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泉河,江 南
(武警學院 a.基礎部;b.研究生隊,河北 廊 坊 065000)
何謂軍事征用?目前我國法學界尚無統(tǒng)一的認識。筆者認為,軍事征用是指國家最高權力機關、憲法授權的國家和軍事機關,為滿足國防安全和公共利益或公益危機的必需,依據(jù)國防動員任務的需要和有關法規(guī)的規(guī)定,按照一定的程序強制將組織和個人的設備、設施、交通工具和其他民用資源收為國家使用,并予以補償?shù)男袨椤1]P124
一些國家早在上個世紀初就制定了專門的軍事征用法,法國、羅馬尼亞、美國、日本在軍事征用立法方面的發(fā)展相對比較成熟。[1]P126法國專門制定了《法國物力征用法》,羅馬尼亞制定了《物品和勞務因公征用法》,日本則頒布了《國家總動員法》。而我國至今還沒有一部獨立的軍事征用法,有關軍事征用的內(nèi)容僅散見于一些法律、法規(guī)中。在憲法層面上,我國第四次憲法修正案將《憲法》第 10條第 3款修改為:“國家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規(guī)定對土地實行征收或征用并給予補償。”在《憲法》第13條中增加規(guī)定:“國家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規(guī)定對公民的私有財產(chǎn)實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給予補償?!痹趩涡辛⒎▽用嫔?《國防法》第 48條 、《刑法》第 381條 、《戒嚴法 》第 17條第 1款 、《香港特別行政區(qū)基本法》、《破壞性地震應急條例》、《防震減災法》、《防洪法》、《傳染病防治法》等法律法規(guī),對征用問題作出了初步的原則性規(guī)范。另外,我國還出臺了一些專業(yè)性、地域性的軍事征用法規(guī),如國務院、中央軍委聯(lián)合發(fā)布的《國防交通條例》、《民用運力國防動員條例》,廣東省的《海上民用船舶動員征用規(guī)定》,福州市的《福州市民用船舶和船員民兵動員征用暫行規(guī)定》等等。我國現(xiàn)有的軍事征用法律條款為征用實踐提供了一定的法律依據(jù),但隨著市場經(jīng)濟體制的建立和形勢的變化,我國軍事征用法制建設越來越滯后于未來軍事斗爭準備。對征用中的一些基礎性、原則性、程序性問題都沒有很好解決,尤其是關于軍事征用實踐中的法律責任規(guī)定比較薄弱,諸多軍事征用法律條款只規(guī)定了征用主體應盡職責和征用相對人應承擔的義務,卻沒有規(guī)定違法行使職權行為或不履行義務時應承擔何種法律后果。軍事征用立法缺乏剛性與強制力,處理征用過程中出現(xiàn)的不當行為無法可依,損害了相對人的合法權益和國家的軍事利益。因此,軍事征用立法必須注重對法律責任的規(guī)定,明晰軍事征用法律責任的責任主體、承擔內(nèi)容和實現(xiàn)方式,以保證其所確定的權利義務關系在軍事征用實踐中得到落實。[2]P62
在現(xiàn)代法治國家,征用均屬于一種附有嚴格法定條件的行為。法國《人權宣言》規(guī)定:“財產(chǎn)是神圣的不可侵犯之權利,除非有合法認可的公共利益需要,且預先予以公正的補償,任何人的財產(chǎn)不得被剝奪?!泵绹稇椃ǖ?5修正案》規(guī)定:“準許聯(lián)邦政府占有私人財產(chǎn),但必須具備三個條件:即為公共利益而征用、予以公正的補償和經(jīng)過正當法律手續(xù)?!薄兜聡痉ā返?14條第 3款規(guī)定:“剝奪所有權只有為公共福利的目的,才能被允許。剝奪所有權只有依照法律或者法律的原因進行,而且該法律對損害賠償?shù)姆绞胶痛胧┯兴?guī)定。該賠償必須在對公共利益和當事人的利益進行公平地衡量之后確定,對損害賠償額的高低有爭議時,可以向地方法院提起訴訟?!薄兑獯罄穹ǖ洹返?834條規(guī)定:“不得全部或部分地使任何人喪失其所有權,但是,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依法宣告征用并給予補償?shù)那闆r不在此限?!痹谖覈?除前文談到的《憲法》有關規(guī)定外,《國防法》第 48條規(guī)定:“國家根據(jù)動員需要,可以依法征用組織和個人的設備、設施、交通工具和其他物資??h級以上人民政府對被征用者因征用所造成的直接經(jīng)濟損失,按照國家有關規(guī)定給予適當補償。”
綜合分析上述法律規(guī)定后,我們可以看出,軍事征用至少應具備如下三個要件:第一,軍事征用的目的必須是基于動員需要即國家軍事利益的需要;第二,軍事征用必須遵循法定程序;第三,軍事征用必須給予被征用人以合理補償,否則就會構成軍事征用權的濫用,導致軍事征用侵權發(fā)生。因此,我們可以把軍事征用法律責任的定義歸納為:在軍事征用過程中,征用權人不當或違法行使軍事征用權侵害征用相對人及其他人員的財產(chǎn)權益、征用相對人及其他人員因主客觀原因拒絕或拖延履行征用義務,造成國家軍事利益損失應承擔的法律責任。
軍事征用法律責任主體是指在軍事征用過程中,依法履行法律義務和承擔法律責任的征用主體和相對人。其具有復合型和特定性兩個特征。
首先,根據(jù)《國防法》和 《戒嚴法》相關規(guī)定,軍事征用法律責任主體包括國家和代表國家行使軍事征用權的各級軍事機關以及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國家是由各級政府部門和國家機器所代表的抽象存在,是軍事征用法律責任的間接抽象主體。各級軍事機關和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是軍事征用法律責任的直接具體主體。應該看到,各級征用主體的工作人員不能以自己的名義實施軍事征用職權行為,也不能對其職權行為獨立承擔法律責任,其主體性被征用主體所吸收,因此其工作人員不能獨立成為軍事征用法律責任主體。
其次,征用相對人,包括被征用的組織及個人。在軍事征用過程中,各級征用主體所實施的違法或不當?shù)恼饔眯袨榍趾^多的是被征用組織及個人的合法權益,因此被征用的組織及個人是軍事征用法律責任的最基本請求權主體和直接具體主體。被征用組織作為征用相對人拒不履行或拖延履行征用義務的,不但要對單位追究責任,還要追究單位負責人和相關責任人員的責任。個人作為征用相對人拒不履行或拖延履行征用義務的也要承擔軍事征用法律責任。軍事征用活動對利益相關人也會產(chǎn)生影響,會給利益相關人造成損害。因此,利益相關人也可以成為請求權主體。比如說因為非法征用正在運輸新鮮海產(chǎn)品的交通運輸工具而使海產(chǎn)品死亡,海產(chǎn)品的貨主就可以成為軍事征用法律責任的請求權主體。因此,利益相關人也是軍事征用法律責任的直接具體主體。
引起軍事征用法律責任的違法行為主要有兩種,即作為行為和不作為行為。
1.作為行為
作為行為即不當為而為之,征用主體不當或濫用軍事征用權的主要表現(xiàn)為作為行為,即以積極主動的方式完成了對征用相對人和其他人員的財產(chǎn)權益的侵害。比如說某部隊首長基于不正當?shù)哪康?為了運送自己的私人財產(chǎn),以部隊名義強行征用被雇傭運輸蔬菜的貨車,將蔬菜扔在路旁,造成蔬菜主人經(jīng)濟損失;隨后車主在被迫運輸該首長私人財產(chǎn)過程中,又造成人車兩傷。該例子就是一種典型的以作為行為完成違法軍事征用行為而對征用相對人和利益相關人造成財產(chǎn)權益損害的作為行為。
2.不作為行為
不作為行為即當為而不為,征用相對人和其他人員損害國家軍事利益的行為主要是以拒絕或拖延履行征用義務的不作為行為完成,即以消極被動的方式對國家的軍事利益造成危害。如戰(zhàn)爭中因作戰(zhàn)需要需征用某民居作為臨時倉庫儲存彈藥,征用機關已按程序通知房主,限其三日內(nèi)搬離。但房主置若罔聞,到期時以各種理由拒絕騰出房屋,不履行自己的征用義務,導致彈藥被雨淋失效,直接造成了國家軍事利益的損害。
損害結果是指違法行為或違約行為侵犯他人或社會的權利和權益所造成的損失和損害,包括實際損害、喪失所得利益及預期可得利益。[3]P125要承擔軍事征用法律責任,必須造成一定程度的損害后果,主要包括實際損害和喪失既得利益兩種情況,預期可得利益則不屬于該范疇之內(nèi)。如果沒有造成一定程度的損害后果,則無需承擔法律責任。
1.征用主體不當或濫用軍事征用權的行為造成了征用相對人和其他人員的財產(chǎn)損失。征用主體濫用軍事征用權或者沒有履行法定程序進行的行為必須造成了征用相對人和其他人員(利益相關人)的財產(chǎn)損失,即造成損害結果才要承擔軍事征用法律責任,沒有造成財產(chǎn)損失則無需承擔法律責任。
2.征用相對人和其他人員拒絕或拖延履行被征用義務損害了國家的軍事利益。征用相對人和其他人員作為國家的一分子,享受國家由軍事安全所保障的人身財產(chǎn)安全,就有義務保障國家的軍事利益。在國家需要對與之相關的財產(chǎn)權益進行征用時,他們?nèi)绻芙^或者拖延履行自己的征用義務,并且這種行為造成了損害結果——國家軍事利益的損失,那么他們就理所當然負有責任。
1.征用權人不當或不法行使軍事征用權行為與被征用人的權益受損存在因果關系。只有被征用人權益的損害是征用權人的行為所引起的,才能判定前者對后者承擔侵權責任。各級征用機關引起的損害事實是原因,被征用人所遭受的損害事實是結果,兩者之間存在著因果關系是軍事征用法律責任成立的必要條件。
2.征用相對人或其他人員拒絕或拖延履行征用義務與國家的軍事利益受損存在因果關系。只有國家軍事利益的損害是由征用相對人或其他人員的行為所直接引起的,才能判定軍事征用法律責任成立。征用相對人或其他人員的行為沒有引起國家的軍事利益受損,或者說國家軍事利益的受損不是由其行為引起的,就無需承擔軍事征用法律責任。應該看到,有時國家軍事利益的損失并不一定是由某一個原因引起的,而是由多個錯綜復雜的原因導致的,即:除了征用相對人或其他人員不履行、拖延履行義務之外,還有可能存在類似指揮員指揮失誤的原因,因此需要根據(jù)行為性質、作用等區(qū)分出責任的大小。
1.軍事征用主體不當或不法行使軍事征用權的行為存在主觀過錯。軍事征用主體必須是主觀上故意不當或不法行使軍事征用權,造成征用相對人財產(chǎn)損害結果發(fā)生,才構成軍事征用法律責任。如果是由于戰(zhàn)時緊急情況等來不及履行軍事征用程序的話,經(jīng)事后補辦也可免除軍事征用法律責任,但要給予征用相對人以合理的補償。
2.軍事征用相對人和其他人員拒不履行或拖延履行征用義務的行為存在主觀過錯。軍事征用相對人和其他人員必須是出于主觀上的故意或者大意,拒不履行或拖延履行軍事征用法律義務才承擔責任。由于不可抗力等因素導致不能履行或拖延履行征用義務的,不應承擔軍事征用法律責任。例如,戰(zhàn)爭中因作戰(zhàn)需要需征用某民居作為臨時倉庫儲存彈藥,征用機關已按程序通知房主,限其三日內(nèi)搬離。房主也答應按期搬出房屋,然而該房屋卻在三天內(nèi)遭雷擊起火,導致彈藥被雨淋失效,國家軍事利益受到損害。盡管有危害結果發(fā)生,房主卻無需承擔任何責任。
按照不同的分類標準可以對法律責任作不同的分類。例如,按照承擔責任的主體不同,法律責任可以分為自然人責任、法人責任和國家責任。按照責任承擔內(nèi)容的不同,法律責任可以分為財產(chǎn)責任和非財產(chǎn)責任。實踐中最基本分類方法是根據(jù)法律責任的類型所作的分類,即把法律責任分為民事責任、行政責任、刑事責任和違憲責任四種。[3]P126軍事征用法律責任也不例外。
軍事征用民事法律責任是指違反有關軍事征用民事、經(jīng)濟性法規(guī)的行為所應承擔的責任。該責任與民法及民事訴訟法有著密切的關系。目前我國并未制定任何有關軍事征用的民事、經(jīng)濟性法規(guī),軍事征用民事法律責任是否完全適用民事法律的相關規(guī)定,尚有待進一步探討。
所謂軍事征用行政法律責任是指軍事征用活動中因違反軍事征用相關行政法律法規(guī)的行為而應當承擔的法定的不利后果。如中央軍委與國務院聯(lián)合頒布的軍事行政法規(guī)《國防交通條例》第 35條規(guī)定:“被動員或者被征用運力的單位和個人必須依法履行義務,保證被動員或者被征用的運載工具和設備的技術狀況良好,并保證隨同的操作人員具有相應的技能?!卑凑沾艘?guī)定,如果被征用交通工具的單位和個人故意或者過失造成被征用交通工具技術狀況較差不能完成軍事任務,則需要承擔相應的軍事征用行政法律責任。同時,各級軍事機關和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在軍事征用過程中違反有關行政法規(guī)依法應當承擔行政責任的,也要追究相應的責任。
軍事征用刑事法律責任是指違反刑法中有關軍事征用規(guī)定的行為所應承擔的法定的不利后果,主要是指我國刑法中《危害國防利益罪》一章的“戰(zhàn)時拒絕軍事征用罪”。刑法第 381條規(guī)定:“戰(zhàn)時拒絕軍事征用,情節(jié)嚴重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有學者提出根據(jù)本條規(guī)定判定該罪的犯罪主體是一般主體,單位不能成為本罪主體。[4]P318筆者認為,不能夠僅僅根據(jù)刑法條文來判定,還應該結合實際進行判定??紤]到單位的特點和趨利性,在司法實踐中,該罪由單位集體決定或者由單位負責人決定而實施的情況是完全有可能的。因此,筆者建議應當盡快地通過立法程序加以彌補和完善,增加單位犯罪的有關條款,以適應現(xiàn)實的需要。另外,各級軍事機關和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特別是具體執(zhí)行征用任務的個人)在軍事征用過程中是否也可能構成刑事犯罪?這也需要進一步探討。
軍事違憲責任與憲法訴訟制度的創(chuàng)建有著直接的聯(lián)系。
在大多數(shù)西方國家,廣泛存在著關于憲法中軍事條款的訴訟。所謂(軍事)違憲制裁是依據(jù)憲法有關軍事的條款對違憲行為人實施的一種強制措施,即法院通過司法審查,對違反憲法中軍事條款的行為宣布無效。
我國《憲法》對于軍事征用的規(guī)定僅限于第 10條第 3款和第 13條的相關內(nèi)容,原則性地規(guī)定了國家對土地或公民私有財產(chǎn)的征用。但我國目前尚未建立違憲審查制度,憲法條文不能夠直接引為法官審理案件的依據(jù),而需要通過下位法的有關規(guī)定來追究責任。因此,軍事征用違憲法律責任同樣也不能通過憲法條文直接追究,而只能通過民法、刑法和行政法等下位法進行追究。
[1]陳耿,李晶.軍事征用立法研究[J].當代法學,2005,(3).
[2]雷伯勇,李晶.信息化戰(zhàn)爭條件下軍事征用立法研究[J].西安政治學院學報,2005,(3).
[3]張文顯.法理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4]張保平,等.軍事刑法學[M].北京:解放軍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