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建軍
(金壇市第四中學,江蘇 金壇 213200)
蔡元培在 《一九零零年以來教育之進步》中指出:“教育者,養(yǎng)成人格事業(yè)也,如僅為灌輸知識,練習技能之作用,而不貫之以理想,則是機械之教育,非所以施與人類也?!保?]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tǒng)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語文學科的性質(zhì)告訴我們語文教學的主要任務,即一方面要培養(yǎng)學生讀寫聽說的能力,另一方面要培養(yǎng)學生健全的人格。語文人格教育“彌散”在語文教學中,具體來說,就是語文老師有意識、有計劃地進行結(jié)合語文知識傳授、語文能力培養(yǎng)的過程中,引導學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質(zhì)、正確的審美情趣,塑造學生健全的品格的活動。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有力推進,語文人格教育越來越受到廣大教育工作者的重視,語文人格教育的研究與實踐也正呈現(xiàn)出蓬勃的生機。高玉祥的《健全人格及其塑造》、程紅兵《程紅兵與語文人格教育》等研究成果,標志著人格教育的理論研究已初具形態(tài)。陳雪茜的《高中語文人格教育的研究與實踐》、劉志旭的《中學語文人格教育中的問題與對策》、徐建軍的《高中語語文人格教育與學生人格建構(gòu)》等成果的出現(xiàn),標志著語文人格教育在教育的實踐層面上已經(jīng)進入一個新的階段。我就這可喜的現(xiàn)狀,對語文人格教育發(fā)展的前景作了一些美好的瞻望。
長期以來,語文教育未能充分發(fā)揮其人格教育的功能。一方面,由于社會導向與學校自身辦學競爭壓力等因素,高中教育還停留在應試教育的目標上,高中語文教育自然就成了語文考試教育。教室成了工廠,教學成了大量的考試技術培養(yǎng)與訓練,從而使語文教學墜入 “工具主義”泥潭,失去了應有的動機和活力。另一方面,受功利主義的影響,將語文的人文熏陶簡單地等同為思想政治教育,習慣性地將“權威”解讀傳遞給學生,讓學生“跪著”讀書,漠視學生的主體地位。語文人格教育的理念真正地體現(xiàn)了“以人為本,教文育人”的思想。正如于漪老師所指出的:“語文教師應樹立鮮明的‘育人’目標,‘教文’要納入‘育人’這個大目標?!保?]在語文教學過程中,要時刻把“育人”放在首位。語文教師應該在教學過程中有目的、自覺地利用好教材中的人格教育素材,用高尚的情操、感人的事跡感動學生,“在學生心中播灑做人的良種”[3]。因此,語文人格教育的理論研究成果與其初步的實踐,能促使廣大語文教育工作者轉(zhuǎn)變教育觀念,積極地將語文教育立足于學生的基本知識、基本技能、道德水平、心理健康、社會責任等素質(zhì)的全面發(fā)展層面上,真正落實“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
從現(xiàn)實來看,語文教學的確存在著少、慢、費、差的低效狀況。這其中的低效不僅指學生的語文讀、寫、聽、說等能力低下,而且指學生的人格發(fā)展狀況不佳,具體體現(xiàn)在語文學習和生活中的認知膚淺、情感冷漠、思維僵化等。其原因諸多,但不容忽視的一條是漠視了語文教育中的人格教育,割裂了教書與育人的關系。語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是相輔相成的:忽視了語文學科的工作性,就不能反映出語文作為基礎學科的本體特點;忽視了語文的人文性,就等于抽掉了工具性的內(nèi)容與靈魂。只有從 “工具性”和“人文性”兩個方面去統(tǒng)一整合,才能提高語文教育的實效。一方面,語文人格教育不同于政治教育,只有通過語言的學習才能獲得道德、人生觀、價值觀及情感、意志、興趣等非智力因素的全面提升。另一方面,學生語文知識的獲得、讀寫聽說等基本能力的養(yǎng)成,必須建立在一定思想道德水平、思維能力及情感、興趣、意志等非智力因素的基礎上,即只有當學生的人格素質(zhì)得到提高,學生的語文知識獲得、語文能力養(yǎng)成才有可能進一步的發(fā)展??傊?,只有將知識、技能與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等統(tǒng)一起來,才能走出傳統(tǒng)的重知識輕情感、重教書輕育人的誤區(qū),才能發(fā)揮其教育實效。因此,重視高中語文教育中的人格教育,能促進學生的人格品質(zhì)的不斷優(yōu)化,也能促進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提高,從而真正有效地提高語文教育效率。
學校的各學科教育中都有著豐富的人格教育資源,人格教育本來應該貫徹在德、智、體、美等教育實踐的各個方面,但是在我們以往的各學科教育中,都只注重知識與技能的教,而人格教育卻被無情地丟棄了。正如朱小蔓所說:“到了近代,知識成批量地增加,學校教育開始制度化。知識傳播在教育中空前突顯,掩蓋、遮蔽了向德的教育本質(zhì)。隨著科技發(fā)展,改造自然大于或高于生命本身,人的本質(zhì)、教育本質(zhì)開始異化?!保?]在新一輪的課程教育改革中,人格教育的核心地位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視和加強,在課程的實施中關注對學生的人格培養(yǎng)已成為教育發(fā)展的必然要求。就目前的學校教育實際情況來看見,人文學科中的人格教育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重視,理科學科中的人格教育的重視程度還不容樂觀。就整體而言,在課程的實施中對學生進行人格教育還是不夠理想的,以考試為中心、以訓練為中心、以教師為中心的教育模式還是很普遍。這固然有“指揮棒”作用的原因,也與學科教育中人格教育理論研究與實踐的滯后有一定的關系。高中語文人格教育的研究與實踐正是對這一困境中的有力突破,它將為其它學科的人格教育提供有效的理論指導和實踐上的方法借鑒,進而推動學校人格教育的全面、有效的落實,為教育迎來燦爛的明天。
人格素質(zhì)是人的核心素質(zhì),人格教育是素質(zhì)教育的核心。隨著新課程教育改革的逐步推進,這一理念已成為人們的共識,因而傳統(tǒng)的將人格教育與知識、技能教育相分離的做法將得到徹底的糾正。就目前而言,在學校教育中,將人格教育真正落實到教育上可以說還是任重道遠。其原因眾多,既有外部的原因(如世俗的觀念、人才的選拔制度等),又有內(nèi)部的原因(如課程的建設、評價制度的改進、教育科研的跟進等)。所以,以人格教育為核心的學校素質(zhì)教育不可能一蹴而就,還有待于與之有關的各個方面的全面跟進。語文人格教育的研究與實踐提出了素質(zhì)教育中存在的一系列問題,為學校素質(zhì)教育的研究與開展找到了突破口。它盡管只是素質(zhì)教育的一部分,但已涉及有關的教育本質(zhì)、教育規(guī)律、課程建設、課程實施等方面的問題。這將為學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班團活動、社會實踐,以及體育、藝術和其它學科如何實施素質(zhì)教育等提供一定的理論指導和經(jīng)驗借鑒,也為廣大的專家學者和有識之士提出嶄新的話題,進而促使人們?nèi)ニ伎己脱芯繉W校的素質(zhì)教育。所以,語文人格教育的研究與實踐必將有力地推動學校素質(zhì)教育的整體發(fā)展。
以上幾點認識是一個基層語文教育工作者對當前的語文人格教育研究與實踐中所作的一些美好瞻望。我相信,隨著科教興國戰(zhàn)略的逐步落實與新課程教育改革的不斷推進,會有越來越多的語文教育工作者會重視語文人格教育這一不容回避的重要課題,并以此為契機,從更廣闊的背景去思考和探索學生的人格教育問題和語文教育問題,從而使得“以人為本”的素質(zhì)教育不斷向前推進,也使得語文教書育人的功能得到更有效的落實。
[1]蔡元培.蔡元培全集(第二卷)[M].中華書局,1984:412.
[2]于漪.我和語文教學[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94.
[3]于漪.我和語文教學[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97.
[4]朱小蔓.育德是教育的靈魂,動情是德育的關鍵[J].教育研究,2000,(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