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醒世姻緣傳》對明清山東部分地區(qū)婚嫁儀俗的表現(xiàn)"/>
劉瑞敏 李 明
(大慶石油學院人文科學學院,黑龍江大慶163318)
傳世經(jīng)典與婚嫁儀俗
——《醒世姻緣傳》對明清山東部分地區(qū)婚嫁儀俗的表現(xiàn)
劉瑞敏 李 明
(大慶石油學院人文科學學院,黑龍江大慶163318)
小說《醒世姻緣傳》對傳統(tǒng)的婚嫁民俗有詳細生動的描寫,據(jù)此研究明清山東部分地區(qū)的婚儀禮俗,得知此時婚儀的特征是:刪減了周禮的六禮,明朝平民的婚姻儀禮有納采、納幣、親迎三個階段,也稱作議婚、定婚和完婚,清朝又加上了請期;增加了世俗色彩更濃厚的迎娶的規(guī)則和排場。從總體看,議婚包括問名、納采和相看,定婚包括小定、大定、上頭、開臉和鋪床,完婚包括接親、拜天地、牽紅、坐床、行合巹禮、拜床公床母、撒帳、送飯、謝親、聽幫聲、取喜、拜舅姑和回門。至今,這些婚儀仍在山東及全國不同程度地保留著,我們應吸收傳統(tǒng)文化精華,剔除封建糟粕。
《醒世姻緣傳》;明清;婚嫁;儀禮
《醒世姻緣傳》(以下簡稱《醒世》)出現(xiàn)于明末清初,是繼《金瓶梅》之后問世的一部作家獨創(chuàng)的百回世情小說。它用山東中部方言寫成,其故事背景前二十二回主要是山東武城縣,后七十八回主要為濟南府繡江縣明水鎮(zhèn)。它取材于現(xiàn)實生活,虛構出全新的小說人物和生活圖景,要解釋社會生活的基本問題——夫妻關系惡劣的原因。為此,小說描述了大量的婚嫁儀俗,為我們研究明清山東婚嫁儀俗提供了豐富的有價值的資料。
作為一種民俗現(xiàn)象,婚姻包括婚姻形態(tài)和婚姻儀禮兩個方面,本文只探討它的婚嫁儀禮。
我國古稱禮儀之邦,禮儀在社會政治和家庭生活中發(fā)揮著極為重要的作用。周公在殷禮的基礎上制定了周禮,完成了一整套政治宗法制度,其中就包括婚嫁禮儀。在據(jù)傳是周公所作的《儀禮·昏禮》中就記載了婚嫁的禮儀規(guī)范——“六禮”。即:納采,問名,納吉,納征,請期,親迎。
納采:男家請媒人到女家提親,女家如同意,男方再備禮去求親,用的禮物是雁。
問名:求婚后男家托請媒人詢問女方姓名、八字,請陰陽先生占卜,如雙方五行相生,屬相相合,占卜無兇,就可進入議婚階段。
納吉:得吉兆后,男家備禮再到女家,決定婚約,即后來的“訂婚”,進入“小聘”階段。
納征:又叫納幣?!罢鳌笔恰俺伞钡囊馑?“幣”,上古專指皮帛,后來指聘金。男女兩家締結婚約后,男家將聘禮送往女家,這是進入成婚階段的重要禮儀。
請期:男家備禮去女家征求對結婚日期的意見,古俗也用雁,一般情況是男定月,女定日,俗稱“提日子”。
親迎:新婿親往女家迎娶新娘,這是古代婚禮的主要過程,迎娶時要行奠雁之禮。
六禮對稱為禮教的儒家禮俗影響深刻,儒家禮俗即源于周禮。六禮為儒家和統(tǒng)治者所重視,成為人們普遍遵循的社會規(guī)則,奠定了我國婚俗的基礎。
(一)特征
到了明清,人們大體上仍然沿用這一模式,但由于社會的主導意識形態(tài)發(fā)生了變化,理學意識濃厚,人們把南宋朱子的《家禮》奉為寶典,婚姻儀禮也遵循其規(guī)定,對“六禮”進行了簡化合并;同時,由于民眾生活越來越世俗化,婚姻儀禮也染上了濃厚的世俗色彩,有關迎娶的規(guī)則增添了,也更講究排場??偟膩砜?明朝平民的婚姻儀禮有三個階段,即朱子《家禮》載明的納采,納幣,親迎。納采為議婚儀式,納幣為定婚儀式,親迎為完婚儀式。清朝與之相似,只是加上了請期。
(二)過程
1.議婚階段:將問名并于納采,又稱“說媒”或“議親”,有的還有相看。兒女長大后,家長有了男婚女嫁的想法,男方在對女方家世人品有一定了解后,請媒人去女家提親,女方同意,男家就前往女家看望。這時,有的要討男女雙方的庚帖,“令術家推算”,五行相生,屬相相合,占卜無兇,議親才可初步定下,這相當于周代的納采和問名。然后進入相互了解的階段,但青年男女本人一般不能見面,而是雙方家長派人到對方家或別處觀察了解對方,這叫相看,現(xiàn)在也稱相親。明清時“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是決定廣大青年男女婚姻的主要因素,“父母之命”是絕對條件,“媒妁之言”是必要條件,私奔的女子不具備做妻的權利,最多只能做妾。
《醒世》中狄希陳和薛素姐、冬哥與巧姐的聯(lián)姻,就是按照這種方式進行的。薛教授欽佩狄家的家世人品,與狄家交往日厚,于是派媒人老田到狄家提親。薛如卞和連家小姐的親事,也是連舉人對薛家和薛如卞有了一定了解,有意聯(lián)姻,就借故把如卞叫到家里,連夫人相看滿意后,便請程樂宇作伐。在第十八回計氏死后,晁夫人回來,媒婆們知道珍哥出不了監(jiān)獄,扶不了正了,便主動給晁源提親,晁家相中了秦唐兩家,便派人假扮媒人去提親相看,看中了秦家小姐。不巧秦夫人兄弟從臨清過來,讓秦家了解了晁家的底細,但秦參政卻因晁家有錢難以割舍,又借給晁老兒吊喪的機會,去看他家光景,“相看晁大舍的人材”。后來竟然相看滿意了,只是由于秦小姐以削發(fā)出家做姑子進行反抗,這樁婚事才未獲成功。[1](P236)這里流露出人們普遍注重門戶家風、重視人品才華、反對只認錢財?shù)膿衽加^。
2.定婚階段:定婚一般分為小定、大定、上頭、開臉、鋪床幾道儀式。小定,相當于納吉,又稱定聘、過小禮、小茶禮。男方到女家締結婚約,贈送禮品作為信物,一般還要交換婚書,俗稱龍鳳大帖?!缎咽馈返诙寤貙懷Φ覂杉彝饣槭潞?便“擇了吉日,彼此來往通了婚書,又落了插戴?!盵1](P330)插戴,就是訂婚時男方送給女方的定禮。大定,相當于納征,又叫大聘、完聘、過大禮,后來請期也并于其中。這一儀式表明男方要迎娶女方,因此特別隆重,所以叫大禮。男方常備有禮單,裝禮品的箱籠由人挑抬,甚至伴以鼓樂,在媒人和押禮人的護送下前往女家。前去的賓仆,最好都是全福人。女家在這一儀式中需“回禮”,即將男家聘禮中食品的一部分或全部退回男方,也有的女家贈給男方衣帽鞋襪、書筆等作為回禮。聘禮的多少及物品名稱,多取吉祥如意的含義。這一儀式意義最為重大,它表示了雙方的信義,同時又是證物。行大聘禮時一般就確定了迎娶的吉日,說明要著手準備婚禮了。當然,也有人覺得女兒是賠錢貨,便借過大禮對男家大張???以圖補償。
對這一儀式,《醒世》第四十九回和五十九回都有描述,最詳細的是第四十四回:狄婆子拿定主意,“擇在十一月過聘,過年二月十六日完婚。”打造首飾,托人買尺頭等物,染絹,炸喜果,買桂圓,揀了兩只牝牡大羊,鄉(xiāng)中自有的鵝、鴨、雞、鴿,喚了樂人鼓手,“于十一月初十日備了一個齊整大聘”。管家狄周、媒婆老田,押禮送到薛家。薛家管待了狄周、老田酒飯,“賞了每人一千錢、一匹大紅布?;亓藘芍汇y鑲碗、兩雙銀鑲箸、一面銀打的庚牌(命牌,刻有男女或女方年庚生日的牌子)、四副繡枕、四雙男鞋、四雙女鞋;狄希陳的一頂儒巾、一匹青線絹、一匹藍線絹、一根儒絳、一雙皂鞋、一雙絨襪、一部《五經(jīng)旁訓》、一部《四書大全》、兩封湖筆、兩匣徽墨、一對龍尾硯、幾樣果品,打發(fā)回禮來家?!盵1](P570)真是一個齊整的大聘!
上頭開臉,古代女子十五歲時要舉行加笄禮,就是把頭發(fā)綰成一個髻,然后用笄(簪子)固定發(fā)髻,表明女子已經(jīng)成年,這種儀式俗稱“上頭”。在傳統(tǒng)觀念里,結婚意味著成人,因此,許多地區(qū)將婚禮與加笄禮合而為一,常在婚禮的前幾天或是迎娶上轎前由男家主婦親手施行。上頭時,新娘通常要坐在馬鞍或水桶上,馬鞍取“馬上來,轎上去”榮華富貴之意,水桶又叫子孫桶,取早生貴子之意?!伴_臉”也由娶人一方施行,一般是取一根棉線,兩股交叉后抓住兩頭,在新娘臉上緩緩移動,拔掉汗毛,這也是女子由孩童到成人的重大轉折。開臉有的和上頭一塊進行,有的則在婚后第三天。
《醒世》第四十四回詳細描寫了狄婆子給素姐的上頭儀式。婚前五天她自去上頭:先送了兩只活雞,兩尾鮮魚,一方豬肉,一方羊肉,四盤果子,兩尊酒。薛家置酒相候。到了吉時,素姐出來,“穿著大紅裝花吉服、官綠裝花繡裙,環(huán)佩七事,恍如仙女臨凡。見了婆婆的禮,面向東南,朝了喜神的方位,坐在一只水桶上面。狄婆子把她臉上十字繳了兩線,上了髻,戴了排環(huán)首飾,又與婆婆四雙八拜行禮?!盵1](P570)到第三天回門時,連舉人娘子看到“素姐開了臉,越發(fā)標致的異樣?!盵1](P590)素姐應該是婚后第三天開的臉,因為舉人娘子作為送女客參加了素姐的婚禮,當天沒有驚嘆,三天后回門時卻驚嘆其美麗,可見婚前五天的“狄婆子把她臉上十字繳了兩線”只是上頭的一個程序。
鋪床,也稱鋪房。女家在送作為嫁妝的家具、衣物、器物、首飾到男家時,一并布置新房。一般在婚前三日舉行,也有前一二日舉行的。此禮在宋朝時就已通行,司馬光《溫公書議》即有記載,明朝時山東盛行。《醒世》第四十四回,希陳和素姐定于二月十六日完婚,薛家二月十五日清早門上吊了彩,擺設妝奩,雖不十分齊整,但老教官已是“竭力無余”了。收拾到將近傍午,“叫了許多人,抬了桌子,前邊鼓樂引導,家人薛三省薛三槐壓禮”,送到狄家,狄家照禮單點查后收到房中。接著女家女賓來到,薛婆子和連婆子往去新房鋪床擺設,外面女家男賓也來到,受到男家男主人熱情款待,“鼓樂和鳴,歌謳迭唱”。[1](P572)晁梁姜小姐、如兼巧姐的婚事,姜宅、狄家都是提前兩天鋪的床。
3.完婚階段:這是整個婚俗中最有情趣的階段。親迎,就是新婿親往女家迎娶新娘,這在明清仍然盛行,同時,又產(chǎn)生了另一種形式——接親。它不是由新婿而是由男方家長或尊輩,帶著禮物花轎到女家迎娶。不過,在北方,尤其是山東河南河北一帶更多的還是親迎。迎娶后,還有一些世俗化的禮儀,如:拜天地、牽紅、坐床、行合巹禮、拜床公床母、撒帳、送飯、謝親、聽幫聲、取喜、拜舅姑、回門。這在狄希陳與薛素姐的婚禮中體現(xiàn)得最為詳細。
親迎,新郎狄希陳親迎。薛家十六日雞叫時,給素姐梳頭插戴,穿衣裳,伺候待女婿和娶女客的茶飯,忙到五更,外面鼓樂到門,薛教授穿戴整齊,去大門外接希陳??畲戤?吉辰(當天卯時)已到,狄希陳“簪花掛紅,乘馬前導”,新娘素姐彩轎緊隨,“送女客”連夫人和“娶女客”相棟宇娘子隨后,薛如卞薛如兼公服乘馬送姐姐。[1](P577)
拜天地、牽紅、坐床、行合巹禮、拜床公床母。到了狄家,“門上掛彩,地下鋪氈”,新人到了香案前面,狄婆子用箸挑了蓋頭。挑蓋頭古已有之,常常是新郎或新娘的婆母、婆祖母來做,使用的物品,有秤桿、機杼、筷子等,秤桿取意“稱心如意”;機杼,俗稱“勝子”,諧音生子;狄婆子用的“箸”是筷子,取“快生子”之意。挑完蓋頭,新人在賓相(司儀,非伴郎伴娘)主持下,拜了天地,牽了紅,坐床合巹,拜床公床母?!盃考t”是新郎用紅綢牽引著新娘走向洞房,“合巹”是夫婦分瓢(后來是杯)而飲,一根紅線兩頭各系一枚銅錢,分別放在酒杯中,斟滿酒后,新郎新娘各執(zhí)一杯同飲,飲半杯后換杯再飲,但銅錢不能扯出杯外,與今交杯酒相似?!按补材浮笔潜S臃繋纳?相傳是擁有一百個兒子的周文王夫婦。拜床公床母,是希望保佑新婚夫妻從此多子多福,生活美滿。
撒帳。接下來,賓相主持“撒帳”,即一邊致辭,一邊拋撒象征吉祥的果實。本來致辭應該取夫妻和美早生貴子等吉祥話兒,可主持希陳素姐婚禮的賓相,撒帳用的是五谷、栗子、棗兒、荔枝、圓眼,可說的撒帳歌卻猥褻粗鄙不堪入耳。他那里從東撒到南撒到中撒到西撒到北,這里相于廷掩嘴直笑,如卞氣得變了臉色,素姐忍著聽到撒帳北,可后面又撒帳上下不停,便再也忍不住,大罵薛三省娘子,要她快攆那個胡說八道的野牛(指賓相),嚇得賓相丟下盒底,往外飛跑。[1](P579)這里我們看到了一位以講黃段子為樂、使婚禮變得低俗的司儀,也目睹了數(shù)百年前那原汁原味的生動的撒帳場面。
送飯、謝親。希陳坐完了帳,出來陪過舅子,薛家即送了早飯來到,送女客連夫人又當了一次送飯的女客,她把飯一桌送與新房,一桌送與上房給公婆。這里是延續(xù)的一種古禮——娘家給新娘送飯,明清時山東有的連送兩三天,有的第三日送。送走了連夫人和小舅子,希陳便去薛家謝親,即帶著禮物去新娘家感謝并拜女家祖先。希陳帶了禮品,由鼓樂導引,衣巾乘馬,送到丈人家。見過了禮,拜了祖先,上席飲酒。這時薛夫人押了食盒去狄家送午飯還沒回去,希陳已謝過親回來了。黃昏,薛家又派薛三省娘子送來晚飯,次日清晨和晌午薛家仍去送飯。[1](P588)這些儀俗看似羅嗦,細品卻充滿了濃郁的親情味兒和人情味兒。
聽幫聲。鬧洞房的習俗,最遲在漢代就已流行。入洞房時,眾親友對新娘進行逗趣、戲謔,甚至大揩其油,說是為了驅邪,眾人在新房里鬧一鬧,可起到震攝鬼邪的作用。明清時,由于理學家的限制,鬧洞房比較文明,《醒世》中沒有正面描寫,只是在第五十九回提到聽幫聲?!皫汀币矊懽鳌鞍稹薄檠θ缂婧颓山沅伌仓?素姐和相于廷娘子去了新房,素姐坐在新床上晃了一晃,說:“我看這床響呀不,我好來聽幫聲。”[1](P771)這里的聽幫聲,也叫聽壁角,夜里到人窗底下、房檐下聽屋里說話和其他聲音,一般用于鬧新房之夜,來偷聽的多是新人的小輩。但是,如果不是鬧新房之夜去聽,則會被看成極不道德、極無聊,小說中汪為露的一件隱惡,就是因為常在深夜去鄰家聽幫聲而挨打。
取喜、回門。新婚時新娘帶著一塊白布(喜布)到夫家,當夜,鋪在床上,第二天,夫家據(jù)此判斷新娘是否貞潔,這一習俗叫取喜。喜布上有喜紅,夫家會很開心;反之,會郁悶或氣憤,甚至于休了新娘。程大姐甚有姿色,但已不是處女,婚前,她母親尋了白杭細絹滴上雞冠血,假裝女兒的破身喜紅,卻被新郎魏三封識破,程大姐被毒打一頓后,五更便被休回娘家。[1](P940)狄希陳婚禮后,“眼巴巴的看那天,只愿黑了,好洞房花燭夜,巫峽雨云期”,可前兩夜沒能如愿。第三天是回門,即婚后的三日或九日,新婚夫婦去女家探望岳父岳母,或新娘自己回娘家。素姐回到娘家,薛教授備了酒席邀請女婿希陳。希陳素姐回狄家后的當晚,素姐酒醉,希陳得了手。第二天薛三省媳婦來問:“俺小哥不知取了喜不曾?”整理新房的褥子時,驚道:“呀!怎么這門些×在上頭?”素姐紅了臉要疊到里面,薛三省娘子說:“姐姐,可娘給你的那個哩?”薛夫人給的“那個”,就是見喜布。這時,狄婆子進來,薛三省娘子把褥子給她看了。狄婆子高興地賞了薛三省娘子和媒婆。[1](P595)貞操,本是群婚時女性為避免與眾多男子過性生活而采取的自我保護,當它獲得了認可,婚姻歷史走進了文明的對偶婚后,它卻成了套在女性身上的枷鎖。取喜的習俗,正反映了當時男性對女性貞節(jié)的重視,他們片面要求女性守貞,一旦不如愿,便將其休掉,象魏三封;或將其殘酷殺死,象小鴉兒對待唐氏。從中我們痛切地感受到傳統(tǒng)文化中的落后、陰冷、殘忍的一面。
拜舅姑:唐朝朱慶馀的《閨意獻張水部》有“洞房昨夜停紅燭,待曉堂前拜舅姑”的句子,舅姑,就是公婆。[2](P204)宋代《朱子家禮》也說婚禮“明日夙興,婦見于舅姑,舅姑禮之”。明朝在回門前,也有拜舅姑之禮,新媳婦帶著自己的女紅制品如枕頭、布鞋之類,進獻給舅姑作見面禮,因此又叫遞鞋枕。在第七回,晁大舍瞞了父母,用八百兩銀子買了戲子珍哥作妾,父母得知后,要他帶著珍哥來任所同住。因為是第一次見公婆,珍哥在衙內(nèi)見到老晁夫婦,“四雙八拜,磕了頭,遞了鞋枕。”[1](P83)這就是拜舅姑。
至此,整個婚禮儀式才算結束。
明清的婚姻儀禮對后世有很大影響,至今,納采、說媒、相親、小定、大定、上頭、鋪床、親迎、拜天地、牽紅、合巹、撒帳、送飯、謝親、回門、聽幫聲這些儀俗,在山東以及全國仍不同程度地保留著,只不過有的改變了名稱,有的簡化了細節(jié),有的調(diào)整了內(nèi)容。比如聽幫聲現(xiàn)在叫聽房;納采,以前是男家定了日子通知女方,現(xiàn)在是兩家一起商定;撒帳中衍生出撒谷豆撒花瓣等儀俗,這是調(diào)整了內(nèi)容。經(jīng)過千百年的沿革,中國傳統(tǒng)婚禮形成了喜慶吉祥熱鬧感動的特點,為婚禮世界增添了亮麗的風景,成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們應繼承發(fā)揚。同時,我們也看到,傳統(tǒng)婚儀中也有一些糟粕,有些在幾百年前就遭到了《醒世》作者的強烈反對:有的是封建迷信,比如討八字,拆散了不少姻緣;狂撒谷豆,傷害了新娘的自尊,也可能傷害新娘身體;有些女家,借聘禮之名向男方大索財禮,許多家庭因此背上沉重的債務;在婚禮上大講黃段子,折騰新娘或伴娘等低俗的禮儀程式,有悖于文明,污染了社會風氣;而取喜,更是傷害了許多婦女的尊嚴和健康。這些陋習,違反了現(xiàn)代婚禮文明喜慶的原則,我們必須剔除。當然,傳統(tǒng)婚俗中還有一些儀俗,具有神秘性,雖不科學,但也不違權違法,象鋪床、撒帳、拜天地、喝交杯酒等,體現(xiàn)了華夏民族天人和諧的觀念和文化上祈福迎祥的象征意義,我們則應予以尊重。
今天,我國傳統(tǒng)的婚姻儀俗受到了西方婚儀的沖擊。改革開放以來,尤其是上世紀九十年代以后,很多年輕人喜歡準西式婚禮(不在教堂且由婚禮司儀主持的),覺得它莊重,浪漫。許多大中城市,準西式婚禮占了大多數(shù),而傳統(tǒng)的中式婚禮只在小城市和有些農(nóng)村地區(qū)存在著。當前,我們正處在中華民族迅速崛起的時代,中華文化也以前所未有的力量影響著世界。我們要正確認識我國傳統(tǒng)的婚姻禮儀,形成既喜慶活潑又莊重典雅的民族特色,讓真正文明的婚姻禮儀傳統(tǒng)發(fā)揚光大,成為一株盛開在和諧社會大花園中的鮮花。
[1]西周生.醒世姻緣傳[M].濟南:齊魯書社,1980.
[2]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全唐詩(下)[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78.
劉瑞敏(1962-),女,大慶石油學院人文科學學院講師,主要從事明清文學、民俗學等方面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