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天宇
(浙江科技學院,浙江 杭州 310023)
幸福是一種高級的情感,具有很強的主觀性。幸福的獲得雖要以一定的外界條件為基礎,但更重要的是人本身對事物的理解和感受性。身處中國社會加速轉型期的大學生,在享受豐富的物質文明的同時也承載著巨大的精神壓力,他們渴望幸福。大學生處于成長發(fā)展的特殊時期,引導和幫助大學生認識幸福、享受幸福、追求幸福,從而實現(xiàn)美好人生,是高校德育的神圣使命。高校進行幸福教育要回歸生活世界,將幸福教育融入生活,實現(xiàn)對生命的關注、人格的塑造、價值觀的培養(yǎng)。
藝術家羅丹說:“世界上并不缺少美,只是缺少發(fā)現(xiàn)。”美的事物需要發(fā)現(xiàn),幸福同樣也需要發(fā)現(xiàn)。生活中并不缺少使人幸福的物質和精神條件,只是人們缺乏對幸福的感受,或者說察知幸福的能力低下而喪失幸福感。正如俗話所說的“生在福中不知福”的現(xiàn)象,在大學生群體中較為普遍。大學生中感受不到幸福的大有人在,抑郁、自卑、自私、自我中心等不良心理現(xiàn)象在這類大學生身上都有體現(xiàn)。大學生感受不到幸福,原因可能很多,察知幸福的能力低下應是原因之一。從心理教育的角度來看,幸福是一種能力,察知幸福、體驗幸福、追求幸福都統(tǒng)攝在這一能力范疇中。察知幸福是對幸福的“認知”,表現(xiàn)為人對幸福的知覺與審視,這種能力是可以通過教育來形成或提高的。
幸福教育最推崇生命體驗的教育方式。幸福表現(xiàn)為一種心理體驗,教育過程應成為體驗幸福的過程。幸福教育與那些以掌握知識、技能為主旨的教育有其特殊性,它并非以傳遞知識、技能為目的,而直接以學生心靈發(fā)展為指向。心靈的發(fā)展過程有別于知識、技能的掌握過程,它更強調心與心的交融,師生以愉悅的情境為依托,通過內在的聯(lián)系融成了一種生命共同體,教育不再是以損失學生來造福于教師,也不是以損失學生來造福于教師,師生雙方在能夠體驗幸福的氛圍中,形成了一種強有力的幸福情感場。特別指出的是,體驗幸福的過程同尋求感官刺激有著本質的區(qū)別,某些大學生推崇“跟著感覺走”,這樣的生存方式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體驗幸福。體驗幸福過程絕不是無條件地滿足自身的各種需求,而是提供自身成長的良好氛圍,通過滿足自身合理的心理需求,以促進心理發(fā)展和人格完善。
幸福不僅僅在于靜態(tài)地享受目標和實現(xiàn)理想之結果,更在于動態(tài)地追求目標和實現(xiàn)理想之過程。幸福不是來自所謂幸福“知識”的積累,而是來自人熱情地投入生活的行動,生活就是幸福不竭的源泉。人生是一個不斷成長、發(fā)展、完善的過程,是引導人追求幸福的過程。幸福不是某種既定的存在。對于任何事物,人們在追求時候的興趣,往往比在享用時候的興趣更為濃厚。作為時代精英的大學生除了具備感知幸福的能力外,還要提升創(chuàng)造幸福的能力。德育要引導大學生確立起過程幸福觀,將幸??闯墒且环N永恒追求和不斷實現(xiàn)的創(chuàng)造性活動過程,并在每一次具體目標實現(xiàn)后去不斷體驗幸福意境。對大學生而言,幸福教育的落腳點是教會學生自覺、自主、自由地去創(chuàng)造幸福。
幸福教育注重大學生對幸福的察知、體驗能力的培育和追求幸福能力的激發(fā),這是幸福教育知、情、行的統(tǒng)一。從本質講,幸福教育要培養(yǎng)的是具有超越意識和超越能力的人,不同階段的人對幸福的體驗和對幸福的追求不盡相同。從人的幸福感的產(chǎn)生,到后來的分化、統(tǒng)一和提升,體現(xiàn)了人對美好人生的不斷追求、超越的過程,幸福教育則有助于人對美好人生的籌劃、享用、追求與不斷超越。
大學生幸福教育是一項復雜的系統(tǒng)工程,在我國才剛剛起步,途徑與方法都處于嘗試之中。在德育視閾下開展幸福教育,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努力。
課堂是教學的主陣地,也是幸福教育的重要場所。實施幸福教育不僅僅是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重要內容,學校還應把幸福教育滲透到各個學科教學中去,讓學生感覺到獲得的不再僅僅是知識和技能,還有成功的喜悅和創(chuàng)造的幸福。
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是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主渠道、主陣地,也是進行幸福教育的主要課程載體。思想政治理論課中蘊含了豐富的幸福教育的題材,教師應善于挖掘、整理和提煉。新時期的德育工作者應該有這樣的信念:只要課程內容設置和改革是本著滿足學生需要的原則來進行,充滿人文關懷的思想政治理論課就一定能得到學生的歡迎和接受。在教學內容的設計方面,可添加培養(yǎng)學生自主的道德和幸福能力的具體設計,將課本知識很好地與引導學生思考“什么是幸?!?、“如何追求幸福”結合起來,利用書本中知識的系統(tǒng)性,帶動學生去自主思考、自主探索自己的幸福生活。不僅要將對生命、對幸福的理解貫徹始終,告訴大學生幸福的真諦在于奉獻,在于付出,在于回報社會,而且要注意根據(jù)學生的具體情況有重點、有層次地對教學內容進行適時的調整,注重對學生興趣點的把握和引導,注重對學生實際生活的參與。
幸福教育不僅僅是傳授知識、技能的教育,更是一種直接觸及人的心靈世界、感染人的靈魂的教育。幸福教育在現(xiàn)實生活中主要不是通過語言或理論,而是通過行為舉動表現(xiàn)出來的。大學生幸福教育強調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鼓勵學生進行社會實踐,就是要讓大學生在活動中感受自我的價值,體會關心他人給自己帶來的愉悅,體驗承擔責任的快樂,進而確立積極進取、樂觀上進的生活態(tài)度和人生目標。
幸福感是外部環(huán)境與內在心理素質綜合作用的結果,良好的心態(tài)、健全的人格,是人的身心健康的重要標志,也是幸福感存在的基本前提。大學生擁有健康、積極的心理素質,才能有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和良好的情緒控制能力,進而正確地認識自己、悅納自己、成功地與他人交往。相反,一個大學生如果心理不健康,在家庭關系、學習及人際交往方面就會有障礙,進而影響其健康成長,幸福感更無從談起。因此,真正的教育是從照顧人的心靈入手,用情感的陶冶與智慧的激發(fā)來照料大學生的心魄,使大學生的心智保持健康和良性互動的姿態(tài),實現(xiàn)生命內在的和諧和心靈的善美,提升生存境界,在此過程中能夠實現(xiàn)人生的幸福追求。拓展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促進學生幸福感水平的提升。
目前,很多高校都成立了大學生心理咨詢中心,配備合格的專職心理咨詢教師,及時有效地解決大學生在學業(yè)、人際關系、經(jīng)濟和就業(yè)等各個方面出現(xiàn)的心理問題和矛盾,疏解他們的心理壓力。此外,還開設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有關課程,針對大學生的實際問題,做到共性的課堂心理教育和個性的案例問題解決相結合。結合心理健康教育開展德育工作,一定能使工作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為了更好地滿足教育對象的需要,使幸福教育達到預期效果,大學生幸福教育要遵循一般教育的規(guī)律,把握教育環(huán)境和時機,有的放矢,因材施教,因時施教,使學生的受教育需要與教育活動相吻合。從實踐角度著眼,幸福教育在大學校園有以下幾個特殊時機值得關注。
1.利用好“5·25”愛我日?!?·25”取自“我愛我”的諧音,意為愛自己才能更好地愛他人,旨在引導學生更多地關注、關愛自己。大學生在關注自我的同時,對幸福問題格外關注。因此,德育工作者應該善于觀察和把握這一教育契機,開展一系列教育活動,比如比較常見的海報宣傳,校園廣播的相關內容宣傳,組織幸福話題的講座、報告、辯論會、征文等學生活動,使學生通過主動關注和參與幸福方面的話題與活動,加深對幸福內容的理解,提高自己的幸福品質。
2.利用好新生始業(yè)教育。新生入學,都要經(jīng)歷一次始業(yè)教育,使大學新生們在一個全新的環(huán)境下,對自己的生活、學習、未來有一個嶄新的認識,并主動適應和計劃自己的大學生涯,以便在大學期間盡快進入軌道,自立自強,有條不紊地開展學習和生活。可是,又有多少學校在新生的始業(yè)教育中,涉及到幸福教育的內容呢?對于剛剛走進大學校門的新生,“幸?!笔浅錆M誘惑的,是渴望得到的,更是值得期盼的。什么是幸福?怎樣追求幸福?怎樣在追求幸福的過程中提高自己幸福的品質和能力?這些都是在新生教育中可以涉及的內容。
3.利用好大學生的幸福瞬間。幸福是一種過程、一種狀態(tài),幸福的回味總是難以忘記的。學校要提供感受幸福瞬間的機會,營造感受幸福時刻的氛圍。通過畫面將這些珍貴的瞬間留住,將成為大學生們永久的珍藏。例如,一些高校注重畢業(yè)文化,在畢業(yè)生離校期間開展一系列教育。對于畢業(yè)生而言,離別需要更多的關懷和寬慰,也需要文化的滋養(yǎng)和引導。有的高校在畢業(yè)生臨別母校之際,安排種植畢業(yè)林,讓他們生親手栽下一棵棵小樹苗;有的高校設立了留影墻,給畢業(yè)生們合影留念;有的高校為畢業(yè)生舉行隆重的畢業(yè)典禮,校長出席典禮并親自為畢業(yè)生撥穗、授學位,與畢業(yè)生親切合影留念。這些充滿溫馨的畫面,將伴隨畢業(yè)生今后的歲月,讓他們學會在感動中、在感恩中感悟幸福,并將這份幸?;癁椴粩鄤?chuàng)新、勇于進取的內在動力。
[1]張曉東.心理教育是幸福教育.教育探索,2002,(5).
[2]沈貴鵬.什么是心理教育——基于教育學反思.教育理論與實踐,2001,(7).
[3]檀傳寶.幸福教育論.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1999,(1).
[4]苗元江,余嘉元.試論幸福教育的起點、核心、目標.教育評論,2001,(5).
[5]侯靜敏.走出幸福教育的誤區(qū)——兼論幸福教育觀.教育理論與實踐,2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