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小芳
(武漢科技學院 公共課部,湖北 武漢 430077)
高職高專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機制探析
傅小芳
(武漢科技學院 公共課部,湖北 武漢 430077)
高職高專學生受學校辦學條件、教師素質與教學方法及自身自卑心理、社會壓力、家庭矛盾、個人情感與認識上的不足等因素的影響,心理健康狀況堪憂,學校需引起重視,開設心理素質教育課,加強社會實踐,優(yōu)化教學活動,豐富文化生活。
高職高專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機制
(一)高職高專院校自身的問題
首先,高等職業(yè)教育在教育體系中的定位不明確,教育體制不完善,社會認可度和支持度等無不沖擊著高職學生尚未完全成熟的心靈。其次,由于高校的擴招,許多職業(yè)學校面臨生源不足的問題,學校不得不花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去招收學生,而放松了教學。再次,學校發(fā)展比較困難,很難引進比較優(yōu)秀的,特別是既懂得文化和專業(yè)知識教學,又懂得開展心理咨詢的教師。很多學校對現(xiàn)有教師的再培訓都沒有辦法解決,更沒有精力和經(jīng)費去搞心理教育和心理咨詢,致使心理教育常常成為學校比較強調但卻始終沒有得到很好落實的問題。
(二)教師因素的影響
教師在教學工作中,對學生缺乏全面的了解,彼此之間缺乏有效的溝通和交流,致使學生的心理問題更加嚴重和復雜。因此,教師要用自身良好的心理素質、形象去影響學生,教師教學中所表現(xiàn)出的積極情感、堅強意志、高尚品德等,對學生心靈的影響是其他任何教育手段所無法替代的。為此,教師要不斷提高自身修養(yǎng),注重自身的心理調適。
(三)學生自身因素的影響
其一,當代大學生都有較強的自我表現(xiàn)和實現(xiàn)的愿望。高職學生這種潛在的愿望并不比其他大學生弱,只是無形中感到被某種“定位”壓抑著,存在著強烈的“自尊”和“自卑”的交織。高職學生一方面渴望成材,渴望人生價值得到社會的承認,另一方面又認為自己與普通高校大學生有很大差距,在高校擴招的情況下,選擇高職院校實在是一種無奈的選擇。此外,由于社會對高職高專學生的認同率比較低,也容易使學生產(chǎn)生自卑感。在這種情況下他們極易產(chǎn)生各種心理問題,影響學業(yè),甚至影響一生的發(fā)展。
其二,社會上“重文憑,輕能力”的風氣長期存在,對社會成員產(chǎn)生了很深的影響,人們普遍認為讀普通大學都找不到工作,讀高職高專更沒有什么出路,這無疑給學生們增加了無形的壓力。另外,與普通高校學生相比,高職高專的學生更多地受到社會的影響,這也給學生帶來了許多交際和情感上的問題,這些問題并不能完全通過德育來解決,應該通過心理素質教育來加以解決。此外,許多學生來自單親家庭和矛盾較多的家庭,不適應學生的健康發(fā)展。
其三,正常的人際交往和良好的人際關系是心理正常發(fā)展、個性保持健康、生活具有幸福感的前提。良好的人際關系是學生成長與社會化過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保持良好心理狀態(tài)的必備條件。處于新環(huán)境中的高職高專的學生有強烈的交往需要,需要友情的溫暖,也需要在與人交往中看到自身的價值。他們對良好的人際關系抱有極大的期望,特別希望能建立和諧、友好、真誠的人際關系。但是他們對交往的期望往往過于理想化,不懂得如何理解別人、關心別人,還經(jīng)常抱怨別人不理解自己、不關心自己,另外,處于這一時期的高職學生,還時常存在一種“自我中心”的閉鎖心理,不愿主動敞開自己的心扉,這些都會影響他們和諧人際關系的形成。如長期處于這種自我防御的被動狀態(tài),久而久之會影響自身潛能的充分發(fā)揮,影響健康人格的形成。
其四,高職學生與異性交往的愿望較強烈,在異性面前愿意顯示自己的風度和才華。但他們往往思想比較單純,希望與異性交往卻又不知道如何進行交往,常受情感的困擾,如單相思,失戀等。學生性的問題集中反映在對性知識缺乏科學健康的認識上,主要表現(xiàn)為性生理適應不良。青年期性生理已經(jīng)成熟,這必然會帶來相應的心理變化,如渴望獲得異性的好感與承認,出現(xiàn)性幻想、性沖動等,有的用自慰的方法解決生理沖動,這本是正常的反應但由于性教育的嚴重缺失,有些學生不能正確認識自我的性反應,從而產(chǎn)生了墮落感、恥辱感與性罪惡感,把性與不潔聯(lián)系起來。這些困擾如持續(xù)時間較長,則會嚴重影響學生的心理健康
其一,學校領導的重視,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學校必須高度認識心理素質教育的重要性和加強心理健康教育的緊迫性。把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列入課程計劃之中,采取措施,從人力、物力、財力等方面給予支持。普及必要的心理學與心理健康知識,建立心理健康教育人員培訓上崗制度,提高專兼職人員的素質,建立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或輔導中心等專門機構。
其二,優(yōu)化教學活動,在專業(yè)學科教學中滲透心理素質教育。教學活動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有潛移默化的影響作用,把心理健康教育滲透到各科教學之中,將有助于改變各科教學的現(xiàn)狀,提高學生心理素質和心理健康教育水平。要使心理健康教育落到實處,必須建立一個以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為核心的各科教學總綱要。該綱要以心理健康教育為主線,其他學科課程和活動課程緊密結合,相互促進,形成一種協(xié)調效應,從而構建一個由學科課程、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和活動課程組成的統(tǒng)一的全新的課程體系。在教學中,教師要用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fā)其求知欲和進取心,以便培養(yǎng)其良好的心理素質。同時,改進教學方法,教學中借助計算機等多媒體工具,通過現(xiàn)代教育技術與直觀教具的結合,呈現(xiàn)生動、形象的教育情景,刺激學生的感官。這樣既能彌補教學內容本身的不足,又能增強教學內容的感染力,從而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實效性。
其三,課后延伸,組織學生進行一定的社會實踐,滲透心理健康教育。教師可用簡短、幽默的語言去啟發(fā)他們,用真誠的目光去鼓勵他們,使他們相信自己有能力去獲得成功。設疑法,講課時設計一些問題讓學生課后進行思考。提問法,通過有一定難度的問題,讓學生利用已學過的知識去評價、辨別。暗示法,教師利用心理學原理,讓學生對課堂上自己的表現(xiàn)進行回憶,自己評價。議論法,教師就課中某一環(huán)節(jié),特別是學生的看法和評價不一樣時提出問題,讓學生進行熱烈討論,自己找出正確的答案。一些同學的言行舉動平時會隱藏較深,由于同學較多教師也無法顧及,在實踐之中不僅能夠及時發(fā)現(xiàn)問題,更能在實踐之中解決問題。學生的交往能力、動手能力和說話能力等都能夠在實踐中得到很好的培養(yǎng)。
其四,開展課外體育活動,豐富學生的業(yè)余文化生活。學校的課外活動有著趣味性和實踐性的特點,學生容易接受,愿意積極參與,同時它不受課堂教學中的時間、空間、形式上的局限,更能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發(fā)揮學生在集體生活中的自主性、創(chuàng)造性,使他們獲得除學習之外的成就感,提高自尊心和自信心,建立和諧、向上的校園文化環(huán)境。拓展其個性發(fā)展空間,學生盡可以根據(jù)自己的興趣愛好和實際能力,選擇活動內容和形式,甚至在玩的過程中完成某種“練習”,使大量無效流逝的間隙時間變得有意義,盡可能為學生營造寬松的學習環(huán)境,消除他們心理上的壓抑、疲勞和障礙,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心理品質。
G444
A
1673-1395(2010)01-0353-02
2009-12-28
傅小芳(1974—),女,湖北澧縣人,講師,主要從事體育訓練學研究。
責任編輯 袁麗華 E-mail:yuanlh@yangtze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