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秀明 何小燕 王粵湘 張秀華 彭錦繡
廣西中醫(yī)學院第一附屬醫(yī)院,廣西 南寧 530023
慢性皮膚潰瘍(ChronicSkinUlcer,CSU)又稱難治性潰瘍或頑固性潰瘍,多繼發(fā)于外傷、燒燙傷、手術切口感染、下肢靜脈曲張破潰感染、代謝循環(huán)疾病、癱瘓以及慢性感染等病癥[1]。而飲食不當,或營養(yǎng)不良,往往容易加重病情或反復發(fā)作、遷延難愈,因此,做好飲食護理對慢性皮膚潰瘍的治療及預防復發(fā)十分重要。我院自2007年6月至2010年3月對56例慢性皮膚潰瘍患者在積極的治療中實施合理的飲食指導,取得了滿意效果,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56例患者均為門診治療病人,男36例,女20例,最小年齡31歲,最大年齡82歲,平均年齡46.05± 15.12歲;病程最短31d,最長6年3個月,平均2.01±1.23年;潰瘍面積0.4cm×0.5cm~8.0cm×l5.0cm;按中醫(yī)辨證分型:濕熱下注型16例、脾虛濕盛型10例、氣滯血瘀型11例,熱毒蘊結型9例,氣血兩虛型10例。
1.2 診斷標準 參照《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2]確診。
2.1 首先了解患者的飲食習慣,向患者講明合理的膳食對疾病治療及預防復發(fā)的重要性,使其能自覺遵守飲食護囑。2.2 飲食健康宣教的方式,根據疾病的不同癥型及各種癥型的不同階段制定相應的膳食,制作成疾病飲食宣教處方、小冊子以方便患者隨時閱讀,同時制作成光盤供患者來醫(yī)院治療時觀看,每次來治療時必須詢問膳食護囑的執(zhí)行情況同時根據創(chuàng)面情況給予膳食并鼓勵其堅持遵守。
2.3 慢性皮膚潰瘍的辨證分型及飲食類別
2.3.1 濕熱下注證 局部腫脹,掀紅高突,或周圍伴有濕疹,癢麻灼痛,瘡面色暗,或上附膿苔,膿水浸淫,穢臭難聞,四周漫腫灼熱,伴惡寒發(fā)熱,朝輕暮重,舌質紅,苔黃膩或白膩,脈濡數。囑患者進食清淡易消化食品,多食湯水,如蘿卜汁、水果或用鴨肉、木耳、銀耳燉熟后調味服用以清熱利濕,忌辛辣、煙酒、魚葷等物。
2.3.2 脾虛濕盛證 病程遷延日久,瘡面色暗,患肢浮腫,膿水清稀淋瀝,伴腹部脹悶,大便溏薄,面色萎黃舌淡胖,苔白膩,脈濡緩。脾虛濕盛型:囑患者進食健脾祛濕之品,可用薏米、山藥、蓮子煮粥服用,同時多食血肉有情之品,如雞蛋、瘦肉,宜少量多餐,忌食生冷粘膩發(fā)物。
2.3.3 氣滯血瘀證 潰瘍周圍皮膚色素沉著,呈暗紫色,邊界欠清,瘡面流出少量血性液體或濃液,局部刺痛,舌質紫紅有瘀點,舌苔薄白或薄黃,脈弦澀。
氣滯血瘀型:囑患者多食補中益氣溫陽之品,如黃芪、紅棗瘦肉湯,或黃芪煎水代茶飲,以扶助正氣,忌生冷、肥甘、厚膩。
2.3.4 熱毒蘊結型 潰瘍周圍腫脹明顯,邊界清楚,顏色紫紅,膿腐較多,膿液黃稠,色黃白,局部灼熱疼痛,伴發(fā)熱頭痛,舌質紅絳,苔黃或黃干,脈弦數有力。熱毒蘊結型:囑患者進食清淡易消化食品,可多食西瓜、冬瓜、綠豆湯等以清熱解毒,忌辛辣、豆制品、芒果、菠蘿等物。
2.3.5 氣血兩虛型 潰瘍日久不斂,瘡面蒼白,腐肉難脫,新肉不生,膿水清稀,伴面色萎黃,唇色蒼白,四肢不溫,自汗,舌淡苔少,脈細無力。氣血兩虛型:囑患者進食益氣生血之品,如當歸黃芪烏雞湯、黨參母雞湯或阿膠紅棗糯米粥等以培補氣血達氣血并補,忌西瓜、冬瓜、綠豆等寒性及生冷瓜果。可用當歸、黃芪、麥冬、瘦肉煮湯調味服用,以補氣滋陰養(yǎng)血。
3.1 療效標準 參照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制定的《中醫(yī)外科病癥診斷療效標準》[1]痊愈:創(chuàng)面愈合,臨床癥狀消失;顯效:創(chuàng)面縮小75%臨床癥狀消失;好轉:創(chuàng)面縮小25%臨床癥狀改善;無效:創(chuàng)面縮小不中足25%,臨床癥狀無改善。
3.2 治療效果 56例患者中54治愈,創(chuàng)面愈合最短11天,最長128天,治愈率96.4%;好轉2例,有效率100%。
治愈患者隨訪6個月,54例治愈患者中2例患者失去聯系無法隨訪,52例無1例復發(fā),2例好轉患者中1例患者因進食蜂蛹而反復發(fā)作,1例患者已轉到其他醫(yī)院繼續(xù)治療。
慢性皮膚潰瘍是一種常見的難治性疾病,由于該病慢性遷延、難以治愈且消耗甚大,給患者造成很大的心理壓力及極大的痛苦,嚴重影響患者的身體狀況及生活質量,而病情的遷延及復發(fā)與飲食不當或營養(yǎng)不良息息相關,因此,認真做好飲食護理,根據不同的證型為患者制定合理的膳食,可以促進創(chuàng)面早日治愈及預防復發(fā)。
[1] 王鳳珍,李志強,張子東.拔毒愈瘍靈膏治療慢性頑固性皮膚潰瘍48例[J].中醫(yī)外治雜志,2008,17(2):36.
[2] 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ZY/T001-1~001.9-94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S].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