語境為我們從整體上準確理解和傳達語篇中的字、詞、句等語言結(jié)構(gòu)所表示的意義提供了依據(jù)。因此,在翻譯中把握語境對譯者來說十分重要。
新聞報道是一種特殊的文體,它用詞簡潔、又追求新奇,譯者往往需要認真考察上下文才能準確地翻譯;新聞的連續(xù)報道性又要求譯者從整個新聞的大情境出發(fā)來進行翻譯;另外,新聞報道的題材涉及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這使得處于兩種言語社團中的文化碰撞比其他文體的翻譯來得更加頻繁與激烈。因此,要在翻譯中處理好這些特點,新聞譯者必須把語境意識放在突出的位置:這不僅要考慮到新聞?wù)Z篇中字、詞和句的上下文,即語言語境,還要從整個新聞事件、新聞背景,即情景語境,和它所涉及的社會文化背景,即文化語境等三方面出發(fā),來妥善處理這些新聞信息。
(一)語言性語境意識
語言性語境指語言自身的環(huán)境,如詞與詞之間的關(guān)系(搭配)、句與句之間的關(guān)系以及段落、篇章內(nèi)部的種種關(guān)系(上下文)等。[2]它在理解階段起著至關(guān)重要的作用。雖然語言語境對所有文體的翻譯都具有制約作用,但新聞文體的特殊性更加突出了它在新聞翻譯中的重要性。
1.簡單詞切忌望文生義
新聞講究時效性(tim eliness)和新鮮感(freshness),用詞往往簡練而生動,然而越是簡單的詞,就越會讓譯者掉以輕心。詞雖簡單,卻不可望文生義,語境必須是翻譯時考慮的重點。比如:
例1:W ater Found onMoon,Researchers Say
這是一則新聞標題,選自2009年11月13日的New York Tim es(《紐約時報》,講的是關(guān)于月球上存在水的新聞。標題中一個簡單的“say”是否直接譯成:研究人員說月球上存在水?其實不然。由于新聞報道需要經(jīng)常直率或含蓄地轉(zhuǎn)述、援引新聞人物,或其他提供消息、發(fā)表意見的人士的談話,新聞報刊會頻頻出現(xiàn)表示某某人“說(say)”的動詞,[3](P15)而事實上不是所有的“say”都翻譯成“說”。比如例1的標題就可譯成“研究人員發(fā)現(xiàn)月球上存在水”,“say”譯成“發(fā)現(xiàn)”才更符合這則新聞的語境。
除了這些容易望文生義的簡單詞以外,還有一些是詞義較多,易讓譯者只關(guān)注單詞而忽略搭配的詞。試舉一例:
例2:The second som ewhatparadoxical reason is that this billw ill have to be imp roved on after it is passed—especially when it com es to costs.Am erica’s health-care system is a nightm are of perverse incentives.
此例選自2010年3月18日的The Econom ist(《經(jīng)濟學人》雜志。內(nèi)容涉及今年3月美國的醫(yī)療改革法案。句中的“perverse”一詞有較多的意思,如“任性的,反常的,不合常理的”等。筆者在ECO中文論壇中看到的一篇譯文就將上句譯為:第二個原因有點自相矛盾,就是這個法案通過后必須不斷地完善——尤其是在醫(yī)療費用方面,美國的醫(yī)療制度是一個充滿任性動機的惡夢?!弊g者在這里只考慮到perverse的詞義,卻沒有根據(jù)上下文,即這句話的語境去判斷perverse與incentives的搭配。事實上,perverse incen2 tives這個搭配往往指“非正當?shù)膭訖C”或者“惡質(zhì)的誘因”,而非“任性動機”。原文接下去提到美國醫(yī)療制度自身存在的導致醫(yī)療費用高昂的兩個弊端,也恰恰應(yīng)證了前句應(yīng)翻譯成“美國的醫(yī)療制度是一個充滿非正當動機的噩夢。”
從上述例子中可見語言語境對原文理解的重要性。
2.緊扣上下文選擇詞義
新聞中用詞范圍廣、新詞層出不窮,在翻譯中也是一個受語言語境制約的難點。譯者在處理這類詞時必須緊扣上下文進行理解,力求準確。如下例:
例3:Every daywe canw atch Ozzie and Harrietand Bea2 ver and the 1950s.They rep resenta certain so rtof comm unity. It isno longer a physical comm unity,really—it’s faceless sub2 urbia.
句中“faceless”一詞有“無個性的,不知名的,無特性的”等意思。筆者因教授翻譯專業(yè)“新聞翻譯”課程,把此篇章作為練習布置給學生,學生習作中多把最后一句譯為“一個毫無特性可言的邊緣社會”。此譯文中用“毫無特性”和“邊緣社會”分別來譯“faceless”和“subu rbia”兩詞,都犯了就詞論詞,不看上下文的毛病。事實上,原文中有兩組明顯的詞匯銜接:“a physical community”和“faceless subur2 bia”,physical是物質(zhì)的或?qū)嶋H意義上的意思,既然兩者相對應(yīng),那么faceless就是非實際意義上的,即虛擬的。同理, suburbia也是comm unity的同義反復,詞雖不同,但意義對應(yīng)。因此,上例應(yīng)譯為:“它們代表了某種社區(qū),且不再是實際意義上的社區(qū),而是虛擬的?!?/p>
準確是新聞翻譯的第一標準,譯者必須緊扣上下文,樹立語言方面的語境意識,才能有效地實現(xiàn)準確翻譯。
(二)情景語境意識
“情景語境指語篇中某些上下文無法弄清楚的意思,需要參考使用語言時所發(fā)生的事件、參與者和時空方式等因素才能貫通起來。[4](P184)”新聞報道中有一種特殊的形式,即連續(xù)報道或系列報道(fo llow-up stories),它是一種針對新聞人物或事件在一定時期內(nèi)進行追蹤報道的形式。[5](P48)在這樣的報道中,同一組連續(xù)報道的文章便構(gòu)成了互為理解的語境。因此,對新聞翻譯工作者來說,情景語境便主要是指由新聞事件的來龍去脈構(gòu)成的大情境,他們必須以此為前提來確定某個詞或某個句子的翻譯。例如:
例4:美國《新聞周刊》2004年5月31日(提前出版)一期中有一篇題為“The R ise and Fallof Chalabi:Bush’sM r. W rong”的文章。5月28日的《參考消息》把這一標題譯為:“沙拉比的宦海沉浮——都是布什的錯”。
把“Bush’sM r.W rong”理解為“都是布什的錯”并不確切,這里的“w rong”不能簡單地理解為“錯誤”。從“M r. W rong”的詞義上來看,它是“M r.R ight”的反義詞。“M r. R ight”一般指可以托付終身的男子,漢語多翻譯成“如意郎君”、“白馬王子”或“佳偶”。而“M r.W rong”則是指那些跟你無緣的男子、棄你而去的負心漢或怨偶等等??梢?這兩個詞都與婚姻或某種結(jié)合有關(guān)聯(lián)。但是,知道了它的字面意思之后,譯者還必須通過了解有關(guān)沙拉比的新聞事件來翻譯這個標題。根據(jù)之前的新聞報道,沙拉比曾被布什視為可無條件支持的朋友或盟友,但就在本消息發(fā)布之時,他正因涉嫌向伊朗政府泄露秘密情報而受到美國的調(diào)查。沙拉比政治生涯的起落沉浮正是由以布什為代表的美國政府決定的。因此,筆者認為這個標題應(yīng)改譯為:“沙拉比的宦海沉浮——皆因錯與布什結(jié)盟友”。
一個看似簡單的標題翻譯,其中卻包含了一條新聞的前前后后,由此可見情景語境意識在新聞翻譯中的重要性。
(三)文化語境意識
文化語境這個概念最早是由英國人類學家馬林諾夫斯基提出的。簡而言之,文化語境即指語篇所涉及的社會文化背景。它可以包括當時政治、歷史、哲學、科學、民俗等思想文化意識,還可以包括同時代的作家和作品。任何一個譯者都無法回避文化背景的問題,正如王佐良先生所說“他處理的是個別的詞,他面對的則是兩大片文化。”
要成為一個優(yōu)秀的新聞譯者,文化語境意識可謂重中之重,這是由新聞工作的特殊性決定的。一個新聞譯者的業(yè)務(wù)水平不僅指外語水平和漢語水平,而且還要有豐富的國際知識。[6](P295)這就涉及到世界各國的方方面面,大到國家的政治經(jīng)濟體制,小到某個人名和地名,無所不包。各國的國情也是千差萬別,從行政區(qū)劃到軍銜,從選舉法到貨幣,從歷史地理到社會生活,五花八門。
舉一個常見的“foreignm inister”為例,我們不能把它簡單地譯成“外交部長”。由于各國政體不同,美國的要翻譯成“國務(wù)卿”,英國的要翻譯成“外交大臣”,德國的是翻譯成“外交部長”,但日本卻需譯成“外相”。這么一個簡單的詞翻譯起來尚且如此復雜,可以想見文化背景知識在新聞翻譯中的復雜性。
同時,新聞翻譯中時時處處都會碰到貌似普通詞的文化概念,一不留神就容易譯錯。如下例:
例5:The 1991 season boasted one religion-bashingmov2 ie after ano ther in w hich Ho llywood was able to demonstrate that itwas an equal-opportunity offender.
如若譯者不留神,或?qū)ξ幕畔⒉幻舾?下劃線部分極易根據(jù)字面意思譯成“同樣犯罪”。實際上,英語中“an e2 qual-opportunity offender”這個表達是委婉語,也可以稱為“an equal-opportunity racist”,主要是指美國文化中存在的一些對任何其他種族或膚色都持極端歧視態(tài)度的現(xiàn)象。因此,譯為“同樣犯罪”就大錯特錯了,根據(jù)上下文語境和文化語境,上句可譯為:“1991年的電影檔期排的全是一部又一部詆毀宗教的片子,好萊塢由此表明自己也是種族歧視者?!?/p>
報刊新聞翻譯不但涉及新聞知識,而且各種社會文化背景知識也格外重要。譯者在此過程中應(yīng)該樹立一種雙重的語境意識,以便在碰到文化語境問題時應(yīng)付自如。
綜上所述,語境在報刊新聞翻譯中起著十分重要的制約作用,譯者的語境意識也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新聞翻譯的準確性。新聞翻譯是一種特殊的翻譯文體,譯者在考慮到一般翻譯語境的同時,還必須考慮報刊新聞體裁本身所特有的語境,尤其是涉及新聞背景的情景語境和文化語境。本文基于自身翻譯實踐對報刊新聞翻譯中的語境意識作了初步的探討,不當之處愿與讀者商榷。
[1]Newm ark,P.App roaches to Translation[M].Oxford: Pergamon Press,1982.
[2]陳小慰.語境在語篇理解和翻譯中的制約作用[J].福建外語,1994,(3):84~88.
[3]朱伊革.英語新聞詞匯的特點與翻譯[M].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08.
[4]胡壯麟.語篇的銜接與連貫[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4.
[5]張健.新聞英語文體與范文評析[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4.
[6]趙乾龍.新聞翻譯雜談[A].劉洪潮.怎樣做新聞翻譯[C].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5:194~205.
H 315.9
A
1006-5342(2010)08-0174-02
2010205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