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娟
(陜西師范大學(xué) 歷史系,陜西 西安 710062)
先秦“袒”禮考
李文娟
(陜西師范大學(xué) 歷史系,陜西 西安 710062)
在先秦,尤其是周代,除了禮賦予人們外在禮節(jié)形式的要求外,更強調(diào)人們內(nèi)心對禮的敬意,以及突出個體內(nèi)心的自省,內(nèi)外兼具,即可完成對個體人格的塑造,而“袒”正是應(yīng)于這一要求而產(chǎn)生的?!疤弧笔且环N行禮者以外在動作語言的方式表達自身對禮的敬意的表現(xiàn),同時依照行禮者所要表達意思的變化,這一方式也出現(xiàn)在了要求懲罰的場合?!疤弧卑凑站唧w分類可分為“左袒”、“右袒”以及“肉袒”,不同的分類內(nèi)在含義不同。
“袒”禮;分類;含義
中國素稱禮儀之邦,禮節(jié)性儀式繁多。在這些繁多的儀式中,有一種稱之為“袒”的禮儀形式,同時,按照場合以及所表達意思的不同,“袒”可具體劃分為“左袒”、“右袒”以及“肉袒”三類。那么,這樣一種文化現(xiàn)象的出現(xiàn),其背后究竟?jié)摬刂鯓拥奈幕瘍?nèi)涵呢?下文擬以“袒”為考察對象,進一步解釋其具體分類與內(nèi)在含義。不妥之處,敬請方家斧正。
《禮記·內(nèi)則》:“不有敬事,不敢袒裼”?!抖Y記·曲禮》:“冠毋免,勞毋袒,暑毋褰裳”。[1]即可見古人很注重衣著整齊,日常要穿衣、戴帽,不能隨便袒露,而只有“敬事”場合,方可袒露。從古文獻記載可知,“袒”字在上古時期大致有兩種含義:其一,解開?!墩f文解字》:“袒,衣縫解也從衣旦聲”?!抖Y記·少儀》:“無以前之,則袒奉胄”?!秲x禮·鄉(xiāng)射禮》:“大夫與士射,袒纁襦”。鄭玄注此二處“袒”皆為解開之意。其二,解衣袒露里面所穿的衣服。如上文《禮記·內(nèi)則》:“不有敬事,不敢袒裼”?!对娊?jīng)·大叔于田》:“袒裼暴虎,獻于公所”。《說文解字》:“裼,袒也從衣易聲”。段玉裁《說文解字注》:“裼者,免上衣,見裼衣”,裼衣是古代加穿在裘衣之上的一層衣服。依古人禮服之制,冬衣裘,夏衣葛,裘、葛之上要加一件紋飾漂亮的罩衣,叫做裼,裼衣上又加正服,如朝服、皮弁服等,這叫做襲。依此可知,“袒”和“裼”有意思相同的地方,由此“袒”就有解開衣服袒露出裼衣之意,由此可做如下解釋:“袒”、“裼”連用時,意思為解開衣服袒露里面所穿的裼衣,此時“袒”作“解開”之意,而“裼”作“裼衣”之意;若“袒”單用時,除了本身解開之意外,還有獨立的解開衣服袒露里面所穿的裼衣之意,這種解釋契合于《禮記·檀弓》篇中的“袒,括發(fā),變也。慍,哀之變也;去飾,去美也。袒,括發(fā),去飾之甚也。有所袒,有所襲,哀之節(jié)也”的解釋。此處的衣貌不整是哀意的表達,“有所袒”中的“袒”按照句面對應(yīng)“有所襲”中的“襲”,從上文對“襲”和“裼”的解釋看,它們都屬于古人禮服的一種,由此可見,“袒”單用時可解釋為解開衣服袒露里面所穿的裼衣。而有些學(xué)者認為“袒”有“脫衣見肉”的含義以及認為“袒”即通常所說的“肉袒”,[2]對于此種看法,我認為有值得商榷的地方。因為袒露肢體的前提是解開衣服,基于上文的闡述,我認為“袒”只表示解開衣服,而要說“肉袒”即袒露肉體,則“袒”的前后應(yīng)有修飾語,如《神異經(jīng)》有曰:“南方有人,長二三尺,袒身”,“袒身”即解開衣服袒露身體??傊艺J為“袒”應(yīng)有兩種含義:一為“解開”之意;二為解開衣服袒露裼衣之意。
知曉了“袒”的含義后,要進一步探析古人緣何而“袒”。從以上“不有敬事,不敢袒裼”、“冠毋免,勞毋袒”兩則史料可知,古人只有在敬事場合,方可袒露,若非敬事,即便勞動也不可袒露。那么“敬事”的參照標(biāo)準(zhǔn)是什么?敬,會意字,以手執(zhí)杖或執(zhí)鞭,表示敲打,從茍,有緊急、急迫之義,表示對外物的緊張心理。本義為恭敬、端肅,恭在外表,敬從內(nèi)心。《說文解字》:“敬,肅也”。《禮記·內(nèi)則》:“毋不敬何允”。注:“在貌為恭,在心為敬”?!抖Y記·曲禮》:“毋不敬,儼若思,安、定辭,安民哉”。即做任何事都要嚴(yán)肅。《孝經(jīng)》:“禮,敬而已矣”??梢娝械亩Y,它的核心就是表達內(nèi)心的敬意。在中國先秦那樣一個處處言禮、事事講禮的時代,要求人們對于禮事,要心存敬心,因為禮是不可褻瀆的。而人們又該如何表達對于禮的“敬”呢?需要通過具體的禮儀形式表達出來,有拜、稽首、作揖、對拜等,而“袒”正是表達敬意的禮儀形式之一。綜上可知,“袒”是人們?yōu)榱吮磉_內(nèi)心對禮的敬意。
在中國古代繁瑣的禮節(jié)儀式中,“袒”遵照場合的不同,以及行禮者所要表達意思的不同,可劃分為“左袒”與“右袒”?!白筇弧卑凑铡抖Y記正義》的解釋即袒露左衣袖,綜合上面對于“袒”的解釋,則“左袒”具體為袒露裼衣的左袖,而“右袒”為袒露裼衣的右袖,可見“袒”的意思仍為解衣袒露衣服之意。那么在具體談及“左袒”與“右袒”的內(nèi)在含義之前,有必要對先秦古人的“尊左”或“尊右”觀作一番簡單的探析,以便于更好地闡述“左袒”、“右袒”的內(nèi)在含義。
《周禮·夏官·司士》中提及當(dāng)?shù)弁跖R朝典禮,司士要“正朝儀之位,辨其貴賤之等”。規(guī)定:天子面向南,三公面向北以東為上,孤面向東以北為上,卿大夫面向西以北為上?!秲x禮·覲禮》:“諸侯前朝,皆受舍于朝。同姓西面北上,異姓東面北上”。同姓西面,從主人之位,面向西即在東,東為上;異姓東面,從賓位,面向東即在西,西為下。由此可見,周代大體是尊左。且在周前的夏商兩代,亦以左為尊。而對于為何尊左,古人解釋則是因為天道尚左?!妒印酚性唬骸疤熳笫娑馉颗#赜冶俣甬呹??!奔刺焓菑淖笙蛴疑煺归_的,以牽牛為起點;地是從右向左轉(zhuǎn)動的,以畢宿和昴宿為起點。天道尚陽,尚左,東為左,故以左為上為尊;地道尚陰,尚右,西為右,故以右為下為卑。《禮記·曲禮》篇有云:“奉席如橋衡,請席鄉(xiāng)向,請衽何趾”。此處在寫到奉席送給長者時,席是卷成卷用手捧著的,且要使左高右低,如有首尾,左邊偏高,是因為古人以左為尊,故令左高。
由上可知,先秦大致是尊左的。那么何種場合“左袒”?何種場合“右袒”?先秦的天道尚左,故天子尚左,尊者尚左。那么在禮事這種貴尊的場合,若行禮者要表達敬意,則需“左袒”。同時,在先秦的禮事場合,除了“左袒”,相應(yīng)地會出現(xiàn)“右袒”?!坝姨弧?,與尊者尚左相對,卑者尚右,右是陰,陰主刑,故行禮者要表達懲罰之意,則應(yīng)“右袒”?!抖Y記正義》:“凡以禮事者左袒,若請罪待刑則右袒”。[3]對此,我認為有些許欠妥之處,因為在中國先秦那樣一個處處言禮的時代,禮貫穿于人之一生,貫穿于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大到宗廟祭祀,小到作揖問候,可以說是無事不言禮,如此則無“右袒”可言,全為“左袒”。但是事實是禮書中有“右袒”之現(xiàn)象,而且不乏記載。因此應(yīng)該用如下一種解釋來解答這個矛盾,即:無論“左袒”,還是“右袒”,都是適用于禮事場合的,“左袒”是用來表達行禮者內(nèi)心的敬意,而“右袒”是用來表達行禮者的自我懲罰之意。關(guān)于“右袒”表懲罰之意,有必要簡單解釋一番?!抖Y記注疏》:“刑袒于右者,右是用事之便,又是陰,陰主刑。以不能用事,故刑袒于右也”。[4]則右手是辦事的主要得力點,同時又表示陰,“右袒”就表示愿意砍去右手,砍去右手也就失去了做事的主要臂膀,從而表示一種刑罰的涵義。需要說明的是當(dāng)右袒刑罰時,也需要行者帶著誠心敬意,只不過,有些時候的甘愿受罰都不是出自誠心,而是不得已。
具體解釋了“左袒”為禮事場合表達敬意,“右袒”為禮事場合表達懲罰,也就很容易理解禮書中所出現(xiàn)的關(guān)于“袒”之現(xiàn)象的文化內(nèi)涵了。《禮記·檀弓》曰:“袒,括發(fā),變也。慍,哀之變也;去飾,去美也。袒,括發(fā),去飾之甚也。有所袒,有所襲,哀之節(jié)也”。此處“袒”應(yīng)是“左袒”,因為此種場合為喪禮場合,為了表達對喪禮的敬意,故“左袒”,而且袒露裼衣也是哀傷之意的表達,因哀傷而致衣帽不整?!抖Y記·曾子問》有曰:“祝、宰、眾主人、卿、大夫、士哭,踴三者三,降,東反位,皆袒”。這是古時國君死而太子出生時行的禮,為了表達對此種禮的敬意,故此處的“袒”也為“左袒”?!抖Y記·檀弓》:“延陵子適齊,于其反也,其長子死,葬于贏、博之間……既封,左袒,右還其封”。以及《儀禮·士喪禮》有曰:“商祝襲祝服,湪衣次。主人出,南面,左袒”。[5]此二處皆為喪禮場合,為表示對喪禮之禮的敬意,同時也蘊含著對死者的敬意,故應(yīng)“左袒”,原文明確寫著“左袒”,與之相契合?!秲x禮·鄉(xiāng)射禮》中有多處提及“袒”,如“三耦皆袒決遂”、“司射適堂西,袒決遂”、“司馬適堂西,不決遂,袒執(zhí)事”、“眾賓未拾取衣,皆袒決遂”、“主人堂東袒決遂”、“大夫袒決遂”。可見,鄉(xiāng)射禮的場合,不僅射箭者需袒,且司馬、司射、眾賓、主人、大夫等都得袒,由此可見古人對禮是何等的敬重。學(xué)者彭林在《儀禮注譯》中解釋鄉(xiāng)射禮中的“袒”時說:“袒,脫去衣袖,一面妨礙射箭”?;诒疚纳鲜龅年U述,我認為彭林學(xué)者的解釋有值得商榷的地方,畢竟鄉(xiāng)射禮場合,不參與射箭的司馬、司射等也要“袒”,不參與射箭,又何談妨礙射箭。而此處的“袒”正是參射者們對鄉(xiāng)射禮敬意的表達。
除了“左袒”,禮節(jié)儀式中還會出現(xiàn)“右袒”的現(xiàn)象?!蹲髠鳌ふ压哪辍罚骸百囎用婵`銜璧,士袒,輿梓從之,造于中軍”。依有些學(xué)者研究,“面縛”、“銜璧”、“袒”屬于古代投降禮的儀式,而投降禮中的“袒”則是喪禮中“袒”的演變。[6]有學(xué)者認為投降禮關(guān)乎國家存敗,是先秦時期非常重要的一項禮節(jié)性事務(wù),當(dāng)表敬意,所以此處的“袒”不應(yīng)是表懲罰的“右袒”,而應(yīng)為“左袒”。然而對于此,我認為:在古代,講究“士可殺,不可辱”,更何況在投降的場合,“浩然之氣”、“氣節(jié)”等總是提倡的,投降之恥是辱,此中的辱除了投降被動受辱之外,也有投降者通過自挫辱之甚,以達到懲罰的目的,表現(xiàn)就是他們的“袒”。面對國家敗亡,有幾人愿意誠心屈服于他國?所謂的讓權(quán)是不得已之舉,臥薪嘗膽的史事可鑒,至于那些忠君觀念很強的人更是不會茍活于他國,在受降儀式后當(dāng)即揚長而去,即便沒有東山再起的一天,那當(dāng)時的投降也絕對不會是出于誠心,無奈的只是自身的無能才導(dǎo)致亡國,所以自罰便理所應(yīng)當(dāng),所以,我認為此處的“袒”當(dāng)為“右袒”,“袒”蘊含著投降者的自我懲罰之意在其中。
“袒”除了“左袒”與“右袒”的形式之外,還有一種稱之為“肉袒”,“肉袒”之意為袒露手臂。同樣,“肉袒”遵照場合與所表達意思的不同又可分為“左肉袒(袒露左臂)”與“右肉袒(袒露右臂)”?!叭馓弧迸c“袒”在內(nèi)在含義上意思一樣,即“左肉袒”表敬意,“右肉袒”表懲罰。二者區(qū)別應(yīng)是程度不同,由袒露衣袖到袒露手臂,袒之程度加深,故所表達意思的程度也加深。《禮記·郊特牲》:“君再拜稽首,肉袒親割,敬之至也。敬之至也,服也?;祝跻?。肉袒,服之敬也”。此處是郊祭天之禮,君為了表達對天的敬意,更是表達對郊祭禮的敬意,正如原文所說,“肉袒親割”表示的是極深的敬意,故此處的“肉袒”為袒露左臂。《禮記·明堂位》:“君肉袒迎于門,婦人薦豆籩”。這是季夏六月,君用褅祭禮在太廟祭祀周公前,要迎接祭祀所用的牲體,與褅禮有關(guān),故國君更不敢怠慢,所以為了表達對褅禮的敬意,而應(yīng)袒露左臂。《儀禮·鄉(xiāng)射禮》:“君在,大夫射,則肉袒”。此處是鄉(xiāng)射禮場合,為表敬意,故需“肉袒”,即袒露左臂。同時尤其要指出的是,《儀禮·鄉(xiāng)射禮》中也有云:“大夫與士射,袒纁襦”。纁襦即內(nèi)衣外套的短衣,可見,大夫與士射箭時,袒露的是內(nèi)衣外所套短衣的左袖子,而一旦君親臨射場,大夫射箭時,便需袒露左臂,君臨射禮,使射禮更隆。纁襦之于肉袒,由袒露的程度之深,我們可以看出表達的敬意之深。
《左傳·宣公十二年》:“鄭伯肉袒,牽羊以逆”。此處也是國家敗亡,為表自己需接受懲罰,故此處的“肉袒”當(dāng)為袒露右臂。杜預(yù)在注釋《左傳》之時,認為“肉袒牽羊,示服為臣仆”。[7]此種注釋,我認為有值得商榷的地方,此處的“肉袒”當(dāng)為自我懲罰之意,因己之責(zé)而致國之亡,不罰可否?而對于杜預(yù)注釋的臣仆之意可由所牽之羊來表達。羊是一種被認為具有順服之意的牲畜,國亡后,自身當(dāng)求懲罰,不甘心臣服。那么又何以向勝利者偽示臣服呢?羊,溫順的羊不失為一種好選擇,選擇羊來表示自己已有如羊溫順歸服之心,那怕只是表面行為?!秲x禮·覲禮》:“乃右肉袒于廟門之東”。這是使者代替國君來覲見天子,向天子述職完畢,因天子尚未評判,故袒而待罪。此處的“肉袒”為袒露右臂,而正文所言恰好為“右肉袒”?!妒酚洝ちH藺相如列傳》:“廉頗聞之,肉袒負荊,因賓客至藺相如門謝罪”。后世“負荊請罪”的成語由此而出,這是一處明白寫請罪以求懲罰的“肉袒”,故此處的“肉袒”為袒露右臂。
綜上而言,在古代禮事中,行禮者為了表達對禮事的敬意以及自身要求懲罰的意愿而需袒露自己身體的一部分?!疤弧钡男问娇煞譃椤白筇弧?、“右袒”以及“肉袒”,單言“袒”為袒露衣服,而“肉袒”才言袒露肉體。由此對于一些古文獻的譯注本中以及上文有些引文的地方直接將“袒”解釋為袒露左臂或右臂,我對此保留己見。
縱觀全文,在先秦的禮治時代,行禮時,行禮者為了表示對禮的敬意,而出現(xiàn)了“袒”的禮儀形式。而具體情況的不同導(dǎo)致了行禮者所要表達意思的不同,故“袒”又可具體分為“左袒”、“右袒”以及“肉袒”。在先秦,尤其是周,那樣一個頂“禮”膜拜的時代,禮賦予人們的除了外在禮節(jié)形式的要求外,更強調(diào)人們內(nèi)心對禮的敬意,以及突出個體內(nèi)心的自省,內(nèi)外兼具,有利于對個體人格的塑造,而“袒”正是應(yīng)于這一要求而產(chǎn)生的。
[1]楊天宇.禮記譯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13
[2]王進鋒.“肉袒”降禮考[J].文博雜志,2008,(2):70.
[3][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疏.禮記正義[M].北京:中華書局,1980.1479-1780.
[4][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禮記注疏[M].北京:中華書局,1980.1091.
[5]彭林.儀禮譯注[M].湖南:岳麓書社,2002,332.
[6]胡正武.“面縛”降禮的起源和發(fā)展[J].臺州師專學(xué)報1999,(2):30.
[7][晉]杜預(yù)集解,[唐]孔穎達正義.春秋左傳正義[M].北京:中華書局,1959.1878.
Abstract:In the Pre-Qin,particular Zhou,as a top era ofworshipping ritual,ritual to give people the external forMof requirements,more emphasis on the ritual of respect for people's hearts,aswell as protrude individual inner self-reflection,both inside and outside,can facilitate the shaping of individual personality,and“bare”in this requirement is to be generated.“Bare”is a forMin action languages to express their own inner respect for ritual,while people want to express a differentmeaning,this approach also appears in situations calling for punishment.“Bare”in accordance with the specific category can be divided into“l(fā)eft bare”,“right bare”and“bare body”.
Keywords:left bare;right bare;bare body
(責(zé)任編輯 王建華)
On the“Bare”Ritual of Pre-Qin
LIWen-juan
(Department of History,Shanxi Normal University,Xi'an Shanxi 710062)
K203
A
1673-2014(2010)04-0040-03
2010—05—01
李文娟(1985— ),女,山西文水人,碩士,主要從事中國文化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