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曉紅,馬鐘玉
(1.安陽縣安豐鄉(xiāng)人民政府,河南 安陽 455000;2.安陽縣農業(yè)局)
一般在玉米8~12片葉時易發(fā)生病害。主要發(fā)生在玉米葉片、葉鞘及莖稈,先在頂部葉片的尖端發(fā)生,以葉和葉鞘交接處病斑最多。最初為黃褐色或紅褐色小斑點,病斑為圓形、橢圓形到線性或梭形,隆起附近的葉組織常呈紅色,小病斑常匯集在一起,嚴重時葉片上幾段甚至全部布滿病斑,病斑常呈白色;在葉鞘和葉脈上出現較大的褐色斑點,發(fā)病后期病斑表皮破裂,葉細胞組織呈壞死狀,散出黃褐色粉末,病葉局部散裂,葉脈和維管束殘存如絲狀。在莖稈上多發(fā)于節(jié)的附近。
在土壤瘠薄的地塊,玉米葉色發(fā)黃,病害發(fā)生嚴重;在土壤肥力較高的地塊,玉米健壯,葉色深綠,病害較輕甚至不發(fā)病。
1.2.1 栽培管理 種植耐病品種,實行3年以上輪作;玉米收獲后徹底清除病株殘體,并深翻土壤;施足底肥,適時追肥,一般在4~5葉期追施苗肥;適時中耕鋤草,及時排除田間積水,減少田間濕度,促進植株健壯生長,提高抗病能力;栽培密度適當,提高田間通透性。
1.2.2 藥劑防治 在玉米4~5葉期,用25%粉銹寧可濕性粉劑1500倍液葉面噴霧,可預防玉米褐斑病的發(fā)生。發(fā)病時,可用25%粉銹寧可濕性粉劑,或12.5%禾果利可濕性粉劑1000~1500液,或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500倍液噴霧。在多雨年份,應間隔7 d噴一次藥,連噴2~3次,噴后6 h內遇雨應在雨后補噴。
一般在5~6葉期,在心葉基部的中脈兩側出現透明的虛線斑點,后逐漸擴展到整個葉片。病株的葉背、葉鞘及苞葉的葉脈上具有粗細不一的蠟白色條狀突起,用手觸摸有明顯的粗糙不平感。葉片寬短,厚硬僵直,葉色濃綠,頂部葉片簇生。病株生長受到抑制,節(jié)間粗腫縮短,嚴重矮化。根系少而短,不及健株的一半,較易從土中拔起。輕病株雄穗發(fā)育不良、散粉少;重病株雄穗不能抽出或雖能抽出但分枝極少,無花粉,雌穗畸形不實或籽粒很少。玉米粗縮病在整個生育期均可侵染發(fā)病,苗期感病性最強。該病主要通過灰飛虱以持久性方式傳播。該病毒可在冬小麥、禾本科雜草及傳毒介質上越冬,于小麥收獲期間形成在玉米及田間雜草上的遷飛高峰。
堅持以“農業(yè)防治為主、化學防治為輔”的綜合防治策略。其核心是控制毒源,壓低蟲源,使玉米對粗縮病的敏感生育時期避開灰飛虱成蟲傳毒盛期,從而減輕其危害。
2.2.1 栽培管理 第一,選用抗耐病品種,適期播種。夏玉米應盡量避免與小麥套種,即使套種也要掌握小麥、玉米共生期不能超過7 d的原則。大力推廣玉米鐵茬直播或小麥收割后滅茬搶播。第二,清除雜草,控制毒源,拔除病株,加強田間管理。及時清除玉米田間、地邊雜草,破壞灰飛虱適宜的棲息場所。結合田間間定苗,及時拔除田間病株,帶出田外深埋。第三,合理施肥澆水,加強田間管理,促進玉米健壯生長,縮短感病期,減少傳毒機會,并增強玉米抗耐病能力。
2.2.2 藥劑防治 用內吸性殺蟲劑或包衣劑進行拌種或包衣,可有效防治苗期灰飛虱,減輕病害傳播。在玉米播種前后及苗期,對玉米田及附近雜草噴藥防治灰飛虱,對減輕病害有一定作用。每667m2可選用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1000~1500倍液噴霧,全面防治麥田、油菜田以及田埂、地頭、溝邊雜草上的灰飛虱和蚜蟲。玉米3葉期及時用氧化樂果+撲虱靈噴霧預防,每7~10 d噴一次,連噴2~3次。防治效果不理想時,用病毒靈或菌毒清噴霧防治。在玉米粗縮病發(fā)病初期,可選用1.5%植病靈乳油防治,效果比較理想。
玉米播種過晚、出穗后氮肥不足、玉米連作均有利于玉米大、小斑病及彎孢霉葉斑病的發(fā)展流行。玉米抽雄前后多雨多霧或連續(xù)陰雨天氣也易導致該三種病害擴展蔓延。
3.2.1 加強栽培管理 玉米收獲后徹底清除田間病殘體。土壤深耕,施足底肥,增加磷肥,重施喇叭口肥,及時中耕澆水。
3.2.2 藥劑防治 在玉米抽雄前后,病情擴展前開始噴藥??蛇x用75%百菌清、或50%多菌靈、或70%甲基托布津、或70%代森錳鋅等藥劑,配成500倍液進行噴霧防治,每隔5~7 d噴一次,連續(xù)用藥2~3次。
[1]王少杰,高會杰,等.玉米粗縮病的診斷與防治措施[J].種業(yè)導刊,2009(5):37.
[2]韓同進,孟彥.黃淮海夏玉米銹病的發(fā)生與防治[J].種業(yè)導刊,2009(7):31.
[3]萬炳民.夏玉米常見病害及其防治[J].種業(yè)導刊,2009(8):34.
[4]張麗紅,陳秋香,等.玉米粗縮病成因與防治措施[J].種業(yè)導刊,2009(11):33-34.
[5]畢巍巍.玉米粗縮病研究及防治[J].種業(yè)導刊,2008(5):34.
[6]劉經緯,周聯東,等.玉米黑粉病發(fā)生原因及防治措施[J].種業(yè)導刊,2008(7):25.
[7]毛勝利.玉米褐斑病的危害特點和防治方法[J].種業(yè)導刊,2008(8):29.
[8]趙永濤,申富民.玉米粗縮病的發(fā)生及預防[J].種業(yè)導刊,2007(9):29.