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莉,周珂
(合肥工業(yè)大學人文經(jīng)濟學院,安徽合肥230009)
“非直接利益者”參與群體性事件的心理邏輯及其疏導策略
潘莉,周珂
(合肥工業(yè)大學人文經(jīng)濟學院,安徽合肥230009)
“非直接利益者”,是指與事件本身并無直接利益相連,卻在同情、不滿、憤怒等情緒的驅動下支持事件中的相對弱勢一方而參與到群體性事件之中的事件旁觀者。與直接利益受損者參與群體性事件不同,“非直接利益者”參與群體性事件的直接驅動力主要在于其內(nèi)心情緒情感的變化,在于其內(nèi)在消極心理的累積和強化。因此,研究與把握“非直接利益者”參與群體性事件的心理邏輯,實現(xiàn)對其心理狀態(tài)的合理疏導,是解決群體性事件的有力路徑。
非直接利益者;群體性事件;心理邏輯;疏導策略
社會群體性事件,是由一定人數(shù)參加的,表達某種利益訴求或受某種社會情緒影響,而形成的無組織的違反社會規(guī)范的群體性事件。在社會群體性事件發(fā)生發(fā)展過程中,隨著事件的擴大而不斷參與其中的不僅有直接利益相關者,還包括對事件主體或事件本身持同情、支持態(tài)度的同盟者或從眾者。這些同盟者本與事件無直接利益關聯(lián),卻由于認知、情緒、行為、意志等心理因素不斷卷入,并很快成為事件的重要推動力量。
認知偏差是指個體在長期的認知活動中形成的、穩(wěn)定的心理傾向,表現(xiàn)為對一定信息加工方式的偏愛。在經(jīng)濟轉軌和社會轉型時期,各種利益關系深刻調整,社會貧富差距拉大,社會階層化、類別化現(xiàn)象明顯。而當一個人通過社會類別化把人們(包括自己)放在各種不同的社會類別之中,并依據(jù)這些類別把人劃分為各種群體之后,個體就會用各種積極特征給自己所屬的群體(內(nèi)群體)涂上神圣的色彩,而把消極特征加于外群體,從而導致對內(nèi)群體的偏好和對外群體的歧視,形成一定的認知偏差。[1]在群體性事件發(fā)生過程過程中,旁觀者由于認為自身屬于相對弱勢群體(小人物、無社會控制權),及先前“為富不仁”“為官不清”“官商一家”等認知偏差和刻板印象的影響,傾向于從偶發(fā)事件中的受害者(往往和普通民眾一樣是弱勢群體)視角解讀與認識偶發(fā)事件,進而不能完全客觀理性地獲取信息,也不能客觀理性地理解信息,認為弱勢一方被強勢一方欺凌,而政府的處理也不公正等偏差認知,進而形成對“非官即富”者的怨恨、對弱勢受害者的同情及對政府的不信任等,容易為流言蜚語所蒙蔽,進而在情緒驅動下參與到群體性事件之中。如在安徽池州事件中,當普通民眾聽說一個小青年被江蘇老板的車撞了,而且撞人者揚言:“不要怕,打死一個安徽人不就30萬嗎!”的流言時,在也不能按捺自己心頭對“為富不仁”者的怨恨,迅速從一個旁觀者成為事件參與者。
相對剝奪感是當個體認為他們自己或其群體所得到的結果不公平時產(chǎn)生的憤慨感,相對剝奪感的普遍存在是不滿、憤怒等消極情緒相互感染的共同基礎。伴隨著中國經(jīng)濟社會的飛速發(fā)展,人們經(jīng)濟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提升。然而,由于相關制度缺失、資源配置不合理、基本公共服務不均衡等以及政府工作不到位等原因,造成我國一部分群體利益受損,社會貧富差距拉大。一般民眾普遍感受到自己見到的只是國家經(jīng)濟發(fā)展,而自身收入?yún)s沒有明顯增加;富豪榜上的財產(chǎn)數(shù)字越來越大,而民工的工資卻拿不回。與之相應的是人們相對剝奪感增強,形成了“仇富、仇官、仇不公”等不滿的社會積怨。對于這種心理,馬克思曾形象地比喻:“一座小房子不管怎樣小,在周圍的房屋都是這樣小的時候,它是能滿足社會對住房的一切要求的。但是,一旦在這座小房子近旁聳立起一座宮殿,這座小房子就縮成茅舍模樣了。這時,狹小的房子證明他的居住者不能講究或只能有很低的要求;并且,不管小房子的規(guī)模怎樣隨著文明的進步而擴大起來,只要近旁的宮殿以同樣的或更大的程度擴大起來,那座較小房子的居住者就會在那四壁之內(nèi)越發(fā)覺得不舒適,越發(fā)不滿意,越發(fā)感到受壓抑?!保?]
當這些具有相似態(tài)度、價值、社會地位的心理群體處于同一情境之中時,情緒感染總是在不知不覺之中發(fā)生,并通過“循環(huán)反應”和“連鎖反應”兩種形式不斷擴散。循環(huán)反應,是指某一個人的不滿和憤怒可以引起他人相對應的不滿和憤怒,使他人受到感染,而他人的情緒反過來又加劇了這個人原有的情緒,反復振蕩,以致激起強烈的情緒爆發(fā)。連鎖反應,是指第一個人感染了第二個人,第二個人又感染了第三個人,如此實現(xiàn)情緒情感的傳遞,很快使在場的每一個人都受到感染,烘托出火爆氛圍。如此,同情、不滿、憤怒等消極情緒的不斷累積、震蕩和激化就可能使得群體行為成為“無理性”行為。
在“非直接利益者”參與群體性事件的過程中,模仿與從眾等心理起到了重要作用。由于相似的社會地位、類似的生活經(jīng)歷,“非直接利益者”與直接利益者往往具有相似的內(nèi)心需要和思想感情,容易產(chǎn)生共同的意愿、要求和行為,形成了心理群體。“一個心理群體表現(xiàn)出來的最驚人的特點如下:構成這個群體的個人不管是誰,他們的生活方式、職業(yè)、性格或智力不管相同還是不同,他們變成了一個群體這個事實,便使他們獲得了一種集體心理,這使他們的感情、思想和行為變得與他們單獨一人時頗為不同?!保?]從群體性事件發(fā)生發(fā)展的過程來看,事發(fā)之初,參加人員較少,很多人不明事情真相和性質,持在旁觀望態(tài)度,沒有主動參入的強烈愿望。其后,隨著參與人員的逐漸增加,在群體的輿論、氣氛和壓力下,人們在知覺、判斷和行為上,不知不覺地改變自己的觀點而與周圍多數(shù)人意見相一致,接受群體“規(guī)范”,以周圍多數(shù)人的言論、行為為標準,社會規(guī)范(包括法律、社會公德等)被群體“規(guī)范”取代,人云亦云,亦步亦趨,進而參與到打砸搶燒的非法行為之中。
此外,去責任化也是“非直接利益者”參與到群體性事件之中的推動因素。去責任化是指個體當獨自一人時,會從倫理的角度自覺遵循社會規(guī)則,而當人們處于群體當中、彼此又互不相識時,會感覺自己是一個“匿名者”,減少了個人被單獨揪出來受處罰的可能性,因而使得人們降低了對行為的責任感,從而對行為的規(guī)范限制就會放松,導致沖動行為和偏差行為的發(fā)生?!胺侵苯永嬲摺蓖际窃谌巳阂呀?jīng)聚集之后加入的,很容易受群體氣氛的渲染和消極行為的暗示,認為法不責眾,感到不必為自己的行為負責,變得失去理智和情緒化,表現(xiàn)出沖動的、破壞的行為?!肮铝⒌乃赡苁莻€有教養(yǎng)的個人,但在群體中他卻變成了野蠻人——即一個行為受本能支配的動物。他表現(xiàn)得身不由己,殘暴而狂熱?!保?]“群體感情的狂暴,尤其是在異質性群體中間,又會因責任感的徹底消失而強化。意識到肯定不會受到懲罰——而且人數(shù)越多,這一點就越是肯定——以及因為人多勢眾而一時產(chǎn)生的力量感,會使群體表現(xiàn)出一些孤立的個人不可能有的情緒和行動”。[5]
“非直接利益者”參與到群體性事件之中,除了少數(shù)人確系故意趁火打劫外,大多數(shù)人是抱著“伸張正義”、“打抱不平”的心態(tài)參與其中的。也就是說,支持與幫助受害者討回公道是他們參與群體性事件的意志因素。
一般而言,參與群體性事件的“非直接利益者”多是弱勢群體,是失業(yè)者、社會閑散人員、普通民眾等社會底層,擁有較少政治、經(jīng)濟、文化等社會資源,日常參與社會活動機會不足,對社會運行管理基本情況知之不多。這一方面使得他們本身缺乏有效表達自身利益訴求的渠道和機會,可能因此遭遇過挫折和不公正的待遇;另一方面又缺乏對政府處理應當對相關事件的足夠信任。當他們看到事件受害者提出的要求確屬正當而由于各種原因沒能得到滿足時,就可能聯(lián)想自己曾經(jīng)的挫折,對受害者產(chǎn)生同情與支持感,認為整個事件處理不公,冤屈沒有得到申訴,公平?jīng)]有得到張揚,對通過合理合法渠道解決問題的方式產(chǎn)生懷疑,取而代之的是通過把事情鬧大直至引起高層重視,信奉“大鬧大解決,小鬧小解決,不鬧不解決”,強制性地通過非制度化的渠道來尋求問題的解決,參與政治決策。這也使得他們有“一種認為能夠影響政治家和政治秩序的感覺,有時也稱之為政治效應意識?!保?]
可以看出,與主要由物質利益維護驅動的直接利益者參與群體性事件不同,“非直接利益者”參與群體性事件的直接驅動力在于其內(nèi)心情緒情感的變化,并且這種心理變化在群體性事件形成與發(fā)展的過程中發(fā)揮著重要的催化劑作用。因此,著力于心理疏導,既從疏通的層面排解“非直接利益者”內(nèi)心淤積的消極情緒,又從認知重構、問題解決等引導層面切實提升他們的積極心態(tài),將是預防“非直接利益者”參與群體性事件,控制群體性事件極端化發(fā)展的重要對策。
全面接納“非直接利益者”內(nèi)心的相對剝奪感和失落、不滿等消極心理是實現(xiàn)心理疏導的前提。當前社會中事實存在利益相對受損群體、部分民眾相對剝奪感較強、普通民眾對自身所屬階層評價相對偏下的狀況,使得社會之中確實存在失落、不滿、怨恨等消極社會心理?!半S著利益格局相對固定化、社會差異顯明化和向上流動機會受到鉗制,加之社會性傷害的存在,怨恨成為一種主導型的情緒氛圍。”[7]客觀真實地直面這種情緒,不單純因為群體性事件影響社會“剛性穩(wěn)定”而拒絕接受甚至是壓制和仇視這種心理,而是全面接納、認真面對、系統(tǒng)研究探討社會中存在消極心理的多維影響因素,是實現(xiàn)心理疏導的關鍵,也是進行心理疏導的起始。
合理恰當?shù)夭扇∈鑼Х绞绞鞘柰ā胺侵苯永嬲摺眱?nèi)心消極心理的關鍵。“非直接利益者”之所以參與到群體性事件之中,主要在于其內(nèi)心的憤怒、不滿、怨恨等消極心理生成之后未能及時疏解,日積月累之后淤積心中而成為參與群體性事件的直接動力。因此,有關方面不僅要在事件進展過程中,安排適宜人員深入現(xiàn)場,傾聽“非直接利益者”等事件參與人員對事件的看法,及時化解參與人過分激動、悲憤甚至是絕望的情緒,使其情緒得以宣泄;還要在事件發(fā)生后對公眾中存在的緊張、恐懼等心理和非常態(tài)的流言蜚語等進行干預和引導;更要在日常工作中建立健全社會心理咨詢專業(yè)服務,重點關注下崗職工、失地農(nóng)民等重點群體,加強對其群體心理的監(jiān)測、研究和把握,注重從心理學的層面采取合理的方式幫助“非直接利益者”及時排解宣泄消極心理,消除群眾積怨、化解群眾不滿,幫助他們理順對立情緒,推動形成積極向上、昂揚向上的主流社會心態(tài)。
當然,心理作為一種多成分、多維量、多水平整合的復雜過程,其每一次變化都是內(nèi)在與外在、本能和習得、自然和社會諸因素交織融合的結果。要有效疏導和重建“非直接利益者”的積極心理,不僅要從疏通的層面幫助他們排解淤積的消極心理和不良情緒,同時更要從思維、行為等層面干預“非直接利益者”,通過信息公開和問題解決層面等切實提升他們對事件本身的積極認知。思維干預層面,重點在于有效信息的及時公開。在事件進展過程中,通過主流媒體和權威人物始終及時有效地公開事件相關信息,將不實的傳言扼殺在搖籃中,讓流言止于公開、止于真相、止于智者,以實現(xiàn)對其認知偏差的干預和矯正。在行為干預層面,重點在于采用“去匿名化”和空間隔離等技術,即通過錄像監(jiān)控和攝像等提醒“非直接利益者”并不是處于匿名狀態(tài),通過改變場景、選派代表談話、個別接觸等分離聚集的“非直接利益者”,使其處于相對分散狀態(tài),進而有效控制其過激行為,引導群體性事件回歸理性軌道。
[1]付宗國.群際沖突的社會心理實質、原因與對策探析[J].山東社會科學,2005(4):42~45.
[2]馬克思恩格斯選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49.
[3]古斯塔夫·勒龐.烏合之眾——大眾心理研究[M].馮克利譯.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47~48,52,67.
[4]奧勒姆.政治社會學導論——對政治實體的社會剖析[M].董云虎等譯.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291.
[5]成伯清.從嫉妒到怨恨——論中國社會情緒氛圍的一個側面[J].探索與爭鳴,2009,(10):49~52.
G241.2
A
1006-5342(2010)11-0123-02
2010-08-10
安徽省哲學社會科學規(guī)劃項目(2007-2008)“心理為本的我省‘無直接利益沖突’矛盾化解機制研究”(AHSKF07-08D54)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