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鳳鳴
近日,REICO工作室發(fā)布“2010年1季度房地產市場運行狀況與預測”報告時指出,全國70大中城市一季度房價同比上漲10.6%。2003年之后的中國房價一直在飛速上漲,以北京為例,五環(huán)內均價是31680元/平方米,7年內北京房價增幅達453%,也接近5倍。每一天,都會聽到身邊的人在討論房價,從大街上隨便拉一個人都能對房價發(fā)表一番言論。某兒童飲料廣告說:“今天,你喝……了嗎?”但是現(xiàn)在卻變成了:“今天,你說房價了嗎?”
先來看一下重中之重的政府工作報告。2004年以來,政府工作報告談房價共有三次:2004年提出的是“穩(wěn)定房價”;2006年改成“調控住房價格”;今年則是“防止房價過快上漲”。
在3月5日政府工作報告之后,各種各樣的“掏心話”開始登場,先是住建部部長姜偉新的“政治表態(tài)”:“房價能穩(wěn)定,總理都說了,不穩(wěn)定怎么行,肯定行!不行也得行!”接下來是住建部副部長郭允沖的“一瓢冷水”,聲稱“住建部在調控房價方面幾乎沒有什么手段”。
3月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上海市委書記俞正聲談及房價時坦承:“上海的房價很高,需要進一步采取綜合性措施予以遏制?!倍驮诓痪们?,俞書記曾因為說過“調控房價并不難,難的是下決心真調”這樣的“掏心話”而被網絡廣為傳播。
無論是“政治表態(tài)”,還是“潑冷水”,或者道出“決心難下”的無奈,也或者直接講出“政府不要與民爭利”的大實話,這些話,都是官員內心真情的流露,如此的集體流露真情,在以往的兩會上是很少見的。官員的真話,起碼讓我們看到了兩個問題,一個是房價實在是太高了,已經觸動了官員內心最柔軟的部分。另一個是面對高房價,官員的內心已經有了調控的初衷,但一些客觀原因讓他們騎虎難下。官員的無奈,其實就是調控的契機。對于土地財政的現(xiàn)狀,以及長期維系土地財政的副作用,官員們的心里是非常明白的。他們也想在沒有引發(fā)公眾更多不滿的情況下,對地方財政的亞健康現(xiàn)狀進行醫(yī)治,從而帶動GDP的健康發(fā)展。然而牽一發(fā)而動全身,在單純以GDP數量論英雄的情況下,換誰站到政府的位置上,都很難下決心。因為誰先動真格的,誰就政績不保。
作為國家級媒體,新華社重磅推出批評報道比較少見。但是,從3月28日到4月2日,新華社以《紅火景象下的樓市之憂》為開篇評論,連續(xù)6天播發(fā)評論,對房地產當前的問題進行了全方位的解讀。
3月28日,《紅火景象下的樓市之憂》。2009年,全國房地產開發(fā)投資較上年增長16.1%,商品住宅投資增長14.2%,遠高于GDP8.7%的增幅。透支未來的賣地財政,決定了房地產市場難以持續(xù),更意味著依靠這種方式拉動經濟發(fā)展難以持久。
3月29日,《不能讓樓市成為投機者的樂園》。一個不爭的事實是,過去幾年我國房地產市場的投機色彩愈來愈濃:先有“溫州炒房團”,后有“山西炒房團”“內蒙古炒房團”,“先富起來”的地方、“先富起來”的人們南征北戰(zhàn)攻城略地。
3月30日,《堅決消除房價中的“腐敗成本”》。從掌權者直接受賄后為開發(fā)商提供便利轉為較隱蔽的“權房交易”,低價購房、轉賣套利,繼而更隱蔽地以權力為“干股”,幕后參與房地產開發(fā),房地產商與腐敗官員為逃避法律制裁,可謂煞費苦心。
3月31日,《瘋狂的房價叫板土地招拍掛》。從經濟學的角度講,現(xiàn)有的土地招拍掛屬于供給壟斷和需求競爭型。這種供給壟斷與需求競爭并存的模式,必然造成需求方惡性競爭,導致地價不斷暴漲。
4月1日,《“土地財政”還能維持多久》。瘋狂拿地、推高地價房價的背后,總能看到一些地方政府的影子。把出讓土地作為地方的主要財源,在某種程度上是一種“一榮俱損”的短期行為。如此情況下,又如何寄希望于地方政府主動控制房價?由此為經濟社會協(xié)調發(fā)展埋下隱患。
4月2日,《稅收杠桿應發(fā)揮更大作用》。房地產市場健康與否,關乎經濟全局,房價高低更關乎百姓利益。因此,房地產調控應該迅速找到有效抓手。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健全,行政調控已不能解決所有問題,應該讓符合市場規(guī)律、可靈活運用的稅收杠桿發(fā)揮更大作用。
說到房價,隨便從路邊拉出一個人來都能說上一段,而且有自己的道理。在當下這種大環(huán)境下,群眾對于房價那離譜的漲勢還是頗有怨言的。國土資源部最新發(fā)布的一份報告稱,2009年全國住宅平均價格為4474元/平方米,漲幅達25.1%。國家統(tǒng)計局數據顯示,一季度房價上漲12% ,銷售額增長58%。該份統(tǒng)計數據還單列了今年3月份的單月房價情況。數據顯示,3月份,全國70個大中城市房屋銷售價格同比上漲11.7%,其中新建住宅銷售價格同比上漲14.2%,新建商品住宅價格同比上漲15.9%。新建房分類型看,與去年同月相比,經濟適用房銷售價格上漲1.3%;商品住宅銷售價格上漲15.9%,其中普通住宅銷售價格上漲15.1%,高檔住宅銷售價格上漲18.5%。90平方米及以下的新建住宅銷售價格上漲19.0%。分地區(qū)看,與去年同月相比,70個大中城市新建商品住宅銷售價格均上漲,其中漲幅最大的5個城市是:海口64.8%、三亞57.5%、溫州22.3%、金華20.9%、廣州20.3%。二手住宅銷售價格同比上漲9.5%。分地區(qū)看,同樣由三亞領漲,與去年同月相比其中漲幅最大的5個城市是:三亞50.4%、???0.4%、深圳23.9%、溫州18.6%、銀川16.2%;價格下降的城市只有泉州,下降0.9%。用一個詞概括當下的房地產市場形勢,那就是“漲聲一片”。
一般工薪階層等普通民眾買房,是為了居住。但房價過高,將使他們將收入的大部分投入到了房子中,如我國居民的收入與房價值比已經遠高于美國等發(fā)達國家。為了供房,使得他們不得不節(jié)衣縮食,從而在食品、衣裝、文化等方面的消費必然大大縮減。這種節(jié)衣縮食,使得一批本應有可能升為中產階級的人士,變成了貧困階層。也就是說,高房價可能會消滅一批潛在的中產階級,一批對具有邊際消費傾向很強的中產階級被高房價消滅了,社會失去了對穩(wěn)定具有支持作用的中產階級,貧困普遍化,貧富差距進一步拉大,這是必然的。在國外,辦公室的白領大概屬于中產階級了。但在中國,辦公室的白領有幾個承認自己是中產階級?在高房價的擠壓下,越來越多的家庭為了一套房子耗盡了一生的財富,甚至是幾代人的積蓄,這已經成為了社會不可承受之重。
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fā)以前,法國房地產市場曾經出現(xiàn)過連續(xù)10年的高速增長。數據顯示,1997年到2007年的10年里,法國二手房價格飆升了148.7%,而居民收入僅增長了51.3%。受金融危機影響,法國房地產市場去年以來一度出現(xiàn)了量價齊跌的現(xiàn)象。法國全國房地產聯(lián)合會公布的數據顯示,一年來,法國包括獨立住宅和公寓的二手房價格均大幅下跌,已分別下跌8.9%和7.2%。二手房價格的回落對購房者來說無疑是個好消息,不少購房者紛紛利用價格回歸理性、房貸利率降低的大好時機出手購房??傮w上,隨著法國經濟的逐漸復蘇,房地產市場也開始蘇醒,價格降幅縮小,交易量也有所回升。
雖然房價有所下降,但由于此前經歷了多年的上漲,法國目前的房價也不是普通人,尤其是年輕人所能承受得起的。另外,即便買得起房,養(yǎng)房的負擔也比較重,每年房產稅、房屋保險、物業(yè)費等就是一筆不小的開支。
不過,雖然巴黎的房價不是普通人所能承受得起的,但好在政府在社會保障住房方面做得比較到位,政府修建了大量的廉租房,基本可以滿足低收入群體的住房需求。另外,外省的房價也要遠遠低于巴黎。
英國、西班牙等國的房價在國際金融危機爆發(fā)前有較大幅度上漲,危機后這些國家的房地產市場隨著美國急劇下滑。相比之下,被贊為“房價十年不漲”的德國,則繼續(xù)保持著平穩(wěn)的態(tài)勢。分析其緣由,獨具特色的德國房地產制度,起到了關鍵性作用。
據統(tǒng)計,金融危機之前,德國物價水平平均每年漲幅2%,而名義房價每年僅上漲1%,也就是說扣除掉物價因素,德國的房價實際上在以每年1%的速度縮水。在1977年之后的30年中,德國的平均房價僅上漲了60%,而同期個人名義收入額已經增長了三倍。
分析德國房價不漲的內在原因,主要是因為:
其一,確保房屋充足供應。政府鼓勵所有公司修建居民住宅,建房投資將全額免交所得稅,甚至還提供部分補貼。這在德國掀起了一場“企業(yè)建房熱”。
其二,德國特有的“合同儲蓄”住房金融模式,以及房貸的固定利率機制,為穩(wěn)定房價提供了金融制度保障。與住房抵押貸款模式或公積金模式不同,德國實行“先存后貸”的合同儲蓄模式。
其三,有發(fā)達的房屋租賃市場。德國自有住房率為42%,租賃住房率達到58%,特別是年輕人中77%都是“租房族”。這主要得益于政府鼓勵修建租住房屋、保護房客權益等一系列政策。
其四,德國鼓勵自建房、合作建房,打破開發(fā)商對房屋供應的壟斷。合作建房占每年新建住宅總數的比例超過30%。
其五,德國建立了地產價格獨立評估機制,對地價、房價、房租等實行“指導價”制度。各類地產價格并不是由房地產商說了算,也不是由政府說了算,而是由獨立的地產評估師來評估認定。
而“指導價”之所以能夠得到執(zhí)行,還是緣于其有效的“執(zhí)行威懾機制”。如果地產商制訂的房價超過“合理房價”的20%,根據德國《經濟犯罪法》就已經構成了違法行為。
對比一下中國的房地產市場。以北京市為例,北京市人大常委會主任、黨組書記杜德印表示,北京市房子的建設成本每平方米不過3000元,包括水泥、鋼筋及工人工資等。根據北京市統(tǒng)計局發(fā)布的數據,北京市四環(huán)路以內的期房價格已經突破每平方米3萬元,不僅如此,連六環(huán)外的住宅期房均價也已經突破了每平方米萬元大關。中國所有的開發(fā)商利潤都在500%以上,如果按照德國的法律,這是不可思議的事情。
高房價不是不可以,商品房本來就應該是針對高收入人群的。只是,沒有相應的保障房去照顧中低收入的人群,長久下去會給社會帶來很多不安定的因素。只要國家把保障房工作做到位,相信中低收入家庭不會抱怨房價高,不會去追求對自己而言不切實際的高價商品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