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 潔
(商洛學院 外語系,陜西 商洛 726000)
基于圖式理論英語閱讀的效度研究
廉 潔
(商洛學院 外語系,陜西 商洛 726000)
把圖式的概念引入英語閱讀當中,運用一定的圖式理論,可以啟發(fā)學習者積極思考,調(diào)動已有的圖式創(chuàng)建新的圖式,從而提高閱讀理解能力和語言運用能力。
圖式;英語閱讀;效度
圖式理論最早是由德國心理學家、哲學家康德在1781年提出來的。他認為,人的大腦中存在純概念的東西,而圖式則是把人腦中的概念和感知對象連接起來。1932年,人工智能學家F·C·Bartlett把圖式定義為人們過去的經(jīng)歷在大腦中的動態(tài)組織。他不僅全新地解釋了圖式概念,而且將圖式概念運用到記憶和知識結構的探索中,極大地發(fā)展了圖式理論。1983年人工智能學家D·E·Rumehart和P·L·Carrel把該理論加以完善并將其運用到外語教學中,用它來解釋外語學習和閱讀理解的心理過程。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后,由于人工智能科學對心理學研究的影響,J·Anderson等人把圖式理論作為認知心理學的一部分進行了更為深入的研究。他們認為,圖式是“信息在長期記憶中的儲存方式之一,是圍繞一個共同題目或主題組成的大型信息結構,典型的圖式結構是分層次的,信息子集包括于更大、范圍更廣的概念之中”。該模式認為,文本自身沒有固定的意義,它只是向讀者提供利用其背景知識重構文本意義的方向。Rumelhart把圖式解釋為以不同等級、層次形式儲存于長期記憶中的一組相互的知識結構或構成了認識能力的建筑砌塊。同時,讀者的閱讀理解能力由三種圖式來決定,即語言圖式、內(nèi)容圖式和形式圖式。在這三種圖式中,語言圖式是理解文章文字的先決條件,內(nèi)容圖式是理解文章內(nèi)容的依據(jù),而形式圖式則是調(diào)用內(nèi)容的能力,三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
圖式理論認為,人們在接受新信息之前,頭腦中已經(jīng)儲存了一定的知識,包括個人以往的學習經(jīng)驗或語言結構等。學習者積極建構圖式,根據(jù)新的信息修訂和驗證它們,并分門別類地儲存在大腦之中,組合成圖式網(wǎng)絡,當圖式中的某些組成部分與文章信息相互作用時,讀者才能充分領悟文章內(nèi)容,否則就會在理解新信息和對新信息做出反應時存在困難,出現(xiàn)閱讀障礙??梢?讀者理解語言材料的過程就是讀者頭腦中的圖式與語言材料所提供的信息之間相互影響的過程。通過使閱讀材料結構化,把文章中的主要內(nèi)容按照層次組合到人們頭腦中貯存信息的一個具有等級層次的網(wǎng)絡中,當讀者把頭腦中的圖式與語言材料所提供的相關信息聯(lián)系起來時,就能獲得作者所要傳遞的意義,達到讀者與作者相互交流的目的。因此,把圖式的概念引入英語閱讀當中是符合學習者的認知心理的。
圖式理論表明:閱讀是一個認知和言語交流的過程。讀者對閱讀材料的語言、內(nèi)容和形式具有的知識越多,其理解程度就越深。如果學習者在閱讀中能利用圖式理論指導閱讀,激活有關圖式并把已有的背景知識與閱讀材料中的文字信息聯(lián)系起來,將會對把握文章內(nèi)容、內(nèi)涵和整體脈絡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從而有效地提高閱讀效果。
建立與文化背景相關的圖式數(shù)據(jù)庫,跨越文化差異的障礙。圖式理論認為,任何語篇只是一種介于作者與讀者之間的媒體。任何語言材料,無論是口頭的還是書面的,本身并無意義,只有當讀者將自己的背景知識與語篇信息聯(lián)系起來,語篇才能產(chǎn)生真正的意義,理解才會達成。同時,人們在理解、吸收信息的時候,需要將輸入信息與已知信息即相應的背景知識聯(lián)系起來。對輸入信息的解碼、編碼都依賴于人腦中已存的信息圖式、框架或網(wǎng)絡,輸入信息必須與這些圖式相匹配,才能完成信息處理的系列過程,即從信息的接受、解碼、重組到貯存。此外,語言是文化的載體,語言的社會性質決定了其文化背景在交際活動中的重要性。在閱讀英語文章時,中西文化的差異往往給閱讀者帶來許多理解上的困難。一旦缺乏相關的背景知識,會嚴重影響他們對文章的正確理解,有時甚至歪曲原意。在跨文化交際過程中,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產(chǎn)生了不同的社會習俗、價值觀念、倫理道德以及宗教信仰,若沒有建立相關的圖式數(shù)據(jù)庫,即掌握一定數(shù)量與目的語所反映的信息密切相關的背景知識,則容易造成跨文化交際障礙。因此,在閱讀文章的同時,要了解其特有的文化內(nèi)涵和背景知識。
設法激活有關圖式,培養(yǎng)預測推斷能力。圖式理論認為,讀者閱讀時會運用其已激活的相關圖式來對文章不斷地進行預測,雖然不能預測到每個細節(jié),而且有時預測與文本不一致,但是讀者一般能預測出下文可能的情況,這種預測會指引讀者在下文尋找某些特定的信息,擺脫那些對閱讀起干擾作用的細節(jié),從而減少了理解所需的認知資源,加快閱讀速度。激活圖式有助于閱讀者更好地處理在閱讀中獲得的信息。所以,大多數(shù)人都主張學習者在閱讀前激活自己圖式的元認知策略。對文章進行預測和證實是圖式知識應用于閱讀的核心。任何文章都不可能提供所有的細節(jié),通常作者會認為讀者具備某些知識,因此有許多細節(jié)就未寫入文章,留給讀者去處理。Carroll多次強調(diào),句子之間的連貫性是在理解過程中獲得的,而不是在印刷的文字中。這說明讀者要充分理解文章就要學會利用大腦中的圖式進行推斷,理解文章的言外之意。因此,提高讀者的預測技巧,增強預測意識是十分必要的。預測是一種十分重要的閱讀技巧,預測結果不管對與錯,都會使他們的想法更接近于即將閱讀的文章主題。開始閱讀后他們的預測就會得到確認或排除。有預測的閱讀應優(yōu)于無預測的閱讀。充分發(fā)揮想象力,做出種種預測,不僅有利于激活學生的背景知識,還包含了信息差,能為理解課文內(nèi)容作好鋪墊。換言之,圖式的激活和聯(lián)想預測是消解英語學習者情感焦慮的一種非常重要和行之有效的學習策略。
訓練“從下至上”模式和“從上至下”模式的處理技能,從整體上把握文章內(nèi)容。圖式理論在闡釋儲存圖式對人們認知能力影響的過程中,強調(diào)兩種基本的信息處理方式,即“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方式?!白韵露稀狈绞秸J為閱讀是一個解碼的過程,讀者在各個語言層次上進行著從下至上的一系列的語碼解譯。在這一過程中,讀者將文章中最小語言單位字母解譯過來產(chǎn)生詞義,進而產(chǎn)生句義,直至最終文章的意義會自然而然地獲得。在這種信息處理方式中,輸入頭腦的信息起始于最基本的圖式,并逐漸合成較大的高層次圖式,再激活頭腦中固定的圖式發(fā)生作用。而“自上而下”方式強調(diào)讀者在閱讀過程中的主動作用。閱讀者不是逐字逐句理解材料,而是在文本中選取某些信息,結合有關知識或自己的經(jīng)驗做出預測,進而對這些信息作出鑒定。圖式理論要求把“從下至上”和“從上至下”這兩種閱讀模式結合起來,更全面地解釋閱讀過程,防止閱讀者逐字死摳,養(yǎng)成從個別到整體、把握全局的閱讀習慣。
綜上所述,圖式理論揭示了人們的先有知識體系如何影響后有知識體系的認知規(guī)律,為人們習得第二語言、提高語言理解能力提供了理論依據(jù)。圖式理論強調(diào)學習者在閱讀過程中應盡可能將教學內(nèi)容與背景知識結合起來,去激活圖式、豐富圖式,努力培養(yǎng)對文章的結構分析能力和概括能力,以真正有效地提高自身的語言理解能力。
H319
A
1673-1395(2010)01-0277-02
2009-12-08
廉潔(1983—),女,陜西銅川人,助教,主要從事英美文學研究。
責任編輯 葉利榮 E-mail:yelirong@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